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延伸閱讀:
《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

《愛、罪疚與修復》

《嫉羨和感恩》

《遊戲與現實》

《拉岡與李維史陀:1951-1957回歸佛洛伊德》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Freud and Beyond: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
 
作者:史帝芬.米契爾 、瑪格麗特.布萊克
譯者:白美正
書系:Psychotherapy 031
定價:500 元
頁數:408 頁
出版日期:2011 年 06 月 15 日
ISBN:9789866112102
 
特別推薦:林玉華、楊明敏
 
前言
書序作者:

前言

  什麼是精神分析?

  電影及漫畫往往如此勾勒:一個病人躺在沙發上,對著虛空漫無止盡的說話,而一個留著鬍子的蒼白年長紳士在一旁沉默的作筆記──許多對精神分析不熟悉的人對它心存恐懼,認為這是一種懦夫的逃避方式、承認自己被打敗,並把控制權及自主權交給另一個陌生人。

  然而,那些受益於精神分析或是正在做精神分析的人會怎麼說呢?他們的聲音不常被聽見,因為精神分析的概念是從分析過程的經驗中發展出來的,基本上它和這個過程的經驗最相關,對參與過程的雙方而言都是充滿能量、強烈情緒,並且極為深刻的個人經驗。

在研究和實踐精神分析的人,以及曾經有過「成功的」分析(也就是對他個人來說有意義)的人眼中,精神分析的世界是個極為豐富並引人入勝的地方。對他們而言,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與模式充滿生動的經驗、清晰的概念,同時又能持續並實際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精神分析的思想幫助他們把不同領域的經驗:過去和未來、清醒和沉睡、思考和感覺、人際之間的事件,以及他們最私密的幻想,全都編織在一起。
 
  懂得精神分析思考的人認為,精神分析的概念提供了擴展、落實與豐富生命和人際關係的有用工具;然而要把這些傳達給沒有被分析過的人卻很困難。對尚未做過精神分析的人來說,精神分析的概念可能看起來很古怪、抽象、疏離,而且也深不可測。他們有時候很難相信,精神分析是從實際的人類經驗中衍生出來的。
 
  然而問題不僅止於此,不論在通俗或學術領域中,都流傳著有關精神分析的四大迷思,這使得回答「什麼是精神分析?」變得比實際上更複雜,甚至連精神分析師們也參與流傳這些誤導人們的迷思。

〔迷思一〕
廣義而言,精神分析是一個人的傑作

  直到佛洛伊德於一九三九年去世為止,在精神分析思想史的前五十年中,基本上精神分析可以說是他一個人出於天賦異稟的傑作。佛洛伊德把精神分析視為一種治療方法,也把它當作科學的新支派,他小心地照顧它,而它也在佛洛伊德身邊逐漸成長。那些被佛洛伊德教導或分析過的人們,無不對他早期的發現感到讚嘆,他們仰慕他也接受他的領導。此外,佛洛伊德也把精神分析當作半政治性的運動,他成為非常強勢的領導人,對反對的聲音提高警戒,並將他人的創意與創新的想法視為背叛與不忠。

  阿弗烈.諾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宣稱西方哲學是一連串對於柏拉圖的註腳,此一說法無異是詮釋上的大躍進,而佛洛伊德的存在在早年的精神分析中無處不見,以至於許多精神分析作者的文章,都以虔敬地細數佛洛伊德相信什麼、如何說過,或是他當然會相信作者提出的想法等,作為傳統開場白來背書。

  即使是對精神分析極有創見的作者,也把他們的工作看成只不過是佛洛伊德思想的注釋來呈現;而早期精神分析理論界的重要人物如榮格、阿德勒(Alfred Adler )、費倫齊(Sandor Ferenczi)和蘭克(Rank)等,都因為想法已明顯偏離既成的教條,而被佛洛伊德思想的主流排除在外。

