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春季書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空橋上的少年》

《心理師,救救我的色鬼老爸!》

《原來,愛要這麼做》

《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

《不要讓床冷掉:如何成為一位性教練》

《歡迎來到性諮商室:三位少男和他們的心理師》

Welcome to Sexuality Counseling Room
 
作者:呂嘉惠
書系:Story 028
定價:430 元
頁數:392 頁
出版日期:2022 年 06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411
 
 
【推薦序三】「大腦科學」的身體與「政治社會」的身體
書序作者:黃素菲(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敘事治療理論與實務工作者)

我對書中「最重要的性器官是腦子」這句話印象深刻。乍聽之下有種被冷水澆頭的感覺,但把水抹乾之後,慢慢覺得這話很具幽默感。「幽默」就是把兩種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巧妙地結合起來,「陰莖」與「大腦」,這畫面很幽默。又立即想到在《當上帝與身體相遇:女性主義對身體性的觀點》一書中,莫特曼-溫德(Elisabeth Moltman-Wendel)提出「身體空間」的觀點:

身體不是功能器官,既非性域,亦非博愛之域,而是每個人成為人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身體的自我與自己相遇,這相遇有快感、愛,也有脾氣。在這個位置上,人們互相被喚入生活。……身體不是一個永恆精神的易逝的—在死的軀殼,而是我們由之為起點去思考的空間。……一切認識都是以身體為中介的認識。一旦思想充滿感性並由此富有感覺,就會變得具體並對被拔高的抽象有批判性。……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思想系統,它既錨在生理的身體上,也錨在社會政治的整體上。

莫特曼-溫德認為身體不只是一種功能器官,身體雖提供聽覺、視覺、行走、取物、飲食、排便等等功能,但是身體並非功能之域,身體讓我們與人溝通,透過口語表達以及身體動作,表達出仇恨、也流露出關愛,但是身體並非示愛之域。性器官提供也滿足性行為或性需要,但性器官也非性功能之域、非性愛之域。身體是每一個人「成為人」的位置,是我們「成為人之域」。身體讓我們體會生命與生活,身體經驗讓我們成為獨特的自己,並讓自己的世界與外在世界對話或連結。

我認為的身體也不只是私人性的表達,而是一個政治器官。因為消費市場、時尚文化、媒體傳播等都在形塑身體。身體也是社會的實在之鏡像,舉凡階層、貧富、種族、性別、宗教、勞動力、社經地位……都某種程度地可以經由身體予以區隔、辨識。身體也反映著人的病相、毒害和救治過程,病體幾乎是沒有尊嚴可言的,裸露與無私密是正常,切開、縫合、外接導管等,都不是病人意志所能決定的,燒傷、畸零與發炎潰爛的外表,難以抵抗世人的異樣眼光。

雖然,我對身體是贊同莫特曼-溫德的「政治社會」的立場,但是也並沒有基進到阿爾托(Antonin Artaud)說的「身體不是客觀存在,身體不是確定的」,他認為身體是有機體的敵人,而主張「無器官身體」(the body without organ)。我也無法想像德勒茲(Gilles Deleuze)演繹的身體意象:「身體內部並沒有一個核心主宰,身體不是被大腦所控制,也不是由生殖器官所控制,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可能都是自主的、獨立的。這樣的身體不是一個有機體,各個部分沒有緊密關係的碎片,可以反覆改變、重組,反覆鍛鍊。」我確實難以想像「身體和主體是斷裂的,同時也是沒有邊界的。」但是,我同意身體是流動的、變動的,無法作為客觀物理科學的研究對象。尤其是性身體與性慾,是不能被客觀科學手段所捕捉的,我們只能從身體的角度論證社會歷史的發展,或是從社會歷史角度來考察身體如何被形塑。

