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初版序
  第三版序
   
  書摘:
  引言
  第一章 兒童分析的心理學基礎
   
  延伸閱讀:
  《嫉羨和感恩》

《兒童分析的故事》

 

《兒童精神分析》
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

作者: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
譯者:
林玉華
書系:Psychotherapy 008
定價:450元
頁數:400 頁
出版日期:2005 年 06 月 01 日
ISBN:9867574435

特別推薦:林玉華、王浩威 策劃,白美正、張凱理、楊明敏、蔡榮裕 推薦,心靈工坊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
-----------------------------------------------------------------------------------------------
第一章 兒童分析的心理學基礎

  精神分析使兒童心理學有了嶄新的面貌。精神分析導向的觀察法幫助我們瞭解小孩在非常早的時候除了經驗到性衝動(sexual impulses)與焦慮之外,也經驗到極大的失望和挫折。無性(asexuality)的童年與「兒童的天堂」(paradise of childhood)這樣的神話早已隨風飄去。本章的論點來自於成人分析與直接觀察小孩的結果。這些結論藉由我分析小小孩得到了證實與補充。

  讓我以一個例子開始,這個案例描繪我如何從這些早期分析中學到小小孩的心智世界。我的小病人莉塔(Rita)開始接受治療時只有兩歲九個月。她從出生到一歲,一直都比較喜歡母親,一歲之後她開始清楚地鍾情於她的父親,同時非常嫉妒她的母親。例如,當她十五個月大時,會一再要求希望能夠單獨和父親在一個房間,樂於坐在他膝上,和他一起看書。十八個月大時,她的態度再度改變,母親再次成為她所喜愛的人。也在此時,她開始有恐怖的夜驚(pavor nocturnus),而且害怕動物。她愈來愈強烈地黏著母親,並且漸漸非常不喜歡父親。在滿兩歲要進入三歲時,她變得非常愛恨交織而且很難管教。兩歲九個月時,她被帶來讓我分析。當時她的強迫式精神官能症非常顯著,常常表現出一些強迫式的儀式,擺蕩在自責的好小孩與無法控制的壞小孩之間,她的情緒發作具有抑鬱型的憂鬱(melancholic depression)特徵。此外她有嚴重的焦慮,她的遊戲非常克制、拘謹,且完全無法忍受任何挫折,並極度悲哀。這些困難使這小孩變得很難管教。

  莉塔的案例很清楚顯示,在她十八個月大時的夜驚,是她面對伊底帕斯衝突的精神官能現象。她那藉由晚上重複出現的夜驚所呈現出來的焦慮和憤怒,以及她的一些其他問題,都與早期伊底帕斯衝突所引起的強烈罪疚感有關。

  以下我將藉由另一案例來描述這些早期罪疚感的內容與起源。楚德(Trude)是一名三歲九個月的女孩,在分析中她常常重複地玩裝扮(made believe)的遊戲。在裝扮的遊戲中,當夜深人靜,小孩和分析師都在睡覺時,她會靜悄悄地從房間的另一端(在裝扮遊戲中,那是小孩的臥房)向分析師走來,且用各種方式威脅我,例如她要用刀刺入我的喉嚨、把我丟到窗外、把我燒死、把我帶到警察局等等。她會想要把我的手腳綁起來,將沙發上的毯子掀起來,說她要在上面「大便」(譯按:Po-Kaki-Kuki,小孩稱大便的用語)。我後來發現原來她想說的是,她想要窺視她母親屁股裡面的大便,亦即楚德想像中的小孩。有一次她想要打我的肚子,並且說她就要把我的「大便」(A-A ‘s)拿出來,使我變得缺乏。之後她拿起抱枕(她常常用這個抱枕代表小孩)躲在沙發後面,然後縮起身子來躲在角落,並露出強烈懼怕的表情。她會將自己掩蓋起來,吸吮她自己的手指頭並尿尿。每次在她攻擊我之後,就會重複這個歷程,這些詳細的遊戲歷程與她在床上的行為呼應。

在她未滿兩歲時,她開始有非常恐怖的夜驚,在那時候,她會重複跑進她父母親的房間,且無法告訴父母親她想要什麼。在分析她的遺尿、遺糞是為了攻擊父母親的性交之後,她的症狀就消失了。楚德想要盗走懷孕中母親的小孩、殺了她母親,並且佔有父親性交中母親的位置。在楚德兩歲時,妹妹誕生了。這些在兩歲時的恨與攻擊衝動,使她強烈地固著(fixations)在母親身上,且有了嚴重焦慮與罪疚感。這些焦慮與罪疚感和其他事情,皆呈現在她晚上恐怖的夜驚上。我因此做出結論:小小孩早期的焦慮與罪疚感,源自於他們的攻擊傾向,而這傾向與伊底帕斯衝突有關。在分析中,當楚德清楚呈現以上我所描述的行為時,她會想盡辦法在每次來見我之前傷害自己。我後來瞭解這些用來傷害她自己的物體,例如桌子、櫥櫃與火爐等,與原始及嬰兒期的認同符合,象徵她的母親與父親在處罰她。

  回到第一個案例,我們發現莉塔在兩歲之前,就對於每一個小錯誤感到非常自責,也對於大人的責備過分敏感。例如有一次,她父親開玩笑地用圖畫書裡的一隻熊威脅她,她立即放聲大哭。使她認同童話書中的熊的原因,來自於害怕父親對她不滿意。她在遊戲中的拘謹也源於這些罪疚感。當她兩歲三個月時,她常常玩洋娃娃的遊戲,這個遊戲為她帶來小小的愉悅。在遊戲中,她會重覆宣告她不是洋娃娃的母親。分析顯示她不被允許扮演洋娃娃的母親,因為小孩玩偶代表的是她弟弟。在母親懷他時,她希望能從母親身邊奪走這個小弟弟。這個禁令並非來自她的母親,而是來自於被內攝進來的母親。而被內攝進來的母親,遠比真實的母親更嚴厲與殘酷。

