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學習家族治療》

Mastering Family Therapy?GJourneys of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作者:薩爾瓦多.米紐慶( Salvador Minuchin )、李維榕(Wai
譯者:劉瓊瑛、黃漢耀
書系:Master 012
定價:420 元
頁數:400 頁
出版日期:2003 年 10 月 08 日
ISBN:9868024889
 
 
家庭的共通性──每個家庭都一樣

作為一位家族治療師,必須了解種族、階級及其他各種社會因素,對家庭結構、家庭功能、乃至對家族治療的意義。不過有些發展上的情況卻是不分脈絡、具有共通性的,譬如:父母親必須照顧自己的孩子;某些要求只適合某個特定發展階段;家庭組織型態與結構決定了本身的動態;不同年齡的家庭成員因不同需求而相互衝突……這樣的例子不勝其數!
不管是過去或現代的家族治療師,若認可家庭的組織型態具有多元的特性,就會相信家庭具有極佳的自我療癒功能,可以用來引導治療。本章將提出一個家庭概念模型,在這一基礎上,不同的治療師可以試驗不同的方法,但仍然會產生有效的類化和溝通效果。

家庭結構:成員的互補性建構
家庭是依情感?血緣而結合的一群人,由於同住的時間夠久,因此發展出固定的互動模式,以及可以用來驗證、解釋這些互動模式的故事。家庭成員透過彼此間固定的互動模式,建構出彼此。這種家庭互動網絡中的互補建構有好有壞,它意味著家庭成員還沒充分發揮功能,自我的某些部分無法藉由目前的規則和模式激發出來,這是一種損失。但它的優點是,共同生活帶來某些可預測性,帶給家庭成員一種歸屬感和確定感。
家庭成員慢慢適應家庭規則中被指派的角色與功能。這種調適作用使家庭的功能得以順利運作,並產生預期的反應,感受到安全感、忠誠度及和諧。然而它也30意味著家庭常規逐漸變得老套,自發性受到阻礙,人際成長的機會也因此被剝奪。儘管如此,擴展的機會始終存在著!
家庭成員的互補性建構,需要長時間的協商、妥協、重新整頓、甚至競爭。這些互動經常隱而不顯,不只是因為互動的主題和脈絡經常變動,同時也是因為這些事都很瑣碎。如:餐桌上誰負責傳遞糖罐?旅遊時誰負責看地圖?休閒時做什麼?誰負責選電影?誰決定看哪個電視頻道?……誰回應誰?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式?這些都是家庭成員用來鞏固關係的凝著劑。誰被包括在內?彼此的親密程度如何?誰對誰負責?誰被排除在外?誰成為代罪羔羊?誰受到虐待?哪些因素增強快樂感?哪些產生壓力感?用來平息衝突的機制是什麼?
  透過成千上萬不起眼的方法,家庭成員漸漸發展出各自偏好的交流方式,也逐漸形成對自己、對方、以及對彼此關係深信不疑的定見。這些定見有些慢慢變成了一個家庭的獨特之處,其他的則隨時間推移而有所改變。家庭成員有時會自然地發現一些不一樣的相處方式,這時家庭功能的彈性就會增加。不過大部分的時候,家庭成員傾向維持原來的成規。這種預期墨守成規的互動,可以說是一種節省力氣的相處方式,成員之間彼此的連結只需耗費最小能量;此外,家庭中也會有內部的強制性,要求成員忠誠遵守家規,如此一來,家庭成員任何成長或改變的企圖,都可能被視為是一種背叛。
家族治療師接受訓練,學習觀察家庭模式與預測家庭成員的動作習性,並將之歸類、整理以便訂出治療策略,就像圍棋高手般。治療師學習觀察這場比賽的特性:這場競賽環繞在哪些主題?誰總是固著在哪些特定的議題?誰主導?誰與誰結盟?如何對抗其他人?誰是家中主要的教養者、支持者、權力運作者?可以藉由這些定義出家庭的結構。
先前,我曾為家庭組織的概念做出扼要定義(Minuchin,1974),上述只是再針對家庭結構做出摘要性介紹。這些概念並不足以對家庭結構提供具嚴格科學性定義的完整架構,只是我個人根據臨床觀察整理出來的結果。事實上,並沒有所謂家庭結構這樣東西的存在!家庭結構只不過是治療師根據觀察所整理出來的概念。我們認為,每位治療師都應該有一個參考架構來思索並整理錯綜複雜的家庭內涵。不過這樣的策略無可避免地出現所有策略都有的危險。治療師依據某個觀點觀察,就更傾向覺察某些範圍內的資料,因為在之前她就已認定這部分資料的重要性。家庭圖就是這種人為構思概念的另一個好例子31。家庭圖是一個非常好用的資料整理工具。它能夠包含過去與現在的所有家庭成員,不過,畢竟還是有偏差。
無論如何,我發覺結構的概念還是很管用的。它具有啟發性,也有助於臨床工作,因為它可以協助治療師整理她對家庭的觀察與想法,並據此形成有用的處置計畫。這個概念可以幫忙治療師整理觀察到的複雜互動現象與口語表達內容,也特別有助於那些重視關係、而非家庭故事的家庭。家庭結構的概念,包括家庭生活的某些共通性,譬如:歸屬感、忠誠度、親密度、排斥性、遺棄和權力運作等議題,以及出現在次系統裡的攻擊,界限之間的滲透性、連結、以及聯盟等。
  以結構為參考架構的治療師無法完全客觀,不過我很肯定,沒有任何治療師能做到這一點,然而有所準備的人做到的機會會大些!

