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迴授(控制)論作為臨床知識論
  *治療師應迎接的挑戰
  *以唐望故事為起點的另類知識論
  *舞出改變、舞出問題、舞出不變: 治療師與案主的共構舞曲
   
  書摘:
  第一章 導論
  第五章 治療性改變的控制論
  第六章 家族治療的美學基礎
   
  延伸閱讀:
  《箭術與禪心》

《學習家族治療》

《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

 

《變的美學︰一個顛覆傳統的治療視野》
Aesthetics of Change

作者: 布萊福德.齊尼(Bradford Keeney,
譯者:
丘羽先
書系:Master 027
定價:350元
頁數:304 頁
出版日期:2008 年 01 月 07 日
ISBN:978986678220

特別推薦:王行、宋文里、余德慧、夏林清、鄭玉英
-----------------------------------------------------------------------------------------------
*舞出改變、舞出問題、舞出不變: 治療師與案主的共構舞曲
書序作者:王 行(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 教授、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秘書長)

記不起那年的暑假,程宛若從美國放假回台,她有心潛修「家族治療」,隻身異地從碩士攻讀博士。這位專業上的「道友」向我推薦了她在課堂上讀過的幾本書中,夾雜著《變的美學──一個顛覆傳統的治療視野》(Aesthetics of Change),我一翻就難以釋手,卻又難以下咽!花了很長的時間慢慢地閱讀,有些概念從不懂到懂,有些概念從懂到不懂,如同當年讀夏林清老師翻譯的那本《變-問題的解決與形成》 ,在似懂非懂但又不放棄閱讀之下,不算大的篇幅,拖拖拉拉地讀了好多年,漸漸發現我的「視框」已經改變了!我不是說是書使我改變,這樣的說法,給「書」太大的魔力,如同案主說:「OO老師 改變了我一生!」,給「治療師」太大的權力。如果更細緻一點的說:我與書之間共構了「改變」;再細緻一點的說:每次回到我與書的關係中,我看到書在變卅我在變。是:「書在變卅我在變」,而不是:「書在變,我也在變」,也不是:「書在變,而我在變」,更不是:「因為我在變,所以書在變」,就是「書在變卅我在變」!
感覺像是禁臠般,《變的美學》與我在閱讀囚籠中好多年,來來回回、斷斷續續。等到遇到王桂花要我推薦幾本「家族治療」相關書籍做為心靈工坊的未來出版的參考時,我才將《變的美學》釋放,而自己仍在思索的囚籠中。又不知過了多久,心靈工坊告知我準備出版這本書時,我靜靜地等待中譯版的出現,期待著「釋放」。果然心靈工坊請到了好手,將《變的美學》以我的母語再現,既熟悉又陌生的文本,讀起來的感覺又變了:「書在變卅我在變」,於是有了新領悟-《變的美學》不斷在問我:「誰在變?」

台灣助人專業研習課程多年以來的發展:一是以工具性為目的的技巧研習如日中天,二是以體驗性活動為特色的工作坊蓬勃發展,在此格局下《變的美學》的翻譯本恐怕會變成冷門「商品」。但是我希望她是隱於市的「智者」,而非爭相閱讀的暢銷書,因為我認為助人專業的「商品化」與「模組化」已成為當前隱憂:專業工作者花錢在研習會中購買改變人的方法與技術,在工作坊中購買熱淚盈框的改變體驗,再試圖複製在「案主」身上。而《變的美學》不是模組化的助人技術,更不能提供令人感動的改變體驗,她主要是在討論「對理解的理解」-藉著控制理論反思助人者的認識論。

控制理論(Cybernetic)對助人專業領域或許有一點耳熟,對家族治療領域可能有一些面善,但是忙於體驗性活動與工具性學習的助人工作者,不一定會有時間探究、理解控制理論這個跨專業領域的重要概念。按中國學者顏澤賢的觀點 :在知識系譜中,控制理論與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訊息理論(Theory of information)上呈古代素樸的唯物思維,經歷近代西方文明的黑格爾與恩、馬的辯證哲學,皆在上世紀中期發展而成為現代科學哲學的重要知識-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當然在助人專業領域中的家族治療所持的重要理據-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 theory),也在此知識系譜中作為人文社會現象分析的重要方法學。

