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超個人心理學劃時代運動的先驅
   
  書摘:
  第一章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
  第三章鑽石途徑
  第十六章好奇心
   
  延伸閱讀:

 

《鑽石途徑Ⅰ: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
Diamond Heart Book One-Elements of the real in man

作者: 阿瑪斯(A. H. Almaas)
譯者:
胡因夢
書系:Holistic 015
定價:350元
頁數:336 頁
出版日期:2004 年 04 月 15 日
ISBN:9867574125

-----------------------------------------------------------------------------------------------
第一章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

有句蘇菲諺語是這麼說的,「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這句話具有多重的意義。根據你自己的狀況、發展及理解力,你對這句話的意義會有不同的解釋。「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其實是個定位問題。我將會探討到這句話的意義,以便你對我們所做的事有更清楚的了解。
嬰兒剛誕生時,他的生命型態可以說是一種純然的存在,或是全然活在本體中。當然,其本體和充分發展或證悟的成人是不同的。那是一種無區分性的、渾然一體的嬰兒本體。這個初生兒一旦開始成長,他的人格就會藉由與環境,尤其是跟父母的互動而逐漸發展。因為大部分父母認同的都是他們的人格而非本體,所以他們無法認出或鼓勵孩子活在本體中。幾年過後,本體逐漸被遺忘,於是人格便取代了本體。本體被不同的身分所取代。孩子認同的是父母之中的一個,或是此種經驗彼種經驗,以及各種攸關他自己的概念。這些身分、經驗和概念變得越來越堅固,因而逐漸形成了人格。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自然而然地相信這個人格結構就是他真正的自我。
一開始,本體已經存在了,而現在它還是在那裡。雖然你看不見它,認不出它,甚至以許多方式拒絕了它、傷害了它,但是它仍然存在著。為了自保,它只好藏身於地下,而掩蓋於其上的便是人格。
擁有人格並不是壞事。你必須擁有它。缺少了它,你根本無法生存。但如果你錯把人格當成真正的身分,你就是在扭曲事實,因為你並不是你的人格。人格是由過去的經驗、理想、概念及身分所組成的。不過你還是可以發展出真正的個人性──個人性的本體──它和掩蓋在本體之上的人格是截然不同的。然而這份潛力通常會被我們所謂的自我以及習得的身分感所接管。
一個人若是因認同、概念或過去的經驗而深信他就是他的自我,那麼他就可以被稱為「屬於這個世界,但不活在世間。」他無法察覺他真正的身分其實是他的本體。這是很難理解的一件事,除非我們偶爾能覺知到自己的本體。
於是,自我或自我認同便取代了我們的真實身分,而人格則取代了本體。人格是一個冒牌貨。對本體或人格而言,世界都是相同的那一個,但是它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卻截然不同。「屬於世界,但不活在世間」的人,他定位的方向一定是人格而非本體。