家庭系統:家庭次系統及界限滲透性
每一個家庭都包含幾個不同的次系統。家庭中的個人可能因各自屬性的差異,而分屬各個不相同的家庭次系統內。例如:因年齡差異而有不同的次系統,大人組成一個次系統,孩子們則形成另一個次系統。文化中若對性別角色存有特定的規範,那麼,不同的性別就會產生不同的次系統──男性次系統及女性次系統。混合家庭內,父(母)及孩子們共同的過去生活史及血緣的連結,也可能產生不同的次系統──「他的小孩」及「她的小孩」。
構成家庭生活內涵的日常生活事件,促成了次系統間不同程度的關係界限,而使得各個次系統間有了不同程度的滲透可能性。如果父親跟孩子的關係非常密切,父子之間的界限就被視為是可流通、有滲透性。對比之下,母親就可能與父子顯得疏遠,這樣的情形,在極端的狀況下,若父子次系統和母親之間無法正常交流(缺乏滲透性),界限就可能失於彈性,關係就容易陷於僵化。反之,另一個家庭,父母次系統和孩子次系統的界限可能過度滲透,反映出來的是孩子干涉父母之間的相處,或者父母侵犯到孩子的自主功能。「界限」的隱喻看起來也許有些抽象,不過在治療當中,這樣的概念確有其方便之處,這個部分本書後段會再提到。
從一個家庭中日常生活事件的協商,我們就能發現家庭內部的權力運作模式,及認識權力在這個家庭是如何被使用的。此外,階層(hierarchy)關係也被視為是家庭權力結構的一部分。家庭內是哪一個次系32統操控其他次系統?使用哪一種方式操縱?採取強制、威權的方式,或是允許討論?能容忍不同的意見嗎?對於權威是願意接受、順服,或是拒絕、反抗?

