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作者序
   
  書摘:
  第一章
  第三章
   
  延伸閱讀:
  《生死無盡》

《生命史學》

《生死學十四講》

《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

 

《微笑,跟世界說再見》(已絕版)
Not Fade Away: a short life well lived

作者: 羅倫斯.山姆斯、彼得.巴頓
譯者:
詹碧雲
書系:Caring 042
定價:260元
頁數:256 頁
出版日期:2007 年 03 月 15 日
ISBN:9867574954

特別推薦:賴其萬、余德慧、郭育誠、莫淑蘭
-----------------------------------------------------------------------------------------------
作者序
書序作者:羅倫斯.山姆斯 (Laurence Shames)

我曾努力試著不參與撰寫此書,也不想與彼得.巴頓扯上任何關係,更別說紀錄此人畢生豐功偉業,直至他死亡的故事。

拒絕的理由很簡單:我對個人渺小的存在,感到非常心滿意足,不想為了一個將死的陌生人而大受影響。縱使死亡每天都在發生,我也不想在此議題費神,觸景傷情,或是理會哪個家庭又即將失去父親。

更何況,也沒有特別理由,足以讓我對彼得.巴頓這個人感興趣。2002年1月,經由我們雙方都認識的一位友人透露,得知病況已到末期。截至目前為止,我所認識的彼得,僅限於他是媒體重要人物,家住丹佛。的確,似他卓越的事業成就來看,他很勇於冒險,天性樂觀---這樣的個性並未因成功而稍有減損 ; 即使身體有疾,也不輕易聽從醫生權威,總是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就如小男孩測探大人限制的底線一般。彼得一生令人數之不盡的事蹟:例如攀登羅伯.瑞得福家的煙囪,疾速賽車,單穿內褲參加滑雪跳躍比賽,打賭贏得一輛勞斯萊斯,策劃許多極具遠見的計畫方案---買下預算被刪減的公共電視台等等。

彼得是否勇敢魯莽?那絕對無庸置疑;個性迷人愉悅?也沒錯,但這些與我何干?那是屬於他的世界,而不是我的。他男子氣概的行事作風卻非我的處事風格。我們彼此對人生各有不同選擇,彼得創建自己的企業王國,功成名就,而我則適合獨自工作,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彼得未來可見的遠景都投注在工作、子女與家庭;而我則有意避開承擔父親這個角色,就算哪天兩腿一伸,也了無牽掛。

不過我們兩人終究還是有某些共同點,讓我更想避而遠之---事實上,可以說是嚇了一大跳。彼得和我差不多同齡,出生於1951嬰兒潮那年【註:baby boomer,即1946~1964年出生的人,該時期由於經濟繁榮,人口亦快速增長。】,相隔沒幾個月。但是彼得卻罹患胃癌,生命即將到了盡頭,如果死亡會降臨在他身上---在他壯年之際---那也有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就外貌上,他皮膚甚至顯得比我年輕光滑,也少很多白頭髮。

因此我有很足夠的理由拒絕撰寫他的生命故事。

然而到了最後關頭,我還是沒能躲避。我們相交時間雖然短暫,然而卻深刻雋永---彼得在我們結識七個月之後往生---我隨即日夜埋首於他充滿驚奇的人生經歷,以及他勇敢面對死亡的歷程。為什麼呢?因為除此之外,我已完全無心從事其他事情。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彼得這個人本身的魅力。他霸氣十足、腦筋聰明、個性急躁,充分熱愛自己的人生,即使在生病期間最低潮的時刻,他也絲毫不虛度光陰。當病情更驅嚴重,除非涉及他人隱私,還有盡可能避免在他的病痛打轉,他通常都會坦誠不諱,知無不言。

綜觀其一生, 我們不免將他的性格與為人放大檢視。他既有著討厭的壞脾氣,但也有令人為之一亮的豪邁笑容,個性驕傲,缺乏安全感,同時兼具自負與自卑的典型。在他語出諷刺之際,卻又能毫不羞怯的表達情感,特別是他與家人的愛,格外緊密。

