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史詩級宗教學家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最經典的著作。「唯有體認神聖,方能真正安頓於凡俗。」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

Psychotherapy and Spirit?GTheory and Practice in 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
 
作者:布蘭特.寇特萊特(Brant Cortright)
譯者:易之新
書系:Master 018
定價:380 元
頁數:344 頁
出版日期:2005 年 07 月 12 日
ISBN:986757446X
 
特別推薦:呂旭亞
 
【第一章】基本假設

大部分超個人心理治療師有時仍會懷疑(或是像我一樣,幾乎天天都感到懷疑),所謂超個人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有太多種方式都被視為超個人心理治療,從看起來非常傳統、世俗的方式,到非常激進、古怪的方法,不一而足。但真的和案主坐在一起時,超個人取向的治療的形貌到底是什麼呢?把超個人的理念轉化成行動時,是根據治療師的做法,還是根據治療師是什麼樣的人呢?治療師要如何在一般公認的心理治療實務中,探討靈性的範疇呢?有沒有一些共通的原則、方法或指導方針,可以說是超個人取向的特徵呢?

有些疑問非常實際:禪修靜坐對治療有益嗎?禪修和心理治療間的界面是什麼?超常意識狀態的處理是如何輔助心理治療呢?靈性危機(詳見第六章)使我們對心靈和精神病理學的認識有什麼啟發?這些議題對療癒和成長有什麼意含呢?
還有一些疑問集中在治療關係:治療師對案主的靈性生活,要扮演什麼角色?是超然的見證人、支持者、老師,還是靈性導師呢?治療師是否積極提供靈性的指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應該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提供呢?(8)這是很微妙的問題,因為牽涉到治療師專業身分的界限。如果治療師的角色混雜了靈性導師或指導者的角色,對治療和訓練有什麼意含呢?更令人困擾的是,我們憑什麼認為自己能有效地訓練出能夠勝任的治療師,遠遠優於其他早已產生良好靈性導師的體系呢?

超個人心理學最基本的疑問,或許就圍繞在個人與超個人的關係上。自我和靈性之間有什麼關係?這種關係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目前,充滿創造能量與活力的超個人領域正站在心理學的演化邊緣。雖然這門新興學科有許多令人稱道之處,包括其中的實驗、推擠過去的傳統界限、創新的方法,和令人興奮的事物,但其中仍有危險之處,這些危險不容忽視,需要加以了解和處理。本書試圖討論這些議題。


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超個人心理學結合了世界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的知識。

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為人類歷代提出的基本疑問「我是誰?」提供了兩個最令人關心和注目的答案。各種靈性傳統在回答這個疑問時,深入內心所得到的答案是「靈魂,一種靈性的存在」,各種宗教的修行就是這些靈性傳統試圖與這種內在深處本體連結的方法。相反地,現代心理學則提出非常不同的答案,心理學向內看所提出的答案是「自我,一種心理的存在」,而深度心理治療就是重新認識自我、療癒自我、自我成長的心理旅程。

超個人心理學試圖結合這兩種答案,以全新的方式綜合這兩種深入人類意識的方法,並保持對兩者的尊重。(9)超個人學術圈有一種陳腔濫調:「你需要先成為某人,然後才能成為無我之人。」其實這個議題非常複雜,但這句話確實反映出超個人心理學關注的重點:發展自我,同時重視超越自我的需求。

就超越自我的範疇而言,意識可以開啟形形色色的經驗,遠超過佛洛伊德最初關於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構想。意識被視為一種廣闊、多面向的存在,可以展現「神聖存有」萬古常新的諸多面貌。這種集體的宗教智慧認為所有存在都是一種浩瀚的靈性實相,所有人類(以及所有生物和萬物)都具有這種靈性實相的性質。

這些存在已久的傳統認為自我(心理的存在)是基本的靈性素質、存有基礎中最表面、最容易看見的部分,心理學的任何詮釋都只考慮到事物的表相,所以必然有所不足。現代深度心理學穿越心靈的表層,發現了不為人知的潛意識動力,而宗教傳統的教導更指出外在「自我」心理存在的維持有賴於至高、終極的靈性意識來源。

