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5/11 鄧頴鐳 Map Tang【創意連繫1:人本表達藝術治療】一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心理治療入門》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後現代精神分析大師比昂》

《兒童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精神分析英倫隨筆》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新譯本)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Bateman)、傑瑞米・霍姆斯(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書系:Psychotherapy 043
定價:650 元
頁數:416 頁
出版日期:2017 年 06 月 14 日
ISBN:9789863570936
 
特別推薦:白美正、李俊毅、周仁宇、許宗蔚、楊明敏、楊添圍、蔡榮裕、蕭仁釗
 
【第一章】簡介:歷史與爭議

追蹤其根源及其發展過程,仍是瞭解精神分析最好的方法。
The best way of understanding psycho-analysis is still by tracing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Freud 1922: 235)

一百年來,精神分析已經由中歐發源、拓展並深入全世界的治療與文化領域。幾位塑造二十世紀思潮的思想家之中,佛洛伊德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位。他的影響力極可能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精神分析從開始即蔓延著來自內部跟外在的對立觀點與質疑,它傳遞的核心訊息包括,衝突的普遍性,以及衝突解決的可能及其困難。

當代政治、社會、宗教的變動,使人對心理知識充滿飢渴,心理治療與諮商的訓練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門學問,對尊重個別性的中產階級社群而言更是如此,心理治療與訓練也因此更顯得重要。雖然愛恨交織,精神醫學和藥物學還是漸漸轉向心理治療和諮商,藉此彌補雖然有力卻狹隘的科學取向。但在這騷動的震央,精神分析本身也因企圖與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及其所衍生的各學派有所釐清而陷入危機。精神分析的成功反倒使它成了受害者。佛洛伊德的追隨者謝世後,師徒制的時代已消跡,心理學界渴望新領導者的誕生。經濟蕭條威脅著精神分析的經濟基礎。許多歷史學家開始質疑佛洛伊德在個人生活及學術上的廉正與否,而這個看法並非只是一種偏見。以哲學為背景的精神分析面臨更嚴謹的檢視,當精神分析變得更多樣化時,尋求合一與統整變得迫在眉睫。

這本「導論」無法全面涵蓋並處理這些議題。我們的目的只在介紹當代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的主要面向,藉此拋磚引玉,引發更全面性有關精神分析的本質,及其在社會、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的角色之討論。本章嘗試將當代精神分析在一些主要問題上的爭議與論戰介紹給讀者。為使讀者瞭解爭議的脈絡,本章將簡介精神分析運動的歷史與演變。

精神分析運動的歷史

佛洛伊德喜歡用建築學的概念描述人格的發展,他認為成人的「人格」就像是文明的發展過程,每一段進化都受到過去的影響,以過去為基礎,並擁有過去的某些特色。當佛洛伊德談到自我(ego)時,他將自我比喻為「揚棄了情深貫注的客體後,遺留下來的認同狀態」(precipitate of abandoned object cathexes),也就是說自我的建構是透過認同早期所依附的重要他人而來。以上對人格形成的比喻亦適用於描述精神分析的演變,即新觀念是由舊觀念演變而來,但,舊觀念並沒有完全被取代,而理論家的人格跟他創建的理論息息相關。精神分析的發展與其歷史背景、地理環境和理論家的風範有關(參見圖一,精神分析的「家族樹狀圖」)。

以下是佛洛伊德(1914b, 1927)劃分的幾個精神分析的演變階段。

1885-1897:精神分析前期

治療技巧,如自由聯想、詮釋;心理發展模式;以及形上學對心智及其結構的假設——以上是精神分析的三個部分。在本書中,我們認為精神分析基本上是一種技術的運用,同樣的,基於世俗與實務上的需要,佛洛伊德發明了精神分析這個「新科學」。

1886年時,佛洛伊德三十歲,已婚,他意識到自己必須養活太太和即將形成的大家庭。雖然他當時已經是有名的神經學家和神經解剖學家,但,不管是想在反猶人氛圍濃重的大學教職裡晉升或自行開業,機會都非常有限。當時他意識到身邊到處都有歇斯底里病症,他後來稱此為神經心理違常。之後,他到了巴黎,親眼目睹夏寇特(Charcot)示範催眠療法時,患者所呈現的歇斯底里現象,以及真雷(Janet)成功地以催眠治療歇斯底里病患,而深深地被吸引。此後,他決心以治療歇斯底里患者為主。