我更關心體驗身體,體驗解構被建構的身體,並遠離教育或馴化身體,包括「性身體」,像是女人的乳房、乳溝、臀線、肩線……或男人的六塊肌、人魚線等,在不同時代所拓印的身體痕跡,這些身體現象都銘印著身體器官的政治性。在身體這個位置上,人們可以審美地、政治地、生態地經驗世界,我認為活著的感受不在於戰勝身體,而是經驗身體的限度與可能。尤其是傷病的身體(包括陽痿與早洩的身體經驗),從抗拒、失落,退縮至身體的世界,一直到病體與世界之關係的重建、病體世界與健康世界之連結,是生命從碎裂到尋求完整的歷程。

書本作者呂嘉惠所建構的「性諮商」,把「性」延展到「性自我」,再延展到諮商室中心理師與案主之間的權力結構的察覺,藉此處理「情慾移情」,再拉大到社會脈絡中的「性文化」。書中角色裴莉與陳歆不斷對話,最後作者以「對自己真誠的人才能駕馭性的驅力」,總結道心理師應「運用自身而非技術」。雨橙督導戮力於拉大心理師的視野、並提升文化脈絡敏銳度,因為「看到自己之前,『分析』只是以管窺天。在這種情況下,『真誠』就是工廠產出的加工食品,色香味俱全,卻沒有一丁點兒是真的。」我完全同意。我也相信諮商心理師的玲瓏剔透,只是到達犀利的進化版,應該不是本書的目的,畢竟諮商與心理治療是要陪伴與療癒受苦的心靈。

書中強調:「一個心理師的養成,從本能的攻擊、逃避、防衛等生存反應,提升到準確覺察自己,進而能尋求適當資源來支撐、調節自己……,整體可以說是提升心理師的自我涵容力……能承認自己需要幫助,能不高築內心城牆願意低頭,能冒險挑戰『信任』,這不是一段容易或可以被加速的歷程」。這是類似於一種「臨床直覺」,可是這種「直覺」是奠基於心理師在臨床過程中無數的「實踐經驗」累積,並將這種實踐經驗「串接」成個人智慧。更重要是這種「經驗串接」必須經由「有意識地反思」,才可能轉化成個人智慧。進而在實務現場,以臨床直覺方式輸出並符應現場的實務行動。本書不斷透露這可以依賴好的督導者的協助,以加速養成這種實務行動的直覺力。

作者說明了,督導歷程的特徵是一種經驗學習歷程,這是說一群有經驗的心理師們,因為重視督導專業而主動投入、參與,所形成的專業社群,在這個社群中致力於耕耘出有助於學習、支持與反思的環境氛圍。這種經驗學習歷程有兩個軸線,一個是知識轉化的類型,一個是知識轉化的方法。督導者協助受督者經由自身實務經驗,經由反思實踐和自我觀照,而建構出抽象概念與知識,再繼續進行反思歷程。在這歷程中督導者本身也跟受督者一起經歷,並從中成長學習、建構知識,形成一種相互映照、互相滋潤的學習共同體。受督者的角色轉換是:奠基於對自己的價值、信念、經驗的敏覺性,不強加自己的想法到案主身上;督導者的角色轉換是:做督導者而不是做受督者,不要直接教導受督者策略與方法,而是協助受督者發展出他卅她的專業效能與風格。也就是說,受督者的任務是要協助案主發展自己,督導的任務是要協助受督者發展自己。書中也強調:有被受督者支持的案主,會更快發展自己、朝向健康。有被督導者支持的受督者,會更快發展自己、朝向發展自我風格。這種平行歷程(parallel process)的遞交本身具有重要性。

