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一流精神科醫師的傾聽術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

《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

《生命詩情》

《生命史學》

《生死無盡》

《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

《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

《生死學十四講》

《詮釋現象心理學》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The Craft of Life-Transformation
 
作者:余德慧(Yee Der-Huey)
書系:Master 053
定價:450 元
頁數:424 頁
出版日期:2018 年 02 月 12 日
ISBN:9789863571131
 
特別推薦:丁興祥、王心運、汪文聖、宋文里、余安邦、李維倫、沈志中、林安梧、林耀盛、翁士恆、畢恆達、黃冠閔、彭仁郁、彭榮邦、楊儒賓、楊凱麟、蔡錚雲、蔡怡佳、盧蕙馨、龔卓軍
 
【推薦序二】 在世情懷之書:作為一種手藝的贈禮
書序作者: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會呼吸的書,是余德慧教授晚期風格的體現。

作為任教臺灣大學時期的臨床心理學教授的余德慧,早已認出臨床是在生活現場。後來轉任東華大學,更直指臨床與諮商面臨的是態度性的事務,其中包含對事物的理解、對感情的糾葛,乃至對生活的選擇。這些苦惱意識的基礎是生活世界的人文理解與感情,也就是為生活裡的情事苦惱。若單純將苦惱意識訴諸心理認知層面,那只是化約主義的做法,稀釋人性層面的森羅萬象。這樣一路耕耘心理學的步伐,後來轉到慈濟大學作為宗教與文化教授的余老師,面對所謂「技術」當道的操作型定義「治癒」風行境況下,深沉思索修行心理學如何接枝回歸於生活。以本書當中老師提到的羅門尼遜(R. Romanyshyn)的觀點來看,他曾經提出「技術作為一種症狀與夢徵」,顯示面對技術衝擊下的歸鄉途徑,猶如從太空船完成任務,從月球「再進入」地球的軌道。若進入的速度過快,可能墜毀無法安全地著地;若太慢又能因離心力被排除在地球軌道之外,同樣無法歸航。如何適當地運用「再進入」的方式,成為一種文化性的修行心理工作。

這本《生命轉化的技藝學》課程記錄出版,是老師以身體踐行(praxis)的「再進入」取徑,抵達人間心理學的生活場域,打開過往我們經常忽視的庸用日常體驗。生死道場、日常生活、詞與物連結、處境與時間感受、身體情緒、修行或靈性他界等生活世界,無論是微塵眾或所謂的「卓越」與「偉大」者(見本書),我們都面臨著如何「再進入」生活的決斷或徬徨。靜下心,一講一講地閱讀,更可理解「踐行」是有別於以邏輯實作為主的「習練」(practice)。踐行是一種建立在實踐智慧的活動,這無法離開現場。現場聚集的是各種文類的發聲,如本書各講次的多元性文本類型,正好顯示自我轉化包含的各種通道,而不是只有所謂的科學論述所專斷。透過余老師在本書中的文本討論或延伸解析,可知余老師歡迎任何話語、主題、文體、故事或藝術,在宗教或修行或自我這個居所裡居住;但卻也沒有任何一個話語、主題、文體、故事或中介載體,能因此穩固下宗教或自我的意義。換言之,這是一種「域外」的現場,生命的深刻性是認知主體所「不知道」、無法捕捉的現象,所以是在視域外。而今,生命主體被科學意識型態領養,生命被轉化為認知客體。在認知主義的範疇下,話一被說出,話語的意義還在,話語已被領養。但是,說話生命卻已經消渺,無人理會。所以,認知語言讓生命模版化,自我、世界、生活和神,被收納入各種合法的信仰於視域之內,這是認知主義知識的生產運動,也就讓存有的遺忘更為徹底。人文臨床是要解開這樣的疆域,而解開的根源是回到日常生活。

這本書所呈現的回返日常生活是「動詞」化,而不是「名詞」的圖像,展示我們需要終結概念名詞的操縱,要從「名詞」到「動詞」。亦即,我們需要檢視使用大概念名詞的預設性用途,不再執迷於追求因果關係,或是滿足於科學範疇的習練邏輯,而是要回到人們實際作為的行動修辭理解社會生活。本書所舉例的動詞化內涵,無論是個人性的情感、社會性的反思,或是師生的提問與回應,無非以各種視差的位置,共時性地呈現余德慧老師的思想面貌與情感彰顯。這本書是自在自由的余老師在說話,以具身經驗的方式開創出現象學心理學的人文臨床的踐行。

誠然,宗教無可避免地觸及到靈性(spirit),這個字的拉丁文 spiritus 意味著呼吸,指的是根本的生命力,生命的呼吸。即便所有主要宗教的誕生都是在一個特殊的靈性氛圍之中,但現代宗教的形式與表現,往往多少喪失靈性的本質。在形式的意義上可能仍是宗教,但卻已忘卻了靈性的核心。這本書正是觸碰到如此的問題核心,書中的精髓在於深刻地讓我們體會理性的「知」是屬於自我建構的立法者,其所建立的「知」存於視域之內的「域內」。真正神聖的發生與顯現應該是直接性的綿密流動,不需經過知性立法,而在無法被意義所捕捉的「域外」被經驗著。如此,這本書的整理出版,也充分詮釋、踐行了余老師於二十多年前對於心理學的期待:「如果過去四十年的台灣心理學在殖民文化的拓殖之下,產生『有知識的無知』,那麼我們必須重新建立一種有感覺、有價值的心理學。」

當然,這是一本作者「缺席」的作品,但思想與實踐是永遠不落的星辰,留下一種燃燒思想的知識,一種耐心無限的實踐。透過本書可以理解到余老師的哲學,開展思索「變化」本身,而不是僅僅停留於相對靜止的「本質」和「結構」。本書各講次的展開所裸現的「傷口」,是「無限」意義的網絡,共同織就我們的整體時間。如此時間指涉著無數其他苦難與傷口,無數傷口的「相遇」,是一種不能被既有認識論同化的「陌生」現象;正是這樣的「陌生」問題,衝擊讀者重新思考,只有在既有認識的無能處,才能不斷轉化,創造強而有力的能力。

宗教具身化是老師的踐行,這是老師另一本說話的書,是默會力量的聚集。這本書若是以老師以前也多次引用的思想家傅柯(M. Foucault)界定論述(discourse)的各種面向來看,論述的形成方式,包含論述對象、概念、策略等形成方式,而其多樣複雜的說明中,主要放在說明各種論述的出現、開展、消失、排斥等面向,並非服膺於單一的因果關係或決定關係。這本書的編排與脈絡,以論述的言說語境來看,除了透過書本閱讀老師講課風格與語調神情外,也可傾聽到老師在進行描述論述場域的聲言功能。同時,這本《生命轉化的技藝學》課程記錄書的內在歷史性,也是「寓居於世」存有的開展,讀者可以手工時間的細膩緩慢閱讀方式,加以體會理解。

本書是透過課程記錄、謄寫錄音稿,一字一句敲打,而後編輯出來的手藝作品。這是充滿在世情懷手工時間沉澱的給予,余老師留給我們的禮物。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