不論是遺傳學、生物化學、神經科學的研究,或是家族系統、母嬰互動、早期童年的發展,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考慮到天性或教養的表面解釋,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有涵蓋並超越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的靈性面向,才能為人類存在的問題提供適當的答案。
從另一個角度來定義超個人心理學,就是探討「超個人」(transpersonal)的字義。《韋氏大辭典》說明字首trans出自拉丁文,有兩個意思,就是超越或跨越,trans的第一個定義是指「在上方和超越」,比如超越經驗(transcendent experience)會使我們超越平常的意識。

第二個定義是指「跨越」或「從一邊到另一邊」,比如跨越大西洋的飛行(transatlantic flight)是指飛機從大西洋的一邊飛到另一邊。這兩個意思都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10)「超越個人」的定義是超個人心理學草創時,最初所強調的意義。事實上,超個人心理學有時被認為只包括超越個人的內容,比如神祕經驗、超常意識狀態、拙火經驗(詳見第六章)、各種超自然現象(如超感官知覺、靈視、通靈、心電感應等)、巫士的歷程、合一狀態、瀕死經驗等等。雖然這些「超越」個人的現象確實是超個人心理學的一部分,但超個人心理學近年來的重心已逐漸轉變方向,試圖尋找日常生活、一般意識中的神聖性。

Trans的第二個定義「跨越」也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因為超個人心理學橫跨個人的範疇,不但承認傳統心理學探討的自我和潛意識,不斷探索這些部分,而且把個人心理學放入更大的架構中。自我仍是超個人心理治療關注的焦點,但是把傳統心理學帶進更大的靈性脈絡,使個體的自我跳出空虛的存在,進入靈性教導指出的更廣闊層面。

將「超越」和「跨越」兩種意義結合起來,就可以說「超個人」的意義涵蓋了個人和超越個人的兩種層面,所以超個人心理學不但研究靈性如何在個人身上表現,也研究自我的超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超個人心理學為所有傳統心理學的知識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不但涵蓋傳統的心理學,更使心理學進入嶄新的模式和靈性的架構。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定義──理論與實務

我們習慣把心理治療區分為理論和實務。理論層面包括哲學的世界觀、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對研究對象的概念,以及形成理論和實務間橋樑的方法學。技術層面則是指運用方法學的工具。(11)每一種治療取向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明確的理論、產生改變的方法學,以及實行方法學的技術或整套技巧。

舉例來說,在傳統精神分析中,理論的層面包括潛意識、防衛機轉、本我及「自我」和超我、本能理論、夢等等觀念;方法學(產生改變的方法)則是移情作用的處理;技術層面則包括自由聯想、詮釋和夢的解析。再以生物能學派為例,理論層面除了以身體為焦點外,其他部分非常類似精神分析;方法學則是軟化身體的盔甲(盔甲是指長期緊繃的肌肉模式,導致活力的喪失);技術則包括各種呼吸練習和壓力的宣洩,使身體像充電一樣,增加能量的流動,使盔甲軟化。

在各個取向中,技術來自方法學,方法學則來自理論。不論是哪一種學派的心理治療,每一種技巧隱含的理論都包括對人性的基本假設。當對方哭泣時,不論是根據老祖母的理論,把感受視為需要壓抑的危險,而說:「好啦,好啦,別哭了,一切都會沒事的」,或是根據感受的體驗和表達是有益的理論,而說:「請你和眼淚同在,繼續呼吸,讓眼淚說話」,兩者都隱含對人性和成長的假設,卻產生不同的反應。本章和下一章要檢視超個人的理論,下一章還會檢視超個人理論產生的方法學。本書其餘部分則探討理論和方法學在臨床應用的意含。


