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一流精神科醫師的傾聽術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

《叔本華的眼淚》

《生命的哲思》

《與無常共處:108篇生活的智慧》

《勇氣與自由》

《亞里斯多德會怎麼做?:透過理性力量療癒自我》

What Would Aristotle Do?:Self-Control through the Power of Reason
 
作者:伊利特.科恩(Elliot D. Cohen)
譯者:丁凡
書系:Holistic 086
定價:400 元
頁數:320 頁
出版日期:2013 年 09 月 14 日
ISBN:9789866112843
 
特別推薦:李維倫、林耀盛、黃筱慧、劉希文、黎建球
 
第八章:如何形成並查驗你的情緒推理思考

如果還需要一個或多個尚未被明確白稱陳述為前提假設的命題(proposition),卻還沒有明白指出假設(premise)的話,([「思考推理)]」就不算完善美。——亞里斯多德(註一)

你據以形成推論出情緒的推理思考,通常不會在腦中裡完整呈現出來。如果你正在某種情緒中,你大概不會完全清楚自己的前提假設是什麼。想一想上次你生氣的時候。你有覺察到自己在腦子裡作做了完整的事件報導並完全表達出來相關的規則嗎?你可能只注意到瞬間即逝的一點點前提假設。你往往假設假定有這些規則,並卻不會有意識的列舉出來。所以,你需要體會言外之意尋找隱藏在文字之間的真正涵意,才能完整的掌握理解自己的情緒推理思考。一旦作做到這一點,你就可以檢查你的前提假設是否有謬誤——前三章所討論的那些謬誤。如此一來,你就可以這有助於你早一步反駁你的謬誤前提假設,找到解藥了。那麼,如何體會言外之意尋找隱藏在文字之間的真正涵意呢?

辨認你的結論

從你的情緒推理思考的結論開始。結論可能是情緒或是行動為。一旦辨認出結論了,你就可以從基層開始逐步建構你的推論過程思考了。

一個例子是就用我的同事的悲慘狀況來舉例吧。,他才五十出頭,生命就忽然結束了。他曾經批評過我的一篇論文。當他過世的時候,我正等著他的回覆看過我的手稿之後的意見。很不幸的,他的信一直沒寄發出來去。當時我並不知道他已經自殺了。他在哲學上的成就備受推崇尊敬,同儕都很敬重他,包括我。在他成功的巔峰,他覺得他已經達到了自己設定的事業目標,已經沒有甚麼可以讓他再做出貢獻的了無法再作出更大的貢獻了。於是有一天,趁著他的妻子出城去了,這可憐的傢伙就自殺了。

他已經沮喪憂鬱了好一陣子,但是因為他對醫療系統評價很低根本不信任醫學系統,於是並沒有尋求治療。更糟糕的是,他對親近的同事公開說過想要自殺,但是沒有一個人幫助他。很明顯的,他們覺得他是偉大的哲學家,加上他散發出來很有自信的強烈人格氣質,他們很難想像他沒有能力處理,需要精神科的心理協助。

驅使這位受人尊敬的哲學家自殺的情緒結論推論出來的情緒結論逼使他自殺。這個情緒,顯當然就是憂鬱。雖然事後想起來,當然很明顯。,但在當時,一群很聰明的一群人卻沒有看出他的情緒憂鬱。他們,反而只把他說要自殺的話視為當成聖人智者的哲學洞見。所以,讓我們首先談談如何辨認情緒。如果你認為我在浪費時間解釋明顯可見的事情,你可能是對的。但是我的經驗顯示,大家往往會忽視最明顯不過的事情。若非如此,請你告訴我,前幾章討論的謬誤為何如此常見?大部份——或全部——的謬誤都很容易反駁,不是嗎?