莉塔的另一個症狀是在兩歲時所發展出來的強迫症,此強迫症為上床時的一些禮節,儀式的主要內容是她必須被緊緊地包裹在睡衣裡,否則老鼠(或是她稱之為「Butzen」的東西)就會從窗戶跑進來,咬斷她自己的「Butzen」。她的洋娃娃也要被緊緊包裹起來。這些一次又一次的儀式變得愈來愈精緻細膩,而且冗長。她的做法顯示出她整個心智已經被蔓延的強迫型態所佔據。有一次在分析過程中,她將一隻玩具大象放在洋娃娃的床上,以避免洋娃娃半夜起來跑到她父母親的房間,並且「對他們做一些事情,或是從他們那邊取走一些東西」;這隻大象代表她內化進去的父母親。在她一歲三個月到兩歲之間,當她渴望取代母親的位置,和父親在一起,以及從母親裡面搶走她的小孩且傷害和閹割父母親時,她覺得這對幻想中的父母親就會開始施發禁令。

莉塔的強迫儀式的意義變得愈來愈清楚:在上床時被包裹起來是為了避免自己半夜醒來,執行她對於父母親的攻擊慾望,同時她認為這些渴望會使她招致處罰,她想像父母親會用對等的方式反擊,因此被緊緊地裹起來,也是為了對抗被攻擊的一種防衛機制。例如,攻擊可能來自於「Butzen」(指的是她父親的陰莖),這個「Butzen」會傷害她的性器官並咬斷她自己的「Butzen」,以此做為她企圖閹割父親的處罰。在這些遊戲中,她會處罰她的玩偶,然後變得很憤怒與害怕,這遊戲顯示出她扮演了兩部分的自己,亦即施加處罰的權威和被處罰的小孩。

  這些遊戲也證實,這種焦慮不只是指向孩子真正的父母親,更是指向孩子所內攝進去那對過分嚴厲的父母。在此我們看到相當於成人的超我,最顯著的標記是當伊底帕斯情結達到顛峰,正要開始下降的時候,也就是整個已經持續好幾年的發展歷程之最後階段。早期分析顯示,伊底帕斯衝突在嬰兒六個月大時即開始,嬰兒也在此時開始建構起自己的超我。

  我們也發現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有罪疚感的壓力,我們至少可根據這個基礎,開始分析年紀很小的小孩。儘管如此,成功治療小小孩的其他條件卻仍從缺。例如,他們與現實的關係很脆弱;此外,他們顯然缺乏接受分析的誘因,他們通常並不覺得自己生病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尚未能提供足夠的口語自由聯想,而這卻是成人分析治療最主要的工具。

  讓我們先由後者談起:瞭解嬰兒與成人心智的不同,使我學到如何引發小孩的自由聯想,並瞭解他們的潛意識。兒童心理學的一些特殊特質幫助我發展出遊戲分析技巧,孩子藉由遊戲和玩耍,以象徵的方式表達出他們的幻想、慾望,以及真實的經驗。就像我們所熟悉的夢的語言,兒童其實使用了同樣的語言;只有透過佛洛伊德所教導我們瞭解夢之語言的方式,我們才能完全瞭解兒童的語言。

然而,象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想正確瞭解小孩的遊戲,以及他在診療室中的所有行為,我們就不能只看遊戲中單一的象徵意義,雖然這些象徵常常是非常醒目的。我們仍必須將所有防衛機制和夢境中使用的所有表達方式列入考慮之中,絕對不能將個別元素從整體情境中抽離出來。兒童的早期分析一再顯示,一個玩具或遊戲常常會具有許多不同的意義,我們只有在作全面的連結以及考慮整個分析情境之後,才能推論並詮釋它們的意義。例如莉塔的洋娃娃,有時代表的是陰莖,有時是她從母親那裡偷來的小孩,有時則代表她自己。只有當我們將這些遊戲的元素與小孩的罪疚感連結時,才能獲得精神分析所帶來的衝擊,而這個連結乃是分析師對那些最微小細節的詮釋。

孩子在一個分析時段中所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遊戲內容,乍看之下常常是毫無意義的,他們可以一下玩某個玩具,一下扮演某些東西,然後又回到玩水的遊戲;一下剪紙,一下又開始畫畫。孩子如何做這些事情,為何突然改變遊戲的內容,以及選擇什麼樣的東西來表達遊戲的內容,以上種種都有其一定的原理、原則,若我們把它們當成夢一樣來詮釋,則可以發現其意義。

小孩常在遊戲中玩出他們剛剛告訴我們的夢,也會藉由接續的遊戲來告訴我們他們對於夢的自由聯想。因為遊戲是小孩最重要的表達工具,如果我們使用這遊戲技巧,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小孩對於遊戲某些面向的自由聯想,並不亞於成人對於一個夢的某些面向的自由聯想。對於一個受訓過的觀察員而言,這些獨立的遊戲元素或面向都是指標。小孩在玩遊戲的同時也會說話,他們講的所有話都是很有價值、很真誠的自由聯想。



相關活動訊息:
佛洛伊德150歲冥誕紀念:5/5~5/26「向大師致敬--精神分析與現代生活」系列講座(四場)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