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春季書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我埋在土裡的種子:一位教師的深情記事》

*《今天不寫病歷︰一位精神科醫師的人文情懷》

《我的青春,施工中︰台灣少年記事》(已絕版)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Young People
 
作者:王浩威
書系:Caring 054
定價:280 元
頁數:272 頁
出版日期:2009 年 05 月 04 日
ISBN:9789866782565
 
 
前言 十歲的成人,四十歲的少年
書序作者:王浩威

結束復旦大學的國際研討會,離開上海沒多久,人就駕著車快速奔回台北。同車的同行前輩笑我精力旺盛,下飛機就立刻回診所看個案。我有些哭笑不得︰「是呀,何必將自己忙成這樣,已經是十多年了,這樣的工作節奏。」
飛機在浦東起飛時,耽擱了半小時;出關等行李又延遲一會兒。每一些微的延遲,就要將慌亂的心調整一下,免得不必要的著急湧上。我和個案約好的下午四點,似乎只剩半小時的休息了。才正擔心時間的匆促,沒想到機場接北上高速公路的這段路,又堵塞了好十來公里。

和是兩個我當天非看不可的個案。特別是,下午四點是我們兩人可以的唯一時間,否則又要等一個禮拜後。

才剛被大學退學,開始會談沒多久。很敏感,而我們的治療關係還沒完全建立,我希望不要有任何遲到之類的事發生,讓他對我的信任動搖了。

而是一位父母許久以前就離婚的重度憂鬱症少女。我出國開會前的最後一次會談將結束時,她緩緩伸出右手,腕上有前一晚新刮的傷痕。這次出去開會最猶豫就是近況又惡化的她:「我應該通知她爸媽嗎?」可是,這次惡化就是因為爸爸開始受不了照顧她的壓力,表示:「如果再住院,就送妳住慢性療養院,不再養妳了。」我知道其中有部分是情緒性的話,但也知道因著她媽媽避不見面,而最近才接個案一起住的爸爸,其實是不甚了解,也不願了解,只是願意付錢給所有的治療。

對而言,生命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拋棄。出國前,我承受著比平常還沉重的自殺危險,只因為擔心又以為住院就是被治療師再一次拋棄了。這次希望能立刻見到她,是要確定她的安全,也是要讓她確定我並沒有拋棄她。

當車子近乎超速的穿梭在車陣之間,兩位同仁都緊張地停止交談了。直到下了建國高架橋,確定時間是三點四十分,車內凝固許久的氣氛才終於鬆下來。

這是剛剛才發生的事。但就在前兩天,我還趁上海會議之餘,偷閒到杭州遊西湖呢。

四月初的西湖,我們中午前抵達,在面湖的旅館安頓好,然後,慢行到樓外樓用餐。正午有點熱,有一舟子閒在岸口,我們便搭船消暑,輕輕漫漫只是晃著。舊西湖是錢塘江的水,有些波盪;穿過蘇堤到了新西湖就是山水和泉水,平靜許多,也清淨許多。這是划船的阿嫂告訴我們的。沒多久,微靄逐漸加濃。初春蘇堤,青柳嫣桃,鳥鳴叫聲時遠時近,整個人隨著緩慢的波靜靜盪下來,是許久都不曾有過的感覺,幾乎就要忘記這一刻以外的所有時間,以及那些時間裡的所有行程。

這感覺才是兩天前,現在卻開始恢復速度,也繃緊心情,彷如剛才開車上高速公路,一下子就切換到快速跑道了。

關於青少年的工作從來就不容易不陷入著急心情的。然而,更難的是,雖然著急,一切還是要從容自在。一來,原本就只有耐心地等待,才能讓少年的主動性終於顯現;二來,任何大人卅權威在承受不住焦慮時,他所顯露出來的表情或語言,都可能被少年視為一種壓迫:「又來了,又要逼我……」
青少年個案臨床上比其他年齡層更容易迅速變化;只是,身邊的大人只能反應迅速,卻不能將匆忙形諸於顏色。

青少年在生活裡的狀態(不只是臨床上,在一般生活中也是如此),也比其他年齡層更容易迅速變化。這些年來,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新疾病和新難題出現在青少年身上。甚至,連什麼是青少年,究竟是幾歲到幾歲,也很難區分。

在督導精神科住院醫師時,一位年輕的女醫師提出新接的個案:四十多歲的男性,他覺得十多年來都是被幫派老大欺騙了,強烈的被背叛感讓他陷入憂鬱。年輕的女醫師無法理解,這樣的男人怎麼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幼稚?我用馬西亞(James Marcia)的青少年認同過程結構圖(他老師艾瑞克森〔E. Erikson〕是提出青少年認同論點的大師)來解釋︰這個個案不是有一些幼稚,而是整個人生都一直是沒長大的幼稚,除了軀體。

