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譯序
  導論
   
  書摘:
  第七章 夢和幻想在動力取向心理治療中的使用
  第八章 辨認和處理反移情
   
  延伸閱讀:
  《支持性心理治療入門》

《藥物與心理治療》

 

《長期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基本入門》
Long-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 Basic Text

作者: 葛林.嘉寶醫師
譯者:
陳登義
書系:Psychotherapy 011
定價:350元
頁數:312 頁
出版日期:2006 年 02 月 23 日
ISBN:9867574656

特別推薦:王浩威 策劃,中國輔導學會、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共同推薦,心靈工坊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版
-----------------------------------------------------------------------------------------------
譯序
書序作者:陳登義

有人說長期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是任何從事心理治療工作者的一個基本訓練或工作模型,這句話也許有人不同意,但對我而言,卻是從事精神與心理治療工作二十多年來跌跌撞撞至今,想望而企不可及的一件事。

怎麼說呢?

二十多年前,當我開始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時,本以為心理治療會是主要的訓練課程之一,殊不知精神藥物已經是精神醫學界中非常主要的精神治療手段之一。當時雖然也強調心理治療,但環顧國內真正能提供正規且完整的心理治療訓練之機構和師資的,卻是少之又少,絕無僅有。在完成訓練升上主治醫師之後,臨床工作上各種疑難雜症的個案,卻如排山倒海般不斷地衝擊著我的專業生涯,讓我窮於應付。尤其,心理治療一直是我不曾放棄的治療手段之一,包括以個別、團體及家庭治療作為治療取徑,但這一路上卻跌跌撞撞、崎嶇不平(請見筆者為《心理治療入門》一書所撰譯序──〈飄泊與尋根之旅〉,心靈工坊,2003)。以憂鬱症為例,當時不如現今普遍且為一般民眾接受,來看病的多半是嚴重到需要住院接受藥物治療或甚至電療的病人,至於門診的病人,多半輕微到只需要一點藥物及支持性心理治療即可。但曾幾何時,這十年來的臨床精神病理現象卻大為轉變,治療的主要族群多半是各式各樣中度到重度的人格疾患(特別是邊緣性、戲劇性人格具自傷、自殺傾向至出現明顯環境適應不良者)、衝動控制行為、創傷或壓力導致情緒失常,或者是藥物濫用或飲食偏差等疾患,藥物對這些患者的療效常不明顯,而需配合所謂強度且密集的心理治療。

但什麼是強度且密集的心理治療呢?

實務界一直欠缺清楚的規範和界定,可供治療師遵循。是每週三到五次的精神分析嗎?誰來做?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嗎?怎麼做?是目前國內健保所稱的特殊或深度心理治療嗎?裡面的規範讓人啼笑皆非。是目前心理治療界風行的認知行為治療嗎?其療程的長短與頻率如何界定?而現實世界裡的治療又是怎樣?說得好聽是百花齊放、熱鬧非凡,說得不好聽是五花八門、光怪陸離、各行其道。

如果以佛洛伊德的時代到現在將近一百年來所發生的變化,很可以理解的是今日社會的精神病理現象,已經不再是維多利亞文化下,受社會階層、宗教、種族以及性別等壓抑下的一群性及攻擊驅力特別受到限制的歇斯底里症患者。在現代或後現代社會裡,所涉及的常常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去建立、經驗及享有親密且持久的關係。今日的臨床心理治療師所面對的精神病理,大部分是人格疾患(諸如邊緣性及自戀性人格)及情緒疾患(如憂鬱及焦慮症),而這些狀況或可理解為「關係」的問題。邊緣性人格是太過察覺到他人的重要性,自戀性病人則是無法知道他人多麼重要。憂鬱及焦慮則可以理解為對親密關係的恐懼,是一種對親密關係的調適問題。客體關係理論大師──費爾貝恩(Fairbairn)是第一個發表這種看法的人,即問題的重點在於和客體(另一個人)的關係,而不是某種衝動或驅力的滿足,這才是現代人類存在的基本事實。那就好像現代的病人不會如同佛洛伊德的病人般,讓自己的身體部分零件(parts)失去功能,如歇斯底里症;而是比較會讓他們的關係失能(disable)(Kernberg),並且無法和他人建立足夠的(adequate)人我關係(Kohut)(請見Rutan & Stone所著《Psychodynamic Group Psychotherapy, 3rd Edition, 2001, p. 6》,亦可見該書中譯本《心理動力團體治療》,唐子俊譯,五南,2004)。所以關係是現代人最主要的根本問題所在,而所有模式的心理治療,最重要的也是治療師和病人間的治療聯盟關係。

精神分析發展到現在已經超過一百年了,今年已是佛洛伊德一百五十歲的冥誕,但我們也看到了精神分析不再具有往日雄風。然而,它的力量和影響力仍屹立不搖並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因為佛洛伊德至少看到了人性某一部分的真理,而真理是無遠弗屆的。另一方面,心理治療的發展卻又太過膨脹或臃腫。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之間的關係,不論從歷史、理論或實務上來看,都有著很密切的關聯。不是有人說嗎?根據統計,有超過兩、三百種的心理治療被宣稱有效,而歸根究底,除了行為學派外,幾乎所有學派或多或少都有著精神分析理論的淵源。在筆者前一本譯著(上述的《心理治療入門》)中已有詳細的說明,且特別強調精神動力的原理是絕大部分心理治療的入門基礎。

再回到前面講的強度且密集的心理治療,我們就不得不回到長期精神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上。因為它才是強度且密集的心理治療之基本訓練範式(paradigm)或工作模型(working model),是從精神分析的理論和長期實踐中蛻變出來的。

在此一領域中,本書作者葛林.嘉寶早已是當代美國理論與實務界中的帶領者和代言人。除了本系列叢書中,另有一本經典的《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第四版)。2005年他又相繼與人合編了兩本大部頭的教科書:《Textbook of Psychoanalysis》及《Oxford Textbook of Psychotherapy》,集合英美各地學有專精的作者共同完成,可見其地位和影響力。而在生物精神醫學或神經科學當紅、當道的主流趨勢下,作者幾乎已是這個領域中領頭的代言人和中流砥柱。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進一步把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應用到心理治療過程與療效的詮釋上(見本書第五章),使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增添其肌理和血肉,更豐富了與神經科學彼此間的交流。

筆者曾多次專程去參加嘉寶醫師在美國精神醫學年會上的工作坊或專題演講,深深折服於其精湛的學養與便捷的口才。多年前他的《動力取向精神醫學》一書,早已是我在對住院醫師的訓練課程中所安排的一本不可或缺的教材。如今有這個機會來翻譯這本小而美的書,是筆者的榮幸,更希望對讀者有最切合實際需要的幫助。

附帶要說明的是本書第十及十一章的初譯工作是由臧鴻儒醫師操刀,再由筆者潤稿和修正。臧醫師過去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我們曾一起讀過《動力取向精神醫學》一書的前半部,如今他是我在台中靜和醫院的得力主治醫師和工作夥伴,對心理治療情有獨鍾,更熱心學習和推廣催眠治療。對臧醫師的拔刀相助,謹致謝意。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