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5/11 鄧頴鐳 Map Tang【創意連繫1:人本表達藝術治療】一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

《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

《紅書:讀者版》

《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湯瑪士.克許談榮格分析心理學》

《榮格學派的歷史》

《榮格心理治療》

《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

《幽靈、死亡、夢境:榮格取向的鬼文本分析》

An Archetypal Approach to Death Dreams and Ghosts
 
作者: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é
譯者:王一梁、李毓、王浩威 校閱:王浩威
書系:PsychoAlchemy 029
定價:480 元
頁數:336 頁
出版日期:2021 年 07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145
 
特別推薦:C.G.榮格、李豐楙、宋文里、何敬堯、周易正、林美容、楊儒賓、蔡怡佳
 
第四章 共時性現象

以上探究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描述並闡釋了未來事件及對過去未知事件的感知。這些事是無法用因果關係來解釋的。舉例來說,未來的事情怎麼可能成為今天的夢的起因呢?這類情形和心靈感應、想法傳輸(thought-transference)等,都是超心理學所談的超感知覺(ESP)。而分析心理學則是用「共時性」(synchronicity)來解釋超感知覺和其他非理性的現象,稱它們為「共時性現象」。榮格之所以使用「共時性」這個詞,是因為在感知本身和超感官所感知的事件之間有著明顯的同時性。預言夢、超感視覺(clairvoyant vision)、或「鬼魂」,是在當下將未來展現出來或宣告出來,而「幻覺」或逼真的夢則是將未知的過去於現在展現出來。未來、過去,甚至遙遠的事,全都轉送到此時此地的當下(「共時」(synchron)這字原是指向精確的天文學同步性)。

在這一章,我想對共時性現象的某些理論觀點進一步地概括和摘要。我也將再一次地透過萊恩夫人《大腦的隱祕通道》一書來對這些加以補充和比較。

這些自發的現象顯然沒有任何規律,唯有一點非常突出:預言夢、預感、超感視覺和鬼幽靈的出現,大部分是發生在死亡或跟災難、危機有關的關鍵時刻,很少是無關緊要的事件。這個事實是如此的明顯,寫信來分享的人們都提到了,而萊恩夫人也在使用美國素材的報告中再次強調了這點。此外,萊恩夫人還提出有關超感官知覺的動機範疇,相當有趣:「對於超感官知覺主題的選擇,我們可以進一步觀察,這樣挑選的依據一開始似乎是基於強烈的需要或利害關係的事件,然後到中等程度的危機,最後下降到不重要的事件。我們馬上可以看出,沒有什麼比好奇心更強烈的動機了(或者說,好奇心就是一種強烈的原動力?它是人類調查探索這一天性的根源。)」

單純的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屬於人類個性中情感導向的領域。榮格已經表明,共時性、或非因果性的現象經常伴隨著情緒。在情緒狀態下,意識程度會降低,無意識內容就會滲透到意識場域中。不過我們知道,無意識占優勢的情況形成了共時性事件適合發生的情境。無意識的時空相對性這時變得明顯了。

甚至有一種傳統的假設,認為有情緒的狀態是有利於這種現象的。大阿爾伯特(Albertus Magnus, 1193-1280)認為「魔力般的影響」起源的解釋是過度的情感(excess affectus)。他寫道:「我在阿維塞納(Avicenna)《自然性書》(Liber sextus naturalium)一書中發現了(關於魔法的)相當有?發的描述,這說道人類靈魂裡住著一股改變事物的相當力量,並其他事物服從於靈魂,尤其是當靈魂陷入極度的愛、恨或相似情緒時。因此,當一個人的靈魂陷入任何極端激情時,實驗可以證明這情形(過度情緒)就會(著魔般地)綁住事物,依自己想要的方式來改變它們。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不相信這一點,但⋯⋯(然而)我現在發現,人類靈魂的情緒化是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

在萊恩夫人所謂超感官知覺「動機範疇」內的「強烈的需要或利害關係」的事件,舉例來說指的是,死亡或災難。這與本書中大量的相關例子是一致的。至於「中等程度的危機」,萊恩夫人指的是多少令人不愉快的日常情景,比如說,考試。給《瑞士觀察家》的來信中有一些這樣的例子,我在這裡引用其中一個:

有個年輕人有個算術考試,非通過不可。

我無法去思考了,一片空白。我茫然地看著四周,一片寂靜。所有的一切都陷入空洞裡了,只有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吶喊著:「我完蛋了!我完蛋了!」然而就在我必須要寫出答案的時候,黑板上忽然出現又大又清晰的數字,在那裡閃閃發光。我把這個只有我看得見而別人看不到的數字,當作計算出來結果寫了下來。原來大腦裡的瘋狂旋轉立刻恢復了平靜。我又可以清楚思考了,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是:既然已經做完了,就不要坐著乾等了。但為什麼這個結果確實會正確呢?

