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禮讚佛洛伊德》著名美國女詩人希爾達.杜利特的私人手記,最迷人的佛洛伊德傳記文學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二度崩潰的男人:一則精神分析的片斷》

•《塗鴉與夢境》

《遊戲與現實》

Playing and Reality
 
作者:唐諾•溫尼考特 Donald W. Winnico
譯者:朱恩伶
書系:Psychotherapy 25
定價:320 元
頁數:272 頁
出版日期:2009 年 03 月 05 日
ISBN:9789866782497
 
 
【譯序】 向溫老伯借一盞回憶的神燈
書序作者: 朱恩伶

小王子與睡美人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小男孩非常喜歡童話故事,也相信自己有魔法。他每天早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親吻睡美人,將她從仙女的魔咒中拯救出來。有一天,他不小心發現,睡美人竟然自己醒了,原來她的沉睡是裝出來的。剎那間,他失望極了,幾乎快哭了。

「阿姨,你醒了?你是裝睡的?」
「哎呀,糟了,睡美人睡了一百年,張不開眼睛了。」為了撫慰並轉移他失望的心情,我急中生智。
「睡了一百年,長了好多眼屎,黏住眼皮了。」
小王子聽了立刻破涕為笑,並舉一反三,哈哈大笑說:「還有口臭,一百年沒刷牙了,一定有口臭!」

小王子跟睡美人就這樣一起捧腹大笑,笑彎了腰。 這名小男孩是我娘家樓上的鄰居,因為父母白天要上班,打從滿月起就送到我家來,央請滿心期待抱孫子卻已無孫可抱的家母幫忙照顧。小男孩會走路以後,我恰好對工作環境的裝潢過敏,改行在家翻譯書籍,常常忙到三更半夜,日上三竿才起床,所以家母就想了一個辦法,天天請小男孩扮演小王子來親吻睡美人起床。
我已經想不起來我們這場遊戲究竟玩了多久,但我始終忘不了小王子帶給我的歡笑。睡美人起床後通常要陪小王子一起玩遊戲,講故事,讀繪本,畫畫圖。

小王子上幼稚園後,有一陣子每天放學都來看我,邊聊天邊在我的電腦上畫一幅畫送我。從畫中,我看到了那一陣子他心中最著迷的事物。有時是北歐童話《月光小白石》,有時是芭蕾舞劇《胡桃鉗》,滿滿畫了一整張光碟。

十幾年來,我親眼目睹小男孩的文化體驗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向外擴展,變得豐富充實。上小學前,他就跟著大人觀賞《貓》的DVD,看得掬了一把同情的眼淚,從此愛上小貓咪。上小學後,他又愛上閱讀,經常借課外讀物回家,不出幾年便對希臘神話如數家珍。上初中後,他常來跟我聊電影談小說,我在他慧黠的眼中,仍然不時看到他童年的豐富想像力與精采創造力。小時候,他常常眼睛發亮的對我說:「我有魔法。」我也總是陪著他玩想像世界的遊戲。我曉得是那份相信魔法的心,讓他對文學藝術文化生活如此著迷。我很慶幸他的想像力沒有像大部分人一樣隨著成長與日遞減。

一個美麗的誤會

前幾年,我的老友王浩威醫師在籌劃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考特系列作品的中文翻譯工程時,忽然想起了我。他曉得我在《中國時報》開卷週報工作時跑過童書線,也譯過幾本大眾心理學書籍。最重要的是,他想起我新婚半年後,我們曾在台北街頭遊行時相遇。當時正值盛夏,我穿著寬鬆的深藍色洋裝,讓他誤以為我就快要當媽媽了。所以,他猜想我應該正過著一邊翻譯一邊帶小孩的日子,找我來翻譯溫尼考特的作品,對我的育兒經驗必然大有助益,同時又可以用媽媽的心思來體會溫尼考特的研究,想必是個合適的人選。

