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簡單說心坎
  體貼的佳作
  我的護理之鑰
  人在哪裡尋求依靠?
   
  書摘:
  生病是什麼?(一)
  生病是什麼?(二)
   
  延伸閱讀:

 

《病床邊的溫柔》
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

作者: 范丹伯(J. H. van den Berg)
譯者:
石世明
書系:Holistic 001
定價:150元
頁數:128 頁
出版日期:2001 年 06 月 01 日
ISBN:9573049546

-----------------------------------------------------------------------------------------------
生病是什麼?(一)

當疾病進駐
每一年,數以千計的人經歷同樣的發現:正在沐浴中的女人,感覺到「乳房裡的硬塊」時,驚慌地掉落手中的肥皂,她看見可怕的訊息--死亡已經進入她的生活。一個持續幾個月為便秘所苦的男人,當醫生告訴他必須動手術的時候,他看見生命的不同光景,明白生命即將完全改觀。也許沒有那麼致命,但不能說不重大。像是一個學生被告知必須待在療養院「幾個月」,或是一個家庭主婦,知道自己心臟的毛病,必須長期依靠其他東西的協助,如果能一直躺在床上或不離開椅子,或許她還可以「活上幾年」。

每個重病的開始都是一個句點。正常的生活抵達了終點,另一個完全未知的生活才要啟程。儘管病人焦慮地盤算即將面臨的哀傷和痛苦,可是他並不全然明白接下來的日子會怎麼樣。他認為自己的生命是沒有價值的,甚至無法認出生活的形貌。對生病的人來說,生命似乎不能真正的活著,只是日復一日的忍受。整個人被擊倒了,困惑無助,只能做徒勞的反抗,或死心地逆來順受。對一個健康的人來說,這是個非常令人驚嚇的經驗,幾乎無法想像。他原先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突然變得難以預料:在世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難以圓滿;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的信念開始動搖,對自己硬朗的身體失去信心--即使理論上能接受生命的種種敗象,世間的一切已經不再如昔般確定。

最後的時光彌足珍貴
健康的生活狀態關上大門,驅策生命做出新的應答。這世界變得從未有過的可愛。比起從前,只是一件日常瑣事,就讓心情變得殷切。當柏納諾司(Bernanos)這位鄉村傳教士3知道自己罹患的癌症已經無法開刀,剩下的日子屈指可數,他感到世界快速地飛離他而去,整個人陷落在寂寞孤獨的狹小視野裡,同時卻驚訝地發現世界變得豐富而可親。以前,他總認為俗世的生活已經引不起存在的興趣,現在,他清晰地回憶起自己健康時的光景。第一個讓他想起的,是腳下踩過的路。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那條從家裡蜿蜒到學校的路,還有夏天裡發燙的省公路,家裡附近的小徑,最後,他看見的是即將要走的路。去生活、去工作突然變成一個強烈的動力。確定自己即將死亡,反而讓日子更加鮮活起來,相形之下,慢性的疾病更強烈地向我們顯示,健康是個恩賜。這令人訝異的發現,從此和病榻生活如影隨形,不曾消失。

與周遭一切扞格不入
生病,除了和自己發生衝突,更讓人苦惱的是「和周遭環境的衝突」:法朗士.巴斯多瑞里(France Pastorelli)在自傳式筆記中,精彩地敘述了自己得了心臟病的生病狀態:「與親近者合演的好戲」4。

與周遭環境的扞格不入,大部分來自那些有著健康身體的訪客的舉止。病人其實從未真正度過生病之初的驚懼,也還沒有完全接受自己是個病人,即使病已經延續了好幾年,一直沒有康復的跡象,病人仍把病當做一種暫時或是偶然的狀態,但是健康的來訪者,很快地就把病人推出日常生活的常態,病人的疾病變成了既定的事實。

訪客的異樣眼光,撐托出病人生病的實質內容,即使經過了一個星期,訪客走進病人房間時,不再有異樣的眼光。經過了一個月之後,訪客的問候語:「一切都好嗎?」就像他們千篇一律地把帽子放在床邊,把大衣掛在衣架上的動作一樣平常,他們甚至沒有巴望病人回應一聲。但是病人一定會敏感地注意到這種窘境,當他想要說說今天情況怎麼樣呀,什麼讓他擔心、睡不著,或是什麼折磨他,讓他痛苦,他感覺到訪客並沒有聽進他的話。來訪的人心裡明明想著其他的事,表面卻假裝興致勃勃地聆聽。病人可以讀到訪客心裡的想法:「知道啦,早就知道啦,病情會怎麼樣我們也知道,復原的機會很渺茫,反正人總歸是要走的。」

訪客總是很快地把生病當成事實,病人卻未必如此肯定。訪客談論外邊的事情,那不久前還屬於病人的真實世界,現在卻證明病人已不在其中了。對於訪客來說,病人是個完全的局外人,一個退出來的人,「他只是一個病人」。他在世界曾經擁有的位置,已經被人取代。在開始生病的前幾天或是幾個星期裡,他的缺席似乎會造成問題,漸漸地,問題不再那麼明顯。沒有人會再因為他的缺席而擔心。因為事情還是做得好好的。所以,很少人會想到他,以至於他的缺席也變得微不足道。其他的人只有在瞥見月曆上註明的下一次探病時間,才會想到他。

