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點燃治療的想像力
  學習家族治療的奧妙
   
  書摘:
  家族治療理論二分法──介入型與限制型治療師
  家庭的特殊性──每個家庭都不一樣
  家庭的共通性──每個家庭都一樣
   
  延伸閱讀:

 

《學習家族治療》
Mastering Family Therapy?GJourneys of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作者: 薩爾瓦多.米紐慶( Salvador Minuchin )、李維榕(Wai
譯者:
劉瓊瑛、黃漢耀
書系:Master 012
定價:420元
頁數:400 頁
出版日期:2003 年 10 月 08 日
ISBN:9868024889

-----------------------------------------------------------------------------------------------
學習家族治療的奧妙
書序作者:薩爾瓦多.米紐慶

很久以前,一位智慧無礙的大師,津津有味聽著兩位得意門生爭辯。第一個學生以非常肯定的口氣提出看法,大師微笑贊同,「說得有理!」
另一個學生以清晰深具說服力的態度,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大師還是微笑贊同,「說得有理!」
兩位學生目瞪口呆,同時抗議,「大師,我們不可能同時都對啊!」
大師回答,「說得有理!」

本書的作者群,就像這位大師,對於如何成為家族治療師,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馬思基(Meyer Maskin),這位嚴苛、才華橫溢的心理分析訓練師,常常對學生提到自己的經驗。有一次他想蓋避暑小屋,要求建築師展示過去設計過的藍圖。然後他一一實地勘察,了解房子蓋好後的風貌。馬思基說到這裡,為了增加效果,先停頓一下,然後繼續這個話題,「難道我們不應該花同樣的心力,尋找稱職的心理分析師嗎?換句話說,在一起開始艱辛的心理之旅前,難道不應該看看這位心理分析師是如何建構自己的生命?她是否充分了解自我?她是怎樣的配偶?甚至更重要的,她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
家族治療師傑?海利(Jay Haley)在臨床工作者當中,雖然也以批判的觀察者自居,卻不贊同馬思基的觀點。海利提到自己認識很多好人與優秀的父母親,可是卻只是平庸或拙劣的治療師;而他也認識一些生活雜亂無章,卻是能力超強的家族治療師。不管是個人所具的生活能力,或是經由心理分析、心理治療所獲得的自我了解,都沒有辦法增進治療師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更好的臨床工作者。海利認為,想要獲得臨床技術,必須針對治療的藝術給予特別的訓練:包括如何做計劃、如何給予指示、如何重新安排階層關係等。他覺得,唯有針對實際的治療過程提供督導,才能達到上述目的。海利也相信,想要了解家族治療師是否稱職,應該去訪談他治療過的病人;只是閱讀治療師的記錄,頂多了解他的書寫技巧,無法看出他的治療功力。

治療師成長的起點
在這裡,我們發現自己陷在無所適從的困境當中,因為就像前面提到的大師故事,兩方意見絕對不一樣,我們也都同意他們的說法。我在以前的著作中提到,如何運用自我的不同層面,去回應病患的不同需求。從這些經驗當中,我體會到,這些家庭對我造成了許多影響,而這也連帶影響我對他們的反應。所以在治療的層面,絕對需要充分的自我了解。不過海利認為,治療性的反應不是由自我了解所引導,而是藉由了解家庭功能運作的過程,以及指向改變的介入行動所指導。我同意海利的看法!
許多家族治療派別,為了避免陷入這種矛盾困境,往往要求接受訓練的學生,必須同時接受心理治療,事實上,這也是一些歐洲國家在核發家族治療師證照時要求的條件。我們都記得早年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的家庭重塑策略,以及鮑文(Murray Bowen)要求學生改變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等做法。華特克(Carl Whitaker)習慣邀請學生與他們的配偶參與治療,並視之為訓練的一部分。若將時間再拉近點,也可以發現阿彭提(Harry Aponte)和安東爾菲(Maurizio Andolfi)發展的一些督導技巧,也無不指出治療師自我了解的重要。
面對此一困境,我們的策略是在督導中仔細檢視治療師所偏好的風格,也就是指,他(她)處在各種不同情境時,習慣使用的窄化的預期反應。某位治療師可能非常強調內容部分;另一位治療師可能會以某種特定的意識型態,譬如女性主義,來解釋個案家庭的行為。有時治療師的風格與他的基本性格特徵有關,譬如逃避衝突、官僚姿態、害怕直接面質、只專注情緒或只重視理性、或期待圓滿結果。不過大部分時候,治療師的風格呈現的是治療師本身比較不容易看到的部分,就像拘泥小節、保持冷漠、講話過於委婉、太囉唆、說教或沒有自己的想法等。
因此,兩位治療師對於同一家庭的狀況,即使存有相同看法和共同的治療目標,結果卻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治療方式。這種風格上的差異,對治療過程造成重大的影響;其中有些方式明顯優於其他。因此我的督導是先幫助治療師了解自己所偏好的風格。在其所習慣的反應當中,哪些是治療時最常用到的?我接受這些不同的風格,這不是問題,但那還不夠。治療師的風格使她走到目前的位置,可是這一切都還有成長的空間。譬如以談話內容為重點的治療師,可以學習將焦點轉移到家人的互動關係;至於沉迷於故事情節的治療師,則可以學習使用不連續的處置技巧,退出觀察、發現模式。
無論一開始是什麼風格,都可以成為治療師成長的起點。我們挑戰治療師,希望她能擴展自己,從各種不同觀點來回應家庭的需求。這個目標是希望臨床工作者能夠自行運用不同方法,促進療效並且兼顧自發性。
華特克是一位靈活、富有個人特色的治療師,他在教學中強調,協助家庭時,應該要能採取各種共通的角色功能。他很喜歡告訴學生當他是小「女」孩時所發生的故事。我們在指導學生時,可以自由自在千變萬化,但也要能同時保持真實。
成功的督導是造就出與督導者風格不同的治療師,同時又能讓治療師在接受督導後確實有所改變;主要的竅門在於,這個自我轉化的過程當中,能夠尊重、不涉入被督導者的個人隱私生活。

關於本書
我們將本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不同的家族治療理論,並描述其中的介入型治療模式,我們以這個模式作為督導治療師的依據。本書的這一部分由三位作者共同撰寫,這三個人對家庭和家族治療的觀點是一致的。書中所稱的「我們」指的就是這三位作者。至於治療互動及督導內容的討論,指的是米紐慶的工作部分,因此書中若使用「我」,指的就是米紐慶。
第二部分則是回應海利的觀點:想知道治療師的工作是否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訪談被他治療過的家庭。在米紐慶負責的進階訓練課程中,九位受督導者會談論他們接受督導的經驗,以及這個經驗對治療實務的影響。在內容的呈現上,這些作者(受督導者)會先談一段他們在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我們都接觸過這九位家族治療師,他們都是相當優秀的治療師,並為許多家庭提供治療。從他們的表現可以輕易看出,每一位的風格都與米紐慶迥然不同。
督導者和被督導者都處於相同的經驗中。他們致力於創造具有綜合性觀點、有彈性、有回應的成功治療性經驗。這樣的督導經驗,對每一個人都產生影響,老師不只從知識面回應學生的需求,同時也是這個學習改變的行動中積極的參與者。最終,督導者和學生都獲得學習。
我們期待本書所探討的專業理論及臨床經驗,能夠讓讀者了解學習家族治療過程的奧妙!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