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

《空間就是性別》

《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

《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

《我愛她也愛他: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

Bisexual People in Taiwan
 
作者:陳洛葳
書系:Caring 062
定價:300 元
頁數:264 頁
出版日期:2011 年 03 月 11 日
ISBN:9789866112027
 
特別推薦:王蘋、何春蕤、周美玲、郭麗安、畢恆達
 
第四章 尋找自己的名字,說自己的語言

雙性戀站出來

二○○七年六月,台灣第一個雙性戀團體Bi the Way從網路往現實生活裡延伸。
在台灣性別論述的舞台上,雙性戀議題正式登場。台灣的同志大遊行,終於在第五屆出現了第一支雙性戀隊伍,當宣傳車上的擴音器大聲喊出「我們是同性戀」的同時,在隊伍裡頭,卻有另一群人同時向市民以及同志社群高喊「我們是雙性戀!」她╱他們的聲音或許不是很大,但他們的語氣卻很堅定。我們很驕傲地,終於奪回了這個發言空間,讓台灣看見雙性戀的存在。

隊伍中的我們,大部分都不是頭一次參加同志遊行了,只是,過去我們隱匿在同志的大旗幟底下,以同性戀的姿態現身,以同性戀的語言,表達對於主流社會的抗議。我們與性邊緣者站在一起,因為那也是我們的生命經驗之一,然而,關於我們自己,話其實只說了一半。

「去年我想要去同志大遊行,可是左看右看不知為什麼總覺得有點卻步,
倒不是對現身的卻步,而是反覆檢視各種報導,而怕自己『現錯身』的卻步,
兩邊都令我感到一半的親切和一半的隔閡。隊伍震天價響地歡呼著:我是同性戀,
我可以喊我們是同志,但是,我不是同性戀!『我是雙性戀!』」

Bi the Way的小So說出了我們所有人的經驗。

我們選擇集體現身,為了要讓人們看見,雙性戀不是過渡期、不是騎牆派、不是不敢出櫃的同性戀,而是活生生的、真真實實的一種情慾狀態,而我們真的存在。我們選擇集體現身,是為了要讓更多台灣的雙性戀者走出雙重衣櫃,看見彼此,擁抱屬於自己的情慾真相。我們選擇和所有的同志並肩,不論是男女同志、婚姻中的同志、跨性別同志,都是我們的戰友,我們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合作、對話,與相互理解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雙性戀主體的現身,讓台灣同志運動中「GLBT」的B,bisexual的部分 ,不再是紙上空談,而是真正的被實踐了,被看見了,也讓台灣的同志運動成為更成熟、多元、平權的運動。

然而,有一個彼此看見、相互取暖的「家」,並非終點,也不是我們唯一的渴望。

每次演講,都不斷有人問我, 「既然要打破二元框架,為什麼還要強調認同,再去創造第三個框框、一個新的標籤呢?」。這是個好問題。既然要鼓勵自由多元流動,尊重個人獨特性慾特質,又為什麼要打一個「雙」的旗幟,搞一個「雙」的小圈圈呢?

即使有點學院,也有點嚴肅,但作為一個初始的運動團體,我似乎無法迴避。事實上,這個議題在雙性戀運動興起多年的歐美社會,早已經過大量對話了。同樣的,八○年代方從同志社群出走的歐美雙性戀運動者,一開始也是依循著認同政治的路線,以某種固定性傾向特質(雙性戀)為基礎,而建立社群組織,強調自己為受到壓迫的邊緣小眾,反污名、爭取平權認同,運作邏輯與早期同志運動如出一轍。

這個路線,很快在八○年代中期,就開始受到學院派同志的質疑與挑戰了,想當然爾,是基於反本質論、社會建構論的理論基礎,強調所有性傾向認同都是在十九世紀性學誕生之後,所生產出來的分類標籤,也就是說,所有我們熟知的異╱同╱雙╱跨性戀,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脈絡下所建構的框框,而認同政治的邏輯:「我們是〤〤〤」的論述,只是更進一步去強化這個牢不可破的分類體系,而用壓迫者的工具,是拆不了壓迫者的大門的。因此,有人批評,以「身份認同」為基礎的團體是開倒車,但也有運動者認為,在現行社會狀況下,認同團體仍有其必要。