辨認情緒有其要訣。你可以考量思考你的情緒對象是什麼屬於哪種類型,以及你會並且思考如何評價它他。以下將一些比較棘手的情緒,用它們的對象和評價來呈現它們的定義,使你較容易思考請看以下列出來的定義,以及情緒的對象和評價。這些情緒是比較麻煩的情緒。這些定義可以協助你辨認自己的情緒,並拓展延伸你的推理思考。

.憤怒:情緒對象是某人作做的某件事情。你會強烈的負面評價那個行動為本身或那個人。

.罪惡感自責:情緒對象是某個道德標準,你認為自己觸犯了這個道德標準。你強烈的譴責怪你心目中你所認為的犯規行為,或觸犯規則的為此責怪自己。

.羞恥:情緒對象是你的行動為或狀態,你認為別人因此正在強烈的、負面的評斷批判你、你的行為或狀態。你認為這個評斷批判極端為無法接受這個批判,因此這而且也是你會強烈的、負向的評斷批判自己、你自己的行為或狀態的原因。(註二)

.沮喪憂鬱:情緒對象是某件你有強烈的、負面評價的事件情或狀態,因此,你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無望。

.哀傷:情緒對象是失去某個你有強烈的正面評價的人(或動物),沒有了對方他,你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無望。

.焦慮:情緒對象是未來的事件或可能的未來事件,你認為這個事件會(或可能會)有嚴重的負面後果的未來事件或可能的未來事件。

.恐懼:情緒對象是現在或未來可能的事件,你認為在某些時候有會危害險或威脅到你。

.嫉妒:情緒對象是某人或某人的狀況。這人擁有某些你想要卻沒有的東西。你會負面評價此人所,因為他擁有而你沒有的東西。

我的同事的情緒對象,是他試圖卻無法繼續作做出更多專業貢獻的無力感,基於此,他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活在世上。所以,很明顯的,他很憂鬱。一旦你搞清楚情緒,就可以開始進行下一步去作做出作事件報導了。

作做出事件報導

你必須瞭解,製作做出事件報導的重要關鍵在於,必須瞭解事件報導實際上就是一個加上更多細節確定內容為何的情緒對象要報導情緒對象。記得我(在第二章)說過,所有的情緒都有情緒對象嗎?當你有情緒,一定是關於什麼事物。你的憤怒是為了關於某件你認為不對的事情;你的罪惡感自責是關於違反道德規範為了道德犯規;你的憂鬱是為了關於某個件你認為降低了你的存在價值的人或事;你的焦慮、恐懼、羞恥、哀傷和嫉妒,都是關於某些事情。當你說你為了什麼生氣,或你為了什麼而有罪惡感自責,或為了什麼憂鬱,你就是在作做事件報導。當你作做事件報導時,為了要檢查你的思考是否謬誤,你必須提供完整的報導就非常重要。這一點很重要。也就是說,你應該試著盡可能想清楚,你是為了什麼而生氣、罪惡自責、憂鬱等等,越精準越好。這會讓你更容易看清楚你的情緒是否建立在謬誤上。作填寫你的事件增添報導細節時,列舉呈現你眼中的事實也很重要。在你的推理思考中,評價主要是建立存在於規則裡上。事件報導是你對發生的事件的看法意見眼中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因此產生了情緒是你為了什麼而有情緒產生(註三)。(註三)以下是我的同事的思考推理路線:

事件報導:我已經完成每件作到了我原本計畫作到達成的專業成就,在我的專業裡,已經沒有任何我可以成就的了。

情緒:憂鬱。

這就是他憂鬱的原因。但是為什麼會為了這個原因自殺呢?答案就在於他對專業生涯的進展賦予不切實際的評價將專業成就不斷爬升加上了不切實際的評價。這應該提供了線索,讓我們瞭解他所假設定的情緒規則。

找出自己假設的規則設定的角色

記得我們在第五章討導論的情緒謬誤嗎?以下是摘要總結:

