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隨在你:放心的智慧》(已絕版)

It
 
作者: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ül Rinpoche)
譯者:丁乃竺
書系:Holistic 026
定價:240 元
頁數:208 頁
出版日期:2005 年 04 月 15 日
ISBN:9867574419
 
特別推薦:索甲仁波切,佩瑪.丘卓
 
第四章 對一切心存感激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此生能過得精采豐富。我們努力想使自己成為有權勢的人,我們辛勤工作想成為更富有的人,我們試圖透過繪畫、音樂或某些表達形式想讓人生充滿意義。這樣的人生,我們可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但如果我們訓練自己與自己的自然遺產相聯繫,我們就可以在每一剎那都得到這種豐富感及美好感。

本有的豐富
擁有很多財富並不一定就讓人感覺富足。許多非常富有的人,內心卻非常貧乏。我們可以一輩子努力工作來改變自己的物質生活,但如果沒有內在的富裕,我們永遠都會感到貧乏與不滿足。那些內心富裕的人,是不依賴完美的外在狀況或充沛物質的。他們也許對世俗的財富及權力懷抱著深刻的感激,但同時,他們的內在有著一股十分微細而紮實的富裕感。
在西藏稱這個本有的富裕為「允」(yüin);宗巴仁波切【註七】說,每一件事都仰仗它獨特的「允」,譬如:男人和女人各自都有完整的「允」,這個內在的「允」像磁鐵般吸引著外在的「允」。當我們內在的「允」與現象世界的「允」相聯繫時,我們就感覺富裕,就算皮夾裡沒什麼錢,我們也會覺得比大多數的有錢人富裕;就算我們沒有什麼權力地位,也會覺得比大多數有權勢的人更有力量;甚至就算我們不是特別漂亮,也會覺得自己比許多明星更美麗。這怎麼可能?
這樣的心境是從我們本性中的開闊及富足中生起的。對心的本性做禪定,能在自心中創造更大的空間,我們因此可以體驗生而為人的許多情緒,也可以讓「我執心」漸漸消融。在這份開闊性中我們找到無盡的潛力。
富足及意義不是存在於我們之外,生命也不只是「我能得到什麼?」或「我沒有什麼?」當我們對此富裕的經驗開放時,我們就會少些恐懼,同時也更能盡情享受生命。我們能欣賞世界的美,以及對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心懷感激。有著這樣一份不受限的豐裕心,就算是街上的乞丐也會感覺自己是宇宙的王者。
我們越能認識自己內在的豐富,就越能擁有一份巨大的安全感,一旦知道我們在任何情境都可以依靠自己,我們的心就會充滿喜悅與滿足;生命中所顯現的一切,不論好壞、舒適與否,便都是令人喜悅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瞥見此經驗,如此便能脫離原先那個充滿苦惱的世界了。

福報功德及財富
如果一切有情生命本來就具足自然財富,那為什麼我們無法體驗到那份財富?該如何才能掌握到呢?需要通關密碼嗎?是的,沒錯,掌握這份財富的要訣就是「福報功德」(merit),了解福報功德如何形塑我們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以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受到福報功德的影響。在此生中所經驗到的好運,是過去善行的結果,是這些行為驅使我們趨向真理,也驅使我們展現自然的善。你也許會認為你的好運都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但事實上,所有的好運都是源自於自己過去的行為以及他人的善意。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倘若沒有福報功德,我們絕對無法經驗到或得到這些福氣。
在生理上、智能上及創意上,我們都具有自己覺得特別、甚至驕傲的正面特質,也許我們擁有的巨大財富讓我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這一切的特質和有利的境況,都是過去行為的結果,而不單只是現在努力的成果。
如果我們在心中保持這樣的想法,就不會變得自大驕傲,而且當情況改變或消失時也不會沮喪潦倒。倘若不將正面特質及情況認同是「我」或「我的」,它們就永遠不會是一個負擔。如果我們承受福報功德之時能飲水思源、心存感激,我們日後就會做出更明智的抉擇及行為,這是將目前的福報功德做再投資的最好方法。
福報功德有兩類。第一類福報功德能清除修行道上的障礙,使我們的基本智能及道路得以開展,如此可爲我們帶來有利的情景及我們所欲求的事情。第二類福報功德能讓我們確實體驗及享用它們。
累積第一類功德的方法,就是在身、口、意上盡量減低自我重要感,盡量去利益他人,同時與已經解脫而且了解內在本有富裕的人結緣。要能累積第一種功德,我們要運用業因果的知識,來創造那些可以讓自己與他人真正幸福的情境。
如果說第一類的功德可以為我們帶來所渴求的情境,那麼第二類的功德就是可以讓我們實際享用它。如果沒有享用財富的功德,我們會被壓力及擔憂耗盡。比方說,在一開始我們會有想要追求財富時的擔憂及壓力、然後會變成希望累積財富的擔憂及壓力。這時候財富不但無法讓我們有富足的感覺,反而帶來完全相反的作用。
舉例來說,我們也許過得很窮困,但某天我們突然中了大樂透。是第一種功德讓我們得到這筆錢財,而第二種功德則是能夠讓我們好好享受並善用這筆財富。第二種功德是要保障我們不會因為這筆財富而變得緊張、充滿迷惑及煩惱、甚至最後認為最好沒贏過這項大獎。上述的這種不成熟的態度正顯示出缺少第二類的功德。