不斷修改的理論地圖

沒有任何特定作者的理論能完全涵蓋整體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各個理論家如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卡爾.榮格(Carl Jung)、史坦尼斯拉夫.葛羅夫(Stanislav Grof),分別代表超個人心理學的某些特定觀點,就好像政治和藝術有許多觀點並存一樣。不論是佛教、基督教、巫術的「心理學」(12)所定義的超個人心理治療,都不能完全代表當前的超個人心理學。拉塞爾(Russell, 1986)認為這些靈性體系都缺乏西方心理學的重要洞識,如果將它們稱為心理學,會遺漏大部分現代心理學的發現,比如鑑別診斷的分類、兒童發展理論、精神病理學理論,以及內在衝突、防衛機轉、潛意識動力等等觀點。超個人心理治療也不能由特定的主題來界定,比如禪修靜坐、超常意識或靈性危機(雖然這些是最顯而易見的主題)。超個人理論不只是這些特定的觀點,而是從廣泛的心理靈性視野來說明人生的歷程。

超個人理論並不是一種統合一致、界限分明、條理清楚的取向,這個領域才剛興起,具有許多不同的構想和綜合理論,包括許多尚未開發的範疇。還有一點很重要,超個人理論就像所有理論一樣,只是現實經驗的組織方法,並不是現實本身。柯季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在多年前痛切地說:「地圖不是真正的領域。」他還說:「地圖不能代表整個領域。」我們必須牢記,不管理論地圖再怎麼詳細,還是會遺漏一些東西。柯季布斯基的第三句話說:「地圖需要不斷修改。」提醒我們了解地圖的本質:地圖需要隨著知識的進步不斷重新評估和校正。超個人心理學就像人類努力的任何領域一樣,一直是「不斷進步的工作」。


超個人心理學的歷史演變

超個人心理學雖然仍在草創階段,但還是有其歷史發展。這個領域剛開始時,前二十年的文章大多著重於人類經驗的「極致」。《超個人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第一期的宣言中,有一段話可以說明這一點:

《超個人心理學期刊》出版的理論和實務研究、獨創的貢獻、經驗性文章、論文和課題,包括下列主題:超越性需求、終極價值、合一意識、高峰經驗、狂喜和神祕經驗、存有價值、本體、至樂、敬畏、驚歎、自我實現、終極意義、自我的超越、靈性、日常生活的神聖化、合一、(13)宇宙性覺察、宇宙的劇本、個人和所有物種的協調、最大的人際相會、超越的現象;最大的感官知覺、反應和表達;以及所有相關的概念、經驗和活動。

這種說法在今日似乎顯得有點好笑,因為強調至樂、狂喜、宇宙性合一等等內容時,苦難、痛苦、傷害、精神病、戰爭、貪婪算什麼呢?日常生活又算什麼呢?可是,我們必須了解超個人心理學在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背景,當時的氛圍瀰漫著極樂、驚歎和敬畏,社會出現革命性的劇變,似乎在街頭轉角處就能出現開悟。雖然超個人心理學被批評為脫離現實,只狹隘地注重人類生活的極致,但這個階段確實提供了必要的歷史目標,使原本被心理學模式忽略或病態化的人類經驗受到關注(比如佛洛伊德輕看神祕經驗,視之為退化成子宮裡有如沉浸在海洋裡的合一經驗)。

超個人心理學注意這些經驗,跳出傳統科學、唯物論、笛卡兒的世界觀,而產生重大的典範轉移,轉向更全面、更靈性的遠景,並強調靈性的追求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動機。探索神聖的部分,不論是稱為上帝、大梵(Brahman)、佛性、實相、終極存有、真理、神聖的愛,或是別的名稱,都是所有歷史階段和文化的重要啟示與力量,卻被傳統心理學完全忽視。超個人心理學把這個核心的推動力放到心理學舞台的中央,不再加以忽視或棄置於邊緣。(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區分宗教和靈性的不同。宗教是有組織的完善結構,有些人從中找到重大的意義,有些人則無法從中得到意義;靈性則是靈魂自由地追尋神聖性,通常不會依附於傳統的宗教組織。)

