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創意連繫新書分享會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傾聽身體之歌》

Dance To Awakening
 
作者:李宗芹(Lee Tsung-Chin)
書系:Holistic 005
定價:280 元
頁數:288 頁
出版日期:2001 年 11 月 01 日
ISBN:9573016354
 
特別推薦:吳靜吉、吳英璋
 
第一章 治療與藝術--親密的連繫

藝術是一個極古老又常新的泉源,我們在說故事、跳舞、畫畫、敲敲打打、唱歌等不同的媒介和多樣的材料,塑造與表現我們自己存在的生活經驗,將我們心靈深處的感覺以各種媒材具體地表現出來。當使用舞蹈動作做為表達與治療的媒介時,即是將內心世界的種種藉由身體得以流動,並且具體地浮現,在與自己有更多的交流下認清心中的困擾。

當「舞蹈」加上「治療」兩個字時,便呈現出比單純舞蹈更深層的意涵。我常常不可避免地會面對一些問題,例如:某個人在心情不佳的情形下,去跳了一場舞之後,往往覺得整個人的情緒都好轉了,他們會問:「這樣是不是舞蹈治療?」也有一些舞者在即興動作時,對自我有了新的發現與了解,他們也會問:「舞蹈治療是不是像這樣?」或者,「我讓自己心中的感情隨著音樂自由起舞,在舞蹈中表達我的感覺,是不是也算舞蹈治療?」「所謂舞蹈治療,是不是一直跳或動個不停?那麼如果這個人不愛動也不喜歡跳舞,怎麼辦?」「我不會跳舞,可是我會自發功、會打拳,有時候我拋開形式的限制,一樣會覺得很自由、具有創造性。」或說:「我練習瑜伽、土風舞、健身操之後,感到身心舒暢,同時也交了一群朋友,大家也常聚在一起談天與交換心得。」

就某個層次來說,我們在生活中常有許多類似的經驗,上述這些問題,讓我們發現「動」、「靜」、「韻律」、「表達」與「心理成長」、「身心舒暢」、「群體」之間,似乎有著某種密切的關連,但是又好像不完全一樣,其中的差異到底在哪?

舞蹈、運動、打拳等活動本身就相當吸引人,當我們能夠經由這些活動帶來正面的感覺經驗時,就具備了治療性。但我們也會發現,不管你多麼熱衷這些身體活動,有時卻不一定能夠解決心中的困擾;因此,當舞蹈動作成為一種助人的方法時,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人們藉著動態的過程,抽絲剝繭地解決問題。然而,是什麼原因讓舞蹈開展出另一個面向,成為助人成長的一項工作?筆者試圖揭開其中的相異處,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不同層次的差異。

身心靈的對話

上述種種問題的產生,我想,讓人混淆的原因之一是:舞蹈、拳術與舞蹈治療藉以傳達的媒介,與生命藉以存活的媒介是相同的--人的身體。各種身體活動的材料是「動作」、工具是「身體」,材料與工具之間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許多跳舞、打拳、運動的人,他們在「體動」的時候完全投入,甚至忘我,這種融入身體的經驗,為他們帶來活生生的片刻,在當下感受到身心合一。

此外,舞蹈、運動、舞蹈治療這些和身體有關的活動,都重視身體的覺察,雖然覺察的焦點可能有所差別;覺察即是動作經驗所帶來的「肉體感覺」,這種「肉體感覺」被整個人體所感受。各類與身體有關的運動,如瑜伽、太極、體操、按摩、指壓、肌肉放鬆法等等,在過程中也具有某種程度的身體感受,但他們所關注的焦點在於身體的開展,其間或許也會閃過感覺式的連繫等,卻稍縱即逝,請看下例:

香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莫名地大發脾氣,緊張、情緒起伏不定,在這個時候,她會對周遭的人說她太忙了,以致頸部、肩部又緊又硬;遇到同事,就請別人幫她在肩背部捏捏、打打,或是去做按摩,放鬆身體。按摩之後,她就覺得情緒與心情都好多了,但是隔一段時間之後,又會出現相同的模式,如此反反覆覆好多年。