始終記住自己只是另一個東西的反射
讓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認同你的人格為什麼扭曲了事實,並且會造成痛苦。讓我們來談談想要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強壯的、成功的、有地位的這個議題。這是人們最在意、最關心的題目,幾乎每個人都會設定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源自於本體,也可能源自於人格,其中的差異非常巨大。立足於世上和獨立自主,意味著建立起本體的個人面向,然而這其實是一份內在的成就,也是一份很深的想要實現自己的慾望。活出真正的你,則意味著擺脫過往建構出的所有錯誤身分;這和你在世上的行事。你在世上做了什麼,或許能顯示出你是誰,但是它無法為你定義。你一旦活出你個人性的本體,也就是你真正的身分,那麼無論你做什麼都是定位於本體的。你通常會認為你所選擇的職業──園丁、物理學家、母親──會帶給你一個真實的身分,然而這意味著你認同的只是你世俗的那個部分,這也意味著實相被扭曲了。
通常當一個人開始對自己的內心下功夫時,往往無法區分出什麼樣的選擇是由人格驅動的,什麼樣的選擇是由本體驅動的。她可能以為選擇做此事而非彼事,比較能幫助她活出自己,但其實並沒有一個清楚的指導原則。此人不但缺乏指導原則,而且基於自我認同,她相信了她的人格驅動她去做的事,並且非常猛烈地捍衛這些事。「這就是我。我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對我最有利的事。」每當你質疑她對未來的計劃或她對自己所抱持的概念,她就會覺得受威脅。即使稍微質疑這些心智建構,都意味著你可能會摧毀她所有的信念。
在鑽石途徑裡,我們認為人格尋求自主和身分的驅力,其實是一種扭曲的心理反射;它真正想要的乃是本體的某個面向──我們稱之為個人性的本體。在某些蘇菲典故中稱其為「公主的珍寶」或「無價之寶」。有許多故事都談到這位公主──個人性的本體──如何從監獄之中解脫出來。當然,監獄在這裡指的就是我們的人格,在別的故事裡,追求此珍寶則代表著對個人性本體的追尋。
你要如何將「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應用在上述的情況裡?「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意味著你還是繼續做你正在做的事。你繼續當你的物理學家、園丁或母親等等,但你始終得記得這只是你另一個東西的反射,而你最深的渴望就是去實現你的那個部分。因此,你主要的努力方向就是去了解你的那個部分,並且去實現它。如果你以這種方式生活,那麼你雖然活在世間,動機卻大不相同了。你不再屬於這個世界。你人生的目的不只是做個物理學家、園丁或母親。你真正的目的是去發現那珍寶,你那個人性的本體。如果你是一名物理學家,你可能連連得獎;如果你是一名律師,你可能成為州檢察官。但是你如果無法找到那個珍寶,你還是不覺得滿足,你仍然想做更多的事,嘗試更多的經驗,證明自己是更有能力的。你可能把一生都花在追求更大、更美好的結果。
請不要誤解我現在所說的話。我指的不是你不能追求目前正在追求的東西;也不是說你必須坐在家裡一心只想著這個珍寶。我說的是無論你做什麼,都只是在扭曲那個真實的東西,你必須將目標定位於本體的方向,真的把這個人性的本體實現出來。因為你的人格即是那真實之物的扭曲,所以它也可能指出那真實之物。藉著對它的理解,你會開始認清反映在你心中的真相。
那句古諺語並不是要你「不屬於這個世界」;它指的是「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活在世間意味著你確實是在這個世間生活,而不是跑到山上去冥想或住進寺廟裡。你的人生就是一場歷險,無論你在世上做什麼都不是終點,而是將礦石熔成純金的一場嚴酷的考驗。一旦認清自己便是個人性的本體,那時你做什麼就不再那麼重要了,你會選擇能拓展及加強真我的工作。除非你已經證悟了你最重要的那個部分,否則你不可能擁有持續不斷的滿足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它的地位。

如何擁有融合感,卻不屬於這個世界?
讓我們來談談另外一個例子:與某人生活在一起,同時又保有獨立性。擁有某份關係通常意味著你得犧牲某個部分,或是必須做一些妥協。假設你並不想這麼做?假設你很想和某人親密,愛與被愛,卻又無需妥協而只是做你自己;以此情況為例,你要如何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首先我們必須理解關係的本質,才能回答上面這個問題。
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其實是渴望實現你在童年時與母親的某種關係。當你在四、五個月大的時候,你是處在一種「共生式」的狀態裡。那時你和母親是融為一體的,你並沒有一種「我是我」而「你是另一個人」的感覺。你只有一種美妙、愉悅、溫暖及融為一體的無區分感。
如果你思考一下你在關係之中想要的是什麼,通常會發現,你很想跟另一個人親近到不再有任何界分感的程度。你心中有一股非常強烈的慾望,想要融入另一個人之中。這甚至不再是兩人是否相愛的問題,而是渴望存在的只有愛。那就像是一座奇妙的金黃色池塘──如同陽光灑落在蜜糖上一般,一個金黃的子宮。你覺得安全,被保護,整個人都融化了。你的身體充滿了愉悅感;你的頭腦活動完全不見了。因為我們在嬰兒期跟母親進入過這樣的經驗,所以我們深信若想再度擁有這種狀態,我們必須和另一個人在一起。於是我們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人。其實我們真正想找到的只是那份融為一體、黃金般的溫暖感。
我們如何才能擁有此種狀態而又不屬於這個世界?首先我們必須了解,那種完全融為一體的狀態,那份完全消融於一體感的愉悅狀態,就是我們的本體。你不需要和另一個人在一起才能經驗到它。你可以在獨處時,與你的貓相處時,與你的地毯、汽車或另一個人在一起時,經驗到這個本體。我們需要另一個人才能擁有這股黃金般的融合感,這樣的信念往往是非常強烈的,「只要我能融化在你懷裡,只要你還愛我,一切都會是美好的。」。對大部分人而言,和另一個人在一起,確實比較容易經驗到融合狀態。他們以為自己心中早已擁有的狀態,必須靠別人才能感覺得到,其實他們要追尋的只是本體的某個面向罷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顯然不意味著你應該放棄關係躲到山洞裡,或者去北極和冰山融為一體。如果你真的想這麼做,那也無妨;但這並不是真正的重點。真正的重點是,不論你做什麼,不論你是否在一個關係之中,你都必須洞悉你的內心,去發現阻礙你經驗那份融合感的東西是什麼。不論你身處何處或與誰相伴都一樣。
對這種本體狀態的渴望,不但會影響到伴侶關係,也會使我們想擁有自己的小孩;人人都渴望和自己的孩子融合為一。有時當人們在尋找美景或這類的事物時,他們真正想要的乃是和周遭的一切融合,而他們卻認為自己必須擁有一些條件,這件事才會發生。因此,就探索內心的那個黃金般的本質而言,關係互動可說是一項嚴格的考驗了。
我已經舉出了兩個相互攸關的例子。第一個例子與獨立、做自己及身分認同──本體的個人面向──的議題有關。另一個例子則涉及到關係,而且往往會帶來自我獨立與合一經驗之間的衝突。這份合一經驗時常令你覺得你正在失去你的身分。
如果你察覺出你在世上的處境只是真實狀態的一種扭曲的反射,你就會發現真實的存在是什麼了。你的事業、興趣、關係都很重要,但只有當它們可以引導你深入理解自己時,才有真正的重要性,否則它們都是無關緊要的。

