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當下,繁花盛開》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的親子門診》

《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

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
 
作者:麥菈和喬•卡巴金 Myla and Jon Ka
譯者:雷叔雲
書系:Holistic 083
定價:380 元
頁數:352 頁
出版日期:2013 年 05 月 07 日
ISBN:9789866112713
 
特別推薦:王浩威、石世明、李燕蕙、李偉文、胡因夢、夏瑞紅、許文耀、彭榮邦、楊俐容、楊蓓
 
跟孩子一道成長
書序作者:雷叔雲

那年,老大九歲,一天下午,他仰著小臉問我,眼裡滿是期盼:「班恩和傑夫一批人要騎車到溪邊玩,我也去,好嗎?」這真叫人措手不及,他的活動範圍還沒有超出過我確認安全的環境哩!母親的保護本能馬上在腦中逐一檢查:小溪雖小,也仍有大石,騎車,又得經過行駛汽車的馬路!我有脫口而出的衝動:「你大一點再跟朋友去好嗎?」

突然,一幅畫面跳接了出來。村外的池塘,水面有浮萍和布袋蓮盪漾,水中有鴨子和不知名的小魚悠游,頭頂上是驕陽,腳底下是爛泥,好多個沒大人管的開開心心的下午。於是,我交待了安全事項,然後親親他的臉頰說:「玩得開心喲!」因為我知道一定很好玩!

望著那個小男孩騎車遠去的背影,我童年的午後漸漸和孩子的午後交疊起來,彷彿歷經了二度童年。那一次,我學到了一件重大的功課:他有自己獨立的生命,父母最重大的責任就是讓孩子一點一點為自己負起責任。就像稍早教他騎車:不放手,多安心哪!學著放手,他難我也難;可是不放手,他永遠學不會;等放下了手,心卻還放不下。

我後來才知道,那只是未來無數次的第一次放手。後來,孩子都循著美國青年慣見的軌跡:十五歲半開始自己開車上學,十八歲揮別父母,搬到大學所在的陌生城市,然後獨自探索世界其他的角落,一點一點揮別父母提供的環境,一點一點開創自己的生活模式。我們做父母的,也隨著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而學到親子關係中的新角色和新任務。

正念和父母之道

人生至少有兩件大事是很難排練純熟才上場的:突罹重病和為人父母,大部分人一旦面臨這樣的角色,都像還來不及彩排,就遽然被推到聚光燈下,書上的描述和他人的經驗,似乎不完全是那回事。唯一能做的,就是邊演邊練,邊做邊學。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Outliers)中提出一個定律:在專業上成功的最大前提,是一萬個小時的持續練習。若採這種說法,粗估父母在孩子學步期間就達到專業成功的標準了,然而,父母這個專業,無薪無酬、全年無休、不能辭職、不能退休,恐比任何專業難度都高,需要做孩子的養育者、師長、嚮導、貼身保鑣、醫護助理、營養師、言教和身教的榜樣、知性的朋友和感性的朋友等,而且每個孩子都不同,每個年齡層也不同,孩子不停成長,父母也不斷改變,甚至每一天、每一刻的親子互動都不同,父母在這樣的動態變化中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建立一個更大的架構、更深遠的目標,在其中接受在職訓練。本書所談的就是這個架構和目標:正念和覺知。

正念最早出現在亞洲,雖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歲月,但在東西方各種心靈修行的傳統、原住民的智慧,還有魯米、愛默生、梭羅、里爾克的作品,無不蘊含正念。正念不可誤為積極正向的思考,它位於我們所熟悉的思考領域以外,是直觀的心路過程,也是生命美學。在此不妨用正念的特質來拼貼一份完圖:專注、如實觀察、覺知此時此地此人此事、不帶預設成見、不加評斷、初心、開放而接納。正如里爾克雲淡風輕的詩句:

任它發生
無論美麗還是恐怖
只要繼續走下去
沒有什麼感受是不會改變的。

我們靠著正念,才能首度見著自身的無明、盲點、局限和慣性自動反應,與內心的陽光空間和陰暗角落親密相處,看到自己原本而真實的面目。父母靠著正念,才能看見孩子原本而真實的面目,發掘出我們和孩子最深刻、最美麗的潛力。