第一次見到香蘭時,她溫柔地對我微笑,雙肩微微往上提,胸部往內縮,坐在椅子上對我說:「我很不舒服……我的肩膀和脖子很緊……」她不想動,也不想跳舞。我問她:「妳要不要用手去碰碰感覺不舒服的部位?」她用手碰觸自己的頸椎與肩部,我再逐漸引導她接觸肩、背……一邊引導她做,一邊教她調節呼吸。她感覺自己的身體逐漸放鬆了……當她繼續與身體對話時,她低沈地說:「我想要被人擁抱……我想念媽媽,好久沒看到她了……我想到以前的男友,他的手臂常常擁抱著我……我好孤單……好想結婚……」

香蘭心理上的孤單與渴望親密,是舞蹈治療的重點。過去她以按摩釋放自己的緊張,也在按摩之中,感受到皮膚接觸所帶來那種被照顧的感覺,這些經驗讓她覺得舒服,卻未曾與她內在的心理狀態連繫。舞蹈治療的焦點在於抓住身體表層的感覺,並向內探尋,協助案主面對又硬又緊的身體所代表的意義;例如感覺肌肉僵硬緊繃,就試著和那個不舒服的感覺共處,並傾聽它。讓心理狀態從曖昧不明,到清楚地被覺察或確認,這一個過程,正是舞蹈治療與其他身體活動之間最大的差異所在。

舞蹈治療視「覺察」為身體和思想、心靈的對話,藉由身體動作的擴展和體會,進而對自我有更深的了解。從動作經驗中所產生的影響與改變,並非改變身體的外在樣子(如變瘦、脊椎變挺直等)或改變個人的身體狀況(如變得健康、不再失眠等),而是由行動中學習察覺自我,體會動作的變化性與發展性所帶來的新經驗和自由自在的聯想,藉由身體動作的實踐去感受各種可能性。

情感的表達與溝通

另一方面,是有關情感的釋放與表達。表達是讓我們抒發自己的經驗和感受,那不是一種知識,而是與自己生活中的感覺相融入的活動。表達就像是開啟一扇窗戶讓陽光照進來,將一些壓抑、隱藏的情感,或一些特有的情緒,如恐懼、挫折、憤怒、愛等等,使用非語言的管道,將這些感覺表達與釋放。每當提到「表達」時,人們常以為活潑外向的人較佔優勢,但是許多性格內向的情感隱藏者,更往往是藉由藝術為媒介來展露自己。在舞蹈中,我們將心中的感覺與動作結合,傾洩而出,不但感受自己與身體的連繫,也覺察到身體與情緒狀態的互相連結,這不僅是一種身體活動,也是精力的發洩與釋放。

藝術的訓練在於發揮藝術上的創見,開啟創意,揮灑創造力;舞蹈藝術透過舞者的肢體動作,表現編舞者的藝術境界,在演出的舞碼之中,舞者會經歷一種「範本式」的表達,正如人類學家杜納(D. Turner)所言:「在儀式或戲劇演員的訓練中,表演者在重複演練之中再造與轉變自我。」當一名舞者排練時,指導者總是一再地告訴他們,不斷重複地做動作,於是在不斷重複之中,動作也轉化了他們,而編舞者也藉由舞者的表演傳達個人的美感、觀點和想法。範本式的表達歷程,有著結構、順序、美感,有成品;而舞蹈治療中的自我表達,則是一種自我了解的過程,開啟一個傾聽自己說話的機會,在表達中進行內在對話;之後,還必須再進一步澄清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經驗到的感受,並將這些感受與生命的經驗連結。

舞蹈藝術重視原創性,身體運動重視健康,治療則重視接觸、溝通與分享;彼此之間因為共同的媒介--「身體」,而有許多的重疊,但是它們的目標與方向都不相同。藝術心理學家麥尼夫(Shaun Mcniff)在對成人與孩子的研究中證實,最普遍、最能激發人們成長的是:溝通與分享感覺的驅力。這也是舞蹈治療中最最迷人之處。

藝術顯示給我們看的是可以改變、更新和價值再造。藝術給予一種形式去改變外在和內在的現象,提供一個具體存在的結構,讓感覺、情感與直接的衝動在此結構中得以自然流動。藝術的本來面目吸引著人們,舞蹈、即興動作、拳術、土風舞等身體運動,或許在不知不覺中都具有治療性。但不可忽視地,要將藝術媒介和身體材料運用在心理治療之中,並且成為一項助人的專業時,重視的是個體經由表達所帶來的成長與突破,而其各自特殊的方法與治療理念,則是一個多彩多姿的領域。