然而老師還是讓我繼續坐下來,再仔細檢查一下已經寫好的考卷。

萊恩夫人的素材還包含另一種令人愉快的實驗。有個參與ESP實驗的小男孩:他得「猜出」他看不見的圖片順序。實驗者認為,小男孩之所以處於高度情緒程度,是因為大家使他相信他對實驗非常重要,從而激起了他的野心。萊恩夫人甚至答應他,假如實驗成功,就給他的電車買一些新軌道。實驗的正向結果令人震驚。萊恩太太把這種異乎尋常的成功歸結為男孩的集中。而我寧可強調他的情緒狀態。這些實驗讓他興奮得從手到腳都顫抖了。他徹底「忘我」了。因而產生了「心智控制程度降低」(abaissement du niveau mental),這種狀態顯然是喚起無意識的理想狀態,讓平常無法知道的無意識內容,變得意識也可以知道了。第一個例子裡的年輕人也出現了相似的情緒,只是沒有那麼強烈。

在《記憶、夢和反思》一書中,榮格記錄了1909年在維也納遇到佛洛伊德時的經驗。他當時很想聽聽佛洛伊德對預感和超心理學一般的看法,問他如何看待這類事情。佛洛伊德斷然拒絕了所有這類主題。那事是榮格意識到超心理學的嚴肅性,並承認「靈異」(occult)現象的真實性的之前幾年。榮格說:

正當佛洛伊德滔滔不絕的時候,我產生了一種古怪的感覺。好像我的橫膈膜是鐵做的,正在發紅發熱,變成一個灼熱的拱頂。就在那一刻,我們旁邊的書櫃發出一聲巨響,把我倆都嚇壞了,害怕這玩意兒會倒下來砸到我們。我對佛洛伊德說:「瞧!這就是一個所謂催生外化現象的例子。」

「得了吧,」他喊道:「這簡直是胡說八道。」

「不,」我回答說,「教授先生,你錯了。為了證明我是對的,我現在預言,過一會還會有一聲這樣的巨響!」果然,話音剛落,書櫥上又發出一聲同樣的巨響。
至今我也,當時我為什麼會那麼確信。但我堅信不疑,還會再次發出響聲。佛洛伊德只是目瞪口呆地看著我。我不知道他腦海裡究竟想些什麼,也不知道他這樣的表情是什麼意思。無論如何,這件事激起他對我的不信任,我有著自己冒犯了他的感覺。從此,我再也不指望與他討論這件事。

當榮格與佛洛伊德展開這次奇怪的對話時,榮格正處於高張的情緒狀態(他的橫膈膜「是鐵做的,正在發紅發熱——變成一個灼熱的拱頂」)。因此他的意識變弱了,這可以說,他進入了無意識的領域,因此他可以「知道」將會發生什麼。

然而,在其他的許多例子裡,情緒是與未來的、預知的事件有關,而此預知的經驗是出現在心情放鬆的時候。在這些例子裡,我們是否能夠將情緒視為共時性現象的一個條件呢?如果我們假設情緒的起因不是來自外部事件,那麼就可以找到答案。只有當外部事件背後隱藏著原型,並攪動了人的心靈時,事件才會帶來情緒。讓我們再解釋得更透徹一點。

榮格對超心理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共時性事件是一次原型的顯現。換言之:原型就是共時性事件的「組織者」(即德文的Anordner,譯按:意指樂團指揮家或決策者)。不過,它「進行組織」或「促成秩序」的功能,不該被誤解為是會帶來特殊影響的「行動」。原型不會為邏輯上不可知的事件帶來明確的「知識」,也不會彷彿故意似的「安排」幻覺或是「鬼魂」。事實上我們在說的是一種非比尋常的具現,無意識經由「分裂」的方法「在意識中浮現出來」。這樣的分裂,就我們所知,在每次新意識的浮現都是必要的。我們之所以可以辨識出一個事物,是因為我們可以將它和其他的事物區隔開來;我們辨識得出什麼是冷,是透過與熱的區隔;依此類推,從低區隔出高,從邪惡區隔出美好,從死亡區隔出生等。

