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默想法農
  法農:因為夢想未完成,而更有的力量
  與法農相遇
   
  書摘:
  來到布里達之前的法農(一)
  來到布里達之前的法農(二)
   
  延伸閱讀:
  《黑皮膚,白面具》

《大地上的受苦者》

 

《黑色吶喊:法農肖像》
Frantz Fanon: Portrait

作者: 艾莉絲˙薛爾齊(Alice Cherki)
譯者:
彭仁郁
書系:Master 029
定價:400元
頁數:416 頁
出版日期:2008 年 03 月 14 日
ISBN:9789866782268

特別推薦:王浩威、呂旭亞、孫大川、廖咸浩、陳芳明
-----------------------------------------------------------------------------------------------
法農:因為夢想未完成,而更有的力量
書序作者:廖咸浩(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一個加勒海的黑人島民,為了一個普世的理想──反種族主義──而加入抵抗納粹的聖戰。但是就在跨過大西洋航向正義之國法國的船上,宛如黑奴般的待遇讓他了悟到,「班佛拉號」奴隸船仍然持續在航行;種族主義原來不是納粹與法西斯的專利,而是普遍存在於歐洲。在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背後,正是那欲蓋彌張的種族主義。如此,而開啟了一個影響迄今方興未艾的思索者與行動者的生涯。

法農是一則傳奇,不論是他以一個加勒比海的黑人島民而成為非洲阿拉伯系國家阿爾及利亞的建國英雄;一個三六歲英年早逝而成為全球反殖民運動及第三世界運動的精神導師;甚至一個來自海外蕞爾小島的化外之民,在多重的宰制與壓迫(包括種族歧視、社會氣氛的保守、醫療體制的僵化)下而敢於在法國本土及殖民地進行精神醫療的革命等等,在在都讓法農成為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暗喻。

法農之所能與所成,與任何一個人的平凡與特異一樣,肇因於他獨特的生命歷程留下的獨特印記。在高中時已為詩人名師塞杰爾所指導,而於早歳啟蒙。十八歳時因為參加反納粹的起義,因緣際會來到法國,並開始了他的幻滅之旅。成長始於幻滅一說雖非新說,但就法農的生涯而言,則尤其貼切。

此後,法農從在法求學階段,到在法執業,到阿爾及利亞執業,到加入阿爾及利亞的反殖民運動,到關注全球的反殖民大業,始終都秉持對宰制體制(不論是對醫療體制或政治體制)進行改革的熱情。但值得注意的是,法農向來不是為所謂「自己的國族」進行改革的運動。光憑這點,就可顯現法農的胸襟與視野。

來自不同的種族,遭受不同的殖民地待遇,而能對異民族被宰制壓迫的遭遇感同身受,甚至全心認同,為之戰鬥,這是他胸襟的顯現。但他卻未將阿爾及利亞供奉為唯一的新祖國,而更時時刻刻掛念著各個被殖民地區的反殖民進程。在擔任阿國非洲巡迴大使之後,他全心投入撒哈拉以南黑人非洲的反殖民工程,並期待能「凝聚非洲大陸為一體」,以便整合力量以面對歐洲毫不退讓的殖民主義。同時對拉美及其他第三世界的形勢也念茲在茲,又可一窺他的視野。

但即使就黑人的整合而言,他也強力反對以他老師賽杰爾提倡的「黑鬼性」(negritude)論述;黑鬼性強調以黑人本質與白人抗衡,法農認為萬萬不可。首先是因為黑人內部各有歷史文化的差異,難有共通本質,更不可強求統一。另外,更重要的是,黑白全然對立的神話,不但不足以反殖民,更無法達成法農追求的人類整體的「去異化」與解放。而這種「自人的本位出發」(一個人云亦云的觀念,但極少被真誠徹底的實踐)的堅持,則似從法農的背景特別容易形成(後繼者如Stewart Hall背景也類似)。

法農生於法屬加勒比海的馬丁尼克島。如整個加勒比海地區一般,島上的人種與文化都甚為複雜。因此,法農習於一個沒有固著傳統的社會,他的思想的基本立場也是毫無疑問的「雜化」(hybrid)立場。在這種認知基礎上,他能比旁人更敏銳的了解到,所有對問題的思考都必須回到「人」的立場,而且他也始終相信,站在這個立場上,最終而言,對立的雙方是有可能溝通的。而且這樣的立場,也讓他更有信心追求各種各樣不是基於血緣或文化歷史的「結盟」(alliance)。法農強調,殖民者的統治策略就是分而治之,因此,國族之反殖民在於跨越地域與族群,而國與國之間,則需要區域的整合。他乍看似普世主義的立場其實反而是根植於對差異的深刻認知。