描繪舞蹈治療的面貌

「舞蹈治療」(Dance Movement Therapy, DMT)即是透過「身體動作」做為一種「改變」的媒介;因此,我們必須去除舞蹈是表演的、隨音樂起舞的刻板印象,而開放一個更大、更寬廣的視野。筆者試著由下列幾點來描繪舞蹈治療的輪廓:

一、在無技巧、無規則中,肢體自然舞動,並接受自己的身體形貌

有關舞蹈動作的種類繁多,不容否認的,各式各樣的舞蹈動作對人們都有某種程度的幫助--如從土風舞、社交舞中可以獲得交友的樂趣,現代舞可以得到自我表達的喜悅,在芭蕾舞中可以感受到肢體動作的優雅美感,而拳術能帶來身體的靈活,瑜伽則能幫助身體的柔軟等等。然而,這些都需要學習一些特定的身體技巧--如土風舞有一些固定的步伐,芭蕾舞有一定的基本動作,社交舞有制式的移動方式,拳術有成套的招術或拳法;也就是說,學習這些活動,必須先奠定一些基本的規則或形式,這是和舞蹈治療非常不同的地方。舞蹈治療並不是要教授你一些跳舞的技巧、也不會教你更多增加身體靈活和美感的舞蹈動作。在舞蹈治療中,「身體-動作」(Body-Movement)是不需矯飾的,完全回歸到自然原貌,身體就是主角,有自己的意識,並且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訊息的傳遞。

接受身體的自在性並傾聽它的訊息,說起來簡單,實際上並不那麼容易。在筆者的工作經驗中,常常看到一些不知該如何對待自己身體的例子,例如:坐下來,體會身體重量的分布;或在空間?走動、移位,感覺自己身體如何移動;或是探索個人身體的空間範圍,體會有多少不同的變化。許多人絞盡腦汁,搜索曾經學過的身體動作,再三地思考要怎樣做,以求有好的表現。他們告訴我:「我又不會跳舞,就從以前學過的動作開始吧!」於是,可以見到許多類似韻律操或帶動唱等大眾化的身體動作出現。我告訴他們,只要真實地感覺自己的身體,面對自己的身體形貌,並允許各種身體姿勢出現;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要跟我學什麼動作,而是要向自己開放。

也有些人的身體無論如何動作,都會出現某種學習過的固定模式。一再出現固定模式,通常顯示出某種特定的心理背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動作習慣,但在不同心境、場景下的表達,大多會有不同的反應變化。因此,對於身體動作固定模式的出現,重要的是了解肢體動作中的意涵背景。以下即是一個固定模式的標準案例:

第一次見到吳香,身材瘦高的她微駝著背。她一進入律動教室,便熱情地和工作人員及病友打招呼,看到我時對我說:「妳是不是新來的?」

舞蹈團體活動開始時,成員們圍成圓圈,一個接著一個開始暖身。輪到吳香時,她的手臂向兩旁延伸,下巴微微上揚,然後再將手臂由兩旁劃弧交叉在胸前,一面做一面說:「姿勢要美麗,臉上要有微笑!」她不斷地踮著腳尖跳那幾個固定的姿勢和舞步。然後開始批評其他成員跳得不對,不好看!我走到她前面對她說:「妳跳!我學妳。」她好高興地開始跳著。又是相同的動作模式,她的身體動作出現的固定模式,類似芭蕾舞的基本舞步。我一面模仿,同時問她這樣的動作以前跳過嗎?她很興奮地說起以前的老師怎樣教,她怎樣表演,台下的觀眾拍手喝彩……然後問我怎麼也會跳?臉上的表情變化著,忽喜忽憂……

吳香的芭蕾動作模式,透露出她過去曾經有過的一些經驗。有時候,身體的固著也反應出凍結的情緒狀態,經由身體的擴展和強度的增加,案主多少能覺察到自己的狀況,並試著改變。

