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看見」自殺以後
  從窗戶到門的距離
  轉化死亡的力量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書摘:
  第一章自殺者死後,留下的人將遭遇什麼困境
  第三章 一個家庭的故事
  第四章 心理交易:我們與生命的交易
   
  延伸閱讀:

 

《難以承受的告別:自殺者親友的哀傷旅程》(已絕版)
Silent Grief : Gliving in the wake of suicide

作者: 克里斯多福.路加斯、亨利.賽登(Christopher Lukas
譯者:
楊淑智
書系:Caring 005
定價:280元
頁數:320 頁
出版日期:2001 年 08 月 01 日
ISBN:9573049570

特別推薦:文榮光、王浩威、吳淡如、陳秉華、朱開玉、慧開法師、蔡昌雄、許佑生、吳庶深
-----------------------------------------------------------------------------------------------
第四章 心理交易:我們與生命的交易

那是我這輩子所遭遇的事情中最難挨的。我將出去幾天,然後回到我以前住的地方,我好奇五年後會有什麼變化。一位遭遇親友自殺的朋友告訴我,那痛苦最後變得麻木,但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是一生中最難熬的苦痛,彷彿是我個人的浩劫似的。
──一位自殺者遺族

有些自殺者親友的情緒反應是短期的,另一些人則內心煎熬了好多年。也有人因對自殺的反彈力強大,而顯得從未遭受打擊的樣子。毫無疑問,在這種緊張壓力之下,自殺者親友的生活將有新的模式。

我們稱人們用以面對自殺事件的方法為「交易(bargain)」。這種心理交易能使自殺者親友的情緒安適一些,讓他們繼續過日子。我們將它稱為「交易」是因為這類處理方式有交換意味。他們會放棄某種東西,以換取舒坦的情緒。他們的確得到回報,但也必須付出代價。例如:

●尋找代罪羔羊

這種交易就是:自殺者親友尋找一個或多個他認為應該為死者自殺負責的人。將焦點集中在這個代罪羔羊身上,就可以將原先傾注在自殺事件或遺族身上的憤怒,轉移到這個代罪羔羊身上︱他或他們被認為「應該可以阻止當事人自殺」,或「就是他們導致當事人自殺的」。但是,一直密切尋找代罪羔羊的念頭,會阻礙了自殺者遺族健康過日子的能力。

心理交易保護遺族抵抗痛得令人難以消受的情緒或思想。但是,這些心理交易同時也會讓他產生有害於己的行為。就此而言,交易可說是有好處,也有壞處。所須付出的代價,有時並不顯而易見。例如,找到代罪羔羊轉移自己的憤怒感也要付出代價,因為內心的憤怒並沒有真正完全消散。某種程度上,他並不接受這種感覺是自己真實的一部分,也不給自己機會去談論,以便解脫重擔。憤怒一直被埋在內心深處,散發毒素。耗費一輩子的光陰攻訐代罪羔羊很可能使他的許多行動徒勞無益,甚至會更痛苦,在其他方面造成許多傷害。

不好的心理交易也會使人無法以正面的思想過日子:無法維持美好的婚姻(或使兩人能在一起)、無法結交新的朋友、無法享受工作。不好的交易也有好處,它可以消除一種負面情緒,讓人靠剩餘的感受過活。但是,如果有太多的感受被漠視,同時做了許多其他犧牲的話,這種心理交易也不會真正發揮功效。自殺者親友依舊陷溺在痛苦中︱儘管只是受捆綁的痛苦,而不是令人無法忍受的痛苦。

足以被稱為交易的行為還有哪些?誠如你將看到的,這類行為各有不同之處;我們一一將它定名,以強調其特質。茲舉數例說明。本章以下部分將更詳細描述自殺如何使自殺者親友產生這些心理上的交易。