然而,近年來,超個人心理學已轉移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現靈性。顯而易見地,超個人心理學必須涵蓋全部經驗,不只探討人類經驗的極致,也要包括日常意識中非常個人化的範疇。(14)在靈性道路上帶著一般問題的普通人,也會向超個人取向的治療師尋求心理治療和成長,他們尋找的是能重視他們對神聖性的追求,並尊重他們整個存有(包括心理和靈性的圓滿)的治療師,不會像歷史上許多傳統心理治療輕視或低估他們的靈性追求。舉例來說,現在有許多新興學派探討如何結合禪修和傳統治療,如何運用關係來展現靈性,超個人觀點如何影響我們對兒童發展、夢、身體療癒、身心症狀的看法,以及超個人觀點如何影響我們了解精神疾病的發展與治療。

從這個更大的觀點來看,即使是探索人類功能和精神病理學的「低下層面」,我們也假定有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視角。例如,精神病不只是本我病態地淹沒「自我」,也是一種通靈的開啟,可以通向廣大的宇宙力量,使靈性提升和心理療癒的可能性得以展現。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關鍵要素:脈絡、內容、過程

方恩(Vaughn, 1979)有一篇論文是少數認真討論超個人心理治療問題的文章,他談到超個人心理治療的關鍵要素是脈絡、內容和過程,脈絡包括治療師的信念、價值觀和意圖,內容是指超個人經驗,過程則是從認同開始,再經過去除認同,最後到自我超越的發展。本書會在理論部分討論這些主題。方恩也注意到超個人取向的界定在於脈絡,就此還必須補充一點:使這種脈絡充滿活力的因素是治療師的意識。

在此借用完形治療的一項觀念,把「意義」界定為主題與背景的關係。例如「bow」(主題)這個字依據上下文的脈絡(背景)可以有好幾個不同的意思:弓、鞠躬、船頭。任何主題的意義都決定於背景或脈絡,所以任何特定治療方法的意義在於其中的理論背景。超個人理論的背景為超個人取向的技巧賦予意義和價值,形成方法學的意識則是理論和技巧間的橋樑。

(15)界定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特徵就是形塑治療過程的理論和方法學架構。我們傾向於從技巧層面分辨超個人心理治療,因為這是治療最顯而易見的部分,可是超個人心理治療並不是由技巧來界定,技巧層面其實是超個人心理治療最不重要的層面。超個人心理治療不是一個特定的技巧模式,這個觀念會造成某些困惑,卻也是力量的來源。例如,羅旺(Rowan)在《超個人》(The Transperonal, 1993)一書中就犯下錯誤,把某些技巧(基本心像、積極想像、禪修靜坐)等同於超個人心理治療。可是,即使把所有技巧都丟到一旁,超個人取向仍然存在,隨時可以發明新的技巧。只要在超個人的架構之中,所有技巧都屬於超個人治療。

有些特定的技巧常常被視為超個人技巧,比如全方位呼吸工作、誘發超常意識狀態的方法、心理綜合學的引導想像,即使如此,提供超個人意義的仍然是環繞這些技巧的脈絡。有些技巧會被行為治療引用,比如引導想像,但此時與超個人心理學毫無關聯。技巧的意義會隨著脈絡的改變而改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超個人心理學比較接近人本心理學,離精神分析較遠,因為精神分析中的各個學派所使用的治療技巧非常類似,而人本心理學的治療方式卻有生物能、完形治療,乃至案主中心的取向,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同樣地,超個人心理治療不受特定取向的限制,可以融入各式各樣的技巧。

所以,理論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是界定超個人心理治療的中心架構。超個人治療中,常常完全看不到超個人的內容,可是賦予意義的架構仍提供了超個人的方向。治療師可以運用行為學派、精神分析或人本心理學的方法(理想上,治療師要接納所有理論模式,但在實務中,大部分治療師有偏好某一個理論的傾向),因為超個人治療的進行沒有固定的技巧或公式。超個人治療不在於治療師的言行,(16)而在於治療師言行背後的無聲架構,可以為特定的介入方法賦予意義。所以超個人心理治療是更寬廣的容器,可以包含所有其他治療的取向。