最深得我心的是,彼得亦同樣生長在中產階級家庭,凡事得靠自己抓住任何可能成功的機會。若撇開事業成就不看,他也是那種你可以推心置腹的好友,於是我試著換個角度,視他如你我一般每日辛勤工作的普通人。

即使彼得生平沒有一件事平凡,但在他追求成功背後的強烈動機,卻是我們人性的共通點。因此,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那麼相對的,他也就投入相當的奮鬥心血。

他不斷自我投資,設定每個人生階段的目標,然後全力付出,其用心的程度遠遠超過一般人。

試問,有哪個愛玩音樂的人,不曾想望組樂團一舉成名?但只有彼得真正付諸行動。芸芸眾生中,我們不都曾幻想拋開世俗壓力,隱遁於洛磯山脈,縱情山水,甚或浪跡愛達荷州,從事不僅享受滑雪遊樂同時又能填飽肚子的工作?彼得就那麼做了。而且他年過卅歲方決定事業方向,卻能以極富冒險進取的精神,沒多久就在商業界佔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說,這些全都是靠他自己赤手胼足奮鬥而來。時屆四十六歲退休之際,他已有萬貫家財的身價,並且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彼得一生不平凡的經歷,深深地滿足了大多數人內心曾經有過的夢想,其中所代表的意義更是深遠。因為那也意味著,我們這群同一世代的人,事實上也能夠選擇另一種豁達的人生觀,熱愛生命,即知即行,彼得不就向我們展現這種生活的可能性。

然而他現在正瀕臨死亡,在他五十歲的年紀。

這個明顯且突兀的事實,簡直恐怖,令人無法想像。照理說,死亡應該只會發生在那些風燭殘年,像是老邁姑婆之輩,或是久病中風的叔伯們,甚至年老父母,而非我們這般年紀的中年人。彼得時值壯年,卻將面臨死亡,令人感到錯愕不解,茫然失措之餘,只能喃喃些言不及義的同情話語,然後下意識逃避自己無法面對的情況。

再一次,我依然選擇面對。我根本無法逃避,甚至比其他人更貼近這位瀕死的男人,二人進而成為朋友。後來我領悟到一點,彼得提供的這個機會,任務雖困難,但卻難得,得以親眼目睹一趟無可比擬的冒險旅程,觀察---以旁觀者貼近的角度---我們每個人最終都不可避免,必須獨自走上這死亡之旅的過程。

有人天生具備領導風範,有人注定成為作育英才的良師,我想彼得就是這其中之一。其實天曉得,彼得當然也希望能活久一點,不過當他知道死神逼近時---以同世代而論,算是死亡先鋒---他似乎覺得有責任讓自己死得較有價值。所以他替自己定下最後目標:心存感恩,不怨天尤人,安詳有尊嚴地死得其所。雖然他不曾訴諸言語,但已然豎立了這樣的好榜樣。他的死亡,成為最後一堂沈默的生命課程。

這本書紀錄了彼得生前幾個月與我的談話內容,還有我們彼此一些共同的看法。在那段期間,除了有時體力不濟之外,彼得過得相當充實;生命於他而言,在接近終點之際反而更形活躍。在有限的時間裡,不容他再為瑣碎雜事煩心,彼得將精神全神貫注於重要課題,例如愛、家庭、價值觀與精神層面,以及如何勇敢面對恐懼,追求心靈的平和。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寧願忍受病痛,不注射止痛劑,以維持神智清晰,如此才能夠如實地感受接近死亡階段的每個過程。

彼得讓我重新省思以前不曾想過,甚至不敢深入探索的事情。他樂觀愉悅的個性,極富挑戰性的生活態度,影響我是否參與他人生故事的決定。每每研究他向死亡邁近的勇氣,對自己未來也無可避免的生命終點,我就減少一點恐懼。我或許曾經抗拒,或害怕失敗,但現在我真切的希望這本書成功,至少能詳實傳達彼得的信念,誠如他所預期的方式,簡單明瞭,毫不隱晦。這是我從一位生命勇者身上學習甚多,至少應該為他做到的。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