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01-06/02 釋道興【缽動身心:手工大銅缽聲音共振鬆開筋膜與心理呼應法】兩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心理治療入門》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後現代精神分析大師比昂》

《兒童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精神分析英倫隨筆》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新譯本)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Bateman)、傑瑞米・霍姆斯(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書系:Psychotherapy 043
定價:650 元
頁數:416 頁
出版日期:2017 年 06 月 14 日
ISBN:9789863570936
 
特別推薦:白美正、李俊毅、周仁宇、許宗蔚、楊明敏、楊添圍、蔡榮裕、蕭仁釗
 
【推薦序二】 濃縮還是鮮榨果汁?
書序作者:楊明敏(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長、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

在百家理論的眾聲喧嘩浪潮中,在不同治療者各行其是的情形下,如何讓專業學習人士,迅速地在精神分析的領域,得以不失偏頗,綜覽全貌,不致空談,親炙實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的兩位作者安東尼.貝特曼與傑瑞米.霍姆斯,在倫敦執業與研究多年後,極富巧思地企圖達成這任務。從書名得知這是本「導論」,而且引導的重點可分為(一)當代(二)理論(三)實務。

當代:精神分析已經發展百餘年,這學門的理論主張與臨床實作,當下與過去有何區別呢?細心的讀者不難察覺,從第一章〈歷史與爭議〉開始,隨後貫穿全書的每一篇章的提文,都是環繞著與引用佛洛伊德的名句而開始。讀者可能會問,既然要談當代,為何如此累贅地一直提「佛洛伊德這麼說、佛洛伊德那麼說」呢?別忘了,作者談的不只是「歷史」,而且還是「爭議」;換言之,佛洛伊德雖然是精神分析的奠基者,但他的主張不是教條,他的主張不但是精神分析的創始,同時也是引發了多種觀點的開端。一位學習心理學的學生曾問我,為何許多心理學的書籍,在引論當中都會提到佛洛伊德,並且「一致」認為他的理論已經過時(換種說法,已成為歷史),那麼為何不將他刪去呢?不必再提他,不是更省事嗎?這種說法表面上言之成理,但細究之下,認為佛洛伊德已過時的主張,其實隱含著歷史就是與當代無關的過去。我們能否有另一種觀點呢?每當我們提到當代、現在,其實已經指涉、包含著特定的古典、歷史。這種觀點,不單只是影射著歷史決定了當代的成就,而且是認為歷史與我們當下的爭議息息相關,因此古典與當代並非是線性的發展,而是相互地揭露侷限、啟發新的開端,在這種古典與當代「互為主體」的關照下,作者很精鍊地介紹了精神分析的理論與實務。

理論:按照維德爾(R. Waelder, 1962)將精神分析理論分為四個層次(一)針對個別被治療者的特色,所成形的詮釋;(二)針對某種診斷類別,例如:自戀型人格,所累積的知識;(三)針對精神分析基本概念,如防衛機轉、移情,與臨床現象結合的說明與陳述;(四)針對抽象概念的解釋,例如:生之驅力與死亡驅力。作者將重心擺在第三個層次,並且以許多簡明的案例,來概括第一與第二個層次。

以各種心智模式的主張為開端,接著探討內在世界的起源,以及在這世界當中運轉的情形(防衛機轉),隨即邀請讀者來到分析的實境,也就是充滿了移情與反移情張力的臨床情境,最後,以夢、象徵與想像,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分析的核心」(頁204),作為理論介紹的休止符。

作者非常精彩、簡約地將各家的理論,包括佛洛伊德、自我、自體心理學、人際客體關係、克萊恩-比昂模式等等,最精要的部分做對比,讓讀者對不同理論的主張與差異有初步的認識。但在提到當代精神分析尋求「大一統」的理論時,則說:「三個凸顯的主題是表徵(representation)情感(affect)和故事或敘事(narrative)」(頁86),這種表達法,對於要憑藉「導論」入門精神分析的讀者,委實過於濃稠,難以消化,特別是作者尚未說明「言說」的特殊性質,就凸顯了敘事的重要性。

實務:這是本書最值得先看的部分。主題涵蓋了初次的晤談、治療關係的探討、治療時可能遭逢的困難、賴以解決的憑藉,歷來對精神醫學的貢獻,以及日後對精神分析療效(心理治療),值得信賴的研究。

梅寧格(K. Menninger, 1958)以及馬蘭(D. Malan, 1979)等人,所主張的詮釋三角(頁202;205),的確是初學者瞭解臨床情況的極佳憑藉。然而在書末結尾時,作者主張精神分析與研究的關係有五點主張:(一)精神分析不能閉門造車;(二)可以有憑據,更有效更有用的處理心理困擾;(三)讓精神分析自我檢視,拋棄過時而無用的神話部分;(四)精神分析如果要繼續得到政府的補助,在健保體系生存,就必須以科學的方法來證明有效;(五)研究讓精神分析不致脫離現實,成為孤魂野鬼(頁355)。筆者有些疑惑地自問:神話真的是無用的部分嗎?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一定要政府補助才能生存嗎?倒是有不少研究者,脫離了臨床的現實,不但沒有成為孤魂野鬼,成為了研究補助金費的寵兒。

翻譯者玉華、雪梅,有多年在英國研習精神分析的體驗(不僅是研讀與研究而已),十年前左右,當玉華回台後著手這本書的翻譯,書籍的問市原來是針對尚未見到精神分析果園、果樹的台灣讀者。她們自然知道在課堂上如何補足不同時空背景下,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不同發展的面貌,以及妥當地回應筆者上述的小小疑點。然而,如果有讀者認為只憑借這本精彩的概論,就認為了解了精神分析所有的理論,憑藉這本獨到的秘笈就可以在臨床上揮灑。那麼,筆者的建議是:因為精神分析的果實,尚未在本地量產,你喝到的是濃縮還原的果汁,如果覺得滋味不錯,那麼,要不要嚐嚐看鮮榨果汁?或者新鮮的果實?筆者企望翻譯者,或者其他精神分析的先驅者,在下一個十年,能夠栽培出比這本導論更道地的果實。

最後,吹毛求疵地指出兩處翻譯的問題:在舊的版本中,model翻譯為模式、典範,但新的譯本中更改翻譯為「派典」,是否有何考量?其次,佛洛伊德的「伊瑪注射的夢」,被冠以「怪傢伙」之夢(頁182),有些令人不解的翻譯,這則夢是出自夢的解析的第二章,佛洛伊德以自己的夢作為開端,企圖說明「夢是慾望的滿足」,而稱之為specimen dream,也許應該翻譯為「作為樣本的夢」。

若這幾處翻譯值得商榷,仍然是瑕不掩瑜的,因為整體翻譯是非常詳實與生動的。筆者兩年前曾在新竹的小團體中,帶讀過一年,如今本書再度新版,除了樂於作序之外,也將在日後的團體,再次介紹這本書給對精神分析有興趣的入門者。

最後的最後,閱讀這本書讓我憶起玉華從英國到巴黎遊玩的那段時光。希望用這篇短短的序文,紀念荏苒的時光與持續的友誼。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