在正常情況下,這種分裂或區隔是發生在個體心靈世界之內,發生在他的思想、夢、直覺或經驗中。然而,在共時性現象中,浮現到意識層面的原型,它的各個面向是撕裂四散的。這些面向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出現,而其在時間和空間裡的「秩序」得以「組織」起來,可以說是透過這個剛剛浮現的原型。

榮格在論文〈論《心靈的本質》(On the Nature of the Psyche)〉中提出了證據,認為原型的本質並非純粹是心靈的,原型也是物質的。然而,這個明顯的悖論,並不比光的悖論,某一時刻既是波又是粒子的光,還更悖論。在許多的超心理現象中都有著這樣的特徵,就是原型的心靈和物質這兩個不同的面向是可以分開地感知到的。此事為真,不僅因為現實事件(危機、死亡、災難、疾病等)的複製出現,以及相應的共時性心靈經驗(夢、靈視、幻覺、預感、預兆等),還由於特殊物體闖入而形成超心理事件的怪異現象。有個例子是最眾所周知的,就是鐘錶就停止在某人死亡的那一刻。或是門或窗戶忽然打開,玻璃無端破碎等,卻沒有任何物質性的起因,「宣告」災難的發生或遠方親友的死亡。在這裡,我們同樣也是處理著兩件完全分開的事件。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相反地,兩者皆有它們各自的特有因果鏈。從心理學觀點來看,這兩者必須視為同一原型或同一原型事件(比如說死亡)的不同面向或不同呈現。然而,在這兩種呈現之間充滿?發的連接,是意義深遠的。

共時性原理適用於所有以因果律無法解釋、但從經驗可以感覺到是相關的,成對或成群發生的事件,因為這些事件透過意義而綁在一起。一個垂死的人在死亡那一刻,如果遠方不可及的親友可以看到他的幽靈身影,將是充滿意義的;就像我們親近的人死去時,時鐘停止、玻璃破碎,或關著的門突然打開一樣,這都是意義深遠的。

基本上,像這樣的徵兆都有象徵意義。這些徵兆象徵著它們所宣告的事件。在人死去的時候,我們會說他「他時間用盡了」,或說「他的鐘聲響起了」,也會說「他進入了永恆」,不再是以時間來度量了。古老的德國歌曲:「無論走到哪裡,我都隨身帶著鐘錶。」(Ich trage,wo ichgehe / stets eine Uhr bei mir.),道出了總有一天終將停擺的鐘錶和心臟是如何相似。正如有句老話所說的,破碎的玻璃是毀滅的標誌,是終點的標誌。而一扇向來關閉的門突然打開,又何嘗不是通向死亡呢?

這情形也可能透過一場邂逅(也許與一個孩子或一隻動物),或者出現某些視覺的感知(一片風景或一棵樹的一片葉子)而發生。透過了這一切,以令人驚奇的方式再現出一個人自己的內在狀態,或是重溫某一場夢境的幻景。這種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合為一的冥想經驗,經常會促成一股深刻、有時甚至是持久的驚奇感,或是產生了一種解脫和?蒙的感覺。透過這些事例,原型現實有意義的安排因而展現開來。

同樣的一個原形,形成了這種成對或成群的內在與外在事件的背景。因此我們能夠回答最初的問題,關於伴隨著共時性現象的情緒。從它們的共同樞紐——原型——我們瞭解到情緒可能會出現在感知事件發生的人身上,也可能與超感官所觀察到的事件有關。情緒只是指向原型的一個症狀,在共時性事件中,情緒則指向無意識中「進行組織」的要素。當原型「分裂」時,情緒所在的位置則不會有明確的作用。
我們不難發現,在大多數例子中,原型是共時性事件的先決條件。這經常出現在死亡,或生命危在旦夕時。這也可能是對奇蹟的期待(那個接受ESP測試的男孩)或人際關係的即將結束時(佛洛伊德和榮格)等。即便是凡夫俗子或普通百姓的共時性經驗,我們也經常可以發現原型就是那位「組織者」。我們舉個萊恩夫人提過的例子:一個年輕女孩預感自己將會吃到「沒煮過的、類似義大利麵的東西」,而一個不認識的女孩則將說:「那會讓妳肚子變大!」如果我們記得,好奇甚或貪婪已使這女孩一打開立頓牌雞湯麵就直接吃起來,那情緒因素也就可以清楚辨出。然而,暗示著原型背景的關鍵詞正是「食物」、「飢餓」、「狼吞虎嚥」。這些詞讓人聯想到與性慾同等重要的古老驅力。食欲與性欲兩者都是深深地根植於無意識的本能,在神話和宗教的原型意象中扮演著相當的角色。它們化身為食物的神祇、愛情的神祇等形象。可以說,這些神代表這些本能的精神層面。本能和上帝—意象都是同一種原型的不同面向。此外,我們的這個例子無意中暗示了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女人透過吃而受孕(「那會讓妳肚子變大!」)。

