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後現代精神分析大師比昂》

《兒童精神分析》

《愛、罪疚與修復》

《嫉羨和感恩》

《兒童分析的故事》

《閱讀克萊恩》

《溫尼考特這個人》

《比昂論團體經驗》

Experiences in Groups: and Other Papers, 1st edition
 
作者: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
譯者:王振宇、呂宗樺、陳宏茂、劉佩琪、羅育騏 審閱:鍾明勳、許明輝、張達人
書系:Psychotherapy 047
定價:380 元
頁數:208 頁
出版日期:2019 年 04 月 18 日
ISBN:9789863571445
 
 
【導讀】歷久彌新的經典
書序作者:張達人(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

前言

本書是比昂於70年前,將陸續發表於各期刊有關團體動力的論述文章匯集而成。雖已是70年前的論文,但至今仍被許多發表的團體治療或組織動力的相關文章繼續引用不歇,由此可見其在此界的專業性或學術性的長久歷史定位。

目前國內談到團體治療參考書,大家馬上聯想到歐文•亞隆的著作,因亞隆在文哲學上的深厚造詣,使其文章讀來易感動人心,覺得很親近,再加上他的立論基本上不複雜且又不論及潛意識的幻想,讓人不會有隱晦艱澀感,因此會覺實務上容易上手。但若想深入探索團體內的底層動力,則潛意識的覺察或幻想投射的深層意義描述,則又非比昂這本書所能比擬。另一個兩人相當不同之處,則為比昂看團體是從團體整體(group as a whole)進行分析,而亞隆是從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切入,這差別是相當有意義的。總之,若論及學習深層團體動力的蹲馬步功夫,則本書絕對是相當重要的教科書,縱使反覆讀來仍歷久彌新。

團體基本假設
本書的內容主要來自於比昂親身帶領團體的經驗,從中將所學習與領悟的心得所撰寫成的。他認為一群人(無論大小團體)聚集在一起,為了自己或團體能持續存在或生存(survival),會令團體產生成員間相處的動力。在團體初期時,團體成員為了基本的安全需求(basic safety need)或自戀式需求(narcissistic need) 之獲取,會引發內心多疑不安的焦慮(paranoid anxiety),不知如何適當表達自己,或自己呈現的形象能否被他人認可。因此如何解除這焦慮,首先寄託於團體帶領者或領導者(Leader)的保護,但領導者通常僅一至二人,卻有團體的許多人要依賴(dependence)他來獲取保護得以安全生存。若領導者靜默不表態或被認為施予得不一,則成員將產生爭戰(fight),以奪取領導者更多的關注,而不滿未予足夠之依賴者,則會在團體中心不在焉或逃避退縮(flight)。

當團體有兩位以上成員對領導者所給予的關注或照顧失望,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幻想毀滅掉此刻領導者,而另期待或產生另位新領導者(原文含有性的隱喻,在此「產生」的原文是“reproduction”生育)。這些有上述相同幻想的成員,無意間會形成次團體或所謂配對(pairing),對抗領導者或其他成員!

上文所提到的爭戰、逃避或配對這些團體內的成員行為表現,初期都是因對領導者所給予的依賴,覺得欠滿足而衍生的,且這些現象的形成不僅是行為表面上的描述,更重要是他們的產生是來自於潛意識的,也就是成員意識上尚未明顯覺察到。但過了團體初期,之後對領導者的依賴,可能會轉向其他承繼領導地位(leadership)的他人、次團體或團體整體(group-as-a-whole)。因此比昂將依賴、戰或逃、配對等三個現象稱為團體早期尚未發展成熟時的基本假設(Basic Assumptions),這時的團體其亦稱為基本假設團體(Basic Assumptions group,簡稱BA group)。