無意帶來的距離
當然,以上所言都不是公開表示的,否則會陷訪客於不義,好像事情都要歸咎於他。沒錯,來訪的人有著真誠的同理關懷,他們所說的和想的,都是基於同情的立場。但是一旦踏進病房,他們無法阻止異常敏感的生病者,用生病的角色來看待他們所說的話。病人感受到自己是個道道地地的「病人」,一個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外邊那個照常運轉的世界不再認識他了。街道傳來的喧囂、房裡的聲音、早晨穿透窗戶的晨光和傍晚的燈光,都不一樣了,桌上稍微大朵的花及一籃貴了點的水果,讓房間有了新的面容……所有的東西都在告訴他,在他小小生病範圍以外的生活變得極度生疏,而他親愛的訪客,只需用他們的到來和說話的方式,就把這種生疏移植到具有敵意的距離裡。

尤其是當這一切都刻意表現出來時,生疏的感受特別真實。想想,當一個病人變成需要用技巧去應對、需要小心接近的對象時,勢必會產生距離。來訪的人讓生病的人更加明白,甚至將生病規範強加在病人身上,哪些話可以說、哪些事不能提,當然與外面世界不一樣,因為病人活在一個新世界裡。更遑論當生病的人要開口說說自己的病情時,被逐出日常世界的感受有多強烈。

來訪的人習慣對病人採取保留態度,尤其是病人解釋自己的病情時。這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訪客的確有權利不去聽病人生病的細節、醫療檢驗或是治療的經驗。矛盾的是,很少人敢直接表達。這種保留的態度不見得會傷害到病人,反而是病人想要談談難以忍受的病榻生活,訪客虛與委蛇地敷衍;病人在自己的生死問題上打轉時,訪客卻以虛假的樂觀來應對,這種種做法對訪客與病人都沒有意義。生病的人最受苦的,往往是無法說出最切身的事情。這也是健康的人們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健康的人在日常行止之間,用全然輕率、虛假的態度來面對生死。

拒絕生病,也拒絕死亡
我們都害怕死亡,也害怕生病。而且我們和周遭的人一樣,壓根兒不想談這些話題。我們不公開地說生病和死亡,好克服內心的恐懼,不把這兩件事當做最真實的存在,也不肯用嚴謹的討論加以正視;相反地,我們逃避,假裝疾病和死亡好像不存在。

現在的社會習俗讓逃避變得非常容易。

我們從輝清格(Huizinga)的《中世紀的衰微》(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一書中知道,在中世紀,生病和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可以看見的。生病的人在街道上走著,生病的人坐在路邊,痲瘋病人拖著咯搭咯搭的腳步,大家都知道他來了……他們拖曳的身影像是可以看見的警告,彷若是定期籠罩在歐洲的黑死病和霍亂的沈默身影。沒有人可以忽略死亡的臉孔。如果有人離去了,響在整個城鎮的喪鐘聲,讓每個人都知道來參加死者的喪禮。亡者的安息之地是城鎮的中心,座落在教堂附近的墓園裡。死亡無時無刻都被呈現著,疾病也是。

可是到了現代,生病的人住在醫院或是安養機構裡,疾病從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消失。來這些地方探病的人,通常不會注意到生病和死亡,那裡有歌聲和笑語,幾乎看不見受苦。嚴重的病人被移到私密的房間裡躺著,像是祕密生病著。當死亡降臨,其他的病人不會立即察覺到什麼異樣。一會兒後,一陣交頭接耳,死亡神祕地掠過病房,從來不被見到。少有機會,一個瀕死病人會被允許在過世前的短暫片刻回到家裡。

讓病人在最後的時刻回家,或是回到最熟悉的環境,這個想法值得鼓勵,卻也意味著禁止在醫院死亡。死亡不允許出現在讓人回復健康的地方。

即使對病人自己本身,死亡也必須掩飾。嗎啡原只是用來解除疼痛,隱而不談的忌諱卻期許人在昏迷中逝去。如今,大多數的國家不再把墓園安置在城鎮中心。尤其在大一點的都市中,尋找死者的歸所是要費點力氣的,它們通常在城鎮的外圍,覆蓋著綠色的圓頂,隱蔽並遠離道路。墓園給人的印象像個歡喜園(pleasant garden),像個矯飾的公有垃圾掩埋場(有時候甚至就在旁邊)。路過的人還以為那是個宏偉堂皇的別墅宅第,而不是死亡的地界。

檯面上的拒絕
當然了,把生命與死亡隱藏起來有許多好處,例如不讓生病的人在鄉鎮的街上流連,比較合乎公共衛生,而村裡也不再有無知者等等。

給生病的人需要的照料,是合乎人道的;如果病人在生命結束之際承受著萬般的痛苦,不給麻醉止痛則是殘酷無情的。
話雖如此,我們難免覺得失落。從心理學上來說,從日常生活中摒除生病和死亡,是件極端危險的事;把發瘋的人從我們每天的生活裡移走,絕對和公共衛生所考量的不一樣。我們可以完善地處理廢棄物,現代文明人不會接觸到腐物、廢棄物,但是這不能與移除生病死亡相提並論。從心理學來看,將人類最根本的真實--生命的毀敗性變得隱而不顯,反而讓它更危險、更具威脅,也讓人誤認生病和死亡是件災禍。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準備死亡,就只能在驚嚇中看見生病、死亡的到來。

現代人好比是年輕時的佛陀希達多,希達多的父王百般保護他,好讓他遠離人的苦難,但他天生特別的敏感,置身人造樂園裡顯得格格不入。

在現在這個時代裡,出現許多有關焦慮及恐懼的思考和書寫,並不是巧合,我們已經不再活在真實的生存世界裡頭。因為對存在真實的否定,更使生老病死變為模糊的懼怕。懼怕隱隱地潛伏在表面快樂和健康的生活底下。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