有時,從意識過渡到無意識領域這種真正的「換場」,若非在自發性超心理現象的經驗之前發生,就是在這經驗過程中發生。它常常被描述成僵住或癱瘓的狀態。我們的來信中就有類似的描述。一個看見父親鬼魂的女士寫道:

我看到他,無比的清晰……我可以認出每一個細節。我嚇得定在那裡,動彈不得。

一個感覺到光影般幽靈的女士寫道:.

我的四肢有著從未有的僵硬感覺。我無法呼喚任何人,儘管我是十分清醒地躺在那裡,但就像被催眠了一般。

有名婦女計畫去蘇黎世附近的迪本多夫(Dubendorf)看航空展。但在出發前,她先躺下休息了一會。

如夢一般的狀態籠罩著我,既不是清醒,也不是睡著。外面,有汽車開過,我的孩子在公寓裡走來走去。我清楚地聽到每一件事。突然眼前閃過了一幅畫面,就像是在電影院裡。我的眼睛是閉上的,然而我可以看到。

然後她看到幾個意象,一名年輕的飛行員墜機了。幾個小時後,這真的發生了。
1920年,榮格在英國時,經驗了與鬧鬼經驗有關的相同的癱瘓狀態。這件事的一些細節如下:榮格要在朋友租下的一幢鄉村別墅度過幾個週末。到了夜裡,他經驗了好幾次越來越激烈的鬧鬼現象,比如敲門、惡臭,窸窸窣窣和滴水的聲音。這些現象讓他感到有些惴惴不安。這整個情形發展到最高潮的時候,出現了顯像或靈視,一個老婦人的頭顱出現在距離榮格枕頭兩呎的地方。嚴格來說,那只是半張臉。獨眼圓睜睜地瞪著他。接著,頭顱消失了,榮格點起了蠟燭。下半夜他是坐在安樂椅上度過的。後來,榮格和他朋友發現那幢房子因鬧鬼而遠近馳名,所有的房客遲早都會被嚇跑。

在鬧鬼現象出現之前,榮格就感到心神不寧。「11點的時候,」他敘述道:「我累了想睡,但實際上並沒有進入深度睡眠。更像是進入了痛苦的僵化狀態,感覺是完全癱瘓了。」這種僵化狀態在後來幾晚裡,他熄滅了蠟燭但還沒開始鬧鬼之前,也都再度出現過。

榮格這種僵化的感覺,與前信的作者所提到的情況一樣。這種感覺在夢魘中經常可見。這不僅是一種恐懼的症狀,往往也意味著半夢半醒,意識處於低位狀態,對無意識、對「超自然」事實,都是敞開大門的。

* * *

當我們將共時性事件視為原型的表現,那麼心靈感應現象中原來扮演重要角色的「發送者」和「接收者」問題,就變成次要的了。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心靈感應現象,會認為這是建立在原型基礎上的一種非個人和非因果的「秩序」或「秩序性」的表現。因此,因果式的方法並不能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無論是「發送者」和「接收者」,或是瀕死之人,以及那些感知到幽靈或夢裡聽到聲音、或有靈視看到自己身體的人,都只不過是自主的(autonomous)原型在時空中的「組織功能」的工具;或者只是原型情境劇情的搭檔演員而已。這個人意識層面的心智和意志力都會被「物質—心靈之物」(objective-psychical)——也就是原型——推進背景。即便在意識上沒有任何訊息被「傳送」,非個人、非因果的「秩序」(像是心電感應的現象中,兩個人在不同地方,思想的內容卻有了一樣的複製)還是有可能發生。萊恩夫人這樣寫著:「我們都明白,心電感應的發生與發送者啟動的動作完全無關。」雖然偶爾可以刻意地「傳送」想法,但這個事實完全不影響前面的說法;因為這並不是意識中的意志引發了心電感應事件,而是由於某個人或某些個體的情緒介入——而這一點又與情境的原型特徵有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心電感應,這種感應眾所周知,經常令人吃驚。一個母親常常「知道」不在身邊的孩子剛剛發生了什麼,或孩子「知道」母親正在感覺或正在想什麼。母子關係所代表的就是最典型的原型情境。甚至孩子出生很久之後,母子之間這種原來身心合一、後來轉為心靈合一的狀態,依然保留著。一些生物學家堅持認為,在子宮內的孕育結束以後,還有另外九個月的子宮外懷孕。然而強大有力的心靈關係會持續更久,其根源較多是在無意識領域,而非意識領域。無意識形成了各種人際間互相理解的基礎。而某些關係中,與無意識的綑綁更強大,因為他們是立基於原型之上。這類綑綁就存在於母子之間。另一個例子是分析師和被分析者之間的情境,不過這取決於無意識內容是單方面的投射或是相互投射。這類基於原型的關係中,一方對另一方的想法和經驗的知識更容易建立,因為他們非常接近無意識,會更輕易地被拽進時空範疇的相對性裡。在這種情況下要產生共時性現象,比起沒有原型情境的人際關係,所需要的動力會弱得多。