基本假設

接下來幾章會詳細討論超個人理論,但此處要先提出一些界定超個人取向的重要假設。在這個領域中,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仍有一些大家認同的基本原則:

一、人的本質是靈性:超個人心理學認為現代心理學和各種世界靈性傳統對人類身分認同的本質都是正確的,我們的生命本質既是心理的,也是靈性的。但超個人的觀點強調靈性是支持和維護自我心理結構的來源。

二、意識是多面向的:超個人心理學率先探索和研究其他意識層面或狀態。在心理學領域中,這種超常狀態常常被視為病態或無稽之談(比如神祕的合一被描述成「人為的精神分裂」),或完全不予理會,視之為幻想。徹底改變意識的迷幻物質、引發超常狀態的非藥物技巧(如巫士的旅程、呼吸法、禁食、催眠、禪修),以及各種世界宗教的研究,都顯示大部分人所經驗的一般日常意識只是整體意識的冰山一角,靈修常常把人推入更大意識的範疇或狀態,顯示出正常意識是多麼的狹小有限。

意識的其他層面能顯示出智慧傳統的真理,所有生命的宇宙性連結,外在各種差異下的內在合一,微細的意識範疇和層次變得更為清晰,物理現象背後的和平、光、愛、智慧和力量。(17)如果心理學排除上述任何層面,都會製造出狹隘的意識理論。

三、人類有尋求靈性的強烈欲望,透過強化個人、社會和超越的覺察,表現出追尋完整的意圖:我們可以從追尋完整的角度來看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使個人逐漸進入自我探索、實現和超越的層次。超個人的觀點把整個心理學劇本視為追尋靈性合一過程的一部分,靈性的追尋不但是健康的,更是人類全然健康與實現所不可或缺的。心理衛生的定義必須包含靈性的面向,才算完整。

靈性的追尋會越來越重要,有可能成為案主生活的核心。大部分宗教傳統的神祕主義教派都指出,所有人類最深層的動機就是渴望追求靈性。馬斯洛的地圖以西方思想肯定許多宗教傳統表達的觀念,就是意識的成長最初著重於自我的身體、情感、心智結構的進展,這個部分正是大部分西方心理學研究的領域。傳統心理學強調動機的層次:生存的需求、性與攻擊、整合感受與衝動的需求、建立親密關係、發展統合的自我,然後透過有意義的工作和活動實現自我。超個人心理學則把動機層次再推進到靈性旅程的背景,在這種旅程中,個體從較基本的需求逐漸邁向更崇高的需求,在旅途中站或終點產生靈性實現的渴望。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實在很難了解試圖探索人類經驗真相的心理學,為什麼長久以來會避開靈性的範疇,因為這是歷史上任何人類文化最關心的主題。若從西方科學的角度來看,就容易了解這種現象,因為西方科學試圖撇棄所有形而上的推測,只重視可以在實驗中觀察的現象,(18)所以心理學是根據「凡夫俗子」的角度來進行探索。西方歷史中,宗教組織以天主教的形式維持保守的思想,時間長達數百年,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科學脫離宗教,才使人類的探索得到有力的解放。直到現在,我們才做好準備,將靈性帶回科學和心理學的領域。

四、接觸內在智慧與指導的深層來源,不但是可能的,也有助於成長:西方心理治療試圖找出比意識自我更深的指導來源,不同的體系會以不同的語彙描述這種情形。完形治療談到當事人本身不了解的「有機體智慧」,試圖以「有機體的自我調節」取代「自我」的控制;榮格學派試圖以連結到潛意識智慧的「靈性我」(Self)取代「自我」的控制;自體心理學和客體關係理論試圖以「核心自我」(nuclear self)或「真實自我」(real self)為中心,而不是以防衛建構出的假我為中心;存在心理治療以「真我」(authentic self)為真正的指引,而不是折衷妥協的不真實自我。所有現代心理治療都以直覺摸索,尋找深層的智慧來源,而不是追求表層的自我。

