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

《生命詩情》

《生命史學》

《生死無盡》

《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

《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

《生死學十四講》

《詮釋現象心理學》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

Religious Healing: Humanistic Horizon of the Body
 
作者:余德慧(Yee Der-Huey)
書系:Master 043
定價:480 元
頁數:432 頁
出版日期:2014 年 09 月 15 日
ISBN:9789863570134
 
特別推薦:王心運、汪文聖、宋文里、李維倫、林安梧、林耀盛、黃冠閔、彭榮邦、楊儒賓、楊凱麟、鄧美玲、蔡錚雲、蔡怡佳、盧蕙馨
 
以本心見自己,以眾生相面眾生
書序作者: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碧嚴錄》第三十五則公案云,無著遊五台山,見著了文殊,問道:「此間如何住持?」殊云:「凡聖同居龍蛇雜混。」著云:「多少眾?」殊云:「前三三,後三三。」這段公案文字就像是描述余老師團隊不拘一格的豪傑氣概。師父與弟子們不論凡聖無拘龍蛇,此前盤蜛著幾位,後頭又風塵僕僕趕來了幾位。

本書就是當時師生情誼的忠實紀錄,也是余老師留給世人的珍貴禮物。

「人文身體」與「宗教療癒」是余老師後期心力之所在。我想,老師從傳統的身體修行技術,談到當代後現代的思考,不外乎是以自我照顧的「見自己」,直達破除「世人痴迷論」而能「見眾生」的目的。

在某些學說或宗教派別裡,認為一般人有的只是凡夫意識,常常執著於身體的享受,以至沉迷在貪嗔痴念裡。因此身體被視為不淨之源,也是「世人痴迷」的主要原因。至於「絕對真理」呢,則被他們安置在「那團永難現身的謎樣主體——自性、本心、宇宙意識或其他稱名」之上。但是,余老師問道,難道這也不是一種知障嗎?世人擁有的身體經驗是最樸實無華的,也少了心理與精神的造作,反而是用功的最好平台。因此在許多的中外傳統裡,常將身體修行視為自我修行的必要條件。身體不只是一個器具,而是具備深刻的人文內在性。認識了它,將能以更為貼近人心真實的方式,達到精神所難以企及的抽象真理,以至於實現自我療癒的本能。事實上,在余老師更早關於臨終病人的研究中顯示,隨著心理或社會過程的崩解,於病人接近死亡的返回原點的運動裡,人們會以各種不同貼近的方式,置身於內在神聖空間與存在的真理中。這些經驗都與身體的精神生產有關係。

至於人文身體空間是什麼?我們不妨把它理解為提供不同存在真理發生的場所,也是邁向自我療癒的第一步驟。在人文身體裡寓居著各種人文與身體的修行技術,像是跌坐、調息等等修習的方式。「見自己,是身內的修練,將後天硬身化去,將先天的整體身醒來。」自己,並不是由自我、頭腦、認知與意識所造作的後天硬身,而是回到生命底層所湧現的感覺經驗,它必得先從頭腦的想像裡被釋放出來,任由生命自己提起,自己放下。這就像張良維先生的氣機導引術裡,遇著身體不通的地方,自會透著動態之輪而得到運行。只是這導引的運行,它並不起於匱乏而起的機心,而是出於身體像大地般厚實的自我滋養效果。余老師也稱此現象為人文身體的「反身性」,它是維持本質滋養的被動與非功能性。相對於此,現代醫療常常以侵入性的方式打針吃藥開刀,反而無助於自我療癒的發生。

這種身體人文裡,被動的發生是什麼呢?就像土地滋養的樹木,其葉在風中搖曳生姿,於日暮的蒼穹下透露出絕美的感受。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這絕不只是單純的感受,而是「自化」(Ereignis)的現象。「自化」是個奧祕的過程,在這片葉子的景象裡,自動自發地開啟了天地四方的聚集,召喚著「有所召喚」的現象而自行聚集著,像日、夜、記憶與其背後託付的神靈所展現的內在性風光。因此,如同簡單的身體膚慰動作,透過手的輕、拍、柔與滑等觸及生命的底,託付著生命裡的溫柔,聚集著「溫暖、用心、愛、柔軟」等慈悲的因素,並繼續召喚其它的療癒因素自行聚集於身體的空間,以達到療癒的效果。

如此,余老師將人文與身體性深刻地結合在一起,造就人文式厚實、力量與體感的精神生產,如同對身體的輕、拍、滑等柔勁,回映著中國山水裡的空靈。人文也是種見地,是對人世「親身遍歷」後的滄桑,或是體感與觸摸般的傳承。它更多乍現於平常日用裡:在對親人的想念,於思念的往返歸來之際,所體驗到的輕柔包覆與靜柔話語。看來,人文在身體操作裡的佈置與聚集的效果,相應於身體空間裡不同的迴應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聚集、或者本心朗現的方式。

於人文身體空間迴盪之不同迴應與聚集的方式,意外地召喚出「神聖空間」的出現,它是在破除了大腦的自我、連續性以及自足的幻想而後才出現的。因為生命本非無漏,人生諸多遺憾與缺陷被接應至夢境裡的幻化生成,好「讓夢以空間的詩意來渲染我們的存有」。重點是這兒的幻化生成,夢中對人世無顧慮的穿透行走方式,是種觸到底的精神與肉體的遍歷;它是遍歷孤獨、惡煞、驚駭、復仇等繞不過去的當下仍可重新「空出」空地的迴旋與生產運動。它不克服滄桑,而是包覆著、輕輕撫慰著滄桑;它可以是愁苦下突然出現的一段熟悉旋律,或記憶中緲然透出的氣味或話語。

這裡空白的運動並不是消減經驗,而是將存在經驗轉換與包覆,這也是余老師將宗教療癒視為「出離論」的原始動機。余老師後引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的話:「讓我們感受到的是那汩汩流動的零維度空白。這是我們最珍貴的自我療癒泉源」,因為它是零維度的,讓我們步出個人狹小的牢籠,直抵寬廣的宇宙之域。這空白是大腦心識所不識的東西,而「療癒一定要在我們不認識的地方出現」,因為對療癒而言,最重要的東西是由「自我的視域轉向生命的視域」,而生命的視域就是跳出於你、我、他這些人稱性質的「無人稱的主體狀態」。最後余老師引述德勒茲生命最後的概念,pure immanence =A Life……,純粹內在性是毫無做作,現前於當下的空白意識,但也蘊含著對生命深刻的愛。

以本心見自己,以眾生相面對眾生,在生活的困頓中,彷彿仍在接引中看見余老師那輕托著的雙手。謹以此短文表達對余老師無限的感恩!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