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敘事:草根常民也能做到的有品質陪伴
  敘事治療的本質與精神
   
  書摘:
  透過故事,理解並經歷我們的生命
  治療脈絡中的故事
   
  延伸閱讀: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

 

《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
What is narrative therapy?:An easy-to-read introduction

作者: 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
譯者:
陳阿月
書系:Master 031
定價:200元
頁數:168 頁
出版日期:2008 年 08 月 15 日
ISBN:9789866782350

特別推薦:丁興祥、金樹人、吳熙琄、林香君、楊蓓
-----------------------------------------------------------------------------------------------
敘事:草根常民也能做到的有品質陪伴
書序作者:林香君(佛光大學生命所副教授)

1998年我進行博士論文時,因好奇自己生命中一段自癒的改變經驗,依著我所受的實證科學典範,理所當然地把經驗放在客體位置上想著手探究,研究過程中,卻意外地發現,除非我能看清楚我是如何在看我自己的生命故事,否則我無法看懂別人是如何在說他們的故事,這啟動了我對自己的經驗,因著脈絡視框的移位,而使得我從主流心理專業的微觀視野,張開眼睛看見了社會卅文化卅政經條件穿牆越戶加諸於個人及家庭的複雜樣貌,過往被擠壓而簡化理解的生命片斷全都立體起來,而重新有了擺置的脈絡位置,故而我自主地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自我轉化,不能再滿足於我唸到博士的專業訓練。

也因為這一次有意識地敘說生命故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過去的自癒經驗就是來自一次又一次地穿越痛苦的自我敘說,只是過去不曾意識到跟朋友說自己的故事,其實正是一點一滴地在建構我受苦經驗的意義,原來就是拜這種具主體性的自我療癒方式,使我進入不可逆的成長轉化而健康起來,後來我才知道這叫做「主體性建構」。由此觀來,我實在深深感謝自己在難關中沒有接受心理治療卅諮商,也免除了被心理專家主流論述「宰制」而剝奪了主體性空間。

這是我從心理治療專業一頭撞進敘事學領域的開始,這一撞進來到現在就是十個年頭了,而我知道當我結束博士的學習,也是我告別微觀的心理專家治療卅諮商操作模式,重新建構我的專業實踐的開始。

這十年中,由於知道自己的想法很顛覆我所來自的專業背景,我站上相對邊緣的位置,一度離開大學教職,參與了一些草根的實踐工作。

從我經驗的領受,我壓根兒相信,一定存在一種不同於醫療模式的專家-個案關係,是草根常民間就能相互扶持的有品質陪伴方法;再者,「諮商卅治療」是異於台灣在地文化體質的一種服務操作型式,而當心理諮商證照化後,開業者人力養成的高教育投資與開業成本得靠相當高的服務收費來支撐,我想,M型化的台灣社會,常民老百姓遇到心結困境時,能有多少人消費得起這種異於文化型式高檔次服務?

台灣社會更需要的其實是常民之間醞釀出的一小群一小群「有品質的陪伴」團隊,「有品質的陪伴」就是「專業」,「專業」不等於「專家」:「專家」抱持著既定理論(最糟的是它可能來自文化脈絡全然不同的世界未經咀嚼轉化而進行的後殖民侵略),將受苦的人置入既定框架,凡不合其框架者,簡言之為「抗拒」;「專業」是「有品質的陪伴」,「專業」品質卻不必然要是「專家」才能做得到。

於是,我一直在找一種草根常民在生活中能為家人為朋友都能發揮「有品質的陪伴」的方法,如我所領受到的那種讓人有主體性的方式。在許許多多生命故事的敘說與聆聽之際,我相信這個存在的可能性。六年前,與「敘事治療」(註)相遇,知道它要求專業工作者的定位恰恰是常民特性裡的謙遜,向經驗學習,向多元文化關懷、好奇、慈悲地欣賞,不禁興奮地大喊:「我找到了!」

我最高興的是看見來自草根實踐的認同: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出身醫療社工卻能勇於反對體療體制,他跟杜維曲中心(Dulwich Center)的團隊真真實實與澳洲原住民、精神受苦朋友、多元性別族群及弱勢社區一起工作而發展出敘事工作的方法,這使他的「敘事」長於泥土有根有脈,創造草根知識發聲的多元型式,那樣的生命厚度、理解穿透力與能耐,絕不同於只是來自諮商卅治療室內或工作坊中打滾出來的工作者所能有的。

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進到泥巴地的工作者對加諸個人與家庭的體制、文化、階級等壓迫結構具敏銳的意識,這使得他們能穿透性地在社會脈絡中傾聽生命故事,帶入理解與欣賞,有意識地以解構性對話杷梳壓扭成塊的封存糾結,啟動新版本的故事意義與自我認同。不過,「敘事」輾轉從澳洲到北美再到台灣來,經北美資本世界的諮商卅治療室內文化不自覺地篩洗,「敘事」的「泥土味」淡了許多。淡則淡矣,本來每個社會都是要在自己的泥土中長出自己的根脈的。

譯者阿月,是個從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說出一連串引人入勝的生命故事的宜蘭漁村女兒,與我亦師亦友,跟我有著相同的壓根兒的相信:常民也能做到「有品質的陪伴」;又因深愛她成長的海邊社區,想記錄家鄉的故事;更因看到台灣族群的差異經驗惟有進入彼此故事脈絡後才有了理解的可能性,因而對「敘事」充滿熱情。

我們共同認為台灣這塊泥土中的常民老百姓有著豐富、多元而有差異的生命故事,等待著說與被聽,需要的是更多有品質的聆聽與陪伴,因而著手翻譯本書,希望提供清晰扼要的「敘事」入門基礎,期望這塊土地上更多人在生命故事敘說與聆聽之間,穿越差異,看見彼此,社會得被治療,生命因而流動豐富。翻譯這書,是才邁開的第一小步。

【註】
由於覺得「治療」二字不是貼近敘事工作的本質,我傾向於使用「敘事實踐」與「敘事對話」來代替「敘事治療」,不過這在溝通上比較不便利,在此就索性把「敘事」當成專有名詞代表以上這些內涵吧。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