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春季書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災難與重建》中文版電子書稿全文

《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

Disaster Response and Recovery :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作者:戴安.梅爾斯(Diane Myers, R.N.,M.S.N)
譯者:陳錦宏等十人
書系:Master 003
定價:300 元
頁數:360 頁
出版日期:2001 年 09 月 01 日
ISBN:9573049597
 
 
【第四章】心理衛生在急難管理及緊急處理中心的角色

本章主要提出「綜合性急難管理」和「整合性急難管理」系統的概念。原則上,災難心理衛生計畫應該要簡短,有彈性;要說明何地、何時以及如何對各社區的特定心理需求有效回應,也應該要考慮天然、科技、群眾災害等不同情況。制定此一計畫的過程,有時重要性不亞於計畫本身。

●導讀

本章提出「綜合性急難管理」和「整合性急難管理系統」的概念,倡導每個社區應該進行危險分析及能力評估,擘畫跨年度中長期的心理衛生發展計劃。由於這一章特別強調災難應變計劃的重要,筆者謹參考美國的多種文獻,藉機提醒讀者災難心理衛生計畫的幾個要項。

1.任命救災主持人(disaster coordinator,即本章所謂派駐EOC的心理衛生代表)及救災行動團隊(disaster action team):其角色和任務應明訂於計畫中,使其在發生災變之前即開始計畫與組織工作。心理衛生人員應有高度政治敏感度,向主其事者(如市長、區長、鄉長)、醫療人員及救難人員協商遊說,並藉提供危機處理做法等資訊,教育各相關單位或有力人士。英國心理協會提議,在地方上成立各單位聯合團隊(multi-Agency Steering Group),與救災行動團隊一樣,分工合作,以協調整體的救災行動。

2.掌握服務人員名單(helpers register):由各單位聯合團隊列出人力資源名單。首先,要找出夠多合格,能做危機諮商的心衛人員,來參加志願工作;其次,要想辦法維持志工士氣,以免日久大量流失。有人認為,應強化當地社區原有的心理衛生人員,以其為工作主力。在心衛人員短缺的情況下,也有人試過訓練第一線醫療人員(primary care workers)提供心理衛生服務,心衛人員則退居二線,負責設計、施行及評鑑該計畫方案,並提供訓練、諮詢與督導,必要時接受困難個案的轉介。心理相關科系的研究生亦可作為後備人力。

3.教育訓練:心理衛生人員應提供教育訓練給三種對象,其一是救災人員(disaster manager),讓其了解人在生死關頭的行為和反應;其次是讓一般大眾知曉,人類對災難可能有的反應,及減輕壓力的方法;其三,是教育全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與心理衛生人員本身。

4.救災演習:心理衛生人員平常即應加入民防系統的演習,以測試召集程序、集合地點、溝通管道、角色職司等,測試救災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演習更有助於維持志工的熱忱。同時如本章所描寫的,讓心理衛生人員認識其他救難人員,讓其他救災機構人員也多了解心理衛生人員的角色功能。

5.掌握目標族群,即高危險名單("at risk" register),如老人、小孩、大量暴露於創傷刺激者(如喪親者)。

6.有效運用媒體,讓大眾知曉可求助的資源等。

7.發動並協調心理衛生應變措施:此為心衛主持人的災後首要之務,具體工作包括蒐集災情,評估可能的心理需求(第三章圖九的失落類別與程度評估表是很好的參考),發動心衛救災團隊,以及與應變中心裡其他領域的代表協商。心衛團隊成員應定期開會,與其他相關領域代表亦應定期開會。心衛救災團隊成員的聯絡與運輸問題也必須考慮。

8. 建立心理服務處所,最好是統一服務中心(one-stop service center):災民可在此得到災情即時資訊,包括親友受害狀況。劫後餘生的災民可在此得獲得心理篩檢、危機諮商或轉介給適當資源。

