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創意連繫新書分享會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

《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

《紅書:讀者版》

《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湯瑪士.克許談榮格分析心理學》

《榮格學派的歷史》

《榮格心理治療》

《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

《幽靈、死亡、夢境:榮格取向的鬼文本分析》

An Archetypal Approach to Death Dreams and Ghosts
 
作者: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é
譯者:王一梁、李毓、王浩威 校閱:王浩威
書系:PsychoAlchemy 029
定價:480 元
頁數:336 頁
出版日期:2021 年 07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145
 
特別推薦:C.G.榮格、李豐楙、宋文里、何敬堯、周易正、林美容、楊儒賓、蔡怡佳
 
【作者介紹】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é)
書序作者:王浩威(本書校閱者)

榮格和女人的關係,一向都是令人感到好奇的。然而,本書的作者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é),雖然在榮格的生涯當中,是如此重要的一位女性,但有關她生平的資料,卻是出乎意料的少。包括知名的治療師兼作家瑪姬・安東妮(Maggy Anthony),連續寫了兩本書介紹榮格身邊的許多女性,以或多或少的篇幅寫了二十幾位,卻沒有亞菲的篇幅。從這一點,或許可以看出亞菲個性中的內傾和低調。

對她的生平稍有詳細描述的,主要有兩處:湯姆士・克許(Thomas Kirsch)《榮格學派的歷史》(The Jungians, 2001む中文版:心靈工坊出版,2007〕)和勞勃・亨蕭(Robert Hinshaw)在亞菲去世時所寫的訃聞。(Aniela Jaffé (1903–1991): In Memoriam. 刊於Quadrant. Bd. 25, 1992, H. 1.)
勞勃・亨蕭是位榮格分析師,1970年代就讀於蘇黎世榮格研究中心,在那裡他參加了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芭芭拉・漢娜(Barbara Hannah)、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等人的課程。還是學生的時候,他在春泉出版社(Spring Publications)與達瑞爾・夏普(Daryl Sharp)一起工作,最終成為業務經理。後來,春泉出版社隨著詹姆斯・希爾曼遷至美國,亨蕭便創辦了自己的戴蒙出版公司(Daimon Verlag)。亞菲後來的作品,還有許多第一代榮格學家晚年的作品,都是由這個出版社出版。現在每屆國際榮格學會大會年刊,以及每年艾瑞諾斯(Eranos)的年報,都是由這個小型出版社出版。亨蕭因為是她寫作時的編輯,自然在亞菲的晩年生活上有許多的協助。
本篇文章,根據這兩篇文章為主,參考其他資料增減完成。

儘管亞菲(Aniela Jaffé)對榮格心理學世界的歷史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很少有人有比這位蘇黎世分析師兼作家更謹慎或更溫和的人了;至少,在她晚年是這樣。她最著名的貢獻是榮格生命的最後四年(1957年至1961年)幫忙記錄和編輯了榮格的《記憶、夢和反思》。為了寫出這本被譽為有史以來最不尋常的自傳,亞菲與榮格談論他(主要是內在的)生活,速記她的觀察,然後處理材料並編輯。正如她在這本自傳的前言中寫道:

「這本書的起源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內容。談話或自發的敘述不可避免地是隨意的,這種調性貫穿了整部『自傳』。這些章節是快速移動的光束,稍縱即逝地照亮了榮格生活和工作的外部事件。這一切像是回報一般傳遞了某種氛圍,關於這個心靈就是深刻現實的人,關於他的智性世界和經歷。(我經常向榮格詢問外在事件的具體資料,但我的詢問是徒勞的。只有生命所經歷的精神本質還留在他的記憶中,而在他看來,僅此一點就值得努力講述的了。)」

亞菲在本質上也是高度靈性的,雖然不屬於任何有組織的宗教。她於1903年出生於德國柏林,父母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人(她的父親是律師),在與兩個姊妹度過了幸福的童年之後,她在漢堡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時愛上了讓・德萊福斯(Jean Albert Dreyfuss),一位來自瑞士日內瓦的學生,當時正要成為物理學家和發明家。他們在1929年結婚,不幸的是這段婚姻沒有持續太久,一年後就離婚了。正如她後來描述的那樣,他們對彼此的感情極為強烈,並保持了終生的朋友關係,但兩個人都因個性而無法維持這段婚姻。1934 年,在她完成學業前不久,還來不及獲得醫師資格,就面臨納粹迫害而被迫逃到瑞士蘇黎世。

