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4/03~08/28 Irene Freeden & Meg Harris Williams【後克萊恩學派理論、臨床及討論26講】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

《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以馬內利修女回憶錄》

《德蘭修女沉思錄(封聖紀念版)》

《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

《活著,為了什麼?》

《貧窮的富裕》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及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Artisans de démocratie - De l
 
作者:約納.羅生福(Jona M. Rosenfeld)、唐弟予(Bruno Tardieu)
譯者:楊淑秀
書系:Caring 091
定價:600 元
頁數:520 頁
出版日期:2017 年 09 月 14 日
ISBN:9789863570998
 
特別推薦:王增勇、王幼玲、郝明義、陳建仁、陳淑芬、陳來紅、孫大川、陶蕃瀛、鄭村棋、劉一峰、蔡怡佳、顧瑜君
 
書序 奧莉雯.德佛絲(Alwine de Vos van Steenwijk)

羅生福教授在序言中問道:「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唐弟予補充:「為什麼要導讀自己會說話的故事?」兩位作者都提出問題,每個問題都可以自成一書,每個人提出的答覆所建構的元素又都開啟了新的追問。我很榮幸在此補充第四世界運動創始人若瑟•赫忍斯基神父的一些想法,他從赤貧深處來到我們中間,沒有他的話,不會有這本書,也不會發生書中的故事。

若瑟神父似乎認為,人類可以透過共同生活和加深對重要問題的理解,逐步邁向和平、共融與正義,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人類這趟冒險之旅的終極目標。因此,若瑟神父傾向於談論行動背後的原則與價值觀,而非提供答案,本書就是這種態度和實踐的成果。本書除了啟發我們與至貧同胞同行時「如何臨在」(how to be)、「如何思慮」( how to think)、「如何行動」(how to act)外,也指出一般人能夠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與底層同胞重新連結,若瑟神父稱他們為「被赤貧淹沒在海底的人類」。我們在此特別強調「一般人」,而不只是非凡的人物,羅生福教授相信這一點。他們兩人志業相同,還未相識就已默會結盟。若瑟神父畢生致力於重建人類應有的面貌,目睹底層同胞被赤貧磨損得難以辨識真貌,他以一種超越常人的毅力,重建他們做人的尊榮,這樣一來,也重建了所有不忍同胞受苦的尋常百姓的尊榮。如他所言,「至貧者的生存全靠他們自己與那些願意和他們同舟共濟的尋常百姓」。

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當若瑟神父在西歐為此奮鬥時,羅生福教授在世界的另一端,以美國和以色列為探索基地,發展他日後稱之為「學習成功經驗」(learning from success)的方法論。因為,有一些個人及社群成功地遏止了極端貧窮,該如何善用他們的成功經驗來幫助其他人?這是他們倆一九七○年在瑞士第一次碰面時探討的主題,當時我擔任他們的口譯,不忍底層同胞遭受極端痛苦是他們的共同語言,他們共同的信念則是赤貧之苦是可以避免的,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相信,想知道如何採取行動以徹底免除這種痛苦,就必須從生活中汲取教導,而非從預設的理論中追索。

以生活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理論,而非從預設的理論去觀察生活,使得羅生福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相當前衛的研究工作者。他認為社會科學很少對政治或人類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它總是透過中介機構及入世淑世的志士仁人為媒介,間接產生影響。正如若瑟神父經常提醒我們:「介於科學與政治之間的,是人民。」一整個世代的研究工作者似乎忘記了這點,因此,今天有些研究者自我詰問:為什麼一輩子真誠獻身於貧窮的研究,卻看不到窮人的生活發生根本的變化?為何如此?他們是否白忙一場?羅生福深知癥結在於第一線的投身者,他稱他們為「社會工作者」。

他知道如何與第一線的人建立兄弟般的情誼,這讓他可以非常真誠地說:「我也是一名社會工作者。」正是站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將科學知識轉化為行動,從行動中學習,並回過頭來豐富科學知識。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是窮人,非常需要這樣的學者。也因此,羅生福教授和若瑟神父成為志同道合的夥伴,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他們像兄弟般一起往前邁進,沒有任何語言的藩籬可以阻礙他們。