一旦某個性傾向的被公開地命名、定義,過去孤立的、不可言說的渴望便能找到歸屬,也將吸引更多的追隨者。認同的好處是,我們可以為自己去重新定義雙性戀的內涵,賦予正面的意義,創造屬於這個認同的次文化,讓它在社會中被看見,被接納。但另一方面,要去創造一個「雙」的性傾向類別的確是困難的,如此流動的生命經驗,要如何被定義呢?而誰又可以代表雙性戀發言呢?一旦有人開始「代表」雙性戀者,其他更邊緣弱勢(如勞工、老年、原住民)的雙性戀者,他們的聲音就有可能被掩蓋。同樣的問題,也早就出現在我們的婦女運動和同志運動中。

然而,我必須說,在包容差異的前提下,去創造一個共同的議題,去打開一個空間,讓自由流動於金賽量表中不同數字的、不被辨識的人們,有一個自由呼吸、開口說話的機會,仍然非常必要。

認同為什麼重要?因為,人們有知道「自己是誰」的渴望,在茫茫人群中,找到自己對照於他人的相對座標,以及存在於世間的姿態,看見原來有人和我一樣,我並不孤單。「那麼,你為何不能就只是你自己?為什麼還要為你的情慾來命名呢?」自由派的人問了。當然好!但這樣的說法,很有可能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烏托邦主義者的終極夢想,另一個則是政治冷感的個人主義者。兩個都沒有不對,也都可以是個人的生命選擇,但對於關心運動、期待世界成為一個更理想公平之所在的人來說,這樣的想法恐怕是跳躍的太快了。

當我們的社會還不允許個人自由地「長成」自己獨特的樣子,還有太多「你應該是誰」的制約框架,對於各種情慾分類,還充滿令人匪夷所思的優劣評比,當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仍不被鼓勵去探索自己的身體與情慾藍圖,以致於他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可能性,我們如何說,「你就只要是你自己就好了」呢?

但我必須說,尋找認同,並不是終點。它可以是一個永遠保持開放性的答案,一個暫時棲息的位置,一個階段性的策略。但無論如何,你必須選擇一個站立的位置,一個施力點,才有與他人對話與表達自我的機會。而任何選擇這個(雙性戀)認同標籤的人,必須主動地、透過集體來型塑這個認同的內在意涵。而這個動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運動能量。

當我們在雙性戀支持團體中講述自己的故事,理解到,即使同為雙性戀,每個人卻又是如此獨特而不同;當我們寫出自己的經驗、畫出自己的身影,吟出自己的詩,當我們以這樣旖麗歧異的,奇形怪狀的、令人眼花撩亂的姿態現身於世人面前,我們便開始在雙性戀社群的內部與外部,同時創造出一種真正看見差異、彼此尊重、接納的契機與氛圍。

很多人問我,「雙性戀運動到底在運動什麼?」、「雙性戀到底哪裡被壓迫、哪裡被歧視了?」我大可以端出準備好的QA清單,一一列舉雙重衣櫃的「暴力」,敗(bi)類的「污名」,以及現實生活裡種種細緻的被「壓迫」經驗。然而,我想說的是,一種訴諸邊緣小眾的「被害者」形像,樹立「敵人」(比方,異性戀體制、同志社群言論暴力)、並且爭取「平權」的傳統路線基調,是我們要的嗎?這是我們選擇用來和大眾對話的語言嗎?使用這樣的語言,無論是面對主流社會或同志社群,永遠都會有「誰比較受害」問題,會有「誰是敵人誰是戰友」的問題。有沒有一種雙贏的可能,可以不要這麼沉重,這麼受害,這麼衝突對立?我們可不可以不向誰「要」,而是「給」出我們原本擁有的豐富美好?

對我而言,雙性戀運動的位置,正是介於異性戀社會和同志社群之間,一個對話、溝通,相互理解的任意門。雙性戀,可以是一座橋梁。在這楚河漢界、井水不犯河水的江湖行規裡,打破牌理,獨創新局。我們是活生生的泰瑞西斯,洞悉門的兩端,各種祕密基地、私藏景點,同時也慫恿魅惑著,門兩端的人們,沒事彼此多走動走動。

這不是戰役,親愛的,這是一場嘉年華。這一次,讓雙性戀當東道主,邀請兩邊的人們一同拜訪我們,來這個流動不居的所在走走看看,且看我們的載歌載舞,聆聽我們的笑與淚。

請,看見,美麗的雙性戀。

 
 
《我愛她也愛他》新書發表系列活動!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