剛扺達蘇黎世的幾年,生活充滿了經濟困難。1930年代後期,亞菲在蘇黎世以秘書工作維生,罹患了身心疾病,最後被轉介給心理學家進行分析。治療她的心理學家莉蓮.弗雷(結婚後名為Liliane Frey-Rohn,1901-1991)是榮格的學生,後來成為亞菲半個多世紀的朋友和鄰居。亞菲回應了自己對心理、內在需求、夢想和幻想的高度關注,對這一領域越來越有興趣。很快地,她獲得了與心目中的大師會面的機會,然後開始了長時間的分析,最後也成為了榮格分析師。

憑著秘書的經驗和冷靜的性格,以及在心理學上的天賦,她理所當然地成為了1948年新成立的蘇黎世榮格研究中心(C. G. Jung Institute)第一任秘書,在這個職位上貢獻極大。

在榮格的一生當中,有好幾位秘書。1925年(他到美國參訪印第安部落的那一年)以前,是榮格的妹妹葛楚德(Gertrude)擔負辦公室最繁重的工作,而他的妻子愛瑪和女兒瑪麗安(Marianne)扮演類似秘書的工作。然而,榮格演講和分析的工作越來越繁重,有些時候連基本的帳單都搞亂了。1932年春天,這個難題卻意外的獲得了天使的答案。

榮格在巴塞爾的老友漢斯・施密德-基桑(Hans Schmid-Guisan,1881-1932)醫師忽然去世了。漢斯是榮格在柏格利茲療養院(Burghölzli)的同事。1913年榮格與佛洛伊德分裂後,大部分的朋友都聽從佛洛伊德的要求,遠離了榮格。根據《黑書》,漢斯和魏禮賢是這段時間與他通信最多的兩個人。1915 年,榮格和漢斯和的通信裡開始談論日後出版的《心理類型》相關的內容,他們希望藉此將注意力和意識的基本個體差異編成法典,雄心勃勃的對話側重於外傾性和內傾性的對立,而有了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陳述的概念,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方面的通信,由約翰.畢比(John Beebe)在2015年編輯出版《心理類型的問題》(The Question of Psychological Types: The Correspondence of C. G. Jung and Hans Schmid-Guisan, 1915-1916)一書。他在過世之前,家裡庭院一棵他視為生命之樹的大樹,忽然倒了。這以後出現了一連串的意外,最後在一次意外中突然去世了,撒手留下了妻子兒女。在這樣的情況下,施密德醫師的長女瑪麗-珍妮・施密德(Marie-Jeanne Schmid)開始擔任榮格的秘書。

瑪麗-珍妮有著相當的語言天份,也受過專業秘書的訓練,她讓他每天煩冗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並建立起一套檔案系統,後來一直沿用。她負責整理他的書信和手稿,用嶄新的方法和程序來處理,還能騰出時間來進行他交辦的所有工作。
1952年冬天,這位為他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萬能秘書,因為結婚而辭別了榮格。從這一年開始直到榮格去世前,他經歷了三位秘書。

瑪麗-珍妮離開的時候,榮格的臨床工作已經不像以往那麼繁重,他以為請個半職的秘書就可以。但事實證明卻不是如此。新任的秘書往往不如瑪麗-珍妮能幹,更不了解心理學,這讓開始撰寫《神祕結合》(Mysterium Coniunctionis)(從1952到1955年)的榮格,感到十分困擾。

在1953年初春,卻又有一次心痛的打擊:榮格重要的工作夥伴兼伴侶,分析師托尼・伍爾芙(Toni Wolff)和她父親一樣,猝然離世。伍爾芙過世之前,榮格已經重病幾個星期了,而且才剛決定戒掉抽煙斗的習慣。而伍爾芙則不理醫師的警告,每天抽30到40支香煙。去世的前一天,她吃不下飯早早就去睡,第二天清晨老保姆列娜去看她時,她已經安詳地死去了。這個打擊,讓榮格舊疾復發,心跳過快的毛病又出現了,甚至因此無法參加葬禮。