  但佛洛伊德過世後,再也沒有誰能對什麼才是「真正的」精神分析的爭議作論斷,因此精神分析的思想被解放,同時也更自然的流動:曾經只有一個管道,現在卻有許多;曾經只有一個傳統,現在卻有許多學派、許多技巧的術語以及許多形式的臨床實踐。精神分析已不再是一個人的曠世傑作。

〔迷思二〕
當代精神分析無論在理論或臨床實踐上,幾乎和佛洛伊德的時代一模一樣

  有時,精神分析看似自佛洛伊德的時代到現在,基本上並沒有任何改變。有些精神分析作者們因為服從佛洛伊德及精神分析的傳統,使得他們的文章彷彿卡在一種扭曲的時空當中,無視於正萌芽的其他精神分析理論與技巧的新文獻;有些人雖然比較能察覺到當代的發展,但仍舊維持著對傳統的忠誠,繼續提出不再適用於實際臨床實踐的精神分析版本。除此之外,也有許多輕視精神分析的評論者相信,若是打倒佛洛伊德或攻擊他某些已不合時宜的論述,就等於推翻整個精神分析世界。

  事實上,佛洛伊德當年對精神分析的理解與實踐方式,到如今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還維持原狀,其理論的主要支柱如本能驅力(instinctual drive)、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的中心位置、性,以及侵略性(aggression)在人類動機中所占有的首席位置等都已受到挑戰,並在當代精神分析思想中有徹底的改變。同樣地,佛洛伊德提出的基本技巧原則,例如分析的中立性、對於病人的願望蓄意的挫折、退化到幼年神經症等,也被現今的臨床工作者重新概念化、修改與轉化。

  事實上,一個被孤立、躺臥著的病人正漫無止盡的自由聯想,並且屈服於分析師優越的權威之下的普遍印象,已經進化為修訂過的精神分析治療版本,其中包含了形式(躺在分析椅上或坐著)與程序上的彈性空間。分析的影響力不再只仰賴分析師的權威,而在於分析師和被分析者共同發展出尋求真相的合作關係,今日的分析師們由於對經驗的主體性有更深刻的瞭解,已不再天真的假設自己是現實的裁決者,反而是一個在相互承諾的旅程中的嚮導。

  有鑑於此,當代精神分析世界只能被有意義的描述為後佛洛伊德學派(post-Freudian)。任何人若認為熟悉佛洛伊德的成就等於瞭解精神分析,那他就落伍了,一如相信當代物理學是牛頓的成就之一,或是將當代生物學劃入達爾文的創作。佛洛伊德的畢生著作永遠代表西方思想歷史及文化中最令人敬佩的個人成就,但卻不能代表當今精神分析思想或臨床的實踐。由佛洛伊德所挑起的革命,其持續衝擊已經被擴展、改變並演化成佛洛伊德和他的同輩們無法想像的概念、方法與理解。

〔迷思三〕
精神分析早就過時了

  這個迷思乃是以部分事實為基礎。古典佛洛伊德學派的精神分析的確過時了,因為傳統的精神分析與當今世界無法契合,其方法與理解都是一百年前成型的。然而隨著精神分析所處環境的變化,精神分析的本身也改變了,這種改變包括進行精神分析的設置、型態,以及根據這些所形成的理解。

  由於其他種類的心理治療與精神科藥物的快速成長,加上保險公司和政府對於給付上越來越多的控制,導致較不頻繁且所需時間較短的治療方式成為主流,而精神分析自然也失去它在心理治療上一度享有的壟斷地位。雖然,無論是分析師的數量或是前來尋求分析的病人數目都在穩定上升(Panel, 1978; Michels, 1988),但那些時間較短、問題取向和專門針對症狀的治療,對許多人來說仍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在現代的摩登世界裡,不僅改變的速度瘋狂地快又如此強調成本效應,對於利益及生產力的要求更是毫不放鬆,以至於精神分析這種慵懶而沒有時間性的深刻思考,極有可能看起來就像佛洛伊德當年使用的,那張鋪上東方地毯的維多利亞貴妃椅一樣過時。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見在過去十年中,精神分析以令人驚訝的比例擴展著。大多數正統精神分析之外的心理治療都是由精神分析衍生而來,並持續受到古典與現代精神分析思想的影響,尤其是精神分析中的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及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對於今天臨床社工的個案管理,以及幾乎所有其他類型的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婚姻治療、認知及行為療法、完形治療和短期動力式心理治療)都有最重要的影響。