同樣的,在兒童心理的門診,我們也可以看到十歲的小孩,不只言談舉止老氣橫秋,甚至是比單純的媽媽還更焦慮著爸爸被裁員後的經濟問題。在這家庭裡,這十歲的小姊姊,比媽媽還像是爸爸照顧這家庭的得力幫手。

如果我們將少年、青少年和青年,定義為小孩到成人的階段;如果小孩指的是大部分需要他人的狀態,從少年到青年則是這個過渡期。這樣一來,在變遷愈來愈大的家庭結構下,就可能出現四十歲的小孩和十歲的成人了。

青少年工作是不容易,但也因此十分迷人。

一九七九年,完成精神科住院醫師工作,我離開台北到花蓮開展自己的專業生涯。選擇東部當時新成立的醫學中心,是為了學術研究。當時,除了精神醫學,我喜歡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我以為在精神醫學和這些學科之間,可以開拓自己的學術生涯。

後來,我沒做成學者,倒是對臨床工作和文學創作愈來愈投入。特別是心理治療,慢慢變成我的主業。

當時的省教育廳有個新政策,要在原來的中學輔導網加上精神科醫師作為團隊的一員。東部輔導網包含了宜花東三縣,幾乎是半壁台灣了。東部的負責學校是花蓮女中,輔導室的唐永豐主任和溫嬛椿老師邀我一起加入這項工作。很幸運的,我開始遇見更多的青少年,也透過他卅她們而遇見更多的學習和成長。自然而然的,我開始找更多的書籍來看(當然,能找到的都是英文的),也開始為這一群個子高大但卻喑啞無聲的隱性弱勢族群而著急。於是,在心急的情況下,陸續寫了幾篇評論。

開始以這些青少年為對象,寫一些臨床側寫的散文,則是一九九五年回到台北以後的事。一開始會有這樣的想法,則要特別感謝當時《幼獅文藝》的主編陳祖彥。在毫不相識的情況下,她邀約了我開闢《診療室》專欄,讓我盡情發揮。我選擇了青少年內心世界為焦點,用文學的方式來做進一步的呈現。

一九九八年,在幼獅出版社當時的總編輯孫小英和編輯李文冰的幫忙下,出版了《台灣少年記事》一書。好友陳義芝幫我寫了序(見二六六頁),也側寫了當時的我。而我自己也在序中這樣說著:

開始將創作視為人生職志之一也是一九九一年到花蓮以後,遇見青少年的那一年。也許是這樣的機緣吧,讓自己將同一年發生的兩件事結合起來:用散文手法來經營青少年的內心世界。然而,我也明白的感覺到:對於這類的思考,文學恐怕才是最好的呈現手法。內心世界的運作是不容易有邏輯的,說理性的評論或研究報告只能理出一些讓人更容易捉住的原則,卻不容易讓人感同身受體驗到那些感情。

我想談的卻是這些感情,這是可以讓我們接近彼此心靈的唯一途徑。

許多年過去了,台灣少年究竟變了多少,恐怕難以計量。

許多老問題還是教人憂心忡忡的,許多新問題卻又來不及追趕:拒學、自傷、厭食和暴食、網路成癮、宅男……

在《台灣少年記事》出版十一年後,我們刪修、改寫部分作品(例如〈街頭與家之間〉是部分改寫自〈青少年戒嚴時代來臨〉,又〈豐富我的天使〉是改寫自〈無法遺忘的沉重〉),再加上幾乎等量的近年來發表的相關文章,並將前述義芝兄的推薦序與我的自序放在「一九九八台灣少年前事」,讓這次的出版在心靈工坊雅媚和玉立前後的幫忙下,編輯成一本更完整的書。
我自己十分滿意這本書,不只是因為前一書序中所講的「這些年來學習心得的炫耀」,也包括對這領域夠好的呈現吧。

感謝兩本書的編輯,也感謝為我推薦的朋友們。當然,更感謝書中出現的所有的主角。雖然,基於專業倫理的原則,沒有一個真正的臨床個案被直接寫進去了;但是,嚴格來說,他們面貌的片段,我還是忍不住地在加工變形以後,偷偷挪用了。

在這文章結束的地方,我還是要沿用上一本書序文的最後一段話:「遇見了青少年,而有了這本書;也希望因為這本書,可以遇見更多的青少年。」

 
 
5/25《我的青春,施工中:台灣少年記事》新書發表會,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