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活著,為了什麼?》

《神聖的愚者》

《耶穌也說禪》

《貧窮的富裕》(已絕版)

Richesse de la pauvret ?
 
作者:以馬內利修女(Soeur Emmanuelle)
譯者:華宇
書系:Caring 019
定價:250 元
頁數:224 頁
出版日期:2003 年 08 月 01 日
ISBN:957285657X
 
特別推薦:王念慈、李家同、南方朔、孫越、孫大偉
 
第二章 與窮人一起、為窮人而戰

我們需要闡明有效率、有成果的人道行動所需依據的基本準則。

言語的反抗,輕而易舉;但要真正付諸行動,則相對困難許多──尤其是有效率的行動。我們誰不曾哪天為了貧窮這項醜聞而憤恨不平?但又有多少人會因此投入積極抗爭,以彌補問題呢?從實踐方面來說,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弱者受到意氣揚揚的強者壓迫和排擠?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我從過去失敗和成功的經驗中,找到了幾個答案方向。

首先,和他人的關係以及建立這關係所必須具備的尊重和愛等特質,理當被視為一切行動的主軸。其次,與當地居民串連的協會工作不應該只因為具有良善意圖而心滿意足;必須針對各地需求做出具體調整。第三,對共同福祉的追求應該超越過於狹隘的個人道德層面;我們必須能看得更遠、超乎個人利益之外。最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讓個人參與更具活力。

對人的尊重

這是我從經驗中得到的第一個心得:不論在世界哪個地方,窮人最崇高的欲望、最基本的需求都是:博得他人的尊重。在此,我們觸及到了任何人道行動都需具備的條件:對所有人抱以相同的尊重。真正的尊重,需要將對方的想法納入考慮。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應該將我們的想法強加諸在對方身上。每一個人,不論他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經濟條件如何,有著什麼樣的膚色、健康狀況和年齡,也不論他的處境有多悲慘──都是有價值的。

每個人都是我們人性當中的弟兄姊妹;就算他酗酒、吸毒、患愛滋病、坐牢,仍舊有權獲得他人尊重。他甚至有權拒絕在我們看來對他有益的任何事物。我們不應該對他施加壓力;若我們執意頑強,可能會將維繫他生存的最後一根線──亦即,他選擇的自由──給切斷了。

我向來個性急躁,隨時都想推人一把,好讓事情能進展的快一點;然而,我後來體悟到︰窮人最需要我的,並不是為他設想;而是和他一起設想,嘗試去了解他。他一旦受到信任,就會欣然與人交換他的想法,過一陣子,甚至可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尤其當他感覺備受關愛的時候;反之,則可能養出一批「被資助人」。信任他的自由,乃是助他一臂之力,要他能夠自己再度向前邁進。

擁有真正和深厚的友情,是窮人的一項基本需求。這種友情能夠產生一種平等的感覺,鼓勵人們分享,並激發一種彼此信任的氛圍。我有幸親身接觸雷那多神父(Père Renato)(譯注1),一位非常與眾不同的人。他的確擁有──而且是最高程度地──愛所有被藐視、甚至道德敗壞之人的藝術。在一次深長的談話中,他告訴了我有關他生命的故事。在巴西,他試圖幫助無數孩童(他們都還只是一群業餘的小混混)從死命追緝他們的警察爪子裡掙脫出來。他所採的方法是,以「愛」為基礎,那種如同母親打從心底散發出來的愛。他認為:唯有母性的柔情才能夠戰勝暴力的病毒。

他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那是一種超越與孩子相伴時的感受和滿足的愛。那是一種永不倦怠的寬容和堅定不移的結盟。當他收容、餵養和教育的某個小孩脫逃時──順帶還偷走了他僅有的一點財物,雷那多神父吶喊著說:「我愛他愛得還不夠多」。他會走遍各個貧民窟去尋找這位翹家的小孩,直到找到為止;這時,他會雙手緊緊地抱住他 :「回來吧,在某個死亡的騎兵逮到你之前。」

這種友情並非一種溫情;而是一種「忠誠」。它有其源頭在,亦即,面對某種缺乏人性的特定情況時,內心所產生的觸動。這經驗就像是被蒸汽掀開了的鍋蓋一樣:我們的心被燙傷了,傷處不再讓你有平靜安穩 的時刻。