總之,我們可以說,共時性現象所指向的背景現實,依定義上來說是辨認不出來的,這也就是無意識。然而,這個辨認不出的背景不僅只是心靈現象的先決條件,目前現代科學已經顯示,物理現象也是如此。據詹姆士.金斯(James Jeans)所言,物理學必須探索「現實的更深層面」,才能理解表象的世界,以及「甚至預測我們實驗的結果」。金斯區分了「自然的觀察」(observations of nature)和「自然的現實」(reality of nature)。只有前者才能充當「科學研究的真正對象」,而不是人類永遠有一定程度未知的「自然的現實」。這「自然的現實」相當於原型裡還沒辦法辨認的基本形式,依照榮格的說法是「純粹的自然」(pure nature)。而這就是集體無意識。

物理學以物理學自己的形式,面臨了與心理學一樣的問題或侷限性:一個無法直接觀察的領域,只能透過二律背反(antinomies)來表達。而榮格對當下的科學,尤其是物理和分析心理學所能到達的階段認真評估之後,他推測現實的最深層領域——經驗或物理表象的先驗背景(transcendent background)——和無意識,亦即意識的先驗背景,可能是同一個實體(entity)。榮格寫道,微物理學(microphysics)和分析心理學似乎有著共同的背景:「(它)既心既物,因此既不是心靈也不是物質,毋寧說更像是中性自然的第三實體,最多只能透過暗示來把握,因為它本質上是先驗的。」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自相矛盾的「第三實體」,在煉金術士深不可測的直覺中就曾經提到過。他們把它描繪為「簡單」、「一」或「unus mundus」(合一世界),單一世界。「一」以同樣的方式一起參與了心靈和物質世界。它也被稱為「substantia coelestis」(天上物質),一種天堂的物質,名字本身就暗示著先驗的屬性。有人可能會視原型為先驗之心物背景的「信使」;它們在意識與不可觸及的世界之間發揮了媒介的作用。而共時性現象也是如此。它們介於意識與無意識之間,介於這個塵世與「先驗的心物背景」之間。也就是,意識和這個世界代表了實體和價值的展開,而這一切在先驗的世界中必須被視為統一體(unity)。正如我們看到的,無時間卅無限時間(timelessness)將自身分成過去、現在和未來,無空間卅無限空間(spacelessness)則將自身分成各種類別的空間,而在那領域裡那難以想像的心物統一體則表現成肉體和精神,甚至表現成物體和心靈。
(正如本書所強調的,在「唯靈論」和「萬物有靈論」兩者關於幽靈的理論中,兩者是互補有效性的這個假設,在這裡找到了它的正當性。)

在共時性現象裡,隨著時間、空間、物體和心靈的奇妙融合,「單一世界」(one world)中原初是先驗統一體裡的東西,開始變得可以看見、可以經驗,這就是為什麼它們本身帶有奇蹟的氣息。原本統一融合在背景世界裡的各種面向或各種切面,其實還沒有完全被分開;它們還沒有被分成單個而彼此無關的實體。但反過來,物質與心靈卻又使用著同樣的語言。它們都表現出了原型,這個共同但無法辨別的背景。然而,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把它們捆綁在一起的不是邏輯法則或物理學的因果律;而是心靈的「內在邏輯」,也就是意義。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