全文雖是小說體,卻暗藏玄機。例如,主角之一陳歆在第二次見A案之後,發起的緊急督導會議,在大家似乎已經要結束督導準散去前,雨橙督導提醒大家思考「緊急」的意涵。雨橙督導點明「將單一事件拉大視野,透視個案所在的文化脈絡」的重要性,挑明陳歆接案結束當天,多留下來一個多小時,並對專輔小心翼翼隻字未提A生的勃起事件,來掀開陳歆被遮蔽的情緒。這個段落,不單是透過紹奇的位置,提醒讀者「對焦於系統合作」的敏感度,也透過裴莉的專業提升,協助讀者「轉換視框」擴大督導者的視野。可以說是一魚五吃:第一、強調系統合作的重要價值,第二、協助心理師預先位移進入系統工作的脈絡中,第三、掀開提案受督者的焦慮,以受督者自身的情緒素材,提升其主觀經驗的在地知識,第四、協助資深心理師裴莉打磨成為督導者的專業視野,第五:解構並重構「緊急」的意涵並化為專業行動。一桌豐盛的菜餚,多滋多味的美妙饗宴。

對於不諳諮商的人,這本書有如拉開諮商室的神祕面紗,至少揭露一些視角,像是如何開始諮商談話?如何建立關係?如何展開話題?如何尊重個案?如何結束諮商談話?甚至如何因應諮商室中的緊急事件處理?書中章節的鋪陳,都某個程度地做了展演。當然作者也都還保留了多元性、差異性的空間,不斷提醒心理諮商與治療,並「沒有標準化的做法」。即便作者一再強調差異性與沒有標準化做法,但是為了「性諮商」的訓練目標,似乎又有不得規避的「必要作法」。例如:陪伴青少年在性上面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是有一套既定規則(或說是底線):性教育—讓他知道知識(必備性教育讀本、性教育桌遊)所以能對自己的性負起責任,法律—讓他知道社會規範,價值觀—讓他知道社會評價,懲處—讓他知道沒有遵守以上會付出的代價。實務上這些都具有重要性的實踐原則。我的問題是:一個性諮商師的認識論位置是什麼?如果我沒有「誤讀」,我暫時找到的答案是:心理師能夠找到彈性制宜的方法,傳授應有之性知識,以協助案主服膺當代性法律的規範。

所以,才會有裴莉負責B案,紹奇負責A案,互不討論、互不探問對方案主資訊(以免交叉污染?)請校方給他們「時間與空間來評估」。對,評估,整本書的立場是專家評估、專家細膩的思考,即便「家長們都不在意此事」,校內性平委員們「一致認為」要請專長性議題的心理師入校協助。專家決定庶民聽命,昭然可見。這樣的認識論位置,是專家理論與知識為前提的「合作」與「尊重」。基本上專家有時會發揮很好的功能,專家頗重要,並非不好。我只是要說明,這是本書的位置,這個位置是專家權力極其精緻、細膩、具反思性的應用,使之盡量降低專家權的殺傷力。

所以,書中會列表陳述個案在不同諮商階段的「諮商進程」特徵、「人格能力建構目標卅成果」要點、「性人格能力建構」指標,書中也整理了一年的督導五個階段的性諮商師的專業目標:蜜月期—社會化逐漸解構;焦慮投射期—建立關係時機;人格修復期—增能為基底;學習信任期—好奇是動力;練習開放期—自學是良藥。十分清晰、具體、明確的策略大綱。我也好希望生活世界都能被整理成這樣清楚明確的策略表單,好安慰一下混亂的心,好假裝一下我們真的能掌控混亂多變的世界。或許,一個性諮商心理師在過渡養成階段,必須以這般條列化、系統化、邏輯化方式來吸收,較為具體易學。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世事本無礙》(No Boundary: Eastern and Western Approaches to Personal Growth)書中説:「我們總是東奔西跑,離答案愈來愈遠……我們尋求及願望本身遮蔽了我們的眼光……」最終,我們只能與世界共好,通透而無礙,既不掌控世界,也不被世界掌控。玲瓏剔透如紹奇捲曲在如子宮般的椅子裡被安慰,或裴莉娓娓道來的祕密盒子,離婚與兩個無緣的胎兒……

寫到這裡,有些話,與其說是說給不愛金鉤蝦的呂嘉惠聽,還不如說是說給跟情慾一起創作的理性作者聽,更不如說是說給那個與世界糾纏不清的自己聽。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