1. 強求完美:如果世界無法達到某種理想、完美或幾近完美的狀況,那麼世界就不是它絕對、無條件、必須要有的樣子,而你不能、也絕不接受任何其他樣子能忍受。

2. 將問題嚴重化:如果壞事情發生了,那麼絕對是完全面的大災難,可怕、恐怖、糟糕。

3. 過度美化:如果某個對象人看來有一些好的特質,那麼這個人或物一定絕對是、完全是太徹底棒透了、完美、整個全宇宙最好的。

4. 無力承擔法忍受:如果你發現覺得某件事情很困難或有挑戰性,那麼就一定超過你能承擔的能力,你無法也絕對沒有希望成功受不了,絕對無法有希望成功。

5. 責怪:如果你強烈的不喜歡自己或某人的某些部份,那麼你或這個人就完全一無是處。

6. 無可奈何:如果你覺得憂鬱、焦慮、憤怒、罪惡自責或其他的不愉快,那麼你乾脆就接受這個情緒吧,因為你反正無法控制它。

7. 自尋煩惱:如果你遇到你認為人生中很重要的問題,那麼你就有道義德責任,──是的,道義德責任,──一直陷溺其中,不停的想著,讓自己痛苦不已,而且也要求你認為同樣有這問題的人和你一樣這樣做別人和你一樣。你覺得別人也是問題的一部份。

現在再看看我的同事作做的事件報導,問問你自己,他是否假設定設了以上任何規則?你看得出來是哪一條規則完成了他的推理思考嗎?
就是責怪。我同事的事件報導證實肯定鞏固了責怪規則中的「如果(if)」(if)條款(「如果你強烈的不喜歡自己的某些部份」),以及而「那麼(then)」(then)條款(「那麼你就完全一無是處。」)則提供他憂鬱、自殺的理由,於是感到憂鬱、想自殺。所以,如果你仔細體會言外之意的看,這個包括責怪版本的在內的完整的推理思考包括責怪在內,如下:

規則:如果在我的專業裡無法繼續有所更高的成就,那麼我就一無是處,乾脆應該死了的好。

事件報導:我已經作了完成所有我原本計畫要達到的專業成就,已經沒有其他可以發揮的了。

情緒:憂鬱。

或許你在想,假設的規則是否有人可以假定設多於一條規則?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謬誤似乎喜歡一起糾團出現。「將問題嚴重化」也可能是他的思考路線之一:「如果我無法繼續得到專業成就,那麼就是完全面的災難,可怕、恐怖、糟糕。」甚至再進一步,「既然是如此的災難,我無法忍受繼續活著。」所以,針對我同事的案例,為了反駁和尋找解藥,最好應該也將「將問題嚴重化」和「無力承擔法忍受」的規則包括進去(註四)。(註四)通常,如果某種規則真的符合存在,你只要一想到它了,就會明白一下子就認出它來。如果你真的假設定設了這條規則,你會覺得「說得對」。我真的是指「覺得」。畢竟,如果那條規則真的導致你的情緒,那麼,你的身體就會說:「正是如此!」

反駁自己不切實際的前提合理的假設,並找出解藥

一旦你辨認出了你的的情緒推理思考是什麼樣子,就可以開始反駁這些不切實際的前提假設了。想一下我同事假設的責怪規則。他所建立的責怪規則讓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建構在他的專業成就上。所以,如果你在專業上有所成就,你就夠酷。否則的話,你一文不值無價值。

我必須承認我也有類似的成就責怪(Achievement Damnation)。年輕時,我曾經私底下靜靜的思考過,覺得如果我在專業上忽然變得沒有成就了,我會失去活下去的理由,我的人生真的沒有其他有價值的目標了。熱愛你的專業是一件好事,但我的熱情具有自我挫敗的性質。當我沒有在停下工作,試圖放輕鬆時,我覺得罪惡自責。當我完成一個投注心力有意思的計畫(一本書、一篇論文、一項研究等等),暫時還沒開始下一個計畫時,我覺得漫無目標,失去平衡。我覺得好像我處在真空中。我會決心在我永遠失去聲譽足之前,找到某個東西緊緊依附著下一個寄託的目標。當我渡度假或陪著妻兒們子孩子的時候,我覺得我在背叛我的信念。我成了飽受戒斷症狀之苦的上癮者為工作上癮者,不在工作時就像有戒癮徵狀似的難受。

