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中文版序
 
  前言
   
  書摘:
  第一章 艾瑞克森的創造力
  第二章 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取向
   
  延伸閱讀: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已絕版)
Experiencing Ericks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n and His Work

作者: 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 Ph.D
譯者:
陳厚愷
書系:Psychotherapy 001
定價:280元
頁數:256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4 月 08 日
ISBN:9867574133

特別推薦:王浩威 策劃、劉慧卿 審閱,心靈工坊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
-----------------------------------------------------------------------------------------------
前言
書序作者:傑弗瑞.薩德

本書呈現了米爾頓?艾瑞克森醫生催眠心理治療的面貌,包括三篇文章和一篇我在1973年與艾瑞克森會談的逐字稿。本書為主觀的敘述和個人的說明,並不打算作客觀論述或評價。我本身缺乏評論的立場,而且要客觀陳述艾瑞克森也有所困難;他是一個爭議性很高的人物。在繼續探索艾瑞克森的風格之前,我認為先了解艾瑞克森學派治療方式的基本概念會有所幫助。

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是一種務實、結構取向的作法,根植在確認和改變既有的不良適應模式;促發改變優先於釐清過去,也優先於洞察症狀的意義或功能。為了促發以病人為基礎的改變,治療師在病人的參考架構下與其交會,多層次的治療溝通針對個人狀況加以調整,以進行辨識、引發、發展、聯結和運用病人的資源。雖然治療技術衍生於有效的催眠方法,但並不一定要使用正式的催眠方式。自然催眠技術(不需要正式催眠誘導過程的催眠治療)被廣泛使用,因為一般而言它們更具療效。

艾瑞克森學派的心理治療強調彈性的治療方式;對於所需療程的次數並沒有抱持預設立場,然而,治療傾向於短期和問題導向。如果可能,即便是每一次療程的長度也由所欲達成的目標所決定,而不是由時針在鐘上面的位置決定。

一般而言,治療目標由治療師決定,經常呈現常識性的理解和建議,用這種方式,病人能夠產生療效性地回應,通常這需要使用間接技術。

正如之後會見到的,間接技術包括不直擊要害的溝通,這通常需要「平行溝通」(parallel communication)。治療師透過例如戲劇化的軼事和譬喻的技巧來呈現平行溝通,而非直接說明問題和解決方式。而且,治療師能透過困境和治療暗示來形成建議,並以不直擊要害的方式呈現。透過間接技術的使用,減少抗拒的產生,而病人會活化治療,帶有意識察覺或不帶有意識察覺地加以回應。

本書呈現艾瑞克森的風格和對於心理治療的介紹,而非清楚地解說他治療方式的技術層面。這種做法與艾瑞克森的理念一致:在教學的時候,他不強調技術和理論,認為兩者要儘量減到最少。試著去證明一個特定的理論,或者打算用某種特定技術的心理治療師,他們會找到達成目標的方式,即使那需要將病人的心靈削足適屨,以符合治療師預設的理論或技術。我記得馬克.吐溫(Mark Twain)說過:如果你想要用一把鐵鎚,那有很多東西看起來都會像釘子。

正如之後所會見到的,艾瑞克森教的只是概念。他主要的擁護者傑.海利(Jay Haley, 1982)曾說:如果他能真的理解艾瑞克森的概念,新的治療遠景就會變得鮮明。本書試圖提供一個新的遠景,來了解治療師如何能幫助病人活得更有效能。

本書也記錄了一名新手治療師的思路。書中記載與艾瑞克森會談的經驗,其中大部分發生在我是一位新手治療師的階段,讀者可以見到艾瑞克森如何達到訓練一名新手治療師的任務。然而,艾瑞克森偽裝的簡化(deceptive simplicity)應該足以激起最資深治療師的興趣。

無論是一位初學者或是經驗豐富的治療師,當他們初次接觸艾瑞克森的工作,通常會浮現三點質疑:一、操弄(manipulation)的觀點;二、難以將艾瑞克森的方式結合到自己的治療工作;三、艾瑞克森是個異端人物。以上三點將分別說明。