●道別

遺族不是好好地過自己的日子,而是耗費多年時間不斷向死者道別。他們延續哀悼的心情,卻沒有太多的傷痛,也沒有繼續往前走。

●以罪惡感做為懲罰

這些遺族並沒有尋找代罪羔羊,而是以自己為代罪羔羊。他們多多少少覺得該為這起自殺事件負責任。他們變成受害者,一直沈痛地扮演代罪羔羊的角色。

●身體狀況

他們不是以心理問題癱瘓自己,而是身心狀況整個出問題。他們以為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殺以外的問題上。但這不太可能。

●阻斷

遺族可能不允許自己過好日子。結果,全家分崩離析、夫妻離婚、沒有性衝勁、丟掉工作。孩子們喪失自由,不再能隨意表現得像個孩子。這方面的一位研究者發現,配偶自殺的人再婚對象經常再度令他們失望︱讓他們覺得再度被世界拒絕、被懲罰。

●自殺

所有的交易中,最令人難過的就是遺族最後自殺了。

●逃跑

有的遺族不停地移動︱換工作、不斷換新的男(女)朋友;換任何東西,卻沒換裡面的情緒。這讓他們錯失生命中許多美好的事物︱這些美好事物唯有留在一個定點才享受得到︱包括與新的配偶建立美好的關係,或好的工作、好的朋友。

此外,還有其他交易,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中繼續談論。

我們很難斷定:假若這些人不是自殺者的親友,生活可能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憂鬱?會不會離婚、酗酒、丟失工作、胃痛、憎恨家人、對子女失望,甚至自殺?當然,沒有人知道,但是在這些故事中可以明顯看出:遭遇親友自殺的人的行為模式相當引人注目。若要歸類,他們應該歸為受害者,比一般人更有怒氣、更有罪惡感、更陷溺痛苦。他們所做的心理交易︱適應生活的模式︱代價非常高昂。

我們將這些心理交易賦予名稱,旨在提供指導方針,讓讀者容易了解它們的基本模式。就像所有的心理現象一樣,有些心理交易會重疊、交錯。最後要提醒讀者的是,「交易」只是觀察自殺者親友生活的其中一種方法:訴說遺族故事的方法。

觀察這些心理交易的模式,我們似乎看出:「憤怒」扮演很特別的角色。正是遺族對死者的憤怒,使事情變得錯綜複雜。這個憤怒有三部分的起因:

憤怒於被(死者)拒絕、拋棄、指控。

自殺者顯然並未看重親友到某個地步,覺得值得為他們繼續活下去;親友被所愛的人拋棄;他們被指控,彷彿是死者伸出手,指著他們說:「你做得讓我受夠了。」

自殺者的親友並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恐怖的憤怒情緒。這情緒令他大受驚嚇、有罪惡感,且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任何人的這類心理交易,就會發生其中隱藏著憤怒。

幸運的是,心理交易並不一定是永久不變的。自殺者的親友若不幸陷溺在心理交易中動彈不得,將會使他們面對世界和自殺事件的方式有害於自己和家人、朋友。但是如果他們幸運,或懂得訣竅尋找協助,他們所做的心理交易將會改變。本書有許多故事可以看出:有些自殺者的親友一旦改變心理交易後,可以產生力量過更新的生活。

當然,有些心理交易在一開始時非常有幫助。儘管自殺者的親友並不承認憤怒的情緒,儘管他們憂鬱且有罪惡感,許多人還是能繼續過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伴隨著親友自殺而導致的「創傷後壓力疾患」和延續不斷的痛苦,不一定具有永久的殺傷力。花一些時間閱讀本書中探討自殺者親友如何以令人不愉快的心理交易適應生活,並不會使遺族的生活變得更糟糕,反而會讓人了解,原來這是許多遺族共有的情緒困境;許多人覺得,這樣的分類有助於自殺者親友處理他們的痛苦經驗。本書第三單元將提供其他技巧,教導遺族如何在親友自殺後抒解這傷痛。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