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靈魂的力量
  敘事治療的柔情︰試說麥克.懷特
  從專家到生命故事共寫的敘事旅程
   
  書摘:
  第一章 兒童及其家庭的敘事治療:外化回顧──麥克.懷特
  第二章 治療師協助兒童及其家人時的定位──艾莉絲•摩根
  第四章 創造觀眾,見證兒童較喜歡的故事──艾莉絲•摩根
   
  延伸閱讀: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
Narrative 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作者: 麥克.懷特、艾莉絲.摩根
譯者:
李淑珺
書系:Master 032
定價:220元
頁數:192 頁
出版日期:2008 年 08 月 15 日
ISBN:9789866782367

特別推薦:吳熙琄、金樹人、翁開誠、陳質采、楊蓓、酆巧玲
-----------------------------------------------------------------------------------------------
敘事治療的柔情︰試說麥克.懷特
書序作者:翁開誠(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麥克.懷特,五十九歲,英年早逝了。在台灣,他以敘事治療的代表性人物為大家所認識,而我則寧願稱他是一個老社工,一個心理—社會工作者,一個反映的實踐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最近有機會讀了本書,以及艾莉絲.摩根著的《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What is narrative therapy? An easy-to-read introduction)在此想談談他給我的印象。

他極相信人性,在他協助別人時,無論陷在如何大的困難中,他總是努力不懈地尋找當事人自身擁有的正向力量。這一點可說是東西方人文主義者共同的人性信仰,也接續著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對人「無條件而積極關懷」的信念。

他致力於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他相信答案在當事人自己的身上,只是不自知;他像個體貼又有耐心的催生婆,循循善誘地幫當事人說出關於問題的故事,說出和原本問題故事不一樣的版本,說出更有力量、更豐厚的替代故事。在這點上又與認知治療的理想很相像。

他很重視歷史,這點也正是敘事或故事的重要精神。無論是問題的歷史、價值觀的歷史、知識與能力的歷史、情緒的歷史等等,他總是好奇不已地追問著種種的歷史,人的生命開始歷史化,問題也就不再是孤立而巨大的存在著,問題以外豐厚又連貫的生命力量也就有機會出現。這點似乎又有著心理分析的傳統,但焦點卻放在積極正向上面。

他非常重視社會協力,他相信學習是通過社會合作的結果。在治療過程中,他會引入跟當事人有重要意義的關係人,不論是在故事中出現,真實地在會談中出現,通信或電話中出現,在為當事人舉辦的儀式中出現,在生活中一起合作面對問題中出現等等。這些關係人甚至可以是虛構的。相較於其他的心理治療,這是他相當大的特色。也可說是在心理治療中注入了他的本行社會工作的精神。

他非常重視社會批判與解放,這部分恐怕是許多學他的敘事治療的人們容易忽略的。他在治療中,對性別、階級、種族、性取向、病理化醫療模式、社會文化與歷史中不仁不義道德觀的壓迫等等,極為敏感。他會協助當事人去發現、接納並拆解這些社會與文化的壓迫,從而得到心理與行動上的解放,就這一點他的心理治療又可說是批判性的心理治療。心理治療之外,他沒有讀博士學位,沒有努力進入學院中,他從醫院精神科退出,辦了獨立的服務機構杜維曲中心(Dulwich Center),他為各種受苦的人們服務,也為弱勢如原住民以及貧窮的人服務。他更辦刊物對社會問題以及社會政策發言。這些更是他值得被尊敬、被學習的地方。

他是個反映的實踐者(Schon, 1983)(註),他是個實務的社工,但他沒有被瑣碎的實務工作所湮滅,也沒有被主流學院中的偉大論述所綑綁,他勇於摸索屬於自己的工作方式,他實踐他自己生命中的熱情與信念,也努力於說明出原本在實務行動中難以明說的行動知識,也努力尋找能幫忙他理論上的深化、行動上的細緻化的其他學說。早期他從某些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得到幫忙,近年他又從雷夫•維高斯基之處得到啟發,更細緻化了在治療中通過社會合作來促進認知與行動的學習與改變,同時也理論化了這些治療行動。我們總有一種誤會,以為心理治療是應用領域,而應用領域是基礎研究的下游,是應用基礎研究的知識到實務問題上。而事實上心理治療從佛洛伊德(Freud)開始就不是這樣發展的,都是實務工作者在實務上工作了近二十年,逐漸地明說出他的行動知識,得到別的同行共鳴之後而成了一家之言,佛洛伊德是如此,懷特也是如此,只有一個例外是行為治療。懷特的另外一個貢獻,我認為就是再一次見證了反映的實踐者與行動研究這種想法,也是六百多年前王陽明就說過的「知行合一」,也就是「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還有一個我聽來的故事,有個朋友參加了麥克.懷特的工作坊,有一段是放他帶的團體的影片,朋友說先是看到他專心地聽成員說話,有時低頭書寫,過了一陣子,他停下了筆,又一陣子,他摘下眼鏡,然後擦了眼淚。我很喜歡這樣的麥克.懷特,但是這樣柔情的一面,似乎不容易在他的書上被注意到。

最後,我還想提一下我常說的一句話:「一個narrative,各自表述。」受到故事思潮召喚而在助人工作中實踐的世界各地還有許多人,不同的脈絡與處境,同樣在實踐故事工作,自然會發展出不同的樣貌。我們在台灣輔仁大學心理系的一小群師生,近十六年來,也互相推拉逐漸走出一條將助人、教學與研究合為一體的路子,是將生命經驗,通過故事化,以美啟真,以美顯善的努力;也可以簡稱做敘說、反映與實踐。細節不在此說了,一月印百川,願千里共嬋娟。

註︰夏林清等譯(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