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民間故事啟示錄:解讀現代人的心理課題》

《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

《源氏物語與日本人:女性覺醒的故事》

《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

《靈魂密碼:活出個人天賦,實現生命藍圖》

《夢是靈魂的使者:一個榮格心理分析師的夢筆記》

《活在故事裡:現在即過去,過去即現在》

物語メ生わペ──今ゾ昔、昔ゾ今
 
作者:河合隼雄
譯者:洪逸慧
書系:Master 063
定價:420 元
頁數:288 頁
出版日期:2019 年 02 月 18 日
ISBN:9789863571414
 
特別推薦:林水福、洪素珍、陳文玲、陳永峰、賴振南、魏宏晉
 
1-1 心理治療的世界

  我接下來將以「活在故事裡」為題,舉日本的王朝物語為例進行討論。我想我既非日本文學也非日本史學專家,卻特意要針對日本的物語加以論述,應該在文章的最開始稍微說明一下是什麼緣故。

  我的專門領域是臨床心理學,一心為心理治療竭盡心力。一開始,我強烈希望可以將自己執行的工作盡可能「科學化」,讓它成為可信賴的職業,也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但此同時,我在工作上最重要的目的依然是─探究怎麼做才能為前來諮商的人提供最大幫助。在持續以後者為中心的執業過程中,我漸漸自覺到,自己的工作是一份不得不異於以往科學方法的工作。

  讓我這樣思考的機緣很多,我舉一個例子。在我們的領域中有學會,大家都期望在學會裡見到科學的、客觀的研究發表。因此在初期,清一色都是這樣的成果發表。然而在反覆舉辦的過程中,我逐漸了解比起這樣的內容,徹底追究一個實際案例的「個案研究」對聽眾更有幫助。我從經驗中清楚知道,這和其他「科學」領域中的「專案報告」(a case report)意義並不相同。也就是說,一般而言,專案報告是為了指出有這樣特別的案例存在,因此今後在這樣特殊的案例出現之時便可以派上用場。但我卻了解到,我們所進行的「個案研究」在更加廣泛的意義上會有幫助。

  例如,當某個人發表「焦慮症」的個案研究時,聽者會感覺這可以運用在自己所負責的拒學學生心理治療上。就算是女性的個案,在男性個案上一樣可以派上用場。因為這雖然是「個案」,卻能夠普遍地造福其他案例。這種時候,我不僅會想要自己也來如法炮製,更會湧現出想要從頭開始重新整理研究發表內容的欲望。

  這是為什麼呢?最直接了當的回答就是:在心理治療中「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自然科學領域中,一直以來,研究者都必須和他所研究的對象切斷關係。因為是從彼此沒有關聯的立場來客觀地進行研究,所以研究結果具有普遍性。然而,心理治療師如果和前來諮商的案主「切斷關係」,用這樣的態度來聽對方說話,諮商是無法進行的吧。這樣說起來,這個「關係」是什麼樣的關係?這段關係又會如何變化呢?治療師與案主的關係雖然重要,案主自己不是也置身在家人、朋友、同事等的關係網絡中嗎?再加上,即使說是兩個人「交談」,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的心理狀態、身體狀態都會發生變化,如果像深層心理學家說的無意識也會產生關聯的話,治療師與案主的關係將變得極其複雜。

  治療師一邊全盤考慮這樣的關係,一邊在這關係的整體之中找出條理,和案主朝著治癒的方向邁進。對聽者而言,在聆聽這類發表的時候,心裡會對於種種關係的樣貌進行反省、發現,而這些反省、發現,會超越該個案的具體事實,成為有用的東西。在明白會有這樣的效益之後,我們的學會便開始十分重視個案研究。順帶一提,就在我們開始這麼做之後,帶著熱情來聆聽發表的參加者變得非常多。因為內容可以立即派上用場,有這樣的反應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雖然我從經驗上得知個案研究的重要性,但讀到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學者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主張個案研究的本質是 story telling 的時候,我才茅塞頓開,這就是說故事啊!人類要將自己所經驗的事情化做自己的一部分,或是放在自己心裡,必須要將這些經驗善加組合在自己的世界觀或是人生觀中。這項作業也就是將這些經驗化為自己可以接受的故事,並從中梳理出脈絡。有情節,是故事的特徵。在「報告」個案的時候,報告者認為自己只是在敘述事實,但因為其中具備了已經被收藏到治療師內心裡的脈絡,就這一點而言,個案報告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了 story telling。

  如果以這樣的邏輯來思考,我想我們也可以說心理治療這份工作,本來就是要幫助前來諮商的人創造適合他們自己的故事。例如,對於為神經衰弱症狀所困擾的人而言,他們的症狀是不是可以視做「沒辦法放進自己故事裡的材料」?又例如焦慮症患者,他們是因為不曉得這些焦慮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會出現,所以才會焦慮。他們無法將這些不安編進自己的故事裡,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說出來。因此,為了使創造自己的故事成為可能,我們必須進行各式各樣的調查,像是自己過去或是現在的狀況、從前自己未曾意識到的內心運作等等,在進行這些調查的過程中,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新的觀點。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可以透過一覽全貌得知「原來如此」,藉此能夠把自己的人生「當做故事來述說」。這時,這些症狀應該就消失了。

  如果採取「我的人生故事」這樣的思考方式,每個人應該都是不一樣的,但在某個程度上卻又可以類型化。也因為如此,我們心理治療師在一定程度上必須知道各式各樣的故事以及其類型。這是我之所以對故事抱持興趣的一個很大的原因。

  人,喜歡故事。人類從獲得語言能力的那一刻開始,或許神話就已經誕生了。伴隨著神話,人們的對話內容也以「民間故事」或「傳說」的型態流傳下來,而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作者」不詳。說不定,它們是某個天賦異稟的個人所創造的作品,卻透過了共同擁有這些故事的人們,以「我們的故事」的形式存續了下來。藉由這些故事,人們得以強化與過去的連結、與土地的連結,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連結。如果用現代的詞彙來說,我們可以說「故事」在建立某個部落民族或是家族的主體認同上幫了大忙。

  心理治療師的工作之一,便是幫助前來諮商的人探索自己的主體認同。這項工作和前文中提到的創造「自己的故事」,可以說是同義詞。就我目前為止所論述的幾個點來看,讀者應該可以認同這樣的說法吧。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