「操弄」一詞有負面的含意。然而,如同溝通分析家,如瓦拉維可(Watzlawick)所指出:不可能不去操弄。人際的交流就意味著操弄,操弄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如何有建設性地操弄和有療效地操弄。

將艾瑞克森的方式結合到自己治療工作,困難在於那需要相當可觀的努力。艾瑞克森的作法相當嚴謹,他努力將自己培養成一位有效的溝通者。他的治療比任何其他治療師更經得起仔細的檢驗。他精確地設計語言和非語言的策略,來引發最大的治療反應。他的有效性奠基在他對於細微事物覺察力的培養;他訓練自己去找出呈現病人長處的隱微線索──能用來解決問題的長處。在某些方面,他接近個案的方式像一名偉大的偵探。一旦艾瑞克森呈現出問題的解決方式,事情的全貌就清晰可見,對留意觀察的人而言,重要的線索一直顯而易見,而且用常識性的作法便可加以辨認。

就異端這個部份而言,心理治療的學生一直在尋找一位真正的「魔術師父親」(father magician),他能個人化心理治療最嚮往的人類價值。在許多層面上,米爾頓.艾瑞克森符合這個原型;他持續不懈地激發出自己和周遭人身上最好的部份。對於一個強烈的人物,我們是又愛又怕。通常,心理治療運動一直圍繞在心理動力的名人身上,有時候詆毀這類運動的人會被套上「異端」的貶抑標籤。

這個標籤提供了不需經過周詳的評估、就能駁斥重要成果的方便之門。「異端」自動被視為膚淺而不值一評──無論如何都要加以避免。

傳統上,心理治療向來就是派別之爭的溫床。從佛洛伊德以降,心理治療的傳奇人物一直都被神格化,演進也圍繞著他們的人格和理論而發展。

艾瑞克森並不自詡為一個異端或運動的領導者。他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物,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個體性。他甚至沒有建立一個心理治療學派的意願。

我對艾瑞克森的推崇是顯而易見的。他是一位傑出的創新者,徹底地顛覆傳統,替心理治療注入新的元素。很多優秀的專業人士都對艾瑞克森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在人格上和專業上追尋他的腳步,這些人包括瑪格莉特.米德 (Margaret Mead)、貴格瑞.貝特生(Gregory Bateson)、傑.海利、約翰.維克連(John Weakland)、恩尼斯特.羅西(Ernest Rossi)、史蒂芬.連克頓(Stephan Lankton)和約瑟夫.巴伯(Joseph Barbar)。

在「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一書中,我呈現了艾瑞克森如何教導一群學生,本書和該書不同之處,在於我呈現了艾瑞克森如何和我一個人工作。在書裡我提到了我個人的反應,這是一個參與者對米爾頓?艾瑞克森的觀察。許多人試圖以客觀的角度來呈現艾瑞克森;大多數人都不想讓他們的作品滲入作者的人格特質。這不是我的目標。

因為本書大部分都是艾瑞克森和我一對一的互動,所以它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因為本書個人化的揭露,我希望它能提供個人認同和專業學習的機會。

我想要感謝許多人協助完成本書:我的編輯戴博拉.拉克(Deborah Laake)和我的行政助理芭芭拉.貝拉米(Barbara Bellamy),他們在我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提供了相當多的幫助。我也要感謝依莉莎白.艾瑞克森夫人(Mrs. Elizabeth Erickson)、雪倫.彼得斯(Sherron S. Peters)、克莉絲提娜.艾瑞克森(Kristina K. Erickson)、史蒂芬.連克頓、約翰.莫倫(John Moran)、拉瑞.金德漢(Larry Gindhart),和邁可.雅口(Michael Yapko),他們閱讀相關章節後提供的寶貴意見,都已經納入文稿當中。

傑弗瑞.薩德
亞歷桑那,鳳凰城
1985年八月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