幾千年來,宗教傳統一直宣稱我們的本性是無邊智慧的來源,我們可以也必須轉向內在,以尋找真正的智慧。有些心理學體系明確地排斥這種看不見的層面(如精神分析和完形治療),有些體系則不予討論,但有些體系則明確地承認靈性的層次,如榮格學派和心理綜合學。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目標和傳統心理治療是一致的,都想協助人獲得內在的智慧,使情感和心理得到更大的整合,但不論任何特殊體系或心理學怎麼稱呼這種內在智慧,超個人心理學都認為自我或有機體的智慧來源是更深層的靈性實相。超個人心理治療使西方心理學模糊指出的方向變得非常明確。

(19)五、使意識中的意志和抱負與靈性的渴望結合起來,是最高層次的健康價值: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基本價值就是確認靈性的渴望會以無數方式表現出來,但不表示走上靈性道路就能清除所有心理問題,也不表示必須強迫人(即使是溫和的強迫)進入靈性的道路,而是這種認知方式及更根本的靈性方向能使人更進一步連結上心靈和宇宙的療癒力量(這種力量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道、神聖意志等等),為心理的整合創造最適當的條件。所以超個人心理學支持靈性的渴望,同時也注意如何處理案主以靈性的渴望逃避精神官能模式的情形,這種情形被稱為「靈性的逃避」(spiritual by-passing),本書將有專章討論。

在靈性的追尋中,治療師必須尊重不同的靈性道路,如果武斷地堅持任何特殊的靈性方式,就會嚴重限制超個人心理學的實務工作。我們唯一堅守的教條就是不要堅守任何教條。邁向神聖的道路不只一條,有各式各樣的道路(包括無神論),重要的是對這些道路有廣泛的知識,並加以尊重。

六、超常意識狀態是取得超個人經驗的一種方法,對療癒和成長都有幫助:超個人心理學從一開始就受到超常意識狀態研究的影響,特別是迷幻藥的研究。迷幻藥曾使許多人得到重要的覺醒,能開啟一道大門,使人接觸無限、深刻的存有基礎,為意識揭開許多前所未見或純屬抽象的嶄新可能。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克里希納【譯註一】讓故事中的英雄阿朱納【譯註二】看見神聖的概念,對阿朱納產生強烈而改變一生的影響。(20)超常意識狀態的經驗就相當於現代版的神聖識見,可以開啟全新的經驗範疇,具有強大的力量。謹慎地引發超常意識狀態(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在超個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超常意識狀態對身體和心理的療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含。(詳見第七章)
【譯註一】Krishn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譯註二】Arjuna,《薄伽梵歌》中般度族勇敢的三王子。

七、我們的生活與活動都是有意義的:我們的活動、快樂和哀傷都有成長與發展的意義,並不是隨機發生的無意義事件。超越純然科學、唯物或存在的觀點,使我們能從更寬廣的角度看待生活。從嚴謹的存在立場來看,健康就是在無意義的世界中創造意義;相反地,從靈性的立場來看,健康則是找出原本就有的意義。從超個人的綜合立場來看,則是兩者兼顧,一方面不斷找出更深的意義,另一方面不斷建構和詮釋這個更深的意義。這種意義的發現具有極大的療效,根據法蘭可(Victor Frankl)的觀察,人只要能從中找到意義(不論這個意義看起來多麼可怕),就可以面對任何事。

現代心理學給我們許多教導,重視痛苦、走入其中、感受和探索痛苦,而不是逃避或壓抑它。探索痛苦能呈現其中的故事,使我們進入更深層的生命,當我們向內心深處開放、不怕受傷時,不斷擴展的覺察力就有療癒的作用。