佛洛伊德在布魯爾(Breuer,佛洛伊德的密友)的協助下,催生了精神分析。布魯爾實驗性地以催眠治療一個肢體痲痺、間歇性思緒混淆的女孩(也就是有名的安娜〔Anna O.〕)。布魯爾發現,讓安娜進入催眠狀態,並藉由自由聯想宣洩困擾她的事,可以暫時幫助她抒解一些症狀。後來,佛洛伊德開始和布魯爾一起工作。他們兩人根據十三個案例,合寫了《歇斯底里症狀的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Breuer & Freud 1895)。他們認為精神官能症乃起因於累積太多痛苦的情感,而「宣洩」(cathartic)則像打開燒開的水壺蓋,可以釋放蒸氣、消解壓力,亦即情緒的困擾若能藉由口語的表達釋放出來,病情將得以減輕。

在此,我們看見佛洛伊德將阻力化為助力的人格特質,以及此特質如何形塑了精神分析的歷史。他在使用催眠治療法時,遇到了幾個困難:第一,他發現有些患者無法被催眠。第二,他質疑催眠中的「暗示」太強調治療師的主導角色,而忽略了患者的自主性。第三,他親眼觀察到催眠後的移情現象,即布魯爾的一位患者從催眠狀態中醒來時,熱情地抱住他。第四,他發現患者的問題都與幼兒期的性創傷有關——有性潔癖及個性膽小的布魯爾無法接受這個觀點。

1897-1908:精神分析發展期:佛洛伊德的曠野年代

1897至1908年,對佛洛伊德來說,是他智性上最輝煌、情感上最脆弱的時期。佛洛伊德在他的朋友弗利茲(Fleiss)的協助下——佛洛伊德與弗利茲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密切通信——奠定了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的基礎。他當時所提出的概念仍然影響著當代精神分析的主要觀點。

他放棄了催眠,改用自由聯想。使用這個新方法初期,佛洛伊德為了幫助患者自由聯想,會將手輕輕地放在患者的前額上。佛洛伊德漸漸發現精神官能症不是來自真實的創傷(雖然創傷仍佔有一定的影響力),也非真雷所認為的是神經衰弱的結果(這說法有點像克霍特(Kohut)和溫尼考特(Winnicott)的缺陷模式論點。參見第三章),而是來自潛意識的衝突。而衝突的核心是被本能驅動的跟性有關的幻想(參見本書39頁):男孩的幻想來自於想要佔有他的母親,而害怕被他父親報復。佛洛伊德在1905出版的《性學三論》中,強調嬰兒期的性衝動及身體經驗對早期人格發展的影響力。這個論點成為精神分析思想的主軸之一。

此外,佛洛伊德放棄「誘惑論」(seduction theory),改而主張潛意識幻想(unconscious phantasy)。這個強調潛意識幻想的論點引發極大的爭議,特別是我們現在知道兒童性虐待事件有多廣泛。慾望實現(wish-fulfillment)及潛意識幻想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思想。佛洛伊德發現患者所主張的,自己是被勾引誘惑之說,反映了患者的內在渴望,這是被享樂原則所主導的內在世界,而這個觀點在精神分析演進史中是重要的一步。佛洛伊德沒有否認外在世界對人格發展的影響:「由精神官能症的病源學看,小時候的誘惑是不容忽視的,雖然所佔的成分較低。」(Freud, 1927)。

此衝突論裡隱含著抗拒改變,也就是抗拒治療師企圖攻破精神官能症的防衛結構的努力。佛洛伊德早期認為移情是抗拒的一種,也是使自由聯想無法順利進行的障礙。但是後來他漸漸看清移情是患者的主要困境在診療室的重現,因此移情成了精神分析法的核心。《夢的解析》是這個時期精神分析發展的高峰,佛洛伊德也認為該書是他最好的作品(參見第六章)。佛洛伊德從探究自己內在的衝突及掙扎發展出一套夢的解析法,及心智發展理論,其中包括:他的手足競爭經驗、對父親於1896年過世的複雜情結、母親對他的寵愛、身為猶太人的榮與辱,還有他在專業發展上的孤立感和抱負。這些個人經驗成就了他的夢理論及心智發展論。

