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春季書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拉岡與李維史陀:1951-1957回歸佛洛伊德》

《犧牲:精神分析的指標》

Le sacrifice. Repères psychanalytiques
 
作者:侯碩極(Guy ROSOLATO)
譯者:卓立、楊明敏ˋ謝隆儀
書系:Psychotherapy 023
定價:320 元
頁數:240 頁
出版日期:2008 年 09 月 18 日
ISBN:9789866782398
 
特別推薦:楊明敏 審閱,王浩威 策劃,心靈工坊與華心基金會共同出版,法國文化部-法國國家圖書中心贊助出版,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誠摯推薦
 
【第一章】破壞

  當人們想仔細考察破壞的力量,試圖捕捉犧牲的功效時(犧牲作為神話或是集體行動,用組織、疏導、避免或打擊破壞的行動及其造成的後果),不論是拒絕承認死亡驅力,或者簡化有關這驅力的各種層面,都無法讓他們不去探究死亡驅力(la pulsion de mort)。
  但我首先要討論影響暴力及其各種表現方式的種種因素。

死亡驅力

  自佛洛伊德以降,我們必須釐清死亡衝動的涵義,即使有人心態上選擇掩蓋或除掉這個涵義;在討論犧牲的神話之前,這是不得不做的準備工作。
  第一個要清除的誘惑是做出以下的結論:死只是生命無可避免的另一端。我們必須謹慎防範這樣的想法,這可不是單純的看法。因為三段論的方法證明蘇格拉底是一個凡人,並且是一個會死的人,不管這說法多麼顯而易見,關於我們個人的死,卻不是一個無庸置疑的真理。再說,蘇格拉底會死,至目前為止人們都記得他確實已經死了,而且還是自殺身亡的。在這方面,有關自殺與長生不死的問題早已為人們所議論不休。
  第二個要清除的誘惑,是認為人們無法對死亡發言,或有任何想法。當我們向某人的屍體瞥一眼的時候,常常認為那是別人的死,不是我們自己的。但是,就在這一眼之際,我們想起佛洛伊德所說的:死亡的驅力總是在我們未察覺之際默默地起作用,我們沒有辦法不去正視它,而且迴避這個問題也是不健康的,海德格(Heidegger)把這樣的迴避態度稱為不真實的存在。驅力是一股人們無法測知的力量,最好不要浪費時間逃避它,應當將它視作後設心理學(Metapsychologie)心理學的重要元素。
  還有一個迂迴的做法,是將死亡驅力和生命驅力這樣的二元對立關係,看作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要把各種衝突簡化而且變為一種到處通行的二元論,變質的克萊恩理論之應用便是這麼做的。有關這點,請參看裴陀(J.-M. Petot)論克萊恩理論的著作,他在該書中對這理論做了精闢的解析。
  事實上,人們可以不管佛洛伊德對死亡驅力在生物學上和物質上之根源的發現,而探討這個問題。
  生理上,我們都知道死亡會逐漸地分解、破壞身體的組織,個人的整體性因此被瓦解,同時,人的體能也慢慢地消散,直到完全滅盡。生物學上的差異以及生物學上表徵從此消失。是故,人體構造上各種元素之間的極多差異所共同構成的活生生的完整性,此時則化為一堆死的物質,不分彼此,沒有各自的獨特性。可是,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即使在這樣的狀況下,人們還抱持一絲幻覺,認為無機物質本身確實有其獨特、複雜的物理結構,其原子中含藏著驚人的能量,而且一觸發便發展成一種有機組織。
  我們不可忽略一件事情,就是佛洛伊德認為死亡驅力不只屬於生理層面;他還在其論文〈有止盡與無止盡之分析〉中,循著先人恩培多克勒(Emédocle d'Agrigente)早已指出的,證實這位哲學家有關愛(philia,這個字必須被解釋為包含友情和愛情,前者接近agapé,後者接近éros)與不和(neikos)之爭戰的宇宙觀。佛氏甚至認為像死亡驅力這樣具有破壞力量,而且早在生命出現之前就存在了。佛氏在文章末還談到恩培多克勒的理論將來可能發展的方向。與其說那是能量消逝的指涉(如佛氏所指出的,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心理上愈來愈不喜歡變動,因此很難改變),倒不如說那是佛氏預期一個會把我們引向最終毀滅的過程和傾向,正如我們今日所能想像的那樣。
  這樣的高見已經成為人們對宇宙的看法,它的意義其實是,人們試圖思考虛無。這看法把那些支撐人體結構和意識的各種力量與張力化為零,所以是經過思考來表現死亡。一如拉普朗西(Laplanche)指出的,我們不能將身體內在對穩定性的調節、人體活動中的恆定原則(constance)、趨零原則(le principle du zero),與佛教的涅槃原則(nirvana)混淆。但是,當人們在討論驅力的問題時,經常會搞混上述的觀念,或者把問題弄得複雜不堪;即使佛洛伊德的思想裡也有類似的現象。而造成這種混亂現象,很可能是因為人們企圖找出一個克服死亡的辦法。很多時候,性欲的滿足、性高潮(有人亦稱之為「小死」)或者睡眠,都被視為死亡的經驗。這樣的等同看法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在禁止性欲與潛抑性欲的時候,人們會使用死亡的威脅來轉移他們對性的禁止或驅力的幻想;但是,反過來看,我們不該忽視人們也試圖用最刺激、最強烈的身體享樂來迴避死亡。猶如羅曼語系裡所顯示的,愛與死的字源是非常相似的。在使人獲得益處的暴力之下,死亡被征服或被隱喻化;在這個過程中,愛的力量是顯而易見的。性與死亡之間的關連為大家所熟知,我個人認為,這兩者之間,克服死亡才是主要動機,但死亡卻被它和性的關連改變了。除此之外,有人試圖消除性與死之間的張力,企圖像東方智慧修練般地達到涅槃;這種努力其實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因為它能像自戀者的目的一樣,讓我們透過寧靜來屏除欲望,以便在與生命結合裡捕捉到死亡。一切的苦行,不論是為了去除各種肉體的情欲,還是企盼臻至精神上的修煉,都重複著這個在生命裡克服死亡的過程。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