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我不壞,我只想要愛》

《哈利波特與神隱少女: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是EQ高手:加強孩子的情緒管理》

《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

The Bully, the Bullied, and the Bystander:how 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help break the cycle of viole
 
作者:芭芭拉.科婁羅索(Barbara Coloroso
譯者:魯宓、廖婉如
書系:Selfhelp 018
定價:280 元
頁數:264 頁
出版日期:2011 年 03 月 14 日
ISBN:9789866112034
 
特別推薦:王文秀、王浩威、李偉文、李雅卿、、吳齊殷、林家興、洪素珍、張德聰、黃榮村、楊俐容、蔡炳坤、蔡穎卿、謝國清
 
第一章 三個角色與一場悲劇

霸凌者、被霸凌者與旁觀者是一場悲劇的三個角色,每天都在我們家中、學校、遊樂場、與街道上演。如前言中的案例清楚顯示,這場戲是真實的,後果可能致命。扮演「霸凌者」的孩子在穿著言行上都要符合,「被霸凌者」與「旁觀者」也是如此。這些元素加起來的舉止、言語、行動、與後果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大多數孩童都嘗試過這三個角色,扮演起來都相當容易,然後放棄了「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角色,成為旁觀者。有些孩童扮演霸凌者與被霸凌者,輕鬆地在兩者間轉換。有些被定型,覺得無法掙脫他們所擅長的,沒有機會發展更有建設性的社交能力。

我們一旦瞭解這些角色,就可以開始改寫劇本,創造不一樣的、更健康的角色,不需要藉口,沒有暴力。我們可以把霸凌的控制行為疏導為正面的領袖活動。被霸凌者的非攻擊行為可以得到認知,發展為毅力。旁觀者的角色可以轉變為目擊證人:願意挺身直言,以行動來反對不公。

我們的孩童不僅是照劇本表演,他們是實際活出劇本。他們不能在表演後回家「變得真實」,因為家也是他們的舞台。但劇本可以改寫,創造新角色,改變情節,重設舞台,刪除悲劇的結局。演員無法自己這麼做。我們成人必須離開座位─我們不能再當被動、冷漠、感到無趣、感到危險、或深深哀傷的觀眾。我們不能離開,結束表演,或移到別的地方。我們不能只是驅逐霸凌者,為被霸凌者哀傷。要放棄的是這個角色,不是放棄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需要新的劇本,我們成人可以主動參與全面的改寫。但在我們開始改寫之前,我們需要分析與瞭解原本的悲劇。

悲劇的場景

霸凌者、被霸凌者與旁觀者是一齣有許多版本的戲劇,有同樣的悲劇主題,不同的演員,穿不同的戲服,說著不同的對白。

場景如下:

* 一個獎勵霸凌者,怪罪受害者的文化。
* 學校假裝沒有霸凌問題,有完整建立的學生黨派階級,缺乏有效的政策、程序或課程來處理霸凌。
* 父母以身作則或在家中教導霸凌入門。
* 成人看不到或聽不到被霸凌孩童的哭聲。

第一幕:觀察環境

霸凌者觀察遊樂場,找出其他的角色,辨識可能的目標,並看著觀眾,看是否有成人會注意。

被霸凌者在校園牆邊拍打一個球,沒注意他被霸凌者觀察。
旁觀者在打籃球,笑鬧著,彼此玩得很開心。

第二幕:測試

霸凌碰撞目標,彷彿是不小心的,觀察被霸凌的與旁觀者的反應;用粗魯的字眼來侮辱目標。

被霸凌的聳一下肩,退縮下去,心中有不自在的恐懼感,但不知道如何反應。

旁觀者也許轉頭,也許笑出來,支持認可霸凌者。對某些人而言,這是一種娛樂。

第三幕:行動

霸凌者推了被霸凌者;把目標當成嘲弄的物件,而不是同儕;搶走球,丟到遊樂場另一邊。

被霸凌者怪自己受到欺負,以言語對自己霸凌(我是個蠢蛋,我很軟弱,我什麼都不是),怪自己無能,感到無力對抗霸凌者,試著合理化,認為霸凌者不是真的想傷害他。

有些旁觀者走開,對未能阻止霸凌而內疚。他們感到無助,自己也害怕,擔心自己會是下一個。其他旁觀者加入,言語嘲笑目標,彼此開始踢起球來。這種消除人性化與麻木化的過程讓霸凌者與旁觀者都能對被霸凌的孩童施以更嚴重的暴力攻擊行為。