1907/8-1920:精神分析運動的開端

精神分析剛開始發展的十年內,佛洛伊德的思想漸漸吸引了一些比較先進的醫生和學者,像是榮格(Jung)、阿德勒(Adler)、史德克爾(Stekel)、亞伯拉罕(Abraham)、費倫奇(Ferenczi)、瓊斯(Jones)和瑞克(Rank)等人,這些人成了第一批精神分析圈內人,享有佛洛伊德為他所喜歡的門生所特別訂製的戒指。1908年,第一次精神分析會議在薩爾斯堡(Salzburg)召開,第一本精神分析刊物也在同年發行。榮格是第一位以非猶太人身分加入精神分析行列的人,他立刻就成為佛洛伊德眼中的接班人。榮格在極具影響力的布雷勒(Bleuler)的協助下,很快就在瑞士的伯格霍茲里(Burgholzli)醫院成立了精神分析核心團體。佛洛伊德與榮格在1910年應邀至美國享有盛名的克拉克大學講學。佛洛伊德與榮格在這趟旅程中分析彼此的夢,也許這樣的親密太難以承受了,到了1913年,榮格就與佛洛伊德絕裂;他反對佛洛伊德把性當成其理論的核心,也反對佛洛伊德對宗教的懷疑及其獨裁作風。阿德勒也在1911年離開了佛洛伊德,建立他自己的心理治療學派,因為他反對佛洛伊德以原慾(力比多)和伊底帕斯情結為核心的思路;他所創辦的學派則強調攻擊和自卑情結。

榮格與阿德勒的出走並不是精神分析要承受的最後打擊(史德克爾也在1911年離開),不過,精神分析運動仍舊持續地展開、成長,精神分析診療所陸續在布達佩斯、柏林和倫敦成立。在倫敦的發展要歸功於瓊斯的熱情、智慧,及他對佛洛伊德的絕對忠誠。

在1914-1918之間,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對精神分析在歐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個時候,佛洛伊德已經六十歲,聲譽也已屹立不搖。他繼續發表很多後設心理學的論述——《論自戀》(On Narcissism)、《哀悼與抑鬱》(Mourning and Melancholia),及《精神分析導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in psychoanalysis)都在這個時候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佛洛伊德對人性的看法,他開始注意人性的黑暗面,此時的佛洛伊德比以前更強調攻擊驅力,1920年代,他提出了桑娜德斯(thanatos)的概念,也就是死的本能。

在英國,戰爭似乎為精神分析治療法及理論帶來正向的衝擊。許多人從戰場上回來後,經驗到戰後的四肢無力,及戰爭驚嚇(最新的診斷手冊將此命名為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由於當時傳統的精神醫學對於這些症狀無能為力,而使精神分析治療法有了發展空間。詹姆斯.格拉弗(James Glover)所經營的不倫瑞克廣場診所(Brunswick Square Clinic)成為英國精神分析的發源地,這個診所聘請的艾德華.格拉弗(Edward Glover,與詹姆斯為親兄弟)、絲微雅.潘(Sylvia Payne)、艾拉.沙佩(Ella Sharpe)、蘇珊.艾沙克(Susan Isaacs)與瑪珍瑞.布瑞利(Marjorie Brierly),日後皆成為著名的精神分析師。此外,卡索醫院(Cassel Hospital)也在戰後成立,提供住院服務,專門為戰後傷殘者提供精神分析治療。

1920到佛洛伊德去世的1939年

佛洛伊德豐沛的理論創建能力直到他去世前,都未曾消減。1923年,佛洛伊德認為他於該年所出版的《自我與本我》(ego and id)對於「地誌學派典」(topographical model)作了重大的修正(佛洛伊德的地誌學派典將心智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在《自我與本我》中他提出了「結構」或「三結構」派典,亦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參見原書p35-7)。1926年,佛洛伊德重新修正了對焦慮的看法,他認為焦慮是自我(self)受到威脅時發出的訊號,而非過剩性能量的顯現或「原慾」(libido)。佛洛伊德(1927)發表《戀物症》(Fetishism)一文,提出「自我的分裂」(the splitting of the ego)之概念。這篇文章雖短,卻極具影響力。「自我的分裂」至今仍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思想。1930年代,佛洛伊德持續探討宗教,以及女性的性心理發展,他對女性性心理的許多概念仍存有許多不解,但努力想瞭解,這顯然與當時日益崛起的優秀女性精神分析師有關。

安娜.佛洛伊德是對兒童施以精神分析治療的先驅,她在母親去世之後,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希臘神話安提戈涅〔Antigone〕的重演)。當德國納粹在1938年入侵奧國時,佛洛伊德離開奧國到英國。在這之前,許多精神分析師已經逃離奧國。來到英國後,佛洛伊德與安娜在倫敦漢普斯特德(Hampstead)的Maresfield Gardens定居下來。佛洛伊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939年去世。(節錄)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