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01-06/02 釋道興【缽動身心:手工大銅缽聲音共振鬆開筋膜與心理呼應法】兩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存有的光環:馬賽爾思想研究》

《現象學十四講》

《身體部署》

《關係的存有》

《詮釋現象心理學》

《生死無盡》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

《臨在與不死》

Présence et Immortalité
 
作者:馬賽爾(Gabriel Marcel)
譯者:陸達誠
書系:Master 079
定價:630 元
頁數:344 頁
出版日期:2021 年 09 月 17 日
ISBN:9789863572107
 
特別推薦:崔國瑜、曾慶豹、鄧元尉、劉千美、關永中、龔卓軍
 
【媒體露出】
哲學新媒體|2021最佳哲學書 學術專業類 NO.6、不分類排行 NO.14
牽手之聲網路電台|陽光海岸-阮丹青
哲學新媒體|鄧元尉 / 祈遇馬賽爾——讀《臨在與不死》
哲學新媒體|在永恆的臨在中,你永遠不死:《臨在與不死》推薦序
聯合新聞網|陸達誠 / 進入馬賽爾思想定型前的思想?第三本形上日記《臨在與不死》譯者序
聯合新聞網|關永中 / 在永恆的臨在中,你永遠不死──讀《臨在與不死》


「我所愛的人們,不只在我身上反映出來,他們還住在我內,他們成為我的一部分。」
「愛一個人,就是向他說:你啊,你不會死。」
――馬賽爾

《臨在與不死》是馬賽爾的第三本《形上日記》,記錄馬賽爾對人類處境的哲思。馬賽爾原是觀念論哲學家,在兩次大戰的世紀悲劇中,切身遭逢真實而未被抽象的他人之痛苦,從此揚棄了「我」,而走向「我們」的哲學,從知識論過度到存有論。戰時經驗把馬賽爾的主體拓開,進而發展到主體際性的存有哲學,再從主體際性看「親人不死」的事實――存有必會戰勝一切困厄而繼續存留下去,使我們在絕望中仍抱持「不死的希望」。

馬賽爾以為,死亡之真正問題不在死亡本身,而在「親人之死」。死亡不能和「愛的奧祕」分開。我們與所關愛的人有密切的關係,每一個人都是他所愛之人的集合體。每一個「我」本質上是「我們」,因為「我與你」是內在於主體、實存於主體最深處的關係。是以,馬賽爾肯定親人不死,「我與你」之臨在關係恆久綿延,這是愛與忠信克服死亡的保證;會死的只是「他」或「它」,而「你」是不死的,因為臨在是永恆的。

馬賽爾是一位「新蘇格拉底主義」者,持續求索尚未發現或釐清的現象及概念。《臨在與不死》呈現了馬賽爾反覆構築、耕耘思想的歷程,也邀請讀者踏上對「臨在」與「不死」問題持續追索的心靈旅程。


「馬賽爾的《形上日記》顯出了真正的現象學特色,盡力使這些現象明朗化,並具有對永恆的哲學問題找到新角度和新進路的能力。」
――施皮格爾貝格(Herbert Spiegelberg,《現象學運動》作者)

「出於氣質,馬賽爾更像是一位異端者,而不像一個追查的法官。如果有一天,『真理』向他顯露出與這條或那條信理公式不相容的話,他毫無疑問會選擇『真理』。他的思想毋寧是要超越自己,轉向遠比『自我』更深邃的『他者』和『我們』。」
――蕭沆(Emile Cioran,羅馬尼亞旅法哲人,20 世紀懷疑論、虛無主義重要思想家。)

「馬賽爾被譽為早期存在主義大師,他以文論、戲劇探索存有的奧祕,今天讀來仿若後現代的先驅。這本以日記形式寫作的《臨在與不死》越過現代性思維的局限,尋索不死在當下臨現的蹤跡,行文之間存有之光隨處乍現,令人屏息。陸神父的譯筆雋永流暢,盡現其畢生專研馬賽爾的功力。」
――劉千美(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崔國瑜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曾慶豹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鄧元尉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劉千美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關永中 前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本書目錄:
【推薦序一】在永恆的臨在中,你永遠不死 關永中
【推薦序二】祈遇馬賽爾 鄧元尉
譯者序
《臨在與不死》序 蕭沆
前言(1959)
我的基本進言(1937)
形上日記(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臨在與不死(1951)
《無底洞(深淵)》(未完成劇本,1919 年三月) 陸達誠、徐嘉俊 譯
【附錄】《無底洞》劇本導讀 林靜宜
延伸閱讀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