有一些案主在還沒開始進行活動前,就會擔心地說:「我從小就不愛動……」、「我動久了會頭昏……」對身體運動有深入經驗的人會發現,身體的動與不動之間,並非完全如表象所見,當我們真正達到身體動作的極致展現時,將會發現一個動靜如一的境界,在那樣的狀態之中,靜中有動,動靜合一,有一根軸線圓融地連結著它們。因此,遇到對於肢體動作心存疑慮的案主時,我往往以「呼吸」--對內在身體空間的探索開始,透過從表面上看起來較靜態的活動做為出發點;或是透過走路、跑步等一般的日常動作與身體連繫。他們或許因身體語彙不足,或對自己的身體覺得較陌生,而不知如何運用身體;其實,他們對身體動作的排斥,可能是因為心中潛藏了某些事件或壓抑的情緒,因此這時候,讓案主熟悉自己的身體,並逐漸地增加覺察是很重要的。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獨特的運作方式。在舞蹈治療中,首先必須讓案主接受自己的身體--當面對自己的身體時,不論美醜,接受它;之後再感覺身體的調性,傾聽身體內在的聲音--體會自己呼吸的氣息、心跳速度的快慢,以及不同時刻的身體姿態,讓身體出現最本然的樣子。體會自己的身體是舞蹈治療最重視和關心的,而傾聽和體會並不需要特定的技巧或規則,只需要全然開放地去接受自己。

二、感覺與情感的覺知

舞蹈治療使用身體動作為媒介,在身體運作的過程中產生覺知,並和自己當下的感覺共存。因此治療時,應該將注意的焦點放在案主與動作間的交互影響,同時覺察並架構身體的感覺,讓身體和當時心中的感覺協調一致。

記得有一次我在醫院帶領一個「功能團體」(functional group),當時我們做了一個搖擺臀部的動作,其中一位案主(日間留院)突然臉上泛著笑意而興奮地跳了起來……我問她為什麼那麼高興?她說:「我很喜歡擺動臀部,所以覺得很高興。」團體中的一些成員看著她,其中一位對她說:「妳跳得很好看。」她繼續擺動,一邊說著:「我男朋友喜歡我的臀部……」

另外有一次在急性病房,我們練習在空間中移位時,有位女性案主將手臂往兩旁伸展,上下揮舞,從教室的一邊跑到另一邊,並且快樂地唱著:「我是一隻快樂的小鳥……」我問她為什麼那麼快樂?她說:「我以前在幼稚園教書,我好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我想快點出院回去教課……」

由這兩個例子可以了解,她們因為某一個動作,因而引發了一些特別的感覺,而此時的表達即可做為治療的開端。在進行舞蹈治療時,藉著動作中表達的情感與案主發生關連,讓感覺與情緒透過身體和語言的交織進行,在動作與情感之間互相影響著。

三、動作的「引進」具有發展性

身體動作的「引進」是舞蹈治療的開端,動作使得治療師與案主之間開始產生對話,關係也逐漸改變。身體活在感官知覺中的特性,使得身體的應用發展出感覺意義;藉著動作不斷地交織,治療師與案主之間的關係發展也趨於信任。引進動作的過程,一方面增加案主對自己身體的自覺,另一方面是增加或擴展動作的廣度。其中可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初期是身體層面的動作,希望案主能動起來,或增進覺察。
記得我在醫院工作時,看到患者們的姿勢、體態幾乎沒有變化,或固定在某一形式;當我帶他們與身體共舞時,身體各部位就呈現分離的現象,沒有肌肉動力的順序。這些各部位分離的身體,可以利用自由流動的練習,使案主感受身體與經驗整體的移動;更進一步透過身體做心理上的交流,以舞蹈躍動深入心靈事件。例如下列的案例:

當團體中的成員躺在地板上,以想像帶動身體動作,小尚靠牆站著,緊閉雙眼動也不動,直到練習結束--他說我在腦中用想像跳舞;當大家在空間中跑跳並模仿對方的動作時,他在教室旁邊看,他對我說,他雖然沒有實際跳動,但是腦海?都在跟著大家做。我了解他的想法,也知道某部分的他尚未準備好,也就順著他的意思。