從數學家的演算紙上到對生物現象中目的性行為的理解,控制理論既多元卻又邊緣的夾雜在數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心理學中,而發展成為既特殊又重要的知識社群,由其是它直接挑戰了傳統科學主客二元的「認識典範」,拆解實證邏輯主義追求客觀經驗與強調邏輯運算的迷思。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後設式的認識途徑-「認識我們的認識」,因為當在認識時,主體也成為被認識的對象。認識的自我指涉性不只突顯了認識現象的弔詭,更彰顯了生命現象中改變與不改變的弔詭。

在阿克曼家族治療機構(Ackerman Institute for Family Therapy)從事理論與實務研究的布萊福德.齊尼,認真的將控制理論與家族治療的關係細緻地勾勒,不僅在方法論上的交待,更重要的是在認識論上的介紹,開啟了治療師的專業反思之路,回觀「問題是如何被界定?」以及「專業介入如何參與了改變與不改變的遞迴路逕?」。或許對於一些汲汲營營希望獲得方法的實務工作者而言,本書所提供的批判性、後設性與反思性的思維方式,無法立刻做為解決當下專業難題的工具。然而在控制理論的認識視框中,我們不得不看見自已,以及置身處境下的作為,而深思:「我到底在做什麼?」
面對日趨複雜的社會現象,國家機器總有一大堆的難題不知如何處理,近年來助人專業集團即自許其專業知識能替政府擺平釵h問題,因此藉著「方案計畫」從上到下,由外向內的將知識精英的位置建制在人民生活中。「自殺防治」、「憂鬱症預防」、「高風險家庭關懷處遇」等,皆是運用「精英設計的制度解決基層的問題」,而將助人專業的知識與方法統理於工具理性、計算技術與科學主義的掌控中,專業工作者因此成為現代性政體的管理人性的技術執行者。這種透過科學技術對自然進行控制的合理性,延伸至對人進行分析、理解,進而管理控制的宰制邏輯(logic of domination)。最令人憂心的是:當問題尚未解決時,卻生產出更多的問題。而從控制理論的認識視框中不禁反思:在國家機器、社會問題與助人共構的生態系統中,為何需要「舞」出這麼多的問題?

在《變的美學》中,布萊福德.齊尼寫出許多貝特森的生態觀點。貝特森在許多家族治療的教科書都會提起這位M.R.I. 的元老,對家庭系統理論的發展具有原創性貢獻,而直接影響了像是哈雷(Jay Haley)、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等大師的治療觀點。然而台灣的助人專業對貝特森的關注似乎比薩提爾(Virginia Satir)或米紐慶(Salvador Minunchin)等相距甚遠,甚至難得聽聞他的論述 。布萊福德.齊尼顯然對這位人物讚譽有佳而著墨甚深。貝特森的確是位傳奇人物,除了曾與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結過連理,除了發表過《那溫》(Naven)這本頗具盛名的人類學民族誌,除了以人類學家的身分進駐到精神醫學領域,而對精神病患的外在環境病理有啟發性的貢獻,除了對控制理論運用於人文社會領域頗多論述 ,更提出心靈生態學(Ecology of mind)的概念,跳脫西方的心物二元思維,勾勒出統合生命與非生命世界的系譜性的知識論 ,而成為典範性的思想家。

貝特森的理論對家族治療的影響軌跡,透過齊尼的整理,在《變的美學》一書中呈現出來,並且清楚的指出:家族治療並非是技術理性下的矯正工具,治療師可以持此工具而操作他者的改變,從系統的視野而言,變與不變總是在弔詭中共依、共存在治療師與案主共構的治療生態中,而治療師的被改變的機會有時比案主更大!或許《變的美學》對家族治療師提出的忠告是:面對匪夷所思的「系統」,我們只能更謙卑地參與變與不變的舞步!

三千多年前老子即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復命曰常,知常約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從貝特森的控制理論到老子的自然有機論,東到西、古至今的距離似乎並不遙遠!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