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
《逃,生:從創傷中自我救贖》
《瘋狂與存在:反精神醫學的傳奇名醫R.D. Laing》
《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
《受傷的醫者: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

《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

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作者:艾瑞克•艾瑞克森 Erik H. Erikson
譯者:康綠島
書系:Master 051
定價:600 元
頁數:440 頁
出版日期:2017 年 10 月 06 日
ISBN:9789863571018
 
特別推薦:丁興祥──審訂;洪瑞斌、高榮禧、翁開誠、曾慶豹、蔡昌雄──推薦
 
【第一章】個案與事件

  在汗牛充棟的路德作品與路德研究當中,有關他童年及青少年可信的材料卻十分貧乏。他在歷史上的角色,尤其是他的人格,一直是十分曖昧不清的。有人稱他為聖人,也有人稱他為惡棍。許多有為有守的學者花了極大的功夫來研究路德的原始材料,但是一旦想把他套進一個公式,他們製造出來的路德,要不是超人,就是一個機器人,好似路德從來不曾像正常人一般呼吸、走路和講話似的。我不禁想,在本書裡,我是否企圖做得更好?

  齊克果,一位與路德同為宗教人格(homo religious)而能將心比心去客觀判斷的人,曾經說過一句話,很可以用來總結我想處理的問題。他在日記裡寫道:「路德是基督教世界中一個意義重大的病人。」我斷章取義地引用這句話,並不是想說齊克果認為路德是一個臨床醫學上的病人,而是想說明齊克果在路德身上看到一種最正宗、最具影響力的宗教態度(病症)。以這句話為本書提綱挈領,就是要說明本書並不只限於臨床醫學的探討。我將把臨床醫學的角度擴大到包涵病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一種強加的受難,一種對於治癒的強烈渴求以及「一種想表達及描述自己痛苦的激情」(如齊克果所說)。

  齊克果的意思是說,路德過分地強調了自己主觀的、「病態」的一面,一直到老年還是無法得到「醫生權威性的解釋」。這後半句話,我們目前暫且不論。

  至於「病人」這個主題,則是我想用我個人處理天賦極高但情緒不穩定的年輕人的經驗來討論的大問題。我並不想把路德看成一個病例來診斷(在某種限度之內,這種方式頗具說服力)。我想做的,是以我處理其他現代年輕人的方式,來描述他生命中的一個危機。這個危機常使他們無論是否自覺、是否受過治療,都成為病人,一直到他們找到治療的藥方為止。而這個治療的藥方,常常是一個使命(cause)。

  我稱這個青少年的危機為自我認定危機(identity crisis)。在生命周期的那一段時期,認定危機的產生,是由於每一個青少年都必須在童年的殘留與對成年的憧憬中,製造出一個自己的重心感(central perspective)及方向(direction),與一個行得通的統一感。他必須在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與別人對自己的判斷和期望之間,找到一個有意義的相似點。這個題目聽來真像常識一般,但就像健康對正常人一樣,擁有的時候覺得理所當然,一旦失去,才知道復元是多麼複雜的成就。只有生病時,人才會感覺到身體的複雜性,也只有在個人或歷史的危機之中,人才會發現人格是多種互相作用的因素的敏感組合。這個組合是由遙遠的過去培養出來的能力與現在的機遇混合而成,也是由個人成長過程無意識的先決條件與社會條件混合而成,而這社會條件是各世代之間不穩定的交互作用所製造與再製造出來的。在某些時代、某些階層中的某些年輕人身上,這個危機幾乎不存在,而在某些民族、階層、時代裡,這個危機卻形成了一個關口(a critical period),一種「再生」(second birth),很容易因普遍的神經疾病或意識形態的不穩定而惡化。有些年輕人陷入這種危機之中而產生神經性、精神性或犯罪的行為;其他年輕人可能加入宗教、政治、自然或藝術上的意識形態運動,來解決這個危機。另外一些則經過長期的痛苦與偏差,最終卻發展出一個未來的生活方式。他們感到的危險迫使他們動員所有的能力,以新的方式來觀察、發言、夢想、設計與建設。

  從這個角度來看,路德似乎一度是一個飽經困厄的年輕人,他經驗到的衝突與困擾是一個複雜的病症,一個我們剛開始了解、分析的病症。在奧古斯丁修會(Augustinian order)明智的上司適時的幫助下,他找到了一個精神解決法。這個解決填補了歷史在西方基督教世界許多人身上所造成的政治與心理上的真空。這個巧合,如果再加上路德個人特殊稟賦的施展,就造成了歷史性的「偉大」。以下我們會依序談到路德青年時期的危機、他的天賦異稟的展開,以及他思想原始創造力第一次的表現,也就是他首次以《詩篇》(Psalms)演講時(一五一三年)所浮現的革命性新神學,那時連他自己或他的聽眾也都還看不出。至於他已取得歷史的認定感之後發生的事,一章也說不完,因為路德的半生對一本書來說已經是過分複雜了。同時青年與成年路德的區別實在非常明顯。對大部分讀者來說,第二個路德,那位堅強不屈的雄辯家,是唯一的路德。因此,我在說明路德三十歲以前的活動時,將稱他為「馬丁」(Martin),而在談到他成為路德教派首領,並神話般自述自己傳記時,則稱他為「路德」(Luther)。

  齊克果那句話的另一半是:「在基督教世界中意義極大的……」。這半句話提醒我們調查的這個「個案」如何變成一個歷史「事件」,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了解路德時代北方基督教世界精神上與政治上的認定危機。老實說,如果我堅守原來的研究路線,也就是專做個案研究,這些方法學上的不確定性與雜亂就不會發生了。我盡可以把歷史事件的問題讓給那些把個案當成歷史事件附屬品的人。然而近年來,我們這些臨床工作者已經發現個案是不可能脫離歷史的,雖然我們也懷疑歷史學家們在嚴格區分歷史事件的邏輯(logic)與不斷影響歷史事件的偉人生命史的邏輯時,很可能忽視了一些很重要的歷史問題。因此我們不得不冒著險來嚐試做一點心理史學(psycho-historical)的分析。這種科際整合的研究,就如同其他科際研究一般,最可能幫助我們發現新的研究領域,並為未來建構出新的研究方法。

  研究人性最好是在衝突狀態下,而人性的衝突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之下才會受到學者的注意。其中一種特殊的情況是臨床工作。那時病人為了求得病體的復元,不得不留下完整的個案紀錄。另一種特殊情況,是歷史。那些偉人,在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策略指導以及人們對英雄熱切的渴望之下,也留下了自傳或傳記。因此,在這兩種紀錄之中,史學家與臨床工作者都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地方。而路德,以他特有的?發性,更為這兩個領域的學者帶來了特別的訊息。隨著年齡的增長,路德對自己的描述又是那麼鮮明動人,使臨床工作者感到他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病人。但這個醫生若過分相信這種感覺,不久他又會發現這位病人好像是在治療醫生,因為路德是帶著一種演戲的眼光來寫他的自傳。他利用自己的神經性痛苦,不斷地注意著熱誠的觀眾給他的線索,然後把它們與自己選擇過的記憶聯結起來,以創造他自己認定的自我確定感。
(節錄)

 
 
【專題講座】
2017第十四屆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會
● 丁興祥主講◎從心理傳記觀點談《青年路德》:解析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困境與突破
● 時間:12/03(日) 10:45-12:15
● 地點:實踐大學 台北校區 - NB2團體欣賞室
● 報名詳情:https://goo.gl/kdgvn9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