第四幕:壯膽

霸凌者找到新機會來嘲笑折磨被霸凌的孩子。他變得更肢體暴力,威脅更多傷害來威嚇他的目標。他面對目標時感到有力量。讓他感到興奮與快樂。

被霸凌者在上課時思索如何逃避霸凌。他無法專心於課業;身體感到虛弱;找藉口逃避去操場、廁所、與餐廳;感到無助與絕望。

旁觀者再次分為兩個陣營:一群人避開與霸凌者衝突;另一群人加入霸凌者。兩群人都畏懼霸凌者,認為只要把目標的受罪合理化,他是自討苦吃,他是個懦夫,不屬於自己的一群,霸凌者就不會找上他們。

第五幕:痛苦的顛峰

霸凌者繼續折磨傷害目標,越來越惡劣。他成為霸凌者的定型角色,無法發展出健康的關係,無法設身處地,缺乏同理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很受歡迎。他的地位感,他的無包容,他排擠他人的樂趣,是他的名聲標誌。

被霸凌者陷入更深的沮喪與憤怒─他對自己、對霸凌者、對旁觀者感到氣憤,也氣憤成人無法或不願幫他。因為他時常缺課,上課時也不專心,他的成績很差─另一個壓力與羞愧的來源。無法想出建設性的方法來掌控他的生活,他花時間思索報復的方法。他可能加入一群「邊緣人」,一起想出報復的計畫,或他會更退縮孤立,放逐自己。

旁觀者會有四種作法:1. 繼續畏懼霸凌者,怪罪目標成為受害者;2. 加入霸凌者; 或3. 沒看到其他人干預,聳聳肩,覺得無助阻止霸凌者,或更糟的,4. 感覺沒必要阻止。

第六幕:結局

霸凌者成長時對自我感覺很不良,阻礙社交能力,對任何刺激、輕視、或自以為的挑釁都採取暴力反應。霸凌成為他私人,社交,與工作關係上的模式。他覺得霸凌是正常的,以藉口來合理化,來減少其傷害性。他可能霸凌他自己的孩子,繼續暴力循環。他可能繼續變成犯罪活動,最後去坐牢。

被霸凌者不信任成人能保護或幫助他,離開了健康的同儕關係,願意不擇手段來消除痛苦。被壓抑的憤怒可能暴發成攻擊霸凌者與所有幫助霸凌的人,那些袖手旁觀的人,以及沒有保護他的成人。在另一個場景中,被霸凌的孩子憤怒往內爆發,以自盡來消除痛苦。第三個結局綜合了另外兩個結局,在今日時可聽聞,被霸凌的展開大殺戮,然後自盡,或被關進監獄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旁觀者可能身陷戰火,長大後內疚沒有干預,或變得對暴力麻木,把霸凌低估或合理化,認為是孩童的一個階段─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讓孩子勇敢的一個方法。他們把這些看法灌輸給孩子,於是舞台準備重演。

把「男孩」換成「女孩」;把肢體霸凌變成嘲笑、謠言、與中傷;改變被霸凌的孩子的理由─如種族、性別(包括性傾向)、宗教、身體特徵、或心智能力─就有了全新的一齣戲,有同樣的主題,場景,與悲劇結局。
這場悲劇上演的時間太久了。

我們將討論三個主角─他們的化妝、他們的對白、他們的行動、他們對彼此的影響、以及他們一起創造的暴力循環、還有助長這種循環的危險迷思。在第二部,我們將探討家庭、學校、與社區如何參與演出,為霸凌建立舞台,讓孩子扮演角色。更重要的,我們要尋找方法讓三種角色一起來打破暴力循環,創造讓所有孩童都能茁壯的照顧循環。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