  此外,精神分析在臨床治療外的擴展更是令人讚嘆。在佛洛伊德寂寞與好鬥的一生中,精神分析縱使是在最具影響力的時刻,也只在社會和文化的大環境中占據一個被重重包圍的渺小位置;然而,如今佛洛伊德的貢獻被廣泛接受,甚至被緊密編織在我們的文化及自我體驗中,因此廣義來說,我們都是「佛洛伊德學派」(Freudians)。

  精神分析不僅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種專業、一門科學的學科,更是一種思想、一種研究人類經驗的方法,它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構成要素,同時瀰漫在人們體驗自我與心靈的方法中。在佛洛伊德的貢獻裡,那些在當時備受爭議的主要特徵,現在卻是當今世界普遍被接受的想法,例如潛意識動機及意義、變化多端的性型態(sexuality)、早年經驗巨大的塑造力量、在家庭生活中伊底帕斯主題的中心位置、嬰兒和童年期經驗中的性與肉慾的層面,以及我們的心靈否認痛苦真相的速度有多快等。

  以文學的觀點來看,英國文學評論家哈洛.卜倫(Harold Bloom,1986)曾說過:「佛洛伊德的概念……已開始和我們的文化融合,並形成當代知識份子所共有的,唯一的西方神話。」無獨有偶,在相異但又同屬現代世界的人工智慧領域中,霍夫斯達德(Douglas Hofstadter)與丹尼特(Daniel Dennett,1981)也指出佛洛伊德是一位先鋒,他對心靈的洞察引導我們走向他當年無法想像的方向:

  當佛洛伊德最初假設潛意識存在時,他的提議備受否認與不解……佛洛伊德在人類的思考範圍上帶來擴展,並革命性的改變臨床心理學,也為後來發展的「認知」實驗心理學鋪路。我們已能毫無困難的理解和接受許多主張,例如關於複雜的假設測試、記憶搜尋、和推論等,簡單來說就是資訊的處理──縱使在我們完全無法藉由自省察覺的時刻,它仍然在我們的心中發生著。(p.11)

  另一個適切的例子是:「當蘇俄蹣跚地步入現代西方文化中時,其知識分子覺醒最重要的訊號之一,就是重新掀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Barringer, 1988)

  同樣地,精神分析對現代經驗與文化的貢獻,並未隨著佛洛伊德的死亡而結束: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提出的參與者的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方法,以及人際互動理論(interpersonal field theory)都對當代所有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社會構成派 (social constructivism)的概念有極大影響;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對生命週期所提出的漸層式(epigenetic)方法,還有對於身分認同所提出的概念則影響人類學、史學與傳記文學。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對嬰兒幻想提出了令人震驚的洞察;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對於孩子的心靈如何從與母親的共生融合中誕生,做出有力而浪漫的描述,深深影響父母與研究者如何去思考我們的孩子、他們的掙扎和發育上的需求。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令人佩服以及有完整引證的依附關係理論(attachment theory),引發對母嬰連結與親子分離方面蓬勃的研究,進而對有關兒童需要的政治性和社會性的討論有重要的貢獻。(cf. Fraiberg, 1977)
在主體性(subjectivity)的起源,以及母嬰關係中「支持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的重要性上,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發人深省的創新理解為整個世代為人父母的經驗帶來全面性的(雖然有時不被承認的)衝擊;而他提出的「過渡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和「過渡經驗」(transitional experience)概念,也都被幼兒教育學家、創作界、文化界和美感經驗領域中的思想家所採用。

