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春季書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生死無盡》

《生命史學》

《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

《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

《詮釋現象心理學》

《生死學十四講》

Fourteen Lessons of Living with Death
 
作者:余德慧(Yee Der-Huey)、石佳儀(Shih Chia-Yi)
書系:Master 008
定價:280 元
頁數:240 頁
出版日期:2003 年 01 月 15 日
ISBN:9789572808474
 
特別推薦:林欣榮,慧開法師,蔡昌雄,蔡錚雲,陳福濱,吳庶深
 
第二講 看見存在的遮蔽

前面我們談到一種狀態「諦念」,它意味著某種決斷與決心。在生死學課堂中提出「諦念」,是試圖引領大家認識某種與現存狀況斷裂的處境,它告訴人們眼前的健康幸福很可能是一個「遮蔽」。

人為什麼會如此投入於事情中?

就像台灣俚語形容男生「眼睛黏到牛屎」,「母豬可以賽貂嬋」,只要男生被關在軍營三個月不出來,福利社的水果妹就會出現,這現象意味著一件事——他們浸淫在所謂的「慾望」裡。「慾望」一詞本身含有相當程度道德批判的味道,因此我們犯不著從道德面向談這個問題,我們要探究的是,為什麼有些事情會讓人如此投入?

大部分的臨終病人過世之前,會將自己跟世界上的各種慾望脫勾,脫勾的方式有:(1)味覺改變,比如老人家飯吃不下,原本的美味變得很淡;平常喜歡吃排骨,臨終的時候沒有幾個人咬得動排骨,連青菜都咬不動了;(2)味道流失,平時覺得很香的東西,在臨終前會覺得很厭煩;(3)視力減退,臨終病人看東西的時候顏色會變淡,但是他們的聽力卻變得敏銳,不過這敏銳卻不適合活在這個世界,他們不太能夠接受一般的音樂,即使輕音樂、古典音樂已經夠溫柔了,對他們來講還是太粗暴,臨終之人到最後只能接受風吹樹葉沙沙的聲音、小橋流水潺潺的聲音,不能接受電子產品的聲音,也因此,有些病人很討厭念佛機。一般年輕健壯的身體,可能會喜歡搖頭PUB的重金屬音樂,聽這種音樂會感到非常興奮,但這種興奮對病人來說是一種打擊,因為他們的身體供不起。同樣的道理,臨終之人對溫度的感覺也會改變,容易發冷。

這套生理機制的變化把病人跟這個世界脫勾。脫勾的現象甚至發生在彼此恩愛的人身上,比如你親愛的爸爸非常可能在臨終前不認識你。至於為什麼此時會不認識人,往後談到臨終的過程時會詳細說明。 但健康之人的狀況正好跟臨終病人相反,健康的人年輕氣盛,躍入世界,跟世界同時在一起。

當我們講「常人」(Das Man)的時候,並不是在罵哪一個人是常人,或說誰是聖人。根本不存在個別獨特的「常人」,而是每一個人在活著的狀態裡常常用「心智」活著。我們之前談過,用心智活著至少有四個特性:(1)掌控事情,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事情要做得好、不要出亂子;(2)秩序,keep things in order;(3)行道,ways to go;(4)經營計算,calculating。

常人專政,滴水不漏

我們回來問一個問題:「如果生死學的知識提供了一種決斷,但是這種決斷就某種意義而言,意味跟常人的狀態有所分割、分裂,這怎麼可能辦到?」譬如有人出家當修女、尼姑、和尚,這基本上也是一種決斷,但決斷本身並不是一種意志力的作用,而是一種「破裂」,「破裂」常人的生存狀態,使得現在活著的理所當然的世界漏洞百出。

這種漏洞百出的世界跟心智自我正好相反,因為心智自我會彌補「破裂」處。為什麼要彌補「破裂」?因為心智自我要掌控、要維持秩序、要計算;通常這時候我們稱之為keep blessings或keep bliss(福佑、福祉)。在什麼情況之下,心智自我要去補常人世界的漏洞?譬如學生生病不能來上學,老師規定的作業不能做,應該上的課漏掉了,應該讀的書就沒有辦法讀,應該當一個好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好兒子或好女兒、好丈夫或好太太的這些功能都無法執行了,當這些生命的功能都無法行使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找醫生把它補起來,補了以後身體會復原,漏洞的狀態就合起來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常人的狀態裡,存在一種特性叫做「常人專政」。「常人專政」的意思是,我們一般的生活其實是由常人活著的狀態把持,而且把持得滴水不漏,如果不弄得滴水不漏,人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我們並不是在譴責「常人」,「常人」無可譴責,因為它本身就是最根本生活方式,如何能譴責它呢?

死亡,是心智自我消融的過程

可是生死學為什麼把它提出來講?其實生死學就在告訴我們,所有我們眼前看到這些理所當然的東西,在死亡的面前,全部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什麼叫做「死亡」?死亡並不是指醫生再也救不了你了,死亡的意義是它使得常人狀態崩解,它使得「常人專政」垮掉。在這層意義底下,我們把死亡的過程稱為「心智自我消融、溶解的過程」。

一旦接受這樣的觀點,就會知道,我們平常以為的死亡,都是心智自我製造出來的,包括許多描述死亡過程的偉大情操,非常可能是心智自我所捏造的,是活著的旁人對死者進行心智自我的想像,描繪當時死亡的過程;譬如我們常聽人說病人死亡的時候十分地安詳,好似遠方有聖母瑪麗亞、耶穌或阿彌陀佛來迎接,只見滿室生香……。我並不是反對這個,只是我們必須瞭解它的出處何在。

報紙上常常有一些生死學的課程,說我們要面對死亡、我們要瞭解生命的意義……,這樣的話對象是健康尚活的人,它意欲安慰人們的心智自我:「死亡不要緊,我們最後都會死得非常有意義。」可是不管是重如泰山的死亡、輕如鴻毛的死亡、猥瑣的死亡、渺小的死亡,這些輕、重、大、小的形容描述都是心智自我的運作所衡量的。但是,一個真正在死亡過程中的人,其心智自我已經逐漸溶解,不太發揮作用了。

一部紅樓夢,展演生死學

有人問說︰「如果心智自我逐漸溶解了是不是就稱之為『潛意識』?」在這過程裡,人進入了另外一種活著的狀態,在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中,認為這種狀態的範圍比潛意識來得大,我們把它稱為「靈性」。靈性不是宗教,相反的靈性比較接近《紅樓夢》裡的林黛玉、賈寶玉,他們是空靈的。《紅樓夢》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人若傷心過度,其心智自我會溶解掉,溶解了之後,人就會回歸到虛空。

我們知道賈寶玉跟林黛玉都是從「太虛幻境」來的,而且《紅樓夢》裡每一個人物的人名都意味著他們是從空虛裡長出來的,譬如「賈雨村」言(假語村言),就是說這是假的、不存在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整部《紅樓夢》在講什麼呢?它述說著: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是空虛的,在空虛裡會演化出很多絕妙的事物,這些絕妙的事物佈滿了整部《紅樓夢》,然後再歸於空虛。因此,《紅樓夢》反而比任何東西都更接近生死學。 .....

(本篇未完,全文請參照原書)

 
 
 
★余德慧教授2003年最新力作!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