9.危機諮商(crisis counseling):危機諮商不同於傳統的心理治療,有人認為在時間上應把握「立即性」,在空間上應把握「就近性」,而且要有「預期性」,預期災民能恢復正常功能,避免受助者有「心理疾病」的成見。所以應儘速、就近在災民與家屬聚居的旅社、醫院或庇護所施行。危機諮商員要能主出訪,靈活應變,使用情緒支持、問題解決等技巧,必要時直接指導(direct guidance),協助個案在危機時刻得到一臂之力,重新掌握主控感。危機諮商員要把握輕重緩急的原則,確保有需求的災民能儘快得到援助。而服務的大方向,就在於協助災民,順利渡過衝擊期、英勇期、蜜月期、幻滅期,到重建期。

10.對救災人員提供支持性服務:目的在於提昇其協助災民及家屬的能力,並減少其自身的負面衝擊。做法包括提供心理衛生(壓力調適)的教育、諮詢給救災人員、其家人及上司。在救援工作告一段落時,更要提供debriefing等解除壓力的方法,並藉機評估其身心反應。

11.大型團體回顧(large group debriefing):有人建議,心衛人員應主動拜訪社區人群聚集之處,提供一個小時左右,教導為主的大型團體回顧。一來藉此提供民眾調解壓力的自助方法;二來教育群眾何時該求助,何處去求助。也許更重要的是,讓個人有機會能與社區原有的療癒力量相結合,讓彼此有機會交流情緒,降低孤單無助感。

12.追蹤評估(follow-up assessment):對災民與家屬長期追蹤甚為必要,24小時的免費電話也有部份替代功用。熱線電話不只可供災民求助,或轉介專業協助,也可供救災人員得到諮詢。

13.檢討救災計畫(program evaluation):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尤其服務網路牽涉到多種領域、機構的整合,更值得檢討分工合作的疏忽何在,以供下次修正。

在美國,由於地方心理衛生資源已經相當普及且進步,因此災難心理衛生計畫都只提到急性期的主動接觸和轉介後送。但是在台灣大部分地區,心理衛生資源不足,專業人員對PTSD和創傷型喪親之慟也缺乏治療經驗,筆者認為應該在計劃中增列後續治療的責任單位,並明定轉介程序。以免災難心理衛生工作落得虎頭蛇尾,頭重腳輕,受創與失落嚴重的個案求助無門,幾年後衍生成憂鬱症、甚至自殺個案。

原則上,災難心理衛生計畫應該要簡短,有彈性。要說明何地、何時、以及如何對各社區的特定心理需求有效回應,也應該要考慮天然、科技、群眾災害等不同情況。制訂此一計畫的過程,有時重要性不亞於計畫本身。比如說,可藉此讓心理衛生體系敏感到災難衍生的心理需求,與救災體系建立關係,並爭取心衛人員的服務機會。而且,在災前提早為心理機構人員的角色和職司定位,也可預估災難心理衛生服務何整合進入整體救災的運作。

除了與社區的合作外,心理衛生團隊也可考慮加入校園或機場意外的聯合演練。爭取加入(EOC)的決策圈,也是心理衛生人員的長期目標之一;本章所描寫心理衛生人員在EOC可扮演的積極角色--工作人員的壓力調適顧問,不妨當作遠景。
 
【編按】由於原書本章十分詳盡、篇幅極大,為顧及網頁版面篇幅,不再全文刊錄。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直接購買!本章接下去將談到急難管理、緊急單位成立的方式與管理、心理健康之維護、壓力管理等等,極具實用性!

 
 

【我們不做,等誰去做?|災難心理衛生應變機制的建立】「這種事要有人做。」朋友,你又錯了。 你應該說,「我不做,等誰去做?」——摘自 胡適《努力歌》.當時現場的救護人員、持續在醫院與死亡搏鬥的醫生護士、撫慰家屬親友倖存者的心理師...

Posted by 心靈工坊文化 on 2015年7月9日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