  此外,當代佛洛伊德理論修正主義者的方法,也在文學評論領域中有非常重要且戲劇性的影響:洛伊.薛佛(Roy Schafer)的「敘事」(narratives)概念在心理動力和精神分析中人生故事上的應用,以及拉岡(Lacan)使用當代語言學與結構人類學對潛意識所做的極具煽動力又難以捉摸的描述,兩者都經常被人引用;而寇哈特(Heinz Kohut)對於自戀與自我的變化所做的研究,也被文學、歷史與文化的詮釋者廣泛採用並繼續發展,例如克里斯多夫.拉許(Christopher Lasch)在他頗具影響力的著作《自戀的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中,就引用許多寇哈特與肯伯格(Otto Kernberg)發展出來的自戀理論。

  精神分析及女性主義之間,也有非常豐富和複雜的相互滋養關係。許多早年的女性主義者,情有可原的把佛洛伊德對女人的父權式及高傲觀點當作攻擊的靶子;但就像本書第八章所提到的,女性主義者在精神分析領域之外對他所做的批評,和精神分析領域之內所做的關鍵性修正是平行的,可以說精神分析師卅女性主義的作者,在對性別以及性(sexuality)的新思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綜觀以上可知,精神分析思想中的後佛洛伊德發展,已滲入並深刻地塑造當代生活與思想,因此,將精神分析視為一個漸漸失去重要性的理論是極為不正確的。在當代精神分析著作和實踐中最關切的──主體性的本質、個人意義和創作力的產生;主體在文化、語言及歷史脈絡中的位置──事實上也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關切的。

〔迷思四〕
精神分析是一個冷僻的教派,必須改變信仰以及經過多年研習才能加入

  佛洛伊德是一位了不起的散文作家,而且他出色的辯論方式,使得任何一個願意理解他的人都能跟得上他的想法的發展,但大部分後佛洛伊德的文本在書寫的風格上,無疑再度加強人們認為精神分析是一個冷僻且無法穿透的封閉世界,它自許的豐富性只有少數被選擇的人才能擷取,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不透明的、充滿專業術語和複雜的辨證;而瞭解它的前提是,必須對先前的精神分析文獻以及臨床過程有相當程度的熟悉。

  當後古典精神分析分裂為好幾個相互競爭的學派與傳統時,任何著作在展現自己的洞察和貢獻上,往往充斥著派系式的分裂。任何一名作者都可能在辯證中,反對一個或好幾個其它通常不被直接指名的作者或立場;有時候,他們為了宣稱自己的原創性而誇張差異性,因此發明新的語彙用來表達舊的想法;而有時候,舊有的語彙被牽強地用來表達新想法,為的是用被誇大的熟悉度來宣稱一種連續性。以上這些情況,使並未長期研究精神分析思想史的讀者很難看懂不同的精神分析著作,並且理解它們的貢獻。

  讓精神分析的思想陷入如此難以靠近的情況,政治與經濟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縱使佛洛伊德極不願看到這樣的發展,如今精神分析還是徹底地被醫療化,尤其是在美國。美國的醫學組織獨占精神分析並將之壟斷,造成精神分析給人的印象就是難以理解、需要高度技巧,同時只有正式入門的人才有資格瞭解;而這也多少反應出政治菁英主義,以及那些因為精神分析而獲益──靠著將它維持在這是一種需要高度技術的醫學專科的印象──的人的經濟興趣。

  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們在美國目睹和精神分析師的訓練與實務工作有關的改革。在許多城市裡,訓練心理學家和社工的新機構快速成長並蓬勃發展,它們的課程內容不再需要對佛洛伊德效忠,或是被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的派系所限制,反而更公開而直接地教導那些令人精神一振的分析理論與實踐的當代作者思想;此外更藉著對原先由醫學界掌控的美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壟斷訴訟,迫使原本的醫學組織敞開大門,接受其他非醫療界的專業人員。這一切逐漸扭轉精神分析的傳統菁英文化,以及精神分析書寫的反啟蒙主義,精神分析正處於現代化的過程當中,它的思想需要讓那些有興趣的人能夠理解。