後來,從此我開始清楚瞭解到了,「責怪」這個陰影責怪已經摧毀了我放輕鬆享受休閒生活的能力。我的解藥非常簡單:「人生不只是工作。人生均衡令人欽佩的人比單單只有專業上有生產力成就的人,更值得令人敬佩。」我承認認知到付出和接受愛的力量,也知道我的妻子和孩子,甚至我的狗對我的重要性。我現在比較好了。當我面對生活挑戰時,我會時時提醒自己。

即使如此,在我心裡還是有一些點往昔殘留的空洞感覺,低聲微弱地提醒我受那些感覺控制工作上癮是怎麼回事。我不能誠實的說我已經完全治癒了。我在復原當中,而不是完全治癒。我知道只要我允許自己,就又可能故態復萌回到從前那樣。我還是個上癮者,復原中的工作狂。但我現在的意志力比以前強壯了,我的解藥是我的人生中真正有控制力的規則。我為我的同事哀悼,雖然他在專業上成就斐然,在個人生活上他沒有像我一樣進展到這一步。同時,我也能同理他的困境。他和其他極為重視工作的人一樣,我們經由工作成就來表達自我、成就滿足自我。

我的同事的事件報導充滿了以偏概全的謬誤。他覺得他已經作了完成所有他想要達成的專業成就,在他的專業人生裡,已經沒有他可以達成的成就再也不會有任何成就可能了。但是專業是個無底洞,總有事情可以做作。偉大的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九十八歲過世時,當時還在忙著作許多計畫呢。不可能沒有事情可做作。當我們達到一個目標,總有另一個目標等著我們。一個目標為下一個目標鋪好了路,一個接著一個,沒有盡頭。因此,根本不可能不切實際的事前預知你這一生所有你想完成的事,可以成就多少是不切實際的。,否則你就是全知的上帝了。我的同事只是一個凡人,和其他人一樣,完全無法看到最終我們會走到哪裡。在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完全無法想像我跟著自己的興趣一路走來的經驗會是如此。你還也沒有這種經驗嗎?活到老,學到老——一直學習,一直學習,直到盡頭!

如何解讀隱藏的情緒背後的推理

解讀情緒、理解寫出為你的情緒推理思考增添細節時,解讀隱藏的情緒需要以下的五個步驟:

1. 辨認情緒。請參考之前提供的情緒的定義。
2. 作做事件報導。找出情緒對象,情緒是從這裡產生出來的。
3. 找出假定設設的規則。你做作的事件報導會確認規則中的「如果」條款。「那麼」條款則會驅動情緒。這條規則可能讓你覺得(在你的內在)好像你的推理因此思考完整了。
4. 反駁你的非理性前提假設。
5. 為被反駁掉的前提假設找出解藥。

當你正在情緒中,你真的會作遵循這五個步驟嗎?大概不會想要。這就是問題所在了。你可能無法理性思考,而且遭受到身體的壓力,無法理性思考。這是為什麼你的意志力不能虛軟弱。不要讓自己像風中落葉似的隨風飄盪被吹過來吹過去。反抗。用力反抗!運用意志力逼自己思考。跟自己說話自我對話。想一想自己的思考!兄弟姊妹們站出起來,兄弟姊妹,讓自己自由吧!跟自己說:「等一下,我在感覺怎樣的情緒?」、「我在對什麼如此這麼不高興?」、「我在用哪一條規則?」、「切合實際嗎?」、「我是在給自己找麻煩嗎?」、「我的解藥是什麼?」

