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史詩級宗教學家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 最經典的著作。「唯有體認神聖,方能真正安頓於凡俗。」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靈魂的吟遊詩人:感知互動表達性治療入門》
《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
《費解的顯然:費登奎斯入門》
《真實動作:喚醒覺性身體》
《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
《傾聽身體之歌》
《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

《動勢,舞蹈治療新觀點》

Dongshi, An Innovative Dance Movement Therapy Approach
 
作者:李宗芹
書系:Master 058
定價:320 元
頁數:208 頁
出版日期:2018 年 06 月 06 日
ISBN:9789863571216
 
特別推薦:吳靜吉、吳英璋、林耀盛、陸雅青、賴念華
 
第一章 動勢身體(節錄)

身之言

  身處二十一世紀生活的我們,慣用了高科技通訊媒材,電子通信設備大大取代了人我面對面的溝通,網路上的往來也取代了直接而自然的情感交流,無形中讓人們逐漸忽略了一種來自身體的自發語言、直覺性互動與對自我真實性的連結。當我們手按觸著鍵盤、平板、面盤的同時,我們運用的「身體部位」強過整體。許多人們在「自拍」中追尋自我認同,用科技軟體中追蹤走路、跑步次數、管理飲食、睡眠,在許多數字堆疊的華麗之下,遺忘了身體最單純且深切的需要──被了解的需要。

當身體的操作性、功能性被強調時,身體也就便成了一個「物」的身體。因此,身體如同車子,壞了進廠保養維修,也可透過手術切割置換,進行整容。這些對待身體的方式可視為功能性(functional)的。然而,身體不止於「物」的層面而已,身、心從來都是完形(gestalt)或整體(whole)而一起存在的,我們的身體與這大千世界有著最直接的碰觸。每一天,我們靠著身體來知覺外在的世界與自己,在其中思想的、情感的、身體的記憶、當下的知覺等,都以某種方式勾連起來,進而發生某種作用。就像我們在情緒上或生活上承受有形、無形的負荷,感到壓力過重時,壓力感不只是壓在我們的心頭,更壓在身體上。「壓力」不只是「生理事件」,也是「心理事件」。壓力的擠壓、形塑力量,最後產生了屬於自身的情緒感覺。因此,身體有一種能與內在心靈,與外物、環境和處境進行當下微調卅變動的能力,這種身體能力暗示著我們可以透過其「動性」與「創造性」不斷去開展周遭空間以及自身處境。如果沒有這些心理狀態,也成就不了我們的「開心」與「悲傷」,我們的身體也將不具有情感性。

  身體的變化流動與表情姿態會表現出我們的特質,反映著我們的心情與感受,而生命的動態便於此展開。「動身體」並不侷限於舞蹈,在日常生活中,與身體有關的活動比比皆是,儀式、慶典、遊行集會、舞蹈表演、武功拳術等,都是人們生活中常從事的活動與運動。儘管身體活動的「方式」、「目的」、「習慣」或「年齡」不同,且與身體關聯的方式皆有所差異;然而,身體作為自我和動作特性相遇的平台,具有承載與轉化的力量。這一些在身體上的運作,無論哪一種形式風格、或運作技術,我皆統稱為身體「動勢」。

  「動勢」這兩個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以及「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老子•第五十一章》)。我用「動勢」跳脫二元對立觀點,帶出個案的身體運作方式、身體感覺、身體與自我關係,以及與生活世界的關聯。循著身體脈動,找回最初的樣貌,照亮個人內在本體,導引合於「勢」之身形。

  稱為「動勢」,一是因為身體時常以「勢」的方式存在,換句話說,它時常有某種隱約的感覺,好似在陳述些什麼,或時常有一個可能的動作方式在召喚身體不斷去實際模擬。「勢」就是潛能(potential),一種潛在可能性,是朝向未來而蟄伏於當下的。類似一種「發微」的狀態,雖然發展的圖譜或方式都未明,卻已經具有某種可能的傾向(inclination)。

  其二是身體會說話,且鮮活展現自己,包括呼吸、講話速度、身體移動的方式、與人呼應交流的模式,以及動中身體的可能性與潛在動力狀態,甚至進行中的動作狀態的時間特性,都屬於身體的動勢。從身體的表現中,我們總能多多少少的捕捉些可能存在的心情和氛圍。就廣泛而言,身體不僅穿梭在生活各種現場的姿勢移動之中,同時在此動勢中開展出當下性。我們是以這樣的方式啟動生命的成長,也從身體經驗中建構自己的生活意義,並連結生活經驗。