我在電話上告訴老友,那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啊!我確實準備了好幾年,很想做媽媽,所以寧可躲在家裡翻譯書籍,不去上班。可惜我太晚婚,已經錯失黃金時機。不過這些年來,送子娘娘倒是不斷把鄰居的小寶寶往我娘家送,所以我到目前為止,一共認了兩個乾女兒和一個乾兒子。加上上述那位小王子,我一共近距離觀察並親身參與過四個小朋友的童年與成長,對兒童心理十分著迷,也很想進一步學習兒童心理學,但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翻譯如此專業的書籍?浩威說,溫尼考特的文字溫馨簡潔,深入淺出,他屬意我翻譯的《孩子、家庭與外在世界》,是溫尼考特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上,向一般大眾廣播的談話稿,此書自六○年代以來,早已成為英國的育兒寶典,他認為我絕對可以勝任這份翻譯工作,至於精神分析專業方面的難題,就交給他好了。他說,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去請教他。我想,或許翻譯溫尼考特的兒童心理書籍,多少可以彌補我不能親自當母親的些許遺憾。

所以,我就這樣跟英國精神分析與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考特結緣。先翻譯他為一般讀者而寫的《孩子、家庭與外在世界》,後來又繼續翻譯了這本極具挑戰性的學術經典名著《遊戲與現實》。最初翻譯這兩本書的過程,因為我自己的健康出了一些毛病,斷斷續續進行了一年多。在這段期間,心靈工坊的總編輯桂花姊和編輯素霞一直非常體諒,除了要我先養好身體,還寄來《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一書供我參考,而這本書也確實發揮了功效,成為我康復的起點。她們的體貼與關懷,我始終銘記在心。

或許是身體的病痛干擾了頭腦的靈活,也可能是大師的理論太博大精深,有些語意幽微之處我一時無法消化、體會不出來,所以初次譯完《遊戲與現實》時,我特地拜託我的先生陳宜武做我的第一位讀者。他在淡江大學英文系任教十餘年,其中一門課程正是翻譯。當時正好放寒假,他花了兩星期仔細核對原文與譯文,給我許多珍貴的意見。他認為,我對理論文字的掌握略顯不足,建議我重譯一遍。我心裡有數,這是溫尼考特的代表作,非常難懂,更難翻譯,一定要譯到滿意為止。所以,我向心靈工坊多要了幾個月的時間,重譯一遍才把稿子交出去。

前年底,心靈工坊終於開始推出溫尼考特系列。桂花姊貼心的問我,出版前要不要再看一遍譯稿,我說求之不得啊!事隔兩年,我的健康已然恢復,翻譯功夫也有點小小的突破與進展,很想在出版前重修一遍舊稿。老友浩威也提醒,溫尼考特的語氣還沒抓對。我很快就恍然大悟,這本作品雖然是學術論文結集,仍應朝口語的方向努力,比較適合溫尼考特和藹可親的溫老伯形象。我決定用口語筆調重譯這本學術著作。

今年春夏,我刻意在元氣最盛、頭腦最清楚的季節第三度重譯,果真有不同的心得與體會。我每完成一章就送給浩威審閱,交換意見。這回,他說語氣抓對了。審閱階段在夏末結束。浩威在精神分析專業與作者語意幽微難以揣度之處,用他精神分析醫師的專業、散文家兼評論家的文筆與詩人細膩的心思,對這份文稿做出難以磨滅的貢獻,讓我深切感受到溫尼考特在他心中所佔有的獨特份量。秋天,緊接著上場的是編輯流程。編輯玉立仔細對照原文與譯文,以第一位正式讀者的新鮮眼光,努力提出問題與建議,逐章討論。非常感謝她讓譯文變得更流暢,更容易讀懂。

魔法的起點

幸虧有上述那個美麗的誤會,我才有機會愛上溫尼考特(溫老伯)。不過,與其說是愛上溫老伯,還不如說是愛上小嬰兒,愛上童年,愛上魔法遊戲的起點,以及那個遊戲起點所代表的創造力。我們正是有了創造力,才能擁有健康的心靈與富足的精神生活。