然而,光有愛還不夠。愛心還必須結合智慧,打造出因應不同個人、情況和國家而調整的關係。當我提到尊重以及關心他人時,也包括了對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困難的類型、欲求的性質、物質和精神條件的性質等等。唯有這樣一種關係,才能保證我們不單靠自己的觀點,而是藉由聆聽對方觀點來找出解決之道。這需要堅持不懈與頑強不屈;絕不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點,我想不到其他比我在貝魯特造訪的「彩虹之家」更好的例子了。彩虹之家是由一位年輕人在戰事仍頻的黎巴嫩所創立──他被同齡的殘障青年所流露的絕望之情所撼動。一般人遭到轟炸時,直覺反應是立刻匍匐在地、臉貼著地面;因此,砲彈炸開時的碎片,通常都打在脊椎骨處,不幸被炸傷的人從此必須終生以輪椅代步。

皮耶.愛以撒(Pierre Aïssa)於是不斷騷擾他那富有的父親,最後終於弄到了一筆經費,並組織了提供每一位年輕殘障者,針對他們欲望和能力所設計的職業訓練課程。這所職業支援及培訓機構擁有一百多位學員,他們可不是講求齊整如一的軍隊;這兒提供了許多形形色色的訓練課程:木工、各式手工藝、電工、玻璃工藝等。對殘障人士的愛和尊重,並不是要創造出受資助的乞丐;而是能夠實現自我期望和靠工作來維生的自由之人。

設身處地感受他人

我們面對的一項永不改變的挑戰是︰要懂得「設身處地」。我的意思是,我們要站在陷於困境者的角度,試圖了解他的感受和他的想法。這還不僅僅只是知道他的處境而已;而是進一步了解他那不顯於外、深藏內心的苦楚。如果我們能夠和他一塊兒走幾步路、傾聽他的想法,那麼就容易一起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在對資料進行任何研究、提出任何計畫之前,一個希望做到符合人道精神的行動,必須以關係和陪伴為起始。

我是因為花了五年時間在貧民窟生活、聆聽和分享──但未採取任何行動──才得以發現一種新的人際關係。我之前從未懷疑過:事實上,我們直覺的第一反應,多半是在利用 他人──即便出發點是為對方福祉著想。

我們以撲向世界、人和事物的方式,來獲得對事情的掌控;這種近乎動物性的直覺反應在我們內心根深蒂固。我們面對的是一種兩難的困境:我對世界、人、事的思考和理解,是否只為了他們所能帶給我的東西?抑或,我也能夠從世界、人、事的真正本質以及我可以帶給他們東西的角度來思考和理解他們?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每日的良心省察。在人道行動上,正由於我們認為是在做好事、具有良善意圖,更容易毫無限度地任憑我們的強勢直覺和意願,愈演愈烈。行動會讓你上癮,讓你沖昏了頭:我們自以為是「超人」。

然而,在他人尊重中獲得自重,這是人性的一項基本需求。對於這項課題,人道救援工作並未界定出太多準則,因此反而成了一項源源不絕的危險──你成了半個神,你自說自聽,你變得惹人厭。對自我滿意、擁有個人小小的虛榮,並不是一件壞事──這無論如何總是會發生,是無可避免的。

嚴重的是,把「我」當成世界的中心,成了多數人道志工的主要行事傾向;就像衛星繞著行星運行一樣,凡事都圍著「我」繞轉:世界、事、他人、甚至自己。我必須說實話:我的內心也經常感受到這種爭戰──試圖擺脫自我的吸引,而以他人的吸引為優先──的衝擊力和必要性。

然而,我們也必須坦承:我們不能只是一再的施捨和給予;如此一來,我們容易落入天使主義(angélisme)的夢幻之中。因此,我們應該用一種幽默的態度來接受自我,充滿睿智地為自己把脈,接受自己的過失和謬誤,同時不斷尋求擺脫錯誤。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並不存在一種原型,可以讓我們依樣畫葫蘆地來建立我上述所談的關係。事實上,每一種苦難都需要以獨特的方式來對待和處理;每一位陷於困境的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例如,被迫工作而無法受教育的孩童,他們多半有一種苦澀的心理;一旦遇到那些不需要吃這苦的小孩,除了苦澀外,還會出現暴力。當人徒勞地欲求獲得一種福祉時,他自然會對那些享受這項福祉的人產生忌妒、甚至仇恨。要對他們所遭遇的挫折提出補救,必須在試圖建立任何關係之前,先放下自己所有外在的優越感,讓彼此相遇的基礎平等。能夠順利建立這種平等關係的人,多半採取了最快速、最簡單的手段來處理這個問題。例子多得不勝枚舉。

安德瑞亞.黎卡迪(Andrea Riccardi) 是義大利一所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聖艾吉迪歐人道救援協會」(譯注2)的創辦人,他跟我分享了他年輕時的經驗。高三時,他和班上同學決定加入對抗羅馬外圍巴拉卡蒂貧民窟的孩童問題。他們意志高昂地出發……;然而,受到的卻是遭當地小孩丟石頭的待遇。他們最後敗興而歸;但也對整個事件進行反省,試圖找出他們失敗的原因。難道是他們富裕的外表一開始就對這些孩童所遭遇的苦難造成了侵犯,以致阻礙彼此關係的建立?我們對窮人的尊重難道不應該首先表現在我們的外表衣著上,尋求與窮人接近?

