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圓與緣
  心靈探險的迴峰路
  見地的觀照
   
  書摘:
  第一章第二節、佛教與我
  第一章第三節、向往西方世界
   
  延伸閱讀:
  《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
Buddhism and the Art of Psychotherapy

作者: 河合隼雄
譯者:
鄭福明、王求是
書系:Psychotherapy 005
定價:220元
頁數:184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10 月 14 日
ISBN:9867574273

特別推薦:王浩威 策劃,王麗文、申荷永、自鼐法師、許文耀 推薦,心靈工坊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
-----------------------------------------------------------------------------------------------
見地的觀照
書序作者:許文耀?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

這是一本好讀但不易理解的書,因為它涵蓋了兩個深奧的理論──榮格的心理分析論與佛學,正因著深奧,讀者不妨跳脫自我的預設與解讀,進入河合隼雄先生的內心世界,或許可領悟河合隼雄先生想表達的是什麼,之後再回歸自己內心體驗的觀照,此刻你會覺得河合隼雄先生是如此地認真對待自己。

身為一個心理治療者,除了想解決個案的問題之外,多多少少都會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是誰?」也就是想一窺生命的真諦為何?此等問題可能是一輩子都尋不到答案的,在此狀況下,有些人會窮追不捨地希望知道真相為何,有的人可能就放棄了。不管如何,真相不明,每個人於內心總有遺憾與迷惑,而不斷地狐疑起自己──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我?對於這樣的疑惑所引發的痛苦,可能是每個人根深蒂固且茫然不知的本質。

為了解決這樣的迷惑,人人均會找尋可以依靠的基礎,來作為看待一切的標準,此種情態於佛家稱為「見地」。因此對於佛家來說,每個人的生命及對自我的看法是由此「見地」所建構的。當你的見地不清或是站在一錯誤的領域時,你的生命就處在危險的境遇裡。佛法正是開示著凡夫位的見地為何,而佛界的見地又為何,如何由凡夫位的見地提升至佛界的見地,是人生值得行之的正確道路。

如同河合隼雄先生的求學過程,在其見地中,排斥日本文化,而一味地追求西方的個體主義,並以此作為看待一切的標準。但是當他面對外境,如外國人、夢境等,他發現這種標準不再是唯一,由這些現行的外境中,他意識到過去與現今生活的「日本」本土經驗是不能且無法排開的。由此書中,他以《華嚴經》為思惟見地,分析了其見地中「強勢的」因素與「弱勢的」因素,並面對這些種種因素,當捨掉自己一定是什麼而不是什麼的堅持時,這些因素自然整合出更高、更深的見地,相對於過去的見地,就會顯出「空性」,亦即此刻的見地包含了「可能」與「不可能」、「矛盾」與「相容」,而有「無礙」之感。

這種見地的觀照,河合隼雄先生不斷地在「我是一位佛教徒或是榮格心理分析師」、「十牛圖與煉金術」、「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心理治療中的個人與非個人關係」等課題,反覆地思維、提問與沈澱,如同在十牛圖中的十個階段。這樣的觀照不僅有助於個人生命內涵的提升,且能更清楚地了知心理治療中可著力之處與要幫助個案什麼。

因循著上述的看法,河合隼雄先生於此書闡述一個重要的觀念,亦即「心理治療中非個人意識部分,及其與個人意識的關係」。他用了「佛心」與「眾生心」來點現這兩種意識,說真個的,他誤用了佛法的用語及其要義,但這並不是我想闡述的部分,因此不在此多贅述。從「大乘起性論」的看法,欲闡明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於萬物現象間,你所見、所嗅、所嚐、所觸、甚至所意,皆由心所幻造,因此於世間中所努力投注的一切執著,均會帶來痛苦,因為其沒有真實性,這必會帶來幻滅,因有生必有滅。所以凡夫眾生於其見地中如何認清,這成為其生命要邁向痛苦或喜樂的一個抉擇點。因此金剛經的四句偈如此招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不過河合隼雄先生的關注之處不在於此,他抓取了「心物同源」的看法,亦即「萬物為心照」,或是「相由心生」,也就是內心妄動著什麼,於外境就顯出什麼,因此心釋放何種有為法,外境就依著這個法造出一個可照見的相,而這整個動作又會被心給攝持住,所以個人對這個世界的了知就如此地固定住。瞭解了這個道理,一個人如欲改變自己,理當由「內心」改起,但由於我們對「心」的領域常是虛無飄渺,那實是因為「心」是相當抽象的,而不具任何形、色、相,所以一般人無法從理路著手,去推演出心是如何造動。有基於此,河合隼雄先生認為此種改變可從「行路」著手,如同他所言日本人的「行易」,亦即當我們於個人可意識到的世界中之種種行徑均能察覺,且不具煩惱,那此種現行熏回至阿賴耶識時,自然貯存了「好的」體驗,不過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更清楚地覺察顯現於外的萬相之背後的無言內涵,亦是不可忽略。因此,當一個人有了這種見地的信念,自然而然他不敢放肆自己,而會開始認真地面對自己。

人生在世所為何事?不就是為了遠離痛苦及追求喜樂嗎?但是當我們不知造成痛苦的真因及追求喜樂的正法,那我們永遠活在痛苦中。河合隼雄先生於此書中曾摘錄了「華嚴經」中的「歡喜地」,雖然他閱讀時出現了頭昏腦脹的外相,但是於此書的最後一章之「解釋和語言」及「溫柔的悲憫」兩節中,我體會到他領悟了此種歡喜,亦即促成個案力量發露的不在治療者與個案兩者間可意識到的外相,而在於那「默契」之中。這種默契架起了兩人可言說的橋樑,於此,「真實」可無庸置疑地分享,不需計度,不需卜量,就是那麼直接,因而自性發露,直通無礙,而使彼此照見出更深的內心言語,並相互交流。所以悲憫的心乃在治療中,治療者與個案均不願讓痛苦繼續活在自身當中,藉著願意解脫的溫柔心來拔脫此種痛苦照見造成痛苦的根源,這正是心理治療最具說服性且有力量之處,而反映出真正的「人的科學」。

從此書中,看到了河合隼雄先生對自己見地的反省,是那麼認真與努力,此點正是我看了此書後最大的收穫。當一個心理治療者,不這麼努力,行嗎?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