給你一個暗提示。如果你的情緒(也可以稱為「壓力」)很強烈,只要你不是被野豬攻擊或身處其他立即的危險,你可能早就有對知道某些問題的答案了。如果沒有不,你可能不切實際。如果有是的,你可能在給自己找麻煩。在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你會看到在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當你產生某種情緒時,某些謬誤可能正在進行中某些情緒會充滿某些謬誤。你已經在第五章和第七章中看到,某些解藥對某些情緒謬誤特別有效(註五)。在第九章和第十章,我會分各別對反駁你的非理性前提、找到有效解藥,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技巧,來反駁你的非理性假設並找到有效解藥。這應該讓你更容易接受理性解藥。服用理性解藥可以成為一種習慣。你的目標就是養成服藥的習慣你的目標就是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

彩排練習

練習真的很有用。如果你知道自己即將在某種狀況下經歷驗強烈情緒——例如,在餐廳一個人吃飯——你可以事先安排練習。閉上雙眼,想像在週間的午餐時間,你在城裡,沒有人陪伴你吃飯,你獨自走進一家忙碌的餐廳,被安排坐在餐廳中央的位子。你四周看看四周,發現餐廳裡每個人都有和同伴,一起享受彼此的陪伴。你偶爾瞥見看看某些顧客,覺得他們可能在取笑你。雖然你現在並不是真的獨自一人在餐廳吃飯,但你還是可以

現在,讓你自己感覺一下你在這種狀況下通常會有的感受覺(註七)。(註七)接著,你對自己說:「他們認為我一個人獨坐在這裡,一定是個怪人。他們可能在說我的閒話。我不想坐在這裡,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笨蛋。或許我應該以後都不要再吃午餐了。」
一旦讓自己的情緒激動起來了,就可以開始應用你學到的方法。在這個強烈的情緒狀態中,你可以對自己說,這個感覺是什麼?哦,我猜我會覺得羞恥。

為什麼感到羞恥?因為沒有人一起吃飯,看起來像個怪人。所以,我在作做怎樣的事件報導?坐在我週遭的別人坐在週遭那裡認為我是怪人,他們在說著我的閒話。

我在假設定設什麼規則?我想我在告訴自己,如果別人對我有不良印象,一定表示我沒有價值。我猜,我也在告訴自己,我無法忍受別人說我壞話或者對我有不良印象。

我能反駁這些前提假設嗎?首先,我在捏造解釋,因為我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人在說我閒話。即使他們確實在說我,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而且還是不認識的人)對我的看法上,是非理性的。雖然我希望他們不要說我閒話,但就算他們這樣做了說我閒話,我也能承忍受。

所以,我能找到什麼解藥?嗯,如果這些人說陌生人的壞話,那麼是他們是非不理性的,我實在不應該為了他們讓自己困擾難過。我應該保持評斷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評斷我這個人。我不應該低估自己承受忍耐別人對我印象不好的能耐力,尤其是他們沒有理由對我印象不好。畢竟,我有自由意志。如果我對自己說,說我無法忍受他們談論我說我閒話,和說我說我不要忍受他們談論我,二者說法之間有其差別。如果我要的話,我就可以忍受!。總之,他們為什麼會瞄我幾眼,或許還有別的解釋。或許他們只是往我這個方向看,說些跟我完全無關的話。或許他們其實是因為看到我往他們那邊看,出於禮貌而對我微笑在微笑,而不是取笑。他們看到我往他們那邊看,出於禮貌而對我微笑。我應該基於證據作做出解釋,而不是基於某些非理性自我防衛的恐懼。所以,為什麼要為了這麼愚蠢的原因犧牲我的營養呢?享受這一餐吧!