隔天,他們以非常樸素的打扮再次出發;這一次,他們受到了較好的接待。他們和孩童席地而坐,一塊兒吃東西──僵局被打破了,他們開始聊起天來。「我們不能上學,也就永遠不會讀書、寫字」。這群高中生於是建議主動提供晚間課程,孩童們群起歡呼!安德瑞亞解釋說:「我們雙方都堅持不懈──不管是我們這群嫩手老師、或是我們的小學生們。

這個成功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大的回饋;我們學到了一個美好的經驗:如何讓自己去配合那些被剝奪了最基本權利的人的需求?如何在一種他們感到受尊重的夥伴關係中,與他們一起、為他們而戰?我們遵照同樣的原則,創立了聖艾吉迪歐非政府組織。這個協會目前擁有七千名青年會員,他們都是我們協會為所有人、不分年齡,所提供社會服務的主要行動份子。這些社會服務是建立在尊重、傾聽的基礎上,是一起為正義與和平所進行的抗爭。」

我們面對每一種情況,要採取合宜的策略;要發展合宜的策略,就必須從具體認識那註定會造成邪惡與苦難的貧窮開始──克勞代爾(譯注3)曾指出:邪惡(mal)與苦難(malheur) 有著相同的字根。法國同樣也有一群孩童遭到遺棄,飽受物質、尤其精神上的貧窮之苦。那是一種最可憐、甚至也是最可怖的災難,導致了青少年不帶任何悔意地偷竊、強暴、殺人的變態行為。這些青少年個性粗暴、踐踏一切法律,藐視任何制裁。他們唯一認同的價值是︰金錢;他們唯一追求的目標是:盡可能地弄更多的錢以換取更多的享樂。殺人在他們眼裡如同一場遊戲。社會未能提供他們一個正規、具吸引力的教育,這時也不知如何是好。這些青少年遭到所有體制的畏懼、羞辱和拒絕,他們也彷彿像是在嘲弄體制般地一再回到少年法庭受審──法官已經不知道該將他們送往何處、做何處置了。

然而不良少年的傳道者季.吉爾伯(Guy Gilbert),卻不願意就此束手無策、袖手旁觀。他秉持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呢?──人的價值。他堅信人具有不可約減的價值,因為神是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人無論被什麼樣的垃圾給掩蓋,他的價值都永遠不會消失。我在季.吉爾伯於法國瓦爾省為一些看起來無藥可救的人所成立的「老鷹中心」見到了他。他對我說︰「這些孩子仇恨人類,所有人都是他們激烈挑釁的敵人;然而,他們與動物的關係卻截然不同──他們從未吃過這些動物的苦。我讓每個孩子託管一隻動物(野豬、袋鼠、單峰駱駝等等),他們必須對動物負起責任:餵牠食物、幫牠刷洗、撫摸牠等等。小孩和動物之間交織出了一種友情;在此同時,他們因承受並反擊出來的暴力在身上所烙下的痕跡,也逐漸消褪了。即使人與人之間一切都行不通時,還存在一種動物療法!」

這不是很奧妙嗎?人的心僅僅因為照顧一個愛他和依賴他的生命,而從仇恨轉為柔情。人多渴望能夠愛與被愛啊!我們在此面對的,是人生命中的一個基本要求︰人的存在因建立以相互贈與為基礎的情感關係,而有了意義。實際上,在這場為剷除物質和心靈悲慘的抗爭中,我們一再碰到同一個關鍵因素,此即──付諸行動去建立以尊重和友情為基礎的關係。我再度呼籲:這個關係甚至必須在組織任何形式的人道救援行動之前就要建立起來;換言之,互敬互愛的關係乃是確保敦睦和諧的主要因素,必須伴隨所有的人道救助行動。
(未完....)

 
 
 
★中國時報浮世繪、自由時報專文介紹。★王念慈、李家同、南方朔、孫越、孫大偉真心推薦。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