父母成長書

用中文說「正念」,也許還不大順溜,但在美國,歷經三十餘年的提倡,正念居然成了心理治療界朗朗上口的專業名詞,和一般大眾口中的普通名詞。各種療法紛紛冠以正念(Mindfulness-Based)之名,不少知名大學也陸續設立正念研究中心。若要話說從頭,就得從本書作者之一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醫師於1979年在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校區首創「減壓門診」(Stress Reduction Clinic)並推出「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 MBSR)說起,這是引介正念給美國主流社會的第一份完整方案。

他是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現任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曾受業於劍橋觀禪中心(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住持韓國崇山行願(Seung Sahn)禪師,並接受培訓成為禪修老師。他的身心體驗凝煉成了願景:何不用現代美國人熟悉的語彙,將禪修最有益身心的部分,介紹給一般大眾?繼減壓門診之後,他又於1995年創辦「醫療、健康照護和社會中之正念中心」(Center for Mindfulness in Medicine, Health Care, and Society),其團隊多年來在專業醫學及刑法期刊上發表不計其數的正念療效研究報告。正念的應用在美國醫療、心理、教育、企業、監獄以及職業運動等領域,漸蔚為風氣。他曾出版多種以正念為主題的著作及音碟,心靈工坊出版、筆者所譯的《當下,繁花盛開》便是一本正念的生活隨筆。

此外,喬•卡巴金還有一個更親切的身份:他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也當了祖父。因在為人父母的歷程中,親身體驗到正念如何幫助生命成長,於是遠在1997年,他與妻子麥菈(Myla)便合著本書,十六年之後,他們用後續的成長體驗修訂了本書,而有了你此刻捧讀的再版。再版的西班牙文、法文版已先後出版,德文版與正體中文版差不多同時付梓,英文版則尚未問世,恭喜你和西、法、德的父母得以先睹為快。

本書所談的自然是教養子女和為人父母之道,若精確地說,本書其實是「父母成長書」,大不同於一般的「教養子女書」。書中直指如何能藉父母這個角色,成長為更完整、更成熟、更專注、更具洞察力的人,同時也造就出具有同樣特質的孩子。作者說,當初原訂的英文書名為《正念的父母之道:養育孩子,自我成長》(Mindful Parenting: Nurturing Our Children, Growing Ourselves ),唯編者因顧慮當時正念並不普及而將書名訂為《享受每天的幸福:正念做父母,內心下功夫》(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從那未曾發表的書名,我們可看出其中的多重意涵,原則上是「養育孩子必須同時致力於自我成長」,方法上是「自我成長是養育孩子的途徑」,效果上是「養育孩子時,自我便成長了」。

教養孩子,教養自己,也讓孩子教養我們

本書從為人父母猶如站在分岔路口說起,有危險,也有無窮希望,再談到自主權、同理心和接納是正念父母的鼎立三足,繼而談到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對待生活,親子如何同頻和共振,甚至如何面對外在世界快速的變遷,如網際網路、社交網站、手機文化、媒體瘋、消費瘋(我們何妨再加上時尚瘋、政治語言瘋和八卦窺伺瘋)的興起。每一個分支點都是選擇和轉化的契機,我們的選擇將為自己和孩子的人生定向、定位。

孩子一生有來自家庭、學校、同儕、社會的各種影響,父母只能守備其中一壘,我們無法控制球來自何方,是高飛還是滾地,但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比誰都早,與孩子的距離比誰都近,我們的工作也無人能夠取代。因此我們必須眼觀大局,同時懷抱著正念,專注守備區出現的各種狀況,採取最佳因應措施。

換個角度看,孩子也站在比誰都近的距離來審視我們,挑戰我們的每一個期待、每一個執著、每一個信仰,踩到我們的底線,踢到我們的罩門,暴露我們的局限,一直拿著鏡子讓我們深入照見自己。孩子是出題的老師,我們若不在內心下功夫,便難以通過形形色色的大考小考。如果我們誤以為父母是權威,可按一己的期望來形塑孩子,那我們就錯過了眼前最好的老師。以孩子為師,或如作者那樣視孩子為家中的常駐禪師,豈不是反向教養(reverse parenting)?這樣一來,親子之間便不可能是單行道,而成了雙向教養、雙向滋養!

我們懂得如何做父母之後,便可看出我們如何受惠於自己父母的教養,也看出沒有完成的成長,然後自我教養(self parenting),繼續成長。

人常說孩子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其實父母又何嘗不是孩子最珍貴的禮物?願普天下的父母都能懷抱著正念,踏上這一段最艱鉅也最喜悅的旅程,在每一刻,都能把最好的自己獻給孩子!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