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8/03- 08/24 張凱理【存在心理治療】四週講座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短期團體心理治療:此時此地與人際互動的應用》

Inpatient Group Psychotherapy
 
作者: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譯者:陳登義
書系:Psychotherapy 046
定價:540 元
頁數:360 頁
出版日期:2018 年 12 月 18 日
ISBN:9789863571353
 
特別推薦:文榮光、林克明、林信男、吳熙琄、陳俊霖、張達人、張凱理、鍾明勳
 
む作者序め住院病人團體心理治療
書序作者:

  美國在 1960 年代末期的精神醫療方式整個轉向住院病人照顧上──從地處偏遠又長期留院的大型州立醫院轉向社區型中小型醫院急性病房的短期、重複入出院。

  這種精神科住院政策上的轉變──加上精神藥理學的重大進展、危機理論的發現、對身體療法不再那麼依賴,以及新興的精神醫療專業化等等──導致急性病房的特質及功能有了戲劇性轉變。大體而言,這樣的轉變並未伴隨著心理治療技巧上的相應改變。特別是團體治療並未跟上腳步去適應新的臨床狀況。住院病人團體治療師繼續使用依不同時間、不同情境所發展出來的各種策略性探討取徑。
在本書中,我認為當前的精神科急性病房其臨床設施狀況已全然不同於傳統精神科病房團體的設施狀況,而需要大幅修正傳統的團體治療技巧。我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團體治療的修正理論以及一套適合急性住院病人臨床緊要問題的相關策略及技巧。

  本書的讀者對象是身處第一線的臨床工作人員──即在精神科急性病房常見的嘈雜混亂中帶領團體而深感苦惱的精神醫療專業人員。

  一般的急性病房差異性相當大,但當前一般病房的基本型態(以及作者在本書中所提到的病房型式)均具有下列特徵:大約有 15 到 30 位住院病人,住院期間從一星期到三星期不等。

  其精神病理型態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明顯嚴重的精神病、邊緣型人格疾患﹝帶有自傷行為或短暫性精神崩潰現象(psychotic decompensation)﹞、重度憂鬱症、精神作用物質濫用、飲食疾患、老年精神症候群、急性危機以及平常功能相當良好的人突然發生精神崩潰(經常伴有自殺行為)等。病房可能是封閉式或開放式;如為封閉式,大部分病人也都能在開放的病房中運作。醫療人員涵蓋各專業領域(以及各科系的實習學生)如:護理、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職能治療、臨床心理、娛樂及活動治療、動作、舞蹈、音樂及藝術治療等。這些精神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各項治療:藥物、個別、團體及家庭治療、環境治療、職能及活動治療以及電療等。還有身處背後具雄厚影響力的第三方付費者對住院及出院的決定權有著絕大影響力的財政「大老闆」。病房的步調經常是「抓狂式」的;替換率快(包括病人及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的緊張度及意見分歧性高;至於心理治療,則支離破碎!

  我希望本書能讓所有住院病人團體治療師在臨床上發揮立即效用。為達此目的,我收集了所有可能的資料來源,包括:本人的臨床經驗(過去三年來身為住院病房工作人員之一,且身為每日住院病人治療團體的帶領者)、本人的臨床研究和文獻上相關的描述及研究。我也收集了多年來和病人工作人員間的討論會,以及對二十五間住院病房的個人觀察等。這些病房是我撰寫本書期間所訪問以及親身與工作人員晤談及觀察許多團體治療過程的地方。這些病房坐落在私人醫院、社區型醫院以及大學醫院裡。

  如有任何觀察上的偏離也是源自這些都已經是聲名遠播,具有絕佳聲譽、絕佳訓練課程以及充裕病房人力配備的最具威望的醫院。

  雖然我在本書中所提及的急性精神科病房有其共通性,但絕不意味這些病房都是千篇一律的。精神科病房型態範圍很廣泛,有很多是我並不熟悉的。我希望在這些地方工作的人們,包括:專門照顧兒童、青少年或老年人、藥物濫用、慢性長期照顧以及照顧特別嚴重的精神病人或犯罪的精神病人等病房,都能發現到某些我所描述的基本信念及技巧是立即可加以應用的,同時也能採用其他措施以便適用於其本身特殊的臨床設施型態。

  帶領門診團體治療的心理治療師可發揮其功能上的自主性:他們的技巧及決策可決定團體的治療過程、步驟及結果。而住院病人團體治療的帶領者卻大不相同。精神科病房所提供的是各種不同的治療,常會為了病人、作息時間、人力配置、經費以及訓練和督導資源等各方面因素而互相重疊且彼此競爭。因此對於住院病人團體的集會頻率及時間長短、大小、組成、協同治療師的安排、督導、病人是自由參加或強制參加等等問題,真正握有生殺大權者並不是團體治療師而是醫院或病房的行政主管人員。住院病人團體治療的命運,在相當程度上受實際團體治療進行的各種情境及行政因素運作所左右,本書將循序逐章介紹。前兩章探討病房及小團體兩者間的交界處,而後四章則探討明確的治療策略及技巧。