生活的創傷和悲劇常常是內在旅程的動力,在心靈最黑暗、最痛苦的地方,可能會發現救贖之光、安慰的來源、療癒和嶄新的成長。「心理」(psyche)的字源是希臘文,意指「靈魂」,打開「心理」的意思就是向靈魂的轉化力量敞開。超個人的觀點認為靈性的根基是療癒的來源,匿名戒酒會常常有這種實例,成員有時在聚會中述說一生最美好的事就是酗酒,(21)因為酗酒使他投入尋求靈性和更新的道路。

這種觀點使案主以更寬廣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成長,邁向更崇高、更圓滿的自我。這種觀點的轉變使人看見外在、表面的劇碼並不是唯一的觀點,生命的成長還有更大的轉化過程。
八、超個人的脈絡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人和案主:許多傳統的診斷和治療容易把案主看成「他者」,但超個人取向和人本學者一致,把案主視為不斷發展的生命與尋求靈性的同伴,就像治療師一樣。這種觀點使治療師對案主產生慈悲的治療態度,促使治療師更全心全意地投入心理治療,並保持細膩適當的人際界限。


實務工作

當治療目標受到限制時,技巧也必然有限。可是,當治療目標是擴大意識和整個人類經驗的範圍時,技巧就是無限的。在超個人的脈絡中,可以運用創新和傳統的技巧。

技巧只是評估自我及其深度的方法,並不是目標。每一個人各有適合自己的方法以進入內心世界,技巧的適當運用就是要調和案主的能力和偏好。

合適的技巧可能有:詮釋、回映、澄心法、認知的探討、面質、角色扮演、引導想像與幻想、夢工作、身體工作(如生物能、感官覺察、瑜伽、太極拳、合氣道、生物回饋及其他身心學派)、呼吸工作、表達性藝術的技巧、擴大表現法、禪修靜坐、寫作、聲音工作,以及超常意識狀態的工作(如催眠、迷幻藥、全方位呼吸法、巫術之旅)。(22)

一般說來,只要是治療師已經消化吸收的生活經驗,又能擴大意識的方法,就都可以使用。治療師的一生會不斷學到許多好用的技巧。

不論治療目標為何,都可以運用超個人的方向。例如,麻州大學的卡巴辛(Jon Kabat-Zinn)的治療工作就是以超個人的方式達到減輕壓力的行為目標,他運用瑜伽和內觀禪修來強化覺察力,以療癒身心的分裂。


超個人心理治療面臨的挑戰

超個人心理治療關於治療案主的實務工作,目前仍令人覺得較模糊不清,本書第二部分會討論超個人心理治療常常把自己定位為某個學派或取向的特定技巧,可是,超個人心理治療其實比任何特殊學派都更為寬廣、包容。在實務中,大部分超個人治療師傾向於在超個人架構中混雜人本心理學或精神分析的取向,但這種態度仍然容易產生排斥異己的治療方式。

本書主張超個人心理治療必須吸收行為學派、精神分析和人本心理學最強而有力的洞識與技巧,才能達到最完滿的境界,使超個人取向不但得到更清楚的界定,也能保持彈性和創新,透過整合和創造的方式,逐漸實現超個人的潛力。
超個人心理治療透過靈性展現的背景來看所有心理歷程,「心理」不再被視為終點,而是開啟更為浩瀚的靈性實相,可以超越並容納心理發展的歷程。超個人取向的特徵就是這種改變的觀點:將心理的圖像置放在靈性的支持背景之中。
超個人心理治療在起初二十年的發展中,多半只是添加而成的混合物(在心理學中加入靈性,但兩者都沒有改變)。(23)但近年來的發展則視之為新的合成物,兩者都經過變化和修正,成為新的整體的一部分。超個人心理學的挑戰就是要嚴謹地發展和檢證理論,在西方心理學理論和靈性傳統中紮根,謹慎地結合這兩種深刻的智慧傳統,形成活躍的嶄新視野。但願超個人心理學能產生更具心理知識的靈性和以靈性為基礎的心理學。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