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台灣精神醫學界的典範
  成功的人生
   
  書摘:
  夢想起飛
  從荒蕪到繁盛
   
  延伸閱讀:
  《從北京到台北──精神藥理學家張文和的追尋》

《崔玖跨世紀》

《意義的呼喚》

 

《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傳記》
.

作者: 吳佳璇(Wu Chia-hsuan)
書系:Master 019
定價:380元
頁數:392 頁
出版日期:2005 年 08 月 01 日
ISBN:9867574478

-----------------------------------------------------------------------------------------------
夢想起飛

進入台大精神科

一九四九年八月一日,葉英?偕新婚妻子北上,正式向台大神經精神科報到,展開他的專業生涯。對於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來說,在維持生計與追求理想之間,要走什麼樣的路,永遠是兩難,尤其是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畢業生。但對醫科畢業生來說,畢業後繼續走醫學的路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要走基礎醫學或臨床,要選哪一個專門領域或是哪一專科?要從事研究、教學或是開業等,則是一連串的抉擇與計畫。

葉英?似乎是「義無反顧」地決定進入台大精神科,以精神醫學作為畢生專業。歸結起來,他以為有三個理由促成這個決定:早在台北高等學校時代,他便以進入法律、心理學或是社會學等社會科學領域為念而選擇文科。二次大戰改變了台灣的政權,也改變了葉英?的命運,讓他進入台大醫學院。四年的醫學教育中讓他體悟到精神科是一門統合社會科學於醫學知識與技巧,從而發揮其功能的專科,也是最能延續他少年夢想的專科。而大四參與台南安平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調查後,以此為題撰寫畢業論文獲得「特優」,進而大大受到當時學生的偶像林宗義主任鼓勵等一連串的正向經驗,更加強葉英?走精神科的決心。最後的臨門一腳,是岳父劉明對於女婿選擇當時極為冷門的精神科,給予高度的肯定。葉英?記得他總對人說道「台灣的精神醫學在現代醫學裡是最落後的領域,應該有更多的人來參與其研究、教學、醫療,才能趕上世界水準」。


以院為家的「住院醫師」

一九五○年,葉英?進入台大精神科的第二年,台灣臨床醫學訓練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台大醫院在傅斯年校長的強烈要求之下率先引進美國的住院醫師訓練制度。一九四九年畢業的台大醫科學生,進入台大醫院的第一年被稱為固定實習醫師(straight internship),一年期滿被任命為住院醫師,並開始支薪。

台大醫院當時醫師的人事編制分為「住院醫師」與「主治醫師」及「主任醫師」三級。「住院醫師」又分「第一年助理住院醫師」、「第二年助理住院醫師」、「住院醫師」與「總住院醫師」,由附設醫院支薪。「主治醫師」由完成四年「住院醫師」者擢升,若符合醫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資格者,則由醫學院合聘為各科教職;故「主治醫師」其實又分為較資淺的專任主治醫師與資深且兼任教職的主治醫師。「主任醫師」則是由最資深且擁有教職的主治醫師中選出,通常臨床科的「主任醫師」是由醫學院與附設醫院兩位院長聯合推薦,再由台大校長發聘書任命的。

剛開始實施住院醫師制度時,台灣醫界根本還沒有專科醫學會,當然沒有專科醫師甄審與證照制度,因此也沒有什麼「專科醫師訓練計畫」(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而美國各大型教學醫院的住院醫師,則是指正在接受各專科醫師訓練計畫的醫師,其訓練項目、內容、教師資格與訓練期間及訓練醫院的設施與資格,必須通過該專科醫學會評鑑。訓練完成後需經過甄審合格,才能成為專科醫師。美國有些教學醫院稱這些在接受專科醫師訓練的住院醫師及實習醫師為「駐院醫師」(House Staff),意指「需留守醫院值班,並接受上級醫師(即主治醫師)督導」的醫師,而不是每天都要住在醫院。但為了提高他們士氣,醫院需提供完善的居住及膳食環境。此外,住院醫師有固定且可維持個人最起碼生活的薪水,而「實習醫師」除了供給膳宿外,只給予象徵性的津貼。

