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在黑暗裡點燃燈火
  「生命」、「實存」與「召喚」
  深究人性的導師
   
  書摘:
  雙親
  童年
  理性
  幽默
   
  延伸閱讀:

 

《意義的呼喚》(已絕版)
Was nicht in meinen Buchern steht. Lebenserinnerungen

作者: 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
譯者:
鄭納無
書系:Master 005
定價:220元
頁數:240 頁
出版日期:2002 年 04 月 01 日
ISBN:9868024803

-----------------------------------------------------------------------------------------------
深究人性的導師
書序作者:李天慈 (輔仁大學心理復健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很榮幸也很愉快的為本書做了校閱的工作,因為法蘭可教授是我在維也納讀書時的老師。在閱讀的時候,彷彿我又回到維也納古老的街道,大學的主建築物,附近的還願教(Votivkirche),醫學院法蘭可教授上課的大講堂……。

是快要四十年前的事了,剛自台大心理系畢業的女孩,到了維也納大學,本來想走臨床心理學的路,但維也納大學的心理系並沒有臨床組,有名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阿德勒都不是心理系的教授,他們都曾是醫學院精神科醫師、精神醫學的教授。那時,我不願意再花七年的工夫去唸醫學院,唯一的方法就是唸心理系而同時到醫學院去選修一些課程,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去選修法蘭可教授的課。記憶中還有艾斯伯格教授(Prof Asperger)的自閉兒童團體治療課程,艾斯柏格教授就是後來因他而命名的「艾斯伯格症候群」的兒童精神醫學大師。

年輕的我並不知道這些教授們的豐功偉業,也不知道法蘭可教授已是聞名世界的「第三維也納心理治療學派」的創建者。在眾多學生的階梯教室上課,六十年代的維也納學生中雖然很少有東方面孔,但大師也不見得因而認得我或注意到我,而我也從來不敢向他表示對他的景仰,但,他卻可以算是在臨床心理學或諮商輔導的路上,影響我最深的一位老師。

上課時的法蘭可教授除了許多次因應邀到國外演講而由講師代替上課或停課外,並不是總在教意義治療,而是在教神經精神醫學,也常有把病人推到講堂來的情形。上課時就像這本自傳中所表現出的他:詼諧中有許多哲理、輕鬆中教導了深度的知識。

對人性的尊重、把人看作一個身、心、靈三個向度(Dimension)是法蘭可教授的基本觀念。他從來沒有忽略人的生理或神經組織,但卻從來沒有把人看作一團神經細胞與肌肉、骨骼的反應體。他的向度的本體論(Dimensional ontalogy)對意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法蘭可認為,就像二度空間無法取代三度空間,人的身、心、靈是一個類似三度空間的整體,而非三個層次,是不可分的,如果只以生理、心理來看人,就像以二度取代三度空間而永遠得不到人的真相。這也是為什麼要以意義治療來補全生理及心理治療的原因。他一再說明並不是要以意義治療來取代心理治療(而且廣義來說,意義治療也是一種心理治療),而是要以意義治療來補助心理治療的不足。因為既然「靈」是構成人的三向度之一,心理治療怎麼能忽略人的靈性(Noetic)向度呢?!而法蘭可所謂的「靈」並不是指靈魂或宗教上的意義,也因此創用了Noetic這個字,以免引起誤解。他所謂的「靈」是人的精神向度(dimension of the noetic)。法蘭可認為人不是身、心的平面,而是身、心、靈的立體。當我們把人降格到只有身與心時,是忽略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性,所看到的也就不再是「人」了。

整個意義治療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觀念上。人因為有靈性的(或精神的)向度,有人性,才有自我意識與良心 (self-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所以才能有「自我割離」(self-detachment)的能力--也因此才能運用意義治療的技術「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


人也是因有人性(精神向度)而與其他生物不一樣。精神上的自由與抉擇能力(因而有責任),犧牲奉獻與愛的能力等等,都是源因於人有精神的向度。人之所以尋求生命意義,也是由於人有精神向度,這並不是病態,但也可以因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而產生「存在的空虛」,甚至形成精神官能症,法蘭可稱之為,「意理精神官能症」(Noogenic neuroses)。這種精神官能症就不需要一般心理治療,而是意義治療。同樣地,「存在空虛」也只有意義治療才能處理。

法蘭可認為,人有求意義的意志並不是一個信念,而是一個事實,他並用許多不同的問卷調查結果來証實,他說,「不要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要問生命對我的要求是什麼」,站在一位神經醫學家的立場,累積多年的精神病學的臨床經驗,又經歷了集中營的考驗後,法蘭可更確定了自己的學說:生命絕對是有意義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而不是發明)自己生命的意義。不同於一些虛無主義者的論調,人的無奈並非是生命的沒有意義,而是必須忍受自己沒有能力用理性去了解生命之無條件的有意義(unconditional meaningfulness),同時在他的著作中,法蘭可也具體的提出了肯定生命意義的方法。

法蘭可自豪的說自己以「矛盾意向法」為「行為療法」作了開路的工作,這也是被後來的行為治療者所認同的,我認為或許可以更正確的說,他也是以認知行為治療法在做心理治療,人的認知能力不也是人的精神向度嗎?在我自己以認知行為取向做心理治療或諮商輔導時,也一再地發現人對「自由」與「責任」或「人生意義」的認知扭曲或認知錯誤,亦常是苦惱的一大主因,因此即使是四十年後,我仍然認為法蘭可是我的導師。

法蘭可教授也談到所謂的集體精神官能症(Collective neuroses),指出現代人的朝生暮死的心態、宿命自棄的觀念、從眾或狂熱的偏激現象,其實是由於人對自由與責任的恐懼與逃避,「自由加上責任,會使人成為靈性的存有」(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together make a man a spiritual being)。

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引起台灣讀者對這第三維也納心理治療學派的興趣,引起一些社會價值觀的衝擊與討論,這也許是我們目前的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建設或心靈改革運動!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