家庭結構圖
藉著回答上述那些問題,我們可描繪出家庭運作的藍圖,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結構圖(structural map)。結構派家族治療師運用家庭型態(family shape)和家庭發展(family development)的概念,來評估這些結構圖。家庭型態指的是一個家的人口結構,這個家庭屬於「傳統」的核心雙親家庭、單親家庭或混合家庭?還是,這是一個包括一方或雙方原生家庭的大家庭;或者,雖然不是大家庭的居住模式,但原生家庭在日常事務的處理中過度介入,扮演非常主動的角色?亦或,這是由一對同性伴侶所組成的家庭。不同的家庭型態,對家庭成員會有不一樣的功能要求。因此,一個家庭結構可能適用某個家庭,但是對另一個家庭卻可能完全不適用。例如:母親和孩子間的關係過度親密,對雙親家庭而言,這也許反映父親被邊緣化而形成的不良適應;不過,同樣的情況若放到混合家庭,就成為一種正常、適切的現象,因為母親和孩子的相處,遠早於母親與現任丈夫的關係。在雙親健全的核心家庭內,祖父母的角色可能損害父母的權威;不過在單親家庭或大家庭內,這一切就不成問題,有時甚至非常重要。
「家庭發展」的概念源自於不同文化常會對處於生命不同階段的個人,指定合適的行為舉止。舉一個例子,現代美國文化期待青少年的行為與思考,應該與年齡較小的孩子或成年人有所區別;同樣地,年輕的成年人也會有社會期待的壓力。他們必須建立不依賴父母的獨立能力(然而,以目前的經濟環境,獨立能力很難達成)。
做為成員建立自我認同的原初環境,家庭必須不斷自我調整以適應社會文化對個人行為的要求。當這些要求隨著成長和環境的改變而不停修正,家庭也必須改變其結構,以符合修正之後的需求和期望。從臨床意義看,適合某一階段的家庭結構,可能不適合另一個階段。在家庭發展的早期階段,夫妻關係的成形必須是兩方投入等值的質與量,不過,一旦 33有了孩子,兩人的關係就必須有所調整。有年幼子女的家庭,親子間必須做某種程度的投入,但是,對邁入青春期發展的孩子而言,這樣的投入卻又可能過於黏膩,會有透不過氣的感覺。
因此,治療師必須同時參考家庭型態以及家庭發展的概念,才能評估他所描繪的結構圖。這些概念提供了一些規範,作為評估家庭結構適切性指標的依據。這些規範,有些只適用於某特定時刻、或某特定的文化脈絡,並非放諸四海皆準。不過無論如何,臨床上使用這些概念,與藉由這些概念來了解不同家庭型態間的差異,並不發生牴觸。這麼說吧,每個家庭都必須找到它在其社會文化中的定位,因此,它必定會找出方法,與它所屬的社會文化脈絡達成協調。

家庭衝突:定型化的衝突模式及階層權力
家庭是複雜的系統,由不同的個人組成,他們大都只能從個別的觀點看世界,這些觀點讓家庭維持平衡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存在於自主性與歸屬感之間──我與我們之間的緊張平衡。每一天,每一個家庭,在成千上萬的互動之中,從最微小的決策到任何重大決定的時刻,都可能引發關係緊繃。家庭隨時都有待協商的事發生,我們該依照我的、你的、或努力取得共識?有關衝突的處理方式,家庭成員也會逐漸建立一套自己偏好的反應模式,就如同他看待自己與別人一樣,都會慢慢形成一組簡化、固定而快捷的反應型態。
在面對決策選擇時,家庭成員可能會依成員個別專長或威權而選擇認同。譬如:某個成員是會計,就會覺得該讓她負責家庭帳簿的管理;又如某個兄長擅於做生意,那麼他提出教導成員如何避免在商場中吃虧、上當的建議,就必然會被欣然接受。或者,一個家庭也可能明顯地認同父親的權威,因此,家庭成員就把父親的言行視為典範,努力向他學習,甚或不自覺地就採用了他的看法,如:父親不喜歡蛇,所以大家從未考慮過參觀爬蟲館等。
  此外,家庭成員也有可能習於透過協商來協調家庭事務,並在協商過程中發展出達成共識的新方法,然後變成大家的方法,也就是家庭的方法。不過當意見不易取得共識時,家庭因此容易出現盲點、陷入危機,過去所累積的經驗都被隔絕,無法有效處理問題,結果是,整個家庭精力耗竭。
當家庭始終無法解決不一致的意見時,便會運用權威重新設定議題,整頓家中的階層關係,以期解決這個問題,這時,通常爭議的內容消失不見,家庭成員處於尊重或反抗權威的對立立場,甚或有時候戰場會擴及至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成員被徵召加入衝突,與某些成員結盟,強化正反兩方的勢力,此時,協議更是難以達成。
在面對家庭衝突時,適當的階層權力運用有其必要性及實用性。家庭有明顯的分工,且能尊重、接受某個成員在特定領域的專長與權威,那麼,這個家庭的功能必定運作34良好。有子女的家庭,可利用父母的權威來解決衝突,這通常也是有幫助的,而且孩子在過程中也有所學習。不過,如果一味將權力視為解決良方,那麼,這也會是造成家庭適應不良的原因。