葉英?在台大醫院的頭一年,除了按規定有些定期的「餐券」外,並無任何固定薪水。一年的「固定實習醫師」期滿後,一九五○年升任為「第一年助理住院醫師」時,月支一百八十元新台幣,以後逐年順利升等,到一九五三年升為「第二年住院醫師」時,月支兩百二十元新台幣。

但台大醫院一九五○年起實施的「住院醫師」制度,院方行政單位在未完全瞭解其真意的狀況下,要求全部住院醫師每天都得住在醫院。當時惡劣的住宿環境與膳食制度,引起年輕醫師普遍的不滿與抗拒。當時負責執行此項計畫的最高首長是林天賜副院長(同時兼任耳鼻喉科教授、主任),總住院醫師江萬?(皮膚?泌尿科)、廖大裁(耳鼻喉科)與李卓然(婦產科)等人,承副院長之命負責管理、監督全體住院醫師是否每天住在醫院,都為這項新制傷透腦筋。第四屆的畢業同學曾派代表與院長及校長交涉,希望有所改善,但也不了了之。還有數位在大戰期間以「助手」(醫科畢業升為大學臨床學科講師前的醫師)身份進入台大醫院工作的前輩,希望大學與醫院能夠承認他們的資格,免除「住院醫師」的訓練,結果也令這些前輩十分失望,憤而辭職。

在廖大栽總醫師擔任伙食委員時,為了防止弊端,他要求所有住院醫師都要輪班和住院醫師餐廳的廚師們,一大早一起去中央市場買菜,葉英?自不例外,有幾回「非常不尋常」的買菜經驗,見證了今日台灣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在創辦住院醫師制度初期活生生的歷史。

一九四九年共有三位第三屆畢業生進入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 ,另兩位是林憲與林鴻德。當時科內除林宗義主任外,已有一九四七年到職的陳珠璋、黃國華、林慶修三位台大醫科第一屆畢業生,以及隔年到職的陳克孝(台醫第二屆)及陳錦清等五位前輩。但不久陳珠璋與陳克孝離職,創建光和醫院;一九五四年,陳珠璋赴美波士頓進修,陳克孝也離開光和醫院獨自創院。而林與黃兩位前輩也先後離開,林到台南開業,而黃赴台中靜和醫院就職,後升任院長 。算起來和三個台醫第三屆新進醫師共事最久的要算陳錦清醫師了,他自日本醫科大學畢業回國後,進入台大服務,不但在工作上勤懇負責,對後輩更是照顧有加。而晚葉英?一年進來的有洪祖培 與李茂松,晚兩年的則是徐澄清、吳繼起與洪瑞松三人。

當陳錦清、林憲、林鴻德、洪祖培、徐澄清都還是單身時,過著以科為家的生活。晚上大家在有「未婚者天堂」之稱的醫局休息室打牌、抽煙、喝咖啡,很是愜意。當時橋牌與麻將最受歡迎,個個都是高手,偶爾還會有比賽,已經成家的葉英?,當然無法像他們那麼隨性。

當時的神經精神科,是接收日據時代第三內科兩層的老舊建築改建而成。一樓是門診、主任室、討論室與醫師值班室,二樓是二十五床的關閉式病房。當時的第七講堂有一通道連接到神經精神科一樓,醫師值班室是通道上的第一間房間,房門一開就可見到不曾收拾過的「萬年蚊帳」,帳裡則堆著從不曾折過且已生異味的棉被。位在走廊對面的廁所,裝置著蹲式馬桶,必須和門診病人共用。但這都不打緊,令人提心吊膽的是從二樓病房的廁所,不時有黃湯滴落的紀錄,以致於有一陣子大家得戴著斗笠上廁所!早年除了林宗義主任有獨立的主任室外,所有醫師都沒有個別的辦公室,直到六○年代各個醫師從國外學成歸國,為了教學、研究以及醫療發展需要,各主治醫師才分配有個別的辦公室,但上午仍要充作一般門診。舊日生活的點點滴滴,與今日的物質條件相較,雖難以項背,但在葉英?那一代的記憶裡,卻是無比甜美的回憶!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