如此一來,你可以讓非理性情緒不那麼強烈。你可以運用你的想像情緒進行彩排練習。如果你可以在練習時控制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實際狀況中就可能會更容易了。彩排練習經常困擾你的情緒,看看效果如何。

檢查行動為背後的推理思考

採取行動之前,先想一想導致行動的推理思考。這通常是個好主意。採取行動之前,先找出推理思考背後的前提假設,檢查一下,往往可以讓你不致至作做出日後懊惱悔恨的行為。
我看過伴侶關係只因不願意面對糟糕的思考習慣而被摧毀。例如丹和妻子莎倫。結婚多年,他們不斷爭吵。美好的時刻總是穿插著許多或大或小小的爭吵。舉個例子,一個安靜的晚上,剛吃過晚餐(風暴發生以前),丹安靜的坐在椅子上,禮貌好聲好氣的跟坐在附近沙發上的莎倫說話。莎倫坐在附近的沙發上。

丹帶勁興奮的說:「莎倫,這個春天,我們搭油輪去巴哈馬Bahamas)玩好不好?」

莎倫直率地回答接說:「我不贊成。」

丹回擊:「為什麼?」

她說:「我不喜歡搭船。」

丹焦慮的說:「那麼搭飛機過去如何我們何不飛去巴哈馬玩呢?」

「不,我很不喜歡飛行。」

丹說:「好吧,如果你要這樣的話,那我這個暑假也不要開車去密西根州(Michigan)探望你的父母!」

莎倫立即反駁,口語氣充滿自我防衛:「我三年沒見到他們了,而他們身體不好,沒辦法來我們這裡。」

丹脫口而出:「如果你想再看到他們,那我勸你最好強烈建議你重新再考慮一下巴哈馬的事。否則的話,你自己開車去密西根。」

莎倫從沙發上跳起來,不可置信的大吼:「你要我一個人開那麼遠的車?」

「對!如果你這麼不合作,那你還期待什麼!」

很不幸的,以上的情景在接下來的幾天益發嚴重,變成了互相大吼大叫,威脅著要離婚。最後,兩人春天飛去巴哈馬渡度假,夏天開車去密西根看父母。兩次旅行都很美好,卻也但照例充滿了爭吵,一如往常。

但是丹的堅持不是很有效嗎?畢竟,他得到了他要的巴哈馬假期。不幸的是,巴哈馬之行非常昂貴,雖然他們找了一個比較合理划算的套裝旅遊,裡面還包括住宿在一家毫豪華旅館。他們用自己的幸福購買此行他們花錢買得快樂但他們是用自己的幸福換得這趟假期。可是,在巴哈馬,日子過得兩人的相處並沒有比較好!

你能夠找出丹的思考中的謬誤嗎?看看以下列出的行為規則謬誤表,這是我在第六章整理出來的。

1. 勒索 (Blackmailing):如果有人拒絕做作你要他們做作的事情,或不合作,那麼你會撤銷消或威脅要撤銷消他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

2. 爭論大吵大鬧大發雷霆(Making a Stink):如果你覺得不被尊重、瞭解、傾聽、注意順從,那麼你就一定要吵鬧不休、大吼大叫、大發脾氣。

3. 博取同情(Pity Mongering):如果你無法順利得到(p.130)你要的東西,那麼你就哭嚎叫、啜泣、流淚噘嘴、嘟起嘴、沒精打彩、發牢騷抱怨、或做出其他行為,讓自己看起來受到傷害、洩氣沮喪、倒楣受到蹂躪、沒勁、被拒、受到殘忍對待被罰或其他可憐兮兮的模樣、可憐。

4. 拐彎抹角(Beating Around the Bush):如果你覺得某人對你作做了不合理或不對的要求,但是不敢拒絕,那麼於是你會口頭上答應卻一直暗示自己的不同意。

5. 扣帽子污名化(Poisoning the Well):如果你不要某人做作或不要他相信某件事情,那麼你會就用強烈的負面語言威脅他,說服他不做作或不相信這件事。

6. 報復(Getting Even):如果別人對你作做了你認為不對的事,那麼就要為了報復,你也應該對他做作相等的壞事。

7. 人云亦云趕流行(Jumping on the Bandwagon):如果你喜歡的朋友、受大家歡迎或時髦的那批人、學校的同學、大群眾、一般人或某個你欣賞的團體,採取某種行為、思考模式或感覺,那麼你就必須讓自己的行為、思考和感覺跟他們一模一樣。