  本書第一章我討論當前病房的醫療實務,即:團體治療的角色、團體治療計畫的結構、其所訂的優先次序、集會的組成及頻率、領導權以及策略性的重點何在等。由於一些病房並不確知要在團體治療上投注多少工作人員的時間及精力,所以我提出經驗論(empirical)方面以及理性-人本論(rational-humanistic)方面的證據來證明團體治療的有效性。冗長的研究文獻調查及評論將會誤導本書作為實務者臨床指導的原始目標,但是舊有的學術習俗很難免除,因此我亦進行研究文獻方面的回顧。然而這項回顧可能會使閱讀變得沉悶,因此最後定稿時僅留下最相關的研究資料;而把最原本的、冗長乏味的部分留到附錄。

  本書第二章我提出對住院病人臨床工作上必須有的許多結構上的修正。在簡短的介紹傳統團體治療原則之後,我會描述住院病人團體的臨床設施特徵,以及其必須具有的技巧和結構上的一些修正,包括:治療目標、組成、集會的頻率與時間長短、團體容量、大小、保密性、次團體以及治療者角色等等的修正。

  病房設施特徵所需要的結構性改變,對治療師的基本策略及技巧有著深遠影響—這是本書第三章及第四章的主題。許多讀者誤認本書書名為沒耐性的(impatient)團體治療。第三章提到這樣的誤認是可預期的:在住院病人團體工作中,緩慢、耐性、反思式、間接式的治療取向是行不通的。住院病房團體治療師必須採取短時間架構、主動且講究效率,以及用種種強力有效的方式提供團體建立有效的結構。支持、永遠支持:所有的住院病人團體工作都需要有支持做其根基,帶領者必須熟悉各種技巧以便促成一種具有安全感、信任感的團體氛圍架構。

  第四章討論治療師在住院病人團體治療中使用「此時此地」(here-and-now)架構的情形。我提出「此時此地」理論架構,強調它在所有著重經驗團體治療的重要性,並討論因住院設施特徵所引發的特別考量。許多團體治療師因誤認「互動」為等同於「面質」或「衝突」的方式而不在住院團體中採用「此時此地」方式。第四章強調可就使用「此時此地」方式,來達到支持、凝聚以及自我確認(self-validation)等目的,即使是對重度干擾的病人亦然。

最後兩章探討團體治療集會的特定模式。第五章是由較高功能病人組成的團體,第六章則是由較低功能的精神病人組成的團體。雖然我非常詳細描述這兩種模式,但並不認為這是旁人追隨的標準藍圖;我希望把它們當做一個結構式團體會談的普遍策略,並希望大家能開創適合個人風格及其臨床設施特徵的類似施行步驟。
  在本書中我獨獨把重點放在──日常的「談話式」治療團體上,以其為住院病人團體治療方案的中心及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我尋求的是寫一本簡短的、與臨床相關的指引,而不是百科全書式的教科書,因此有許多並未探討,包括各式各樣的特殊團體(見原書第 5 頁);附帶的團體治療技巧(如播放錄影帶、心理劇、動作、舞蹈以及藝術治療);某些特殊問題──如邊緣人格、自殺、攻擊、缺乏動機、偏執等病人所需的取徑;或和團體治療有關的課題﹝如治療技巧的訓練及督導、工作人員的訓練團體(T-groups)、生活座談會等﹞。我省略這些重要的課題不只是因為篇幅有限,也是因為當前的住院病人團體治療領域其不確定性及混淆性確實需要一種基本的而非特殊的理論與實務。

  從倉促潦草的團體治療觀察所得,一直到長達數百頁的一本專業書籍,這是一條漫長且遙遠的路,這一路上有許多人幫助了我。再也沒有什麼比得上 Bea Mitchell 和她動人的文書處理機。即使在看到另一份最後的草稿被打入冷宮也從不會使我感到受驚。我感謝 David Spiegel,M. D. 和 Carol Payne,R. N. 能仔細閱讀全部手稿;感謝 Vivian Banish 對焦點治療團體(focus group)模式的貢獻;感謝我的家人給我全力支持,且在最後能諒解我於完成另一研究計畫之後很快接下這項工作;感謝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科病房(NOB病房)病人及工作人員不斷給予的合作與協助;感謝 Marjorie Crosby 所給予的慷慨贊助;感謝 Phoebe Hoss 編輯上的協助;感謝史丹福大學提供給我在進行此一工作時所需要的自由及學術上的設施配備;也感謝所有好意允許我去參觀並研究他們治療工作的許許多多住院病房的工作人員們。



歐文.亞隆
IRVIN D. YALOM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