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不要叫我瘋子:還給精神障礙患者人權》

《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隨書附有正念減壓練習引導MP3 CD)》

《靜能量:找回內在平衡的25個心靈處方》

《開心紓壓:給壓力一族的心靈妙方》

《精神分裂症完全手冊:給病患、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

《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

《不只是怪,可能是病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

Freak or sick: psychoses in everyday life
 
作者:劉震鐘
書系:MentalHealth 010
定價:240 元
頁數:192 頁
出版日期:2014 年 10 月 14 日
ISBN:9789863570165
 
 
【前言】是病非病的界線

一、病名大會串
你「焦慮」嗎?你「憂鬱」嗎?你覺得「煩『躁鬱』悶」嗎?這些形容詞對一般人而言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會因為即將發生的重要事件、緊急突發的狀況、拖了好久卻還沒解決的問題而困擾。這些不管來自學校或職場,有關愛情或親情、牽涉金錢或者人際糾葛的各式壓力,都可能給你帶來高低起伏、五味雜陳的情緒反應,甚至干擾了日常生活。但這些擾人的感受,是病嗎?

【案例一】憂鬱的年輕小姐
一位年輕小姐來看診,說她最近快煩死了,心情悶到很想打人,覺得自己快得憂鬱症了。她說:「都是我男朋友害的,他可能有強迫症,因為他總是規定我裙子不能穿得太短,不可以跟別的男生講話,晚上call我一定要馬上回call,強迫我都要聽他的,不然就會大發脾氣,非常恐怖!我壓力超大的,被他搞得快要得憂鬱症了!」

【案例二】聽到重要機密的男子
門診出現了一位男性,說他最近非常沮喪、每天失眠,因為一直聽到有人告訴他許多重要機密,「你們不懂,我不是在幻想,是真的聽到有人在跟我說很多重要的事,很緊急也很複雜,不弄清楚會出人命的。只是他們常常又不講清楚,有時還測試我到底了解沒。路人的眼神、電視上的新聞、半夜外面的喇叭聲,都在傳達訊息給我,我被弄得好煩、整得好慘,可是都沒人相信我。難道連你也是他們的一夥,一起在耍我的嗎?」但一旁家屬卻搖頭悄聲說:「這一切都是他腦子裡的幻想。」

想像某一天,股市崩盤金融危機再起,眼看著畢生積蓄即將付諸流水;或是公司突然倒閉,工作與退休金一夕之間成為泡影。又比方經歷生死瞬間的意外,失去至親好友,或者目睹老公和自己的手帕交曖昧、為老闆賣命卻被出賣成為代罪羔羊……,這時候似乎需要更強烈的字眼,才足以描述這種非常狀況:徹夜「失眠」、有時「厭食」有時「暴食」、覺得「恐慌」、總不由得想「強迫」自己忘記、有時失神「解離」,或是「自閉」才能擺脫「創傷」。

然而顧及現實的需要,你仍得打起精神應付每一天。人前若無其事的硬撐著,人後卻暗自啜泣,覺得自己瀕臨「人格分裂」或是「精神分裂」。有時「幻想」突然有個神仙出現,許你三個願望化解一切煩憂,但事與願違,通常可能出現不斷被責備的「幻聽」,比如「不好好加油,在做什麼白日夢!」走在路上對陌生人的眼神產生「錯覺」,好像周遭充滿敵意,或是嘲笑,甚至發展出「被害妄想」,覺得一切的不順都是某某人的陰謀。

上面描述的狀況好像越來越嚴重,不過即便到了幻聽、被害妄想的程度,精神科醫師還很難確定這樣是不是病了。雖然上述許多引號裡的形容詞後面加個「症」字,就變成精神疾患的名稱,不過精神科的診斷卻不能只靠望文生義就對號入座。

比如說:「自閉症」與內向害羞無關,而是指從小就陸續浮現的語言及社交發展障礙;此外「一個人因為必須在不同場合扮演不同角色,結果產生了價值混淆和負面情緒」的情形也並非「精神分裂症」。大眾從病名字面上所產生的聯想,與臨床上醫師判別病況的標準,兩者差距甚大,而且臨床上並沒有所謂的「憂慮症」或「幻想症」。

幾年前連續發生名人自殺事件時,媒體大肆報導憂鬱症相關的新聞,一般民眾似乎因此比較不忌諱看精神科了,甚至出現不少擔心自己得了某某精神疾病而來就醫的個案,特別是都會族群。原本我以為這是社會進步的現象,但對不特定的大眾進行衛生教育時,卻發現令人啼笑皆非的誤解,甚至恐慌。曾有個案看診後如釋重負說:「還好『只是』焦慮症,不是憂鬱症,我很怕死的,怎麼可以去自殺。」言下之意好像得了憂鬱症的人一定會自殺,或是有想死的念頭才是憂鬱症。

二、這樣算是病了嗎?
關於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慮病心態與誤解,還有一個例子。2007年,臺大醫院精神部希望從病患發病早期,即開始進行精神分裂症的追蹤研究,因此開設了「思覺功能障礙」特別門診。8月間,有一場精神分裂症國際研討會,許多媒體記者針對這個特別門診進行了採訪。不多久,某大報的頭版頭條新聞出現「青少年叛逆當心是精神分裂」的標題,內頁詳細介紹疑似精神分裂症的前驅症狀,並為了平衡報導,還採訪外院的醫師,把叛逆行為和精神病的差別做了解釋。結果呢?

報紙出刊前,原本一個月中來看特別門診的人次不到十位,見報之後,不但門診人數爆增,醫院還得提供看診以外的時間進行評估。

為了招募疑似前驅期或初次發病的精神分裂症個案,這是必要的過程,在那一波大量的門診人潮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我們想研究的對象。然而,那些不是收案主要對象的人,真的都「沒病」嗎?其實,非主要對象的其他個案分別是患了強迫症、社交畏懼症、自閉症卅亞斯柏格症、憂鬱症、躁鬱症、器質性腦症候群、藥物引起的精神病症、心身症、失眠症、暴食症……。
更引起我注意的是,有些民眾的困擾甚至談不上是「症」,但也來掛門診:壓力情緒反應、情緒行為障礙,或整天宅在家裡、網路成癮、親子互動不良等。面對他們,醫師不能只說「恭喜你,你不像精神分裂症,請放心」就算了。

到底病與不是病之間,能不能畫出界線?各別又該如何處理?

這是許多民眾共同的問題。怎樣才算生病?精神為什麼會生病?醫師到底怎麼診斷的?這個病和那個病有什麼不同?分裂症是不是最嚴重,而且醫不好?「疑似前驅期」是什麼意思,用白話文是說我快瘋了嗎?這些問題,本書都將試著一一回答。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