認識溫老伯這些年來,我經常在餐桌上跟先生聊起溫老伯的種種。溫老伯常說「夠好的母親」如何用愛養育出心理健康、精神富足的小孩,成為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溫老伯原本是小兒科醫生,對嬰幼兒有豐富的臨床觀察經驗,後來走上兒童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這條路,成為英國的一代宗師,可謂水到渠成。任何有機會接觸小嬰兒的人,都會忍不住猜想:小嬰兒心裡究竟在想甚麼?為何每個幼兒腦中都充滿幻想,對魔法和帶著濃濃魔法氣息的童話故事著迷不已?為何每個小孩都愛玩遊戲?

溫老伯對嬰幼兒生命最初發展的臨床觀察提出了一套舉世知名的理論,叫做「過渡現象」與「過渡客體」。每個小嬰兒的成長都少不了這個階段。說得淺白點,新生兒最初並不曉得自己跟母親是兩個不同的、分開的個體。因為新生兒餓了母親就給他吃奶,冷了就幫他蓋被,母子的臍帶彷彿還連在一起,所以小嬰兒覺得母親是自己的一部分。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配合,彷彿是小嬰兒自己用魔法召喚出來的,只要想像一下就心想事成了,所以小嬰兒竟以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溫老伯說,這便是魔法的起源。可是小嬰兒一天天長大,母親也漸漸沒辦法做到無微不至,小嬰兒終於透過逐步的幻滅分清了主客關係,母親的乳房因而成為他生命中的第一個過渡客體,後來又由代表溫暖的小毛毯,或是隨時陪伴在側的填充玩具所取代。 溫老伯說他談論的過渡現象是舉世皆然的普遍現象,所以盡量不刻意舉例,結果卻更教人想起親身的體驗。翻譯過程,我也想起自己記憶最初的「過渡客體」。那是一條破舊的毛巾被,在炎熱的中南部,午睡時拿來蓋肚子。多少年來,我幾乎忘了它的存在,但在童年時那條毛巾被每天都伴我入眠。我的乾小孩跟我都有類似的過渡客體,大乾女兒也喜歡毛巾被,不過她愛上的是光滑那一面的觸感,跟我恰好相反。小乾女兒則習慣摸著棉被的角角入眠。長大一點後,她們又改抱我送的紅帽小熊入睡。我們的經驗跟溫老伯的臨床觀察不謀而合,也跟美國作家亞瑟.米勒的女兒珍的毛毯類似。

陪伴我的乾小孩成長時,我發現他們清醒的時候多半忙著玩遊戲。當年我常想,孩童為何這麼愛玩遊戲?為何個個都要玩到累倒才肯入睡?溫老伯說,那是因為孩童活在外在現實與心理現實之間,而遊戲正是這兩個現實重疊之處。溫老伯給這個地方取了一個名稱,叫做「生活的第三領域」。這是文化體驗的所在,也是我們生活的處所。豐富的文化生活正是遊戲的延伸。長大成人後我們繼續在文化體驗中發揮並享受我們的創意,也在此追求自我。這是為何溫老伯談過渡現象的著作,卻充滿了豐富精采的文化生活,可以讀到詩、聽到歌、欣賞到戲劇、看到漫畫、卡通與繪畫。我為這本書寫譯註時宛如打開一部精采的西方文化史,常常樂在其中,沉迷許久。原來最好的童話故事多半源自親子在生活的第三領域一起遊戲的成果,小熊維尼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米爾恩將兒子的童年幻想生活寫出來,竟成了全球小朋友共同熱愛的「遊戲」。

我常想,溫老伯如果還在世,一定也熱愛看電影。那他就有機會像我一樣在台北電影節看到《新娘快跑》,發現一名趕著在傍晚前完婚的巴勒斯坦姑娘,要徒步穿越以巴檢查哨去找新郎時,身上只帶著一條整理儀容的髮帶、一把梳子、一條口紅和一隻最心愛的玩具熊。溫老伯一定會跟我一起感嘆:過渡客體真是無所不在啊!然後,他可能也有機會看到美國作曲家的紀錄片《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那他就可以告訴我們,葛拉斯為何可以天天活在創作之中,樂此不疲,從來不必度假。因為作曲就是他一生玩不膩的遊戲,你何時聽說玩遊戲的小孩需要休假的?

