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學會放下的楊蓓找到了自由與勇氣的位置
  •追尋內心自由的決心與志向
  •自序
   
  書摘:
  •第一講 生命,為何無法自由?
  •第二講 逃避與執著
  •第三講 與憤怒對話
   
  延伸閱讀:
  《當下,繁花盛開》

《不逃避的智慧》

 

《勇氣與自由》
Courage and Free

作者: 楊蓓
書系:Harmony 007
定價:220元
頁數:208 頁
出版日期:2008 年 12 月 04 日
ISBN:9789866782459

特別推薦:聖嚴法師、吳靜吉、吳就君、丁松筠神父
-----------------------------------------------------------------------------------------------
•學會放下的楊蓓找到了自由與勇氣的位置
書序作者:吳靜吉(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幾年前在香港,一次跨國公司的工作坊之回饋反思會中,其中一位參加楊蓓小組的成員,淚光閃閃的敘說她的感受。楊蓓是這樣啟動她的工作坊,她要參與者閉上眼睛,搓熱雙手掌心,再用溫暖的手心去撫摸自己的臉頰,她要參與者體會這樣的肌膚接觸的感受,然後問他們多久沒有這樣跟自己如此親近、如此撫慰等等之類的話語。這位參與者每天忙碌,真的好久好久沒有跟自己對話,好好的對待自己,事後的評鑑果然證明了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夠感同身受。

我那時候的第一個反應是楊蓓已經「得道」了。

當時,晚上幾位工作坊的主持人總會聚在一起,分享各組帶領工作坊的經驗。從工作坊的經驗及其分享,自然而然就會和個人的記憶串聯起來,原來那時楊蓓剛從紐約參加禪修回來,她與西方人一起參加聖嚴法師的禪修,並恍然大悟「除非我的心是自由的,否則不管我的生活再怎麼自由,自己都不會是個自由的人。」她的心的確是自由的,在這本著作中她也坦露自己如何勇敢地面對過去並不清楚的逃避、執著、憤怒、憂傷、恐懼等等的點點滴滴。

她相信只要身心放鬆,人的感受力就會變得活潑,連內心細微的波動也都能察覺,並進而能做到聖嚴法師的「外境動,而我心不動」。

「十年前,當我進入禪修的領域之後,發現它可以和我過去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經驗相結合。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從修行的角度來看,是藉由別人的外力來協助我們,主體當然還是我們自己。這些外力的幫助雖然非常有用,但它只涉及到心理層面,到達一定程度就得告一段落;禪修則進一步深入到精神層面。精神層面裡還包含了文化背景,如此才能建構出一個全面完整 的『人』。」(第八講〈心的自由〉)

這種禪修與心理學相輔相成,理論與實務經驗和個人生命的意義尋求以及智慧的累積,逐漸形塑了楊蓓獨特的「身、心、靈」正向心理學的理論架構。這個理論架構中有三個有關「位置」的觀點特別值得書寫。

第一個觀點是,她認為人心所以不自由,是因為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的尋找去獲取一個「位置」,她認為這種位置原本是無中生有的,但終究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位置。兩人結婚之後,男人取得了丈夫的位置,女人取得了妻子的位置,原本沒有位置的嬰兒出生之後,就會在夫妻兩人已經慢慢發展出的相處模式中,擠出一個位置來,影響了夫妻兩人的位置及其互動。這也激起了一些學者對這種三人行的位置關係之研究興趣,例如說:母子的關係特別親暱而讓丈夫覺得被忽略,三人的位置就會跟著改變。尋求位置或取得位置可以用「定位」兩個字來詮釋,用什麼來定位自己和別人、如何定位自己和定位別人,都需要自由與勇氣。

第二個觀點是,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想盡辦法各憑本事尋找自己所要的位置,尋找位置不僅是無中生有,而且也是自我肯定的方式。

「如今家庭子女數普遍減少,是否就沒有找位置的難題?不盡然。在心理狀態中有一名詞「entitlement」,中文譯為『理所當然的權力感』,這個名詞就是在子女數變少後才出現的。「entitlement」意味著一個人常常需要別人按照他的意願,來為自己的行為安個名目,然後也按照名目要求他人的認同。只有這樣的認同獲得滿足時,他才能安定下來,覺得滿意,否則他就發脾氣,覺得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虧欠他。」(第一講〈生命,為何無法自由?〉)

這種「entitlement」其實就是自戀性格中的一個因素,只是在這個自戀的年代更加普遍與顯著而已。

第三個觀點是,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她認為放棄和放下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期待」,每個人都在尋找位置,尋找位置就會有所期待,因為期待沒有辦法達成而放棄,但期待仍然會持續存在。她認為這種現象在夫妻和親子關係中最為普遍,父母期待孩子如己所願,孩子無法達成父母的期待時,父母因而不得不放棄,而期待卻仍然如影隨形,造成一方或雙方可能時有憂傷、時有憤怒、時有恐懼、時有失望、時有無奈。同樣的,夫妻之間也常有類似的緊張關係。

「……放下則是欣然接納。當一個人的知覺愈靈敏,所能接納的事物就愈多。要做到這點很不容易,但卻是真正的放下。」(第七講〈真正的放下〉)

人學會了分辨哪些期待可以達成,哪些期待不能達成,或著哪些期待可以因「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而賦予期待不同的意義,最後那些無法達成的期待,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

《勇氣與自由》不僅結合了禪修與心理諮商的理論詮釋與實務體驗,而且也穿插了楊蓓個人的一些生命故事。例如透過打坐發現,她不是一個以前她所認識或別人眼中「懶散」的楊蓓,原來她是有企圖心想要學好打坐。她的選擇打坐證明了她會努力的自我要求,堅持要完成她的企圖心,並且她也達成了。至於別人在意的,卻是她不在意的,所以她被認為是懶散的;反之,別人不在意,但她卻在意的部分,她就會特別的努力。因此,她能欣然接納自我要求的部分,分辨了生命中在意與不在意的焦點與投注程度。

又如她也曾經期待自己「美麗」。從小聽了很多長得端正、清秀的讚美,唯獨缺少「美麗」兩個字,一直到了四十歲突然有朋友對他說:「像你長得這麼漂亮……。」時,她還真的由衷感謝,只是在書中她沒說到底聽了之後有沒有感動得落淚。表面上,她也許放棄過美麗的讚美,但內心的期待仍然藏在某一個角落,而朋友的讚美讓這美麗的期待終於得償所願,因此,這一份期待也終於放下,這一次真正放下的快樂逐漸散發出來。

本書中充滿了她成功的輔導學生、朋友以及其他向她求助的人之感人故事。正如同在香港的工作坊中,再簡單不過的暖身溫心活動,一定散發了她放下之後「得道」的能量,才會讓參與者感同身受,重新傾聽內心的呼喚,希望找回失去的快樂。



相關活動訊息:
1/8 《勇氣與自由》新書發表會,歡迎參加

楊蓓老師與談【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超越:在苦難中尋找靈性意義】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