法農以這樣的背景進入到阿爾及利亞的場域,便非常敏銳的體悟到阿拉伯非洲與黑人非洲之間的矛盾、阿拉伯人與猶太人間的距離、回教力量的蠢蠢欲動等,對這些狀況的掌握,使他能對阿爾及利亞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能提出清楚的願景:「所有居住在阿爾及利亞的人都是阿爾及利亞人」。

法農對政治的介入最終成為他最投入的工作,但他一直將精神醫學的知識與社會改造的實踐結合,並且從實踐的基礎上再發展出新的政治論述及精神分析理論。如此周而復始、與日精進。法農的主要思想可見諸他最為人知的三本書:《黑皮膚,白面具》、《阿爾及利亞革命的第五年》、《大地上的受苦者》。在《黑》書中,法農詳細的描繪了殖民對黑人所造成的心理扭曲,並經由對馬諾尼這位法國「反殖民」學者的反駁,徹底破除任何殖民者的藉口。《阿》書則以自己參與阿爾及利亞反殖民運動的經歷,對歐洲為主的進步知識份子曉以大義,讓彼等充分了解反殖民的必要性。而《大》書則完全以第三世界的人民為呼籲對象:從鼓舞到警惕,涵蓋了自獨立前到獨立後的重大需求與問題;對於獨立後掌權的國族資產階級對前殖民主子依賴成性的買辦性格,及藉由對悲情的消費以謀一己之私的內在腐敗,尤有洞察。

但法農的精彩與他的複雜,應是一體的兩面。他常被人做出大相徑庭的解釋,乃是因為他的思想仍在發展。他死在三六歲的英年,也意味著他的未來仍是個未知。而思想中偶有的不統一(如在同一本書中,如《大地上的受苦者》中,前一章節強調「暴力」對被殖民的個人而言,可以是一種「淨化的力量」,後一章則又指出「仇恨是無法構成建國綱領的」),也可看出法農因現實的急迫性而產生的焦慮;他在白血病的陰影中日益接近死亡的同時,卻眼見殖民力量仍極力抗拒,並透過各已獨立殖民地的買辦階級,開始了新殖民的宰制。此外,他在兩種反殖民抗爭模式中(毛澤東式〔反傳統〕與甘地式〔親傳統〕)傾向偏毛,讓他未能正視傳統文化存在的多面向意義,而無法預料到了日後阿爾及利亞回教勢力與舊革命勢力之間迄今未曾休止的激烈衝突。

然而,法農的內在不統一卻完全不損及他持續不墜的導師身分,原因在於他的立足點準確。法農一生努力最基本的動力,來自一種想讓「身體與大腦合一」以「成為全人」的基本願望。但他不走蹊徑,而永遠是從理想的高度進行實踐。從此出發對殖民議題的精闢剖析,尤其是根柢上的殖民因果關係──「歐洲〔今日的風華〕其實是第三世界〔資源供其揮霍〕所創造的」(而非西方現代性內在的成果),迄今仍是許多前殖民者與殖被殖民者共同執迷不悟的關鍵。而且,因為他的夢想未完成,尤能鼓舞更多後繼的理想主義者.

這樣一個二十世紀史上的傳奇,正因其傳奇性,而在後人的口中化為各種各樣往往偏頗的形象,包括對他的理論及行動的誤解。因此,筆者欣見這本書迻譯為中文。書中將法農的生命歷程予以爬梳整理,將法農的理論與實踐直接對比映照,從而將法農脈絡化、人性化,讓人更能體悟在當時的處境下,他的思想與實踐的難能可貴,而他的局限也更可理解。

法農的一生,並無切.格瓦拉浪漫,但為反殖民樹立的是另一種典範,而且是一種眾人可以追隨效法的典範。今天,舊殖民雖已面貌模糊,甚且被以某種「後現代方式」加以美化,法農的意義顯得分外重要。世界南北差距的無法縮小、全球化對弱勢地區日増的新殖民剝削、西方內部認同失落感下對少數的壓抑、以及全球各地無日不在發生的、以救國為名的內部殖民──這一切都仍然是舊殖民主義的延續,這就是法農的當代意義。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