1955年妻子艾瑪也生病了,年初一度不得不住進了醫院。她那幾年迅速衰老,到了年底,也安詳的在家中去世。

一連串的打擊,再加上榮格年紀漸長,需要有人在工作上有效率地?助,曾任他國際醫學心理學聯盟秘書、當時的榮格研究中心主席C.A.邁爾(Carl Alfred Meier,1905–1995)推薦亞菲,於是亞菲在1955年成為榮格的私人秘書,直到榮格1961年6月6日去世為止。她能夠接受榮格不時爆發的怒氣,而不會影響任何榮格或她自己的工作。

亞菲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的善良、普世的靈性、語言的天賦,以及對榮格,這位對她而言意義重大的分析師的忠誠。這段時間裡,她既保持專職秘書不畏繁瑣辛勞的最佳工作效能,包括組織事務的敏感和對本質的洞察力,同時也成為知名且備受尊敬的分析師,並寫下多本著作。

她的著作中,最深刻的可能是《意義的神話》(The Myth of Meaning, 1970, 1984)。在回答「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她的思考穿越了當代宗教和心理思維的高度和深度。她得出的結論是,意義和無意義是生活中固有的——是我們的主觀態度使我們的理解產生了偏差。亞菲自己的生命就是這理念的明證:她的醫學學位被那個時代的政治所奪走了、被迫逃離家鄉、墜入不幸的愛河,而在她生命的盡頭則是疾病纏身。在她晚年幾乎失明時,她與精神導師榮格的一些繼承人捲入令人惱火的法律鬥爭。在這無盡的挫折與巨大的失望中,她去尋找,並且找到,她自己的意義。她也認識了新一代的年輕人,點燃了他們的熱情,分享年輕人所不甚了解的古老經典。因此,她的「意義的神話」不僅存在於作品中,也存在於她的那些朋友、學生和讀者中。他們經常以她這種洞察力作為基礎,因她這些微妙的方式而感動,在被拒絕和否定時找到價值和意義,而對生命產生不同的態度。
亞菲也定期參加在瑞士阿斯科納(Ascona)所舉行的艾瑞諾斯(Eranos)會議從三ま年代到五ま年代,艾瑞諾斯會議不僅有榮格,還有里德爵士(Sir Herbert Read)、諾伊曼(Erich Neumann)、舒勒姆(Gershom Scholem)、科爾賓(Henri Corbin)、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和波特曼(Adolf Portmann)等知名學者參加。在六ま和七ま年代,每年8月,新一代的分析師針對一個普遍主題進行跨學科對話時,她與馮・法蘭茲、勞倫斯・范德波斯特爵士(Sir Laurens van der Post)、詹姆斯・希爾曼等人同場,以溫和的方式發表演講。這時她深刻的反思方式,越來越為人所知。事實上,艾瑞諾斯這樣的環境在她個人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在晚年也喜歡跟朋友和學生講述艾瑞諾斯的故事。

她曾將艾瑞諾斯定義為天地、東西方的友好聚會、和對立面互動的地方,每一位的貢獻都構成了會議總體主題的一個方面。這會議的名稱最初是由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所提議,指的是一場宴會,客人在宴會上透過提供精神禮物來證明自己配得上邀請。

亞菲的工作對於理解榮格心理學至關重要。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她與榮格《回憶、夢和反思》的合作。

這本自傳是是由亞菲積極建議而促成的。榮格最初不願意做這件事,但最後同意了。前三章描述榮格的幼年時代,是榮格自己寫的,其他章節則是亞菲根據與榮格談話的紀錄而完成。這本書的確是兩個人合作的產物。然而,正式出版的《回憶、夢和反思》文字,其實只有手稿的一半。因為榮格的遺族透過法律上的手段,阻止了另一半文稿的出版:包括榮格在二次大戰的爭議、吳爾芙的故事等等;而還原傳記的全貌,正是目前菲利蒙基金會(Philemon Foundation)進行的計劃之一。
《人及其象徵》是榮格的另一部經典著作,有榮格生前最後的一篇論文,另外也包括亞菲在內的四位最親近的學生的學術貢獻。亞菲的文章標題為〈視覺藝術中的象徵作用〉。