就像情緒規則,每一個行為規則都有「如果」條款和「然後那麼」條款。「然後那麼」條款指導行動。例如,爭論大吵大鬧大發雷霆規則的「然後那麼」條款就是要你大鬧踢打、大吼大叫、發脾氣。如果你在運用爭論大吵大鬧大發雷霆規則的話,這就會是你推理的思考結論。另一方面,「如果」條款告訴你在什麼狀態下執行這些行動。所以,如果你在運用爭論大吵大鬧大發雷霆規則的話,你的事件報導會說,這些狀況是真的,允許你放手大吵大鬧開始爭論。

不過,這是運作的機制那是機械步驟。但是有一個便捷的方法,可以讓你看看自己是否犯了哪項謬誤你可以走捷徑,檢查自己是否在犯謬誤之舉。問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看看是否符合你的狀態。

1. 我在勒索任何人嗎?
2. 我為了照著我的意思作做某件事情而大吵大鬧大發雷霆在與人爭論嗎?
3. 我在故意表現可憐,以便博取同情而讓事情照我的意思做作嗎?
4. 我在拐彎抹角的暗示嗎?
5. 我在用有害的字眼給對方扣帽子抹黑嗎?
6. 我為了報復對方,刻意的在作去做不對的事情嗎?
7. 只因為別人這樣做如何,我就跟著人云亦云嗎?

如果你對以上任何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就是在根據不切實際的行動為規則推論出你的行動為。所以,丹是從以上哪些規則推論出他的行動為呢?對了:他在勒索莎倫,逼她去巴哈馬。仔細體會言外之意看,丹的思考如下:

規則:如果莎倫拒絕作做我要她做作的事,我就勒索她,把她要的東西當做作籌碼人質,逼她做作這件事。(p.131)

事件報導:莎倫拒絕作做我要她做作的事,也就是一起去巴哈馬,但是她卻要我開車帶她去密西根。

行為:我要會拿莎倫去密西根這件事情當做作籌碼人質。

實際上,這絕對不是作做事情的方法!運用意志力忍住你的行為,直到讓你有機會檢查自己的謬誤清單。,這樣可以省掉很多痛苦。如果你有運用以上謬誤的傾向,你應該記住把這些知識擺在心裡最重要的位置,結合有效的解藥,而不是一頭栽進關係的狂流裡去(註八)。(註八)

謬誤徵候群

我說過,謬誤常常一起出現。一起出現的方式之一是徵候群(syndromes)。這是漸進式的一套謬誤,一個謬誤導致另一個謬誤。每套徵候群裡,至少有兩個或更多的謬誤在內。

一個很常見的徵候群是滑坡徵候群(Slippery Slope Syndrome)。在此徵候群裡,首先是滑下坡來,然後是將問題嚴重化,然後是無力承受法忍受。讓我舉例說明。

巴尼二十六歲了,從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得到哲學博士學位。從這所夙負盛名優秀的常春藤聯盟校(Ivy League,譯註:美國一群頂尖大學形成的聯盟)的學校畢業後,他非常期待在最棒頂尖的大學找到工作。但是天不從人願事情不如預期。後來他在全美國到處奔波跑,作做了很多暫時性的工作,包括在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作了從事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訓練。巴尼發現自己身陷競爭激烈的跑道,和全美最聰明的一群人搶知名高等教育機構少稀少的工作機會幾個頂尖大學的工作機會,例如耶魯大學(Yale)、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和威廉姆斯大學(Williams)——他去面談過,但沒有被錄用。更糟的是,有些不那麼頂尖的大學認為他資格太好了,大概不會留下來。 一位面談者告訴他:「十年前,有你這種資歷的人根本不會來我們這種學校申請工作。」巴尼問他,不管怎樣,是否還是對他的申請有興趣呢?面談者皺眉說:「是有機會。」但是巴尼還是沒有得到那個工作。