等到學期進行了快一半,有一次,團體成員在教室?大步跑跳時,小尚的眼睛熱切地跟著成員的腳步而移動,我覺得他應該準備好了,就鼓勵他試試看,他猶豫著。我說:「來,我們一起跑!」我拉起他的手帶著他跑,然後放手讓他自己跑。隨著時間的拉長,他的身體也由拘謹而逐漸放鬆,他的手臂開始自由揮動,高大的身體跑起來似乎佔據了整個教室……他越跑越快,動作的力量也在增強;我請他試著發出聲音來配合自己的動作,他一面跑一面發出聲音,步伐和聲音交織在一起,然後他逐漸慢下來,喘著氣,停在有軟墊的牆邊。他說:「我跑到過去的時間?,記得小時候和家人到海邊玩,在沙灘上看到別人在玩遙控飛機,我就在後面跟著飛機跑,追飛機,好高興、好高興……突然爸媽焦急地跑過來,他們好擔心,怕我發生危險,大聲地罵我,並且不准我再追飛機了……從那次之後,記憶中的自己就乖乖地讀書、聽話,抑制住對身體的感覺,也覺得它不重要。」

小尚向外展現動作的同時,專注於身體感受,當感覺全神貫注於自身的那一刻,就解放了兒時的經驗,也使他對自我有了新的體悟。

四、藉著接觸建立關係

身體動作常是促進個體與他人建立關係和互動的開始,身體的互動使人們修正與他人溝通的方式。

和其他表達媒介比起來,團體舞蹈治療會伴隨著牽手、眼神注視等肢體接觸,這樣的接觸使治療師與團體成員之間能建立更融洽的關係,進而帶動團體的活動流程。一般在治療團體中,牽手、拍打、觸碰肩部、背部,會讓團體成員的感覺更親密,較不會讓案主感到緊張;若在一對一的個別治療時,則較不適合做肢體上的接觸,因為舞蹈治療師一旦跨越了身體的界限,會使得治療關係太過複雜。

舞蹈治療師佛萊雪(Dianne Fletcher)對「接觸」(touch)所做的研究中特別指出,治療師與案主的身體接觸是危險的,例如握著案主的手、按摩身體、相互擁抱等,這一類行為會形成治療上的負面作用,因為非語言接觸的力量太強而有力,相互碰觸身體會引發性與情欲的幻想,因此要小心注意在治療關係中動作的意義,除非案主是兒童,但也仍然需要謹慎地應用。

筆者認為,身體接觸是動態的互動,是兩個身體之間的對話,並不是不停地擁抱或觸碰身體的某些部位。兩個身體的對話,正如小嬰兒聽到媽媽對他講話時會咕咕地回應,二人相互呼應,創造出一種韻律動作,一種無語言的交流。如小說家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指出,有一種交流與字彙、象徵性語言和自然語言有所不同,那是一種身體的語言,拳賽、武術等也是其中之一。武術者運用敏銳的反應、觀察力,使用身體交流,那是兩個身體之間一種急速的對話與討論。所以說,舞蹈治療中的接觸是一種關係的建立,使案主感受到被關懷與被接納。

五、因語言的介入而達成治療的目的

言語在舞蹈治療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若只有身體的舞動,沒有經過語言的諮詢、澄清、分辨、認識在舞動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整個過程便只能說是一種舞蹈的表現或自我的表達;有了語言的使用,才能使這個過程稱為治療。然而語言的介入並不是去解釋或指導案主的表現,而是試著將舞動時伴隨的意象、感覺、情感等模糊、混沌的狀態,帶到意識層面的明晰之中。例如:

阿義用他自己的方式轉了好幾圈,然後就朝地板用力地坐下,如此反覆了好幾次,我感覺到那種爆發性的力量,卻不知這個意象式的動作想要傳達什麼訊息?

後來阿義告訴我:「我的生活中堆積了太多的垃圾,包括那些我厭倦的人事物,以及自己不滿意的生活方式,我藉著不斷地旋轉,來釋放無法控制的情緒力量。我想表達的是抽水馬桶那種旋轉的狀態,我想做的就是沖掉那些我不需要的東西,藉著旋轉來沈澱自己的心靈和生活。」

我們透過語言而得以澄清彼此的觀念和想法,因而更了解他人。語言有侵略性、主觀、容易產生誤導等諸多缺點,然而巧妙地使用語言,卻能夠釐清情感狀態模糊不清的困境。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正確地拿捏使用語言介入的時間點,並避免言語破壞意象的呈現,或僵化原始的動作經驗,在在考驗著治療師的專業能力了。

 
 
 
★民生報、中國時報各大醫藥保健版連續專訪報導。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