本體給你的考驗,是為領會死亡
沒有一件事比發現「你是誰」更重要了。下面這則故事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白隱禪師被他的鄰人讚譽為真正在清修的人。
有位美麗的日本少女,她的父母擁有一間食品店,他們就住在這位大師的隔壁。
沒有任何預警地,女孩的父母突然發現女兒懷孕了。
這件事令她的父母非常憤怒。女孩不肯說出孩子的父親是誰。經過一番糾擾之後,她終於招出了白隱禪師的名字。
女孩的父母怒氣沖沖地去找禪師。禪師只是簡單回答了一句:「真是如此嗎?」
孩子生下之後被帶到白隱那兒。這時他已經身敗名裂,可是內心卻沒有什麼波動,反而很細心地照顧這個孩子。他從鄰居那兒得到這個小嬰兒需要的牛奶和其它東西。
一年過後,這名年輕的母親再也忍不住了。她把真相告訴了她的父母──孩子真正的父親原來是一名在魚市場工作的年輕人。
女孩的父母立刻前往白隱禪師那兒請求寬恕,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道歉,並且想把孩子帶回去。
白隱禪師一切順受,立刻把孩子還給了對方,然後簡單地說了一句:「真是如此嗎?」
──保羅.瑞普思(Paul Reps),《禪肉,禪骨》(Zen Flesh, Zen Bones),7-8頁。

對白隱禪師而言,事情一再起著變化。他的名聲時好時壞。
但這些事對他而言都沒什麼差別。這些事和真正的他都無關。真正的他從未改變過。發生在他周遭的事與他無干。他仍然是原來的他。
你的本體是非常有智慧,非常有心量的。它會丟給你一些衝突,讓你有機會觀察這個衝突,然後你才會認清你必須弄清楚的事。你會在最恰當的時間、地點,碰到最恰當的人,然後激發出你的潛力以及你周遭人的潛力。如果你能真的試著去理解這些狀況,你就會對你的本體有所領會。這些狀況並不是要為難你,如果你只看表面的現象或視其為一種困境,你一定會很難過。如果你只從自我或某種身分的面向來看待它,你一定會感到痛苦,而且會延續這份痛苦。假設你能看見自己跌倒和受苦,是因為被路上的某些東西絆倒了,那麼你就會認清障礙到底是什麼。
我們在這裡所做的事,就是要看一看你所帶來的障礙是什麼。我們要去除它們,分析它們,檢視一下它們是來自於你的童年,還是你的關係,或是你目前的生活。從這些材料中我們會逐漸發現那塊珍貴的金屬──或是藏在裡面的寶石。你以為一旦解決了無法獨立的問題,你就能獨立自主,靠自己生活,賺很多的錢,做自己想做的事等等。這些都沒錯,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讓你內在的某個東西得到發展,其他的事自然會毫不費力地發生。