對一切心存感激
令人驚訝的是,第二類福報功德比第一類更難累積。享受財富的能力來自對世界深刻的欣然感激,我們唯有放下自我重要感才有可能產生這份欣然感激。若要好好享受我們的好運,我們必須用更細微的方式對自心下工夫。簡而言之,富裕是我們的本性,但如果我們將自己豐富的天賦用在維繫自我重要感之上,我們就摧毀了享受它們的能力。
不能欣然感激這個世界,就表示欠缺第二類功德。我們擁有太陽、月亮以及自然界,這些都是金錢買不到的,但我們真的欣然感激它們嗎?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山、森林、湖、河川或季節,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想想自然界每一件事物的美,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我們。
我們是否欣然感激自己珍貴的人生?沒有錢財可以買到這人生,我們因為第一類功德而得到此生。無法欣然感激它就顯示缺乏第二類的功德。
然後想像一下自己的身體。如果我們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牙齒,會怎麼樣?倘若身體內在器官不能作用,又或者我們的意識、感官覺受或情緒出了問題,會是什麼景況?
我們是否真正欣然感激自己的工作?我們大多數人一輩子辛勤工作,如果不能欣然感激自己所做之事,那麼付出的所有心力及時間不會未我們帶來任何結果,這是因為缺少第二類功德。
思索這些事情就能對我們所做的一切事,包括傳承、上師、法教及修行,培養出一份更大的感激。
外在世界所自然現起的一切財富,像群山、森林、四季、十二個月以及日月的交替,不要以為這些不是源自我們的功德,就是因為過去的正面行為,我們才得以享用這些財富。我們擁有如此設計精良的身體,也都因為過去生非常善的業而來的,這些都是人類資產的內在及外在面相。

別讓心消耗在瑣事中
這個資產還有一個神祕的部分──那就是心。我們的心以五個不可思議的感官將我們與外在世界連接起來,在這五種感官之外我們還有著第六識,或意識,而這是認識世界的能力。舉例說,從顏色、香味及其他的特質我們認出一朵花為一朵花,這個奇妙複雜的知識在一剎那就發生,甚至在念頭進行之前就生起,沒有電腦或機器能贏得過這一點。
第六識還包括奇妙的念頭的過程,它向我們呈現出我執、珍愛和保護自己的傾向,以及我們所有的負面情緒,像迷惑、痛苦。當然沒有人想要受苦,但苦確實提供機會,讓我們去體驗輪迴之外的可能性。
我們所經驗的每一件事(包括苦在內),都是從心的本性以及它巨大的潛能和生命力或電力而生起的。我們在輪迴中受苦,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運用這個潛能,現在我們可以開始欣然感激這份存在的潛能。內在的欣然感激是無量善德的起源,它能產生開放性、幸福以及謙卑,讓我們不驕傲、不忌妒以及不再抱持自我重要感。最微小的感激也具有大功德,帶著深刻的感激,就算做一個大禮拜,據說就等同向三世諸佛菩薩獻上廣闊如大地般的供物。
如果沒有培養欣然感激的心,我們整個人就會消耗在瑣碎事中。舉例來說,我們也許在某個很美的地方閉關,卻發覺關房裡少了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於是我們一直發送訊息給護關者:「我需要這個、我需要那個」,以幽默感來看這個狀況,就會發現我們的心可以有多瑣碎。
我們只有一顆心,倘若讓它消耗在瑣事中,它的偉大潛能就無法被善加利用,不僅如此,我們只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時間是珍貴的,一旦流逝便再也找不回來。對我們的存在帶著深刻的感激,我們就累積第二類功德,同時與自己生命的富足相聯繫。
欣然感激漸漸增長時,我們的內在會有一股強大的內在滿足感,如果沒有感受到這個滿足感,就表示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缺乏欣然感激的心。當心駐留在自己所沒有的事物上頭時,我們永遠覺得自己是不足的。一顆感覺貧乏的心是永遠偏離重點的,貧乏的心態只會讓我們更覺得自己有所不足,讓我們感覺無力,也讓我們無法得到權力或受人尊敬。我們會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所以我們也就很難被愛。我們一方面想要得到一切,但同時又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一切,這便產生了各種的迷惑及不安全感。

對治不安全感的藥方
對治不安全感的藥方就是滿足感。我們都認識那些自視甚高、非常聰明的人,但他們的內在卻極度缺乏安全感,然而他們沒有能力面對這件事,他們的智能全耗要如何讓他人對自己印象深刻,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珍愛自己了。
要對治這份不安全感,我們必須回到滿足感,對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心靈道路,以及任何自己的善業所帶來的一切感到滿足。一份滿足感就能將內在深鎖的所有喜悅釋放出來。要讓心中充滿滿足感,我們不只是要對自己本有的資產有所省思,同時也要反思我們的習性以及它所孕育的不滿足感。在此修行道上,我們擁有過去傳承師祖們、上師及諸佛菩薩所留下的寶貴經驗,他們是如何處理旅程中的困境?他們覺得有效或無效的方法是什麼?由於他們的仁慈,我們可以享用、學習他們寶貴的經驗。

 
 
吉噶.康楚仁波切 2007年 4月 台北授課行程
 
★索甲仁波切和佩瑪.丘卓極力推薦的一本書!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