尋找永久工作——也就是全職、可能變成終身職的工作——讓巴尼變得憂鬱。他覺得自己只是在做毫無意義的嘗試而已。他跟我說:「現在,那麼多年的訓練全都浪費掉了。我想我無法承忍受這一點。」巴尼覺得自己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你可以看到,他在誇大找不到哲學教授終身職位的後果。巴尼假設沒有其他能學以致用的事情可以做作,又可以運用所學的事情了。他作了這個假設,甚至沒有試試看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巴尼(p.132)還在職涯的初期事業早期,他根本不知道有實踐哲學滿足專業的其他可能令人滿足的專業哲學諮商,他大可以成為其中的重要一員。比較理性的時候,他告訴自己,只要一直努力,最後大概會得到某種工作。但這不是他的情緒推理思考的主要前提假設。

巴尼在將沒有找到永久哲學教授職位的後果事情嚴重化,他認為如果自己沒有找到永久的哲學教授職位,後果將非常嚴重。他認為這個結果會很可怕、恐怖、糟糕。,然後他告訴自己,他會無法承忍受這麼可怕糟糕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

的推理思考背後是一個徵候群,包括不只一組個前提假設。總共實際上其中有三條規則——滑坡、將事情嚴重化、無力承法忍受——每條規則之下都有它造成的事件報導。以下是基本徵候群:

滑坡:既然我還沒有找到哲學教授的永久性工作,我永遠也不會找到這樣的工作了,我所有的訓練都會被浪費掉了。

將事情嚴重化:既然我永遠無法找到永久性的哲學教授職位,我所有的訓練都被浪費了掉,這很可怕真糟糕。

無力承法忍受:我無法承忍受這麼可怕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

情緒:憂鬱,因為無法找到永久性的哲學教授職位(一直想著伴隨著多年的努力白費的想法都沒用了)。

請注意,以上的規則都如何以「既然(as)」(as)取代「如果(if)」(if)。;這種取代可以方便我們看出一個事件報導已經根據一個規則而提出當規則裡已經包括事件報導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字眼。例如,規則:「既然⋯⋯我所有的訓練都被浪費了掉,這真可怕糟糕。」裡面已經假定包括了事件報導:「我所有的訓練都被浪費了掉」。你看出來了嗎?使用「既然」這樣的字眼,徵候群裡的思考模式就很簡單明白地容易表現出來了。用「既然」而不是「如果」,等於是把報導放進規則中,你就不需要個別列出另外作事件報導了。

也請注意,在巴尼的思考中,滑坡導致將事情嚴重化,然後導致無力承法忍受。一個謬誤搭倚靠騎在另一個謬誤上面。這就是我說的徵候群。你在本書的第四部份將會看到,這些徵候群在自我毀滅的情緒中十分常見。滑坡徵候群在焦慮症和憂鬱症中尤其常見。任何一種可能的謬誤組合都可以形成一種徵候群。,就像病毒有無數的突變種一樣。

所以,你可能發現本書沒有明白討論或提到你的徵候群。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思考有某種徵候群,你應該給它取個容易記住的名字,當你出現這種症候群犯錯的時候,可以協助你辨認出它徵候群來。

我猜你想知道巴尼後來怎麼了。他花了幾年時間作做暫時性的工作,包括在不同的大學兼職,才能賺到足夠的薪水生存。他的堅持最後終於有了回報,他在加州一所很前衛的州立社區大學找到永久性的哲學教授職位。是的,這不是一所他想要的常春藤學校,但他還是很喜歡在那邊工作。他本來可以不用有那麼多情緒壓力,就能達到與現在同樣的目標,卻不用有那麼多情緒壓力。然而受到因為滑坡徵候群影響的結果,巴尼不必要的活在學術的贖罪地獄裡。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