世界是一個提供許多課程的大學
因此,我們現在正探討的是「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我們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活在世間,而且做的事都跟別人一樣:我們穿衣服、吃東西、上超市、擁有一份工作、做愛、爭吵等等。雖然如此,我們這裡的焦點卻不大相同。我們並不認同那個會吃東西、買東西、工作等等的部分。我們要對眼前正在發生的事發展出一份覺察力,而不是一味地認同它;我們稱這份能力為「留意覺察」或「不認同」。為了認識你自己,你必須發展出這份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事。你必須覺察你的內在和外在正在發生的事。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教室;所有的情況都是課程,好讓你發展出你的某個面向,或是你本體的某個面向。世界就是一個提供許多課程的大學:有關性、工作、關係、獨立和依賴等等議題的課程。
一點一滴地,我們會逐漸意識到我們生命中所有的衝突和障礙,而又不至於對這些事深信不疑。我們越是能留意覺察和不認同它們,我們就越是能看到真正的真相,就像看見岩石中金礦的礦脈一般。其實黃金就是礦石。若是能發展出這份留意覺察而又不認同的能力,它最終一定會引領我們體驗到我們的本體。
「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不只說明了自由人是什麼情況;同時也說明了本體是什麼。這是比較深刻的面向。然而這個生活在其中卻又不屬於它的世界到底是什麼?這個世界是由眾多事物所組成的,不過我們能夠覺知到的世界,主要是由思想、意像、情緒和知覺所組成的。你對這個世界以及對自己的認識,完全奠基於思想、意像、情緒和知覺。你還認識其他的東西嗎?從根本上來說,你所覺知到的世界最終還是歸根於你對它的知覺、你對它的感受、你對它的印象以及你對它的想法。舉例而言,一棵樹只是一棵樹,但對你而言它是什麼呢?它是你心中的一個意像,一份感覺,一種觸感。如果你正坐在一張椅子上,你對這張椅子最直接的感覺是什麼?那是你屁股底下的一種感覺,對不對?你心中有某種意像或概念,促使你以某種方式而非別種方式去坐,這就是你的世界。
然而本體卻是「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的。它既不是知覺、情緒,也不是念頭活動,然而它卻「活在世間」。它就像是岩石中的黃金。它並不是那塊岩石,它埋在岩石裡。本體就存在於知覺、情緒和心念活動裡,但並非上述的任何一樣東西。寶石埋在大地之中,但它們並非大地本身,它們是另一種東西。你內在的本體也是另一種東西,它既不是你的肌肉,也不是你的情緒或思想,然而它就埋藏於其中。你內在的本體如同岩石中的黃金、大地中的寶石一般。
既然如此,你不妨進行一些探索或採礦的活動,以便發現到它。你可以探索自己的身體、情緒及心智活動,去發現那個珍貴的東西。舉例而言,你可以在身體上下功夫,發展出對身體的敏感度,這麼做你也可能發現本體是什麼。或許你可以探索一下你的情緒和知覺,直到你對它們發展出微細的辨識為止。你會看到你信以為真的情緒並不真的是一種情緒。你會認清你的某種肉體知覺並不是一種生理上的感覺。雖然很接近,但並不真的是一種生理上的感覺。本體好像是身體上的某種東西,卻又不屬於身體。它就像是肉身的另一個次元,另一個向度。