動勢與自我之關聯

  然而,身體被教導的經驗太多,社會規範的肉身化鑽入,入侵了人最本己的身體表達。譬如「學校」對身體的管教,坐好、安靜、不要講話、不要動來動去;「社會」對身體的健康價值,跑步、打拳、拍手功、笑笑功、健身房等運動,這一些對身體的限制或要求,讓我們尚未發展出自己身體的表達話語時,就被各種身體模式所接管,「人為」的肉身遠離了生命體自身的流動,與自己疏離(alienate)了。身處在都市文明中,我們身體的自然性、野性也被馴化、消磨。這些對「身體表達」的態度,使得我們習慣去評斷身體其健康卅不健康、正常卅不正常,而少了對自己身體的覺察與開展。若要貼近身體,最好先將原本腦海中對身體運作的規則和教條擱置,「儘量」貼近自身或留住(keep)自己身體當時的情緒感覺狀態:氣惱、緊張、苦悶、捲起身體、抓狂的躁動、唧唧喳喳不停說話、沉默不語、拒絕等,由此開始轉動困境。然而,這樣的做法,比較不是一般所熟悉的心理會談的程序與規則,而是依著現場動勢當下性的回應。因此在與個案的互動過程中,我們會更加重視當事人自我的能力,順導出他的情緒。
阿金開完會議,怒氣沖沖地來到治療室,他手指著治療師:「你說,情緒要怎樣調節,你說我要如何反擊……你告訴…….」究竟是遇到了什麼事情或衝突,讓阿金這樣生氣?一些治療學派會從了解事情如何發生來處理,然而舞蹈治療師會從身體上著手,可能引導他透過身體把生氣表現出來,把不舒服的感覺放出來,把不滿的話自在說出來……,在過程中同時進行情緒的紓解與事件的理解。這樣的方法,是用自己身體的展演來「吸收」自身當下的情緒與不舒服。許多心理工作者,包括多沙美提斯(Irma Dosamantes)、甘德林(Eugene T. Gendlin)、賴希(Wilhelm Reich )、羅溫(Alexander Lowen) 等人,在治療的時候,會依著個案的當下情境,提供一個身體動作,在緩解情緒的同時強調身體感官的具現。這樣,不僅多了一個身心展現的平台,且因有身體的運作,而避免陷入了制式與重複,或是對身體的符號卅症狀(semiotic)貼標籤。

  這個方法,也是奠基於藝術文化與人本的理念,不從診斷、評量的角度去看一個人。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透過藝術媒材來展現內在感受,發展其自身的創造性、想像與象徵 。於是,我們不僅透過舞動身體擴展我們的觸角,也讓躁動不安的情緒和陰暗灰色的感覺與身體連結,讓身體成為載具,來接納與涵容這一些經驗。隨著身體探索,帶來話語、互動、情緒、安靜等經驗的發生,逐漸地讓身體、心理發生質變。如此一來,便能從身體開闢一條探究自我的路徑,將「身體」中的愛恨情仇、衝突和矛盾感覺,重新打開,開展對話的可能。

  各種活動身體的方式都可以嘗試體驗。我們可以由右邊到左邊、上到下,或左右斜角高低方向,或躺或站,在身體的層面上跟「自我」接觸。身體形構自我,沒有其它的事物比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表情、動作以及痛覺、觸覺這一些內在感覺更私人、更屬於自己的了。身體不但具有軀體的複雜流變,也在感知內涵之中進行重組。隨著自己的身體需要而動,想要開展緊繃的身體,可以試著讓自己像「貓咪」、「狗狗」、「毛毛蟲」、「飛鳥」般移動,在彈性動作中開拓新的身體樣態;或是隨著情感而動,並停頓於某個樣態。同時,也可以是小「嬰兒」的身體,被呵護、被關愛的身體,這都能提供一個新的機會,讓身體再度進行與自我的接觸。

  在這過程中,我們不急著解釋,也不對身體的表現貼標籤,而是先給出開放的運作空間,以身體之力拉出一個可以與之呼應或結合的身體動勢。
  在經由身體經驗到自我的同時,會感受到自己與動作之間產生某些「關聯性」(relation)。此關聯性是在動作表達時所「連」上(make connection),卻原本就存在的心理元素,包括遐思、記憶、意象、象徵、敘事,這個「連」本身是創造性的。

  連結的發生並不是在「計畫藍圖」上被設計好,或是在教導「基本動作」下而完成,也不是靠某種意志力來達成,身體與現場會生產什麼,是難以照著計畫走的,動作表達演變的進程無法被主導和控制,因為身體表現從沒有一種終極的模式,身體姿態的核心是變化的。

  這樣的方式,能尊重個別的差異,讓我們看到各式身體所展現出的不同存在樣態,我們一方面能耳目一新地見證一個新的現象,另一方面也重新反省原先的自以為是或習以為常的種種的不足和侷限性。

(文未完)

 
 
【相關課程】
2022/11/03-11/24 李宗芹《動勢,舞蹈治療新觀點》導讀與實作體驗(四堂)*zoom線上授課
【新書分享會】
2018/06/07(四)《動勢,舞蹈治療新觀點》新書分享會(主講:作者 李宗芹)@金石堂城中店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