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總序】重返佛洛伊德
  【導讀】百年來的迴響
   
  書摘:
  II 分析的嘗試
  III 妄想症的機轉
   
  延伸閱讀:
  《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

《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

《鼠人:強迫官能症案例之摘錄》

《狼人:孩童期精神官能症案例的病史》

《小漢斯:畏懼症案例的分析》

 

《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
Psycho-Analytic Notes upon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a Case of Paranoia

作者: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譯者:
王聲昌
書系:Psychotherapy 012
定價:180元
頁數:128 頁
出版日期:2006 年 03 月 27 日
ISBN:9867574648

特別推薦:王浩威 策劃,宋卓琦 審閱、導讀,心靈工坊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
-----------------------------------------------------------------------------------------------
III 妄想症的機轉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探討了父親情結。在史瑞伯的案例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且他的病情也一直圍繞著這個充滿渴望的幻想打轉。但所有因素當中,並沒有哪一項是我們已知的妄想症典型特徵,也沒有哪一項是我們在其他精神官能症找不到的(事實上是還沒有找到)。因此,妄想症(或者說妄想性癡呆症)最具決定性的特徵,必得從其他層次來尋找──換言之,要從症狀所呈現的特殊形式來看。同時我們也必須了解,是否為決定因素,並不是取決於情結本身的特性為何,而是要由症狀形成或抑制的機轉來衡量。我們這麼說好了,這病人最典型的妄想特徵,就是他為了扼止渴望同性戀的幻想,而精確地用這種被迫害妄想來回應。

因此,在這些考量中,我們更重視由經驗推衍出來的事實,以便歸納同性戀幻想與這個特殊疾病間的密切(甚至是一種固定不變)關係。由於我對這個研究主題不是那麼熟悉,所以過去這幾年,我特別參加我的好友──蘇黎世的榮格與布達佩斯的費倫奇,在這個主題上對一些妄想症個案所做的調查。這些個案,無論男女、種族、職業或社會階層,他們的病史都提供作為研究調查的素材。到目前為止,我們很驚訝地發現,埋藏在所有個案病情最底層的主要衝突,都可以被清楚地指認出來,那就是對於同性戀渴望的防衛;倘若試圖駕馭這些在無意識中被強化的同性戀慾望,結局往往導致痛苦,無一倖免。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嚴格來說,在妄想症的病因中,性的因素絕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非但如此,對男性而言,最醒目、重要的特徵反而是來自社會的貶抑和輕蔑。但如果我們可以再稍微深入地探討,就會發現在這些社會打擊底下,真正運作的因素其實是情感生活中的同性戀情慾。只要某人是正常地過活,我們幾乎不可能洞悉他心智生活的底細;這時候,我們很可能要懷疑,他與鄰人之間的情感,無論是在實際上或只在萌芽階段,真的可能和性有關嗎?但對於妄想而言,是絕對不怕找不到這種關聯性的。這種社交情感的起源,常能追溯到一個直接的、感官的色情慾念。不過,只要一個人還是健康的,就絕不會在尋常生活的字裡行間洩漏任何有關同性戀的蛛絲馬跡(即便他的妄想中明顯地滿是同性戀的渴望幻想),像史瑞伯博士這樣。

現在我盡力(我認為這樣的嘗試是有必要而且是有道理的)來說明這整個心理過程的相關知識;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精神分析,才使我們得以了解同性戀慾望在妄想症的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近的研究調查中,已經把我們的注意力導向力比多發展的其中一個階段,也就是由自體情慾通往對象愛(object-love)的過程;目前,這個階段已經被命名為自戀(narcissism),以下將會進一步說明這個過程。個體發展到一個階段,將會開始整合他的性欲力(在此之前,只侷限在一些自體情慾活動)以得到一個愛的對象(love-object)。一開始,他會把自己及自己的身體,當成是愛的對象;隨後,他會從這個階段過渡到選擇一個異於自己的人作為對象。由自體情慾進展到對象愛的過渡階段,很可能是一種無可避免的正常現象,但許多人似乎在這個階段很不尋常地徘徊不前,同時也把這個階段的許多特徵帶向他們發展的下個階段。

最重要的是,在個體的自我中被選作為愛的對象的,極可能就是生殖器官。這麼一來,發展的趨勢便導向選擇具有相同生殖器的外在對象──也就是同性戀的對象選擇(object-choice);過了這階段,才會轉成異性戀。可以這麼說:那些在日後顯露出同性戀特質的人,仍拘泥在選擇和他們自己有著相同生殖器的對象,而沒有從這種束縛的狀態解放出來。在這樣的前後關係中,探討相同生殖器官對兩性影響的嬰幼兒性理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力(參見1908年出版之《論兒童性理論》(On the sexual theories of children)。

一旦異性戀的對象選擇階段達成之後,同性戀的傾向並不會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從此遠離或就此打住,它們只是從原來的性目標轉個新方向。此時,他們結合了一部分的自我欲力(ego-instincts)──就像「依附」(attached)的部分,得以建立社會欲力,並將其中的情慾因素轉而投注在友情、同志之誼、團隊精神以及對人類的大愛之上。在正常人類的社會關係中,我們實在很難想像,竟會有這麼多是出自於這種情慾因素(伴隨著對性目標的壓抑)。這一點都不奇怪,正由於這種同性戀情慾,特別是抗拒而不願耽溺在這種感官情慾的人,才會積極主動地對人性共通旨趣有所貢獻──正是來自於他們對情慾欲力的昇華。

我在《性學三論》[Standard Ed., 7, 235] 中已經表示過,人類性心理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可能出現「固著」,而形成一個發病的關鍵點。沒辦法讓自己從自戀階段徹底解放的人──換句話說,他讓自己固著於一個將導致發病的關鍵點上,因為一些異常強烈的力比多找不到其他宣洩出口,導致社會欲力對性的過度投入,而抵銷發展過程中的昇華作用,並使自己身涉險境。這樣的結果可以出現在任何能造成力比多逆轉的事情上(也就是造成「退轉」(regression)。就一方面來看,無論是因為對女性感到失望,使力比多間接地增強;或是因為與其他男性在社交關係上的受挫,直接造成力比多的抑制──這兩者皆是「欲求不滿」的例證;而另一方面,也許力比多在普遍增強後,變得非常旺盛,以致於無法沿著既成管道尋求發洩的出口,結果就在最脆弱的地方,潰決而出。從我們的分析中顯示,妄想症患者不遺餘力地保護他們自己,避免在社交欲力的投資(cathexes)中產生對性的貫注。促使我們臆測,他們發展過程中的脆弱點,也許是介於自體情慾、自戀和同性戀階段中的某一處;促使他們發病(也許需要做更精確的定義)之處,必然就是上述提及的某個階段。克雷培林(Kraepelin)所稱的早發性痴呆,或者布洛依勒(Bleuler)所稱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病患,可能也有相似的傾向發病之處。我們寄望在將來可以找到相關的線索,藉以回溯病患們在這兩種疾病(就它們的型態與病程),及其相對應的固著發生起源間的差異。



相關活動訊息:
佛洛伊德150歲冥誕紀念:5/5~5/26「向大師致敬--精神分析與現代生活」系列講座(四場)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