如果再次追問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也許若瑟神父會說:「是時候了,要向每位公民重申,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赤貧同胞的處境,改變讓他們不得翻身的體制與結構,大家必須了解到,只要精誠團結,我們就有辦法改變這個世界。」

「為什麼要導讀自己會說話的故事?」唐弟予自問,其實他心知肚明;他也知道為什麼是由他來做這件事,不過,他自己不好說;我們就替他說個明白。

和羅生福教授一樣,唐弟予既是學者也是科學家,他加入了若瑟神父創立的志願者團體,就像其他持久志願者一樣,他自由地奉獻自己,只為了讓底層同胞擺脫赤貧的桎梏、贏得自由,這樣一來,也就確保了全人類的自由。為了獲得這樣的自由,首先要根除排斥,因為排斥使得至貧者陷入一種比貧困更嚴重的孤立狀態,我們甚至聽不見他們的聲音,若瑟神父以親身經驗提醒我們,必須盡一切力量打破這種孤立: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感到驚訝,甚至不安,因為赤貧社區看起來鬆散、缺乏凝聚力;想要闡述底層的團結關懷,想要描述他們之間的情誼,得發揮想像力,某些作者使出渾身解數,形容弱肉強食是窮人唯一的生存之道,說他們會像豺狼一樣撲向最後一塊肉,或搶奪最後一塊布來遮身蔽體……在赤貧的底層,理想肯定處處都在,只不過理想與現實大相逕庭,令他們無法組織起來相互扶持,無法活出理想……這就是赤貧造成的悲劇,無以復加;因此,剝奪一個人的文化比不給他飯吃更嚴重,他找不到實踐理想的途徑,這就是為什麼至貧者沒辦法跟別人一樣……我們都需要他者,才能塑造人格、心靈和智慧,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成為窮人的依靠,正因為我們沒有成為他們的兄弟,他們才會變成孤獨者,「孤獨者」三個字,已道盡一切。」

若瑟神父最深切的牽掛之一就是還原赤貧者的真相,所以他才會說:「他們在一邊,我們在一邊,即使我們也經歷過痛苦,跟他們相比還是天差地別。」稍後,同樣以過來人的經驗,他才慢慢告訴我們,儘管赤貧如無情風雨到處肆虐,大地依然遍地生機,他跟我們談創意、談哲學,談赤貧子民即使屢遭滅頂仍懷抱著希望,他認為事實上:

「如果我們願意,那麼,今天仍生活在赤貧中的同胞,明天就會變得不一樣,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如果第四世界的子民從盤古開天到現在,一直是個孤獨者,如果我們讓他遭受的孤獨是一切苦難的根源,那麼,讓我們給出豐厚的愛,給出機會……讓他得以編織理想、活出理想,能夠愛、思考並創建未來,因為我們願意去愛,有朝一日,赤貧不再。」

這不是若瑟神父在自我陶醉,他知道一切都有可能,但有一個前提:「打從第一次相遇,我們最深的動機就應該聚焦在人性尊嚴、愛與責任,唯有如此,才能在同胞身上認出自己,才能在度人中度己,在立人中立己……唯有如此,我們才有能力跟至貧者說:『我的同胞,你的尊嚴、你內在的愛、你希望為別人提供的服務、你對自身處境的意識,是我走向你最深的緣由,是我請求你原諒我介入你生活的唯一理由。』若非如此,我們的種種介入只是徒勞。」

若瑟神父之後,繼續有人前仆後繼,勇敢地指出這點,勇敢地走向「世界最底層」,試圖打破孤立,在隔絕兩個世界鴻溝之上搭建橋樑,並以同等的關切走向那些願意與赤貧同胞重逢的盟友,唐弟予就屬於這群志士。他在本書介紹的這些故事當然會自己說話,但是,我們有必要認識這位築橋的工程師,這位讓故事得以誕生面世的功臣。

與羅生福、唐弟予和若瑟神父相遇,與本書的每一位善行者相遇之後,我們的確有理由相信:精誠一致,沒有不可能的事。而且,故事將繼續,因為我們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位公民,都有能力創造新的故事。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