相對於基本假設團體(或稱BA團體),工作團體(Working group)是在團體中後期才發展成的。它與BA團體最大不同在於,此時團體內的依賴、戰或逃、配對等三個基本假設現象較少或已不明顯了。這BA團體的三個現象都是因成員間或對領導者甚至對團體整體,相互發生投射認同防衛而產生。這投射認同均來自潛意識的幻想,它衍生於成員過去人際經驗所內化於心智的內在客體。當團體發展度過了BA團體階段進入工作團體,也就是此時團體內的幻想式投射認同較少了,團體內的現(真)實感較好了。所謂工作團體的「工作」,顧名思義就是團體可以發揮功能。是什麼樣的功能呢?若針對治療性團體而言,也就是可以回頭去檢視,在BA團體階段的三個基本假設現象,深層的潛意識幻想性的投射認同為何?進而認清其內在的客體,及對自我更深的領悟!若對機構的組織動力而言,則是團體不再因人為因素產生的三個基本假設,耗損了機構的生產力,反而全體員工能就事論事專心執行分配的任務,如此大大的提高了組織的產能。

若從克萊恩(Klein)的立論分析,BA團體是指團體處在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而工作團體則是處在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若從BA團體要進入工作團體,則團體成員必須面對激烈爭執的三個現象,唯有漸漸放下自戀式需求,不再執著自以為是,並願意試著去接受別人與自己的相異,團體承受衝突的強度才會上升。當然當成員放下執著的堅持,會有強烈的失落無奈感,但為了團體及個人免於繼續生命能量無謂的耗損,及團體能夠不會瓦解,似乎大家不得不有某種妥協,再加上帶領者有足夠的支撐(holding)能力,如此引發的良性循環,團體必向上向前發展,工作團體的成形已儼然可見。

比昂在領導團體時,他不對團體成員作個別的回應,他視團體整體(group-as-a-whole)為一個有生命的獨立個體,它有自己的團體心智(group mentality)。每位成員的需求或行為的表達除了他本身的,亦含有團體的需求或行為表達面向,以致個人的潛意識亦與團體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ed unconsciousness)是相連結的,也就是說個人的需求或行為的呈現,亦多少代表團體整體也是如此,因此他對團體的回應都以團體整體作為表達。這類型的帶領方式在比昂後於英國的塔維史塔克訓練中心(Tavistock training center)至今仍延續著,因此現在亦稱這種帶領團體的方式為塔維史塔克模式(Tavistock model)。承繼比昂之後推動這種模式最著力者之一為A. K. Rice,他踏出塔維史塔克訓練中心,於英美普設訓練機構,名稱為The A. K. Rice Institute;筆者二十七年前於紐約進修期間,曾參與此機構的周末研習,留下難以忘懷的經驗。許明輝博士在美取得此專業認證後,2018年首次在台灣邀請多位國外專家辦理此項研習訓練,參與的同道都深覺這是一場震撼的洗禮。衷心建議對團體動力有興趣同道來親身體會!

結語
無論想成為團體心理治療師或成為機構組織管理的諮詢者(consultant,坊間稱教練),團(群)體動力的領悟是基本的且是必備的。但領悟除了知識性認知了解,實際的體驗團體更是重要,否則除了理性上明瞭許多「專有名詞」外,無實際體驗,就僅能停留在「想像」而無情緒接軌的空間裡。

有了團體動力的領悟(含認知和情感),無論在團體或組織方能有效運用集體內的動力流動,充分掌握成員間關係的變化。也就是,無論團體或機構內發生任何事件,皆能洞悉深層(即個別或集體潛意識)意義,此時領導才可發揮團體或機構的功能,使團體成員或機構員工透過團體成長、轉變進而對團體或機構外更大的世界擁有更高的視野。

無疑地團體的經驗相當重要,但將體驗化成文字的知識還是有必要的;若又具備此知識,將更能深化在團體內經驗的動力。因此無論想成為團體心理治療師或機構組織管理的教練,如何認識團體動力,本書是絕佳教科書。本書原文有些艱澀難懂,多年前筆者曾帶領住院醫師讀過本書,亦曾想翻譯,但都未能實現。而今鍾明勳醫師帶領的宗樺、佩琪、振宇、宏茂、育騏,使出洪荒之力,歷經兩年終於完成。相信他們的努力定會在台灣團體動力的發展留下痕跡。最後,仍要誠摯感謝心靈工坊出版社用心的指導我們做好翻譯工作,並願意提供出版!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