榮格去世後,她用德語收集並編輯了他的三卷書信。這是一項歷時多年,巨大而精緻的任務;她還幫助格哈德・阿德勒(Gerhard Adler)編輯了兩卷英文書信集(1973, 1976)。

1975年,榮格誕辰一百週年之際,瑞士的瑞士文化基金會舉辦了一項攝影和歷史展覽,榮格的幾位朋友也參與盛會。亞菲根據此次的資料,寫下她最後一部偉大的作品《榮格:世界和意象》(C. G. Jung: Word and Image)。這本書圖文並茂,收錄大量照片,配有豐富的說明文字,是《回憶、夢和反思》的補充卷。

亞菲與她那時代的許多偉大思想家都建立了溫暖的友誼,包括心理學家諾伊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波利(Wolfgang Pauli)和作家勞倫斯・范德・波斯特爵士。當然,她也是所謂的「第一代榮格派」這一家庭的成員:與榮格一起進行分析、受他訓練、參加他的研討會和蘇黎世心理學俱樂部活動的學生(她在那裡的半個世紀時,她也舉辦多次的講座),而其中佼佼者成為今日西方世界各個榮格培訓機構的創始先驅。她最喜歡的故事之一是,榮格、他的學生和朋友有一次經由聖哥達山口,前往阿斯科納的艾瑞諾斯會議。他們剛到了懸崖邊,停下來要吃點心時,大家衝進售貨亭買巧克力,留在停車場邊上的只有榮格和亞菲。他沒有稱讚她禮貌的沉默寡言,而是看著她,有些責備地說:“Kämpfen muss man können”(「人也必須要能戰鬥!」),意思是亞菲傾向避免衝突,而這往往對她自己不利。
她一定因此吸取了教訓,因為她雖然到最後都保持冷靜,但免不了遭受各種攻擊,有時還會受到不公平的批評,因此有時也要證明自己的自衛能力。

亞菲的興趣相當的廣泛,湯瑪士・克許是她家裡的常客。克許在文章裡這麼形容著:「亞菲的公寓滿是書籍、論文與手稿,在談話中她感興趣的主題之廣泛多樣,簡直讓人吃驚。她是個忠實的朋友和受人喜愛的分析師。」

亞菲是榮格的熱心支持者,站出來反對外界多次針對他所謂反猶太主義的指控。在自己的期許下,也部分是應范德・波斯特的要求,她寫了一篇文章,〈榮格和國家社會主義〉(1971),文中她提出了「事實——那些對他有利的人和那些對他不利的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以及其中的心理解釋」。

多年來,隨著指控重新浮出水面並呈現出新的面向,她繼續修改這篇文章,並在其最新版本中,范德・波斯特補充了一個結語:「對拒絕消失的陰影的一些反思」。
亞菲拒絕讓年老病弱影響她的精神,即使體能一點一點減少,她仍然繼續她的分析訓練,同時堅持她的閱讀和通信,還有寫作——在最後一次無預警因病倒下的前一天,她才完成了一篇序文。

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é),分析師、編輯,和作家,1903年2月20日出生,蘇黎世榮格研究中心秘書(1948-1955),榮格私人秘書(1955-1961),著有《幽靈、死亡、夢境:榮格取向的鬼文本分析》(An Archetypal Approach to Death Dreams and Ghosts, 1957)、《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From the Life and Work of C. G. Jung, 1968)、《意義的神話》(1970)、《榮格是個神祕主義者嗎?》(Was C. G. Jung a Mystic and Other Essays, 1989)、《卡爾.榮格,詞語與想像》(C. G. Jung, Word and Image, 1979)等書,與讓・德萊福斯結婚(後來解除婚姻),1991年10月30日在蘇黎世去世。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