小小的領悟

溫老伯學識廣博精深,有的思想淺顯易懂,有的卻艱深幽微,需要再三咀嚼,每每教我佇足沉思,才能領略一二,但細思量後總能恍然大悟。例如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兩個關鍵詞relate to和object-relating。大部分人想到溫老伯的過渡客體總會想起客體關係,很容易就把object-relating想成跟客體產生關聯。可是如何產生呢?我在最新版的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中赫然發現,relate to這個動辭片語有兩種解釋,其中第二種在一般英漢甚至英英字典上多半省略了,原來在relate to後面加上somebody或something時等於「認同」(identify with)。這跟雅虎奇摩網路字典的「認同,欣賞」相吻合,也跟其他英漢字典上的「理解、體會」一致。原來客體關係的核心是認同。

今年夏天,我修改到英文本第79頁的「純粹的男性成分與純粹的女性成分」大標題下的「思索各種客體認同的懸殊差別」一節,忽然恍然大悟,因為溫尼考特自己老早就解釋了:「純女性成分認同的是乳房(或母親),這個意思是說,小嬰兒變成母親的乳房(或母親本人),也就是說,客體就是主體。」

隔了兩段他又說:「無論在小嬰兒成長時,自我意識和建立一個認同的心理最後變得何等錯綜複雜,除非有「存在意識」(sense of BEING)這種基礎來跟外界發生認同關係,否則自我意識是無法浮現的。這種存在意識比「合為一體」(being-at-one-with)的念頭更早,因為除了認同,還沒有別的。兩個分開的人可以覺得彼此是一體,可是在我所探討的關鍵處,小嬰兒跟這個客體本來就是一體。「初級認同」這個說法可能就是專門用來指我所描述的這一點,而我努力想要強調的,正是最初這個體驗,對於開啟往後的所有認同體驗來說,有多麼重要。」

所以,認同正是客體關係的關鍵。我就是在這樣的理解下,大膽把object-relating譯成了「客體認同」。為此我特地寫信詳述我的看法,跟浩威討論。他重讀第五章後也同意我的看法,但是為了保留更寬廣的涵義,我們決定把object-relating譯成「客體認同關係」。

另一個讓我恍然大悟的心得來自第十章的關鍵字眼interrelating。這也是同樣令人傷腦筋的字眼。一般英漢辭典的解釋是:相互關係。可是兩人之間的關係有千萬種,深淺不一。為此我又寫了第二封信跟浩威討論。我認為我們如果延續第五章relate to與object-relating的譯法,其實可以進一步從「雙向溝通」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字眼與它所代表的相互關係。客體認同是單向的,而interrelating是雙向的。第十章從跨性別認同來研究相互關係,其實也就是從兩個生命體的彼此認同能力(內攝與投射認同)來探討設身處地體貼他人心情的雙向溝通與彼此理解的關係。這關係粗淺時至少可以理解體會別人的心情,深刻時則可以彼此認同、相互欣賞,甚至惺惺相惜、心心相繫。

最後,我想提出一點小小的個人體會,這是在翻譯第九章時想通的。這一章溫老伯談到母親與家人在孩童成長中扮演了一個鏡子的角色,這也是精神分析師的任務。這面鏡子如果人情練達,孩子或病人便能在鏡中找到自己。這一章還提及二十世紀英國畫家培根。培根喜歡畫扭曲的人臉,又愛在畫框上加一面玻璃,讓觀眾在看畫的同時,也能在玻璃上看見自己的倒影。溫老伯說,畫家筆下的扭曲面孔可能是努力掙扎想要讓人看見自己,這未嘗不是一種自我追尋的表現。我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人。二十幾歲時,我曾跟隨油畫家何肇衢學過三年畫,從素描、水彩學到油畫。我記得何老師說過,畫人像時我們常常把別人畫成自己的臉。當時我以為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面孔最熟悉。現在我才領悟,這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別人的臉龐上看見自己。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其實往往來自周圍的人,因為我們正是透過他人的目光與反應才確認了自己的美醜。我的長相其實很平凡,卻從不曾嫌棄自己,因為我在家人的眼中看到了欣賞與讚美。為了這點小小的領悟,我深深感謝溫老伯。