個案:史密斯一家的家庭結構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與家庭有關的通則性概念,如何實際運用在活生生的人身上。此刻我們要進入史密斯家中,觀察他們對不一致意見的協調過程。這是一個住在郊區,屬於中上階層的白人家庭。珍擁有企管碩士學位,馬克是律師。他們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已經結婚十五年了,育有兩名子女──十歲的兒子和六歲的女兒;兩人都熱愛文學與音樂,常常喜歡上同一本文學著作,也常常一起去聽音樂會。他們對政治採取開明的態度,且都樂於投入。他們肯定彼此之間對家庭、工作的忠誠與責任感。
兩人相遇於1960年代,因加入和平團,被分發到非洲工作而相識。他們同居三年後才步入禮堂;兩人對婚姻的期待都是渴望過著從小未能擁有的理想、和諧生活。
她被他的自主能力與戀家個性深深吸引。她提到,馬克像隻蝸牛,總是隨身帶著所有的必需品。珍凡事有條理的特質吸引了他。只要有她在,任何雜亂的事物都可以擺平,他認為他們的生活絕對可以一帆風順。
過完充滿理想的六○年代,邁入審慎的七○年代之後,他們有了年紀,逐漸以自己的事業為重,也更傾向典型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馬克穿上三件式西裝,珍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有不錯的職位,不過也擔負起大部分的家務。孩子漸漸長大,珍的家務責任也隨著馬克的出差次數而加重。他的薪水比她高,等到他們買新房子搬到郊區後,珍就辭掉工作,專心在家照顧孩子;而馬克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因為他們需要足夠的收入維持生活水準。
他們的關係走到瓶頸。馬克與珍面臨離婚抉擇,因此連袂尋求婚姻治療。他們的生活依然平靜,也沒有出現任何風暴。馬克的工作越來越忙,珍又復出工作,此刻她有雙重壓力,每天必須盡量早回家,照顧兩個孩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交集。每天晚上,珍與孩子共進晚餐,送孩子上床,然後等馬克回家。晚上九點或十點35馬克回家後,珍為他準備晚餐,再把碗盤放到洗碗機,等到兩人躺到床上時,都已筋疲力竭,很快便進入夢鄉、各尋美夢!
珍埋怨馬克老批評她,她覺得他自私、冷酷又無情。他認為她有掌控慾,且太執著某些事物;他也覺得,屬於他們的浪漫生活,已經毀在她堅持必須追求事物的一致性與秩序感的要求上。他認為,自己全心奉獻這個家庭,熱愛兩個孩子,而且盡到做父親的責任,不過卻沒有權決定家中任何事情。他覺得自己在家中是多餘的。她則認為自己負責任、憂心忡忡,而且又因身兼兩職而焦頭爛額;她覺得自己像是家裡請的佣人。
兩人都沒有錯!在背叛的感覺中,兩人各自尋求其他家人的聯盟。兒子加入父親,不滿母親的態度,母親則把原本對先生的所有愛意與關懷,都投注到女兒身上。
有一晚,馬克很晚回家,珍幫他熱好飯菜,馬克看她非常疲憊,便勸她早點休息,不必陪他。聽到這些話,珍認為馬克是在批評她太有條理,於是帶著沉默、沮喪的神情上床睡覺。馬克認為,她的沉默是對他不再有愛的表現,他強烈感覺自己已無法再接近她。
由於兩人都避免公開衝突,她只好花更多時間在家事上。而馬克覺得自己在家裡是多餘的,所以留在辦公室的時間越來越晚。他們沉默的對抗,一天過一天,整個家庭被一股低氣壓所籠罩,生活一片死寂。若要正視問題就必須冒著開戰的風險,因此只得繼續保持沉默,以求相安無事。
以上對於史密斯一家的概要性詮釋是由治療師建構出來的,所有的資料取自日常生活的微小事件、對話內容、不一致意見等,以及家庭中豐富的情緒資料。至於關係的連結、聯盟、忠誠度和背叛、協議及衝突、自我和歸屬感等內容,並沒有按照清楚的二分法或時間序列來描述,只是全部混合在不明原因的混亂情緒當中,因此若想要對家庭功能有一個具體而清晰的描述,就必得篩選、精簡部分的會談內容。
治療師聆聽家庭故事,不過在會談室內,他也會選擇性地觀察家人在現場的互動,同時參與其中。治療師邀請他們討論彼此的關係,馬克立刻開始埋怨珍,他提到珍的操控慾太強,太固執,冷酷、吝嗇。接著治療師請珍談談她對馬克的看法,珍則提到他好批評、自私、冷酷、沒有感情、而且每次他紆尊降貴幫忙時,總是心不在焉。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