  本書《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是根據這個信念而完成的:我們認為從佛洛伊德開始,直到當今許多不同並相互競爭的流派,精神分析的思想可以、也應該要讓未經過長期正式訓練的臨床工作者,以及任何有興趣的讀者理解。這個信念是從多年來,我們對各種程度的學生教導精神分析的思想中發展出來的,有效的教學包含找到一種方式,幫助學生們超越專業術語與政治包裝,使他們能獲得理論概念中的經驗性要點。
每個精神分析的構思都是爲了理解並描繪某一種人的經驗,以及人類心靈運作的某個面向;每個構思都和真實的人物有關,都和他們如何整理自己的經驗有關,也都和他們人生中所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在和他人關係中形成,並在維持自我中所經歷的掙扎有關。

  在這本書中,我們呈現的是對當代精神分析最有貢獻的一些人的中心思想。我們的目標不是無所不包,若想完整地論述每位主要貢獻者的理論觀點,那麼得爲他們每個人寫一本書才辦得到;我們的目的也不是完整而詳細的追溯每種概念的來源和影響、發展順序和演進,描述當代精神分析流派之間在歷史上的關係是非常不一樣並且浩大的工程,這個工程需要對這些流派的內部運作有相當程度的理解。

  我們所提供的歷史性觀點,主要是爲了比較的目的,也就是檢視這些當代精神分析思想的主要潮流與其模式之間的關係。本書從佛洛伊德開始介紹,不只是因為他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也因為他的思想仍舊是新觀點的主要參考,而要理解這些觀點之間關係的關鍵,就是理解每一個理論家與佛洛伊德之間的關係。

  本書的目標是介紹每一個系統,我們並未預設讀者都熟悉這些系統,只是想藉由選擇性地解釋每個理論傳統的基本意義,讓讀者對它們都有基礎的認識,而理論概念企圖協助我們理解的人性掙扎,則透過臨床案例呈現出來。本書舉出的臨床案例大多不是這些理論家所治療的案例,我們認為他們所示範的案例(通常是爲了爭論的目的而呈現,並已充分被其他學者審視過),往往讓現在的學生與讀者感到過時和遙遠;因此,本書提供的案例都是從我們自己的臨床工作,或是被我們督導及教過的學生所做的臨床案例中找出來的。

  有些案例,例如第二章的安琪拉、第六章的愛德華和第九章的哈維的案例,都在描述一位剛入行、沒什麼經驗的分析師所面臨到的臨床問題,而這些章節中所討論的新的理論對這些問題極為有用;另外一些比較長的案例,則是由好幾個案例所組成,並爲了兼顧病人的隱私而做了一些匿名與修改。

  雖然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作者、在許多不同的歷史時間點與文化演進的過程當中發展而出,然而我們想強調精神分析的思想在當今世界裡,對那些帶著真實的問題、過著真實生活的真實人物仍舊是很適切的。

  有個故事這麼流傳著: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最重要的改革者之一有個習慣,每次他到一個比較傳統的精神分析學院中進行報告時,一定會帶一把槍。他不做任何說明,直接把槍放在講桌上,並開始進行他的研究報告,而不可避免地,總是有人會問這把槍有何用處。此時,這位改革者會用一種非常愉快的語氣回答:「這把槍會用在第一位不討論我提出的想法,反而質問這些想法是否『真的是精神分析』的人身上。」

  不管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它都捕捉到當今精神分析世界中的趨勢:在這個世界,精神分析努力想擴展並重新定義自己。在本書中,我們考慮了非常多的想法,這些想法有時相互競爭、有時互補,但是它們都是「真的精神分析」,因為它們都出自於對人類經驗有深度、有組織及詳細的精神分析探索。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