本體真正的本質,是萬事萬物的本質
「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因為本體一旦被發現,就會開始拓展,如同煉金一般越來越精純,直到它臻於最根本的本質為止。本體真正的本質,就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它是我的本質,也是你的本質,更是鳥兒、貓兒、樹木、岩石及萬物的本質。然而它既非岩石、貓、你的身體,亦非你我。它是這些事物的內在本性,有了它,這些事物才得以存在。這個本體的本質或萬事萬物的本質,有時也被稱為「神」。
神,本質之中的本質,是無所不在的。它存在於肉體中、知覺中、思想中、有情物和無情物之中。它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卻又不是這些東西。它在它們之中,但又不屬於它們。因此「神」,「本質中的本質」,是「存在於世間,卻不屬於塵世」的。這便是這句話最深的涵義。
「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面向。那就是,我們必須認清本體是什麼以及不是什麼。這涉及到認識和承認本體正在你心中運作,它是正在你心中運作的真實元素。
本體一旦被發現和識出,很快就會拓展下去。識出它會使它茁壯。如果無法識出它,它就會維持在蟄伏狀態。你一旦發現它,它就會開始成長。它是以光為燃料的。我們在這裡所下的功夫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認清什麼事能真的促進我們改變和成長。
假設你已經在你身上下了一兩年的功夫,你來到我們這個團體,想要解決某些生命議題,而某些改變真的發生了。也許你的心打開了,或者你變得更清明了,但是你可能會說,「喔,我的心會打開,是因為我遇到了一個很棒的女人;她真是不可思議。我一見到她心就開了,從此以後就一直是敞開的。」
這個例子顯示出你並沒有認清你真正下的功夫是什麼;你把它推給了別的東西。你把功勞歸給了錯誤的對象,而這麼做就是在讓你所下的功夫失效。你花了兩年的時間了解自己,結果你卻說那沒有什麼幫助。你認為你的開放、你心量的擴大和富足感,都是因為遇到了這個精采的女人。或者你可能會說,你的拙火啟動是因為某人在你的尾骨部位做了一次很特殊的按摩。你完全忽略了過去五年以來,你一直在對治各式各樣的情緒問題。如果你沒有下這份功夫,就算有人用砂紙磨你的尾骨,你也不會有任何感覺。
也許某一次你得了感冒,你卻覺得你的心因此而打開了;於是你就認定你的心是因為感冒而打開的。你歸功於你的感冒,而非四年來所下的功夫。其實感冒很可能是一種對開放狀態的抵制。生病通常都是在抗拒擴張的狀態。如果你無法認清你下的功夫所帶來的影響和價值,你就是在阻止自己繼續用功下去,不讓自己對真理有進一步的體認。

辨識生命的微細變化
擁有這份辨識力是很重要的事,它不只會影響我們早先所提到的定位問題,同時也能幫助我們認清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影響力。如果你無法歸功於正確的對象,你就是在否定那個能促使你成長──包括你的工作、你的能力、你的本質──的因素。我有許多朋友都曾經體驗過他們的本質,卻並不了解那是什麼,因為大部分的時候他們都否定了他們在自己身上所下的功夫。每當他們參加一個課程,一種新的靈修訓練,或別種的自我探索方式,他們就是在否定他們已經學會的東西。他們把自己的體認和自己已經獲得的珍貴之物拋棄了。於是他們又得從頭開始。我比較幸運;我沒有否定任何東西。每當我學習一樣新東西時,我立刻就領會了我從早先的經驗中所學到的東西。我發現這樣的態度會帶來十分不同的結果。
有時你很難辨認是什麼東西促成了你生命中的領悟和清晰的認識。但如果你能辨別出是什東西帶來了功效,你就會越來越貼近你的本體,因為只有本體才能造成這樣的效果。反之,如果你將你的成長歸功於外來的事物,那麼你不但是判斷錯誤,同時也會減緩或停止你的成長。那就等於在對你的本體說:「你是不重要的。」這其實是對本體的一種攻訐。否定你的本體乃是你的自我或超我的一種活動。
根據我的觀察,人們通常無法認清正在發生的事或正在運作的力量是什麼,因為他們心中有一股抗拒力,阻止他們看到和經驗到「本體」。這不但是一種判斷上的錯誤,背後還有一股強而有力的動機,一種超我的自保機制。此外,你根本無法從周遭世界獲得任何支持或引領。別人無法認清真正造成你改變的力量是什麼,因為他們也不想認清自己心中的那股力量。他們不想看見真相,所以他們也不想認出你心中的本體。在我自己的經驗裡,認清什麼東西為我帶來進展是很重要的事。「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可以延伸至看見我們所做所為之中真正的肇因和驅力。你們有沒有任何的問題或意見?。
學生:某些人的本體是否比別人的本體更能發揮作用,即使他們無法完全意識到它?
阿瑪斯:是的,確實有這種情況。葛吉夫稱這種人為「愚蠢的聖人」,意思是他毫無所知地存在著。
學生:人們會被他們吸引,是否因為那些人也想擁有這份品質。
阿瑪斯:當然是的。有時人們能毫不費力地成長和發展,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沒有被過度壓制,
學生:或許他們的本體因某種意外或某種才華而比別人明顯。
阿瑪斯:本體跟才華無關。一個人很可能非常有才華,可是卻全然認同了他們的人格。我早先已經說過,本體是「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的,才華卻屬於世間的一部分。本體可以使各種才華的潛能臻於成熟,但聰慧與否,是否具有創造力,都跟本體無關。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