擦亮記憶的珍珠

童年時光雖然短促,卻塑造了今日的我們,對一生留下重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總是不斷想要重返生命的最初時光,重溫兒時歡愉的記憶,或是彌補當年留下的遺憾。

翻譯溫老伯的書籍滿足了我的願望,讓我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彷彿躺在他的診間,打開記憶的匣子,重溫早已遺忘的記憶,對父母、對自己、對我的乾小孩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不斷發出「原來如此」的讚嘆!原來那些美好的記憶都珍藏在心底,不曾失去。這些記憶不知何時已幻化成一顆顆閃亮的珍珠,只要拿出來輕輕一擦,就會像阿拉丁的神燈,應許我重溫童年往事的願望。這盞回憶的神燈是我向溫老伯借來的。

我輕輕一擦,珍珠一顆顆幻化為影像,眼前浮現一幕幕父母年輕俊美的模樣:那是他們生了兩個兒子以後,滿心歡喜的迎接期盼已久的女兒,期盼她有朝一日繼承父親的音樂夢,彈鋼琴拉小提琴;可惜一年後,他們的夢就被狂襲全台的小兒麻痺症打碎了,只能滿心憂慮的抱著一歲大就小兒麻痺的我四處求醫。他們暗暗做了節育的打算,將所有的時間和心力都奉獻給特別需要照顧的女兒。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很睿智,曉得心理的健康比克服生理的障礙要緊,決心把我當成正常的小孩來教育,不能學琴就教我唱歌,讓我充滿自信與歡樂的長大,幾乎不曾感受到自己的殘缺。自信堅強是他常常拿來讚美鼓勵我的話。

我再輕輕一擦:那是兩歲的小Fifi用她的小手拉著我的大手,教我拍手。她大惑不解的神情彷彿在說:「來,媽咪,拍手要兩隻手互拍,你怎麼老是用右手拍左手呢?」我的每個乾小孩在成長的某個關鍵時刻都關切過我生病的左手,我這個缺陷讓他們學會慈悲與助人。

我又輕輕一擦:那是我隻身飛去舉目無親、無人相識的德州深造。讀書是幌子,追尋自我與獨立生活才是真正的挑戰。我要告別依賴,克服孤獨的恐懼,學習一個人過日子,嘗試家人從來不肯讓我動手的家事。嘿,原來這些事我也做得來,只是大家捨不得讓我動手啊!課餘之暇,我學會為自己燒幾道菜,充分品嚐放鬆的幸福滋味。啊,原來,追求平凡的幸福才是我一生最大的課題!我本來已做好一個人過日子的準備,孰料卻在學業完成之際,覓得相知相許的終生伴侶……。

譯完《遊戲與現實》,我對自己幸福的一生充滿了說不盡的感激,我曉得這絕非偶然,也不是理所當然。感謝我的父母朱柏麟老師與廖寶葵女士!你們的養育任務比一般父母的不知艱辛多少倍,可是你們卻克服萬難,把小兒麻痺的女兒養成心理健康、精神富足的小婦人。我不知道你們是如何辦到的,但我曉得你們給我源源不絕的愛,使我從來不虞匱乏,又給我充分的自由去追尋自我,過我想過的生活。或許就憑藉著你們的愛心與智慧所帶來的魔法與奇蹟吧!

但願各位看完這本書,除了學會溫老伯的學問,也能跟我一樣對自己與家人多幾分認識。這樣,我就不負老友所託了。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