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導讀】從心身醫學到系統醫學
  推薦序
   
  書摘:
  【第一章】認識神經性厭食症
  【第三章】厭食症家庭
   
  延伸閱讀:
  *《學習家族治療》

*《家族再生︰逆境中的家庭韌力與療癒》

 

《厭食家族︰探索心身症的家庭脈絡》
Psychosomatic Families: Anorexia Nervosa in Context

作者: 薩爾瓦多.米紐慶、伯妮絲.羅絲曼、萊斯特.貝克(Salvador Minuchin、Bernice L. Rosman、Lester Baker)
譯者:
李淑珺
書系:Master 034
定價:480元
頁數:416 頁
出版日期:2009 年 05 月 15 日
ISBN:9789866782541

特別推薦:王浩威、李維榕、陳質采、曾美智、鄭玉英
-----------------------------------------------------------------------------------------------
【第三章】厭食症家庭

本章的標題顯然並不正確,所謂的「厭食症」(anorexia)意思是「失去胃口」,這個說法只能用來描述被標定的患者的行為,而非一個家庭的行為。
我們當然可以新造一個字是「孕育厭食症的」(anorexogenic)家庭,來描述製造厭食症孩子的家庭,但這樣的術語仍會把我們侷限在線性思考模式裡,把原因歸咎到家庭上,而把厭食症的孩子視為無助的受害者。
我們之所以說「厭食症家庭」,是為了呈現當專業術語只描述個人行為,而治療師以系統模式來思考時會遭遇到的困境。我們希望能描述出形成家庭成員間功能不彰的人際互動,也就是家庭成員束縛彼此的回饋迴路,藉此描繪出症狀的不同定義與多重樣貌,以及不同成員呈現的症狀。我們企圖把被標定的患者描述為互動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其中沒有加害者,也沒有受害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諸多細節上不斷互動的家庭成員。因此在語言的限制下,我們不得不用一個錯誤的標題:「厭食症家庭」。
要了解並描繪厭食症家庭,我們必須把有關心身症家庭的假設,放到一個比較大的理論架構裡,跟一般正常運作家庭的互動特質作比較。檢驗正常家庭和厭食症家庭的的人際互動模式,可以讓功能失調的行為模式凸顯出來,也讓我們之後容易在這類家庭的會談中觀察到這些細節。

家庭的功能
我們在觀察一個家庭以及選擇要觀察的變項時,依據的是一個功能正常的家庭模型,但要簡要的描繪這個模型並不容易,因為家庭研究的領域跟個人研究領域一樣,幾乎都沒有發展出任何所謂正常功能的描述。描述病態一向比較容易。
但我們發現很有幫助的假設是:認定每個人的自我認同感很大部分是仰賴其關係團體的肯定,而最重要的關係團體之一就是家庭,或家庭的替代物。家庭的肯定對所有家庭成員都很重要,但對孩子而言更重要,因為他們正在經歷變幻不定的自我建構過程。自主權跟歸屬感是人類自我認同中很重要的兩項特質,而孩子就需要在家庭裡發展出自我意識,肯定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個人,同時也屬於一個他可以依靠的團體。因此家庭運作的情況會對個人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家人互動的模式就是這種心理成長的基礎。
大多數的家庭運作模式都能促成健康的成長。雖然有些模式會顯得比較有吸引力,但是抱持著不同價值觀、不同教養方式,以及空間、時間和角色規畫都不同的家庭,也會提供孩子成長的合理環境。
要了解一個家庭系統,最簡單的方法是想像它有一個明確的起點,也就是兩個人決定結合共組家庭時1。因為兩人分別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成長,因此對於人際互動會有自己的認知地圖和角色期待,雙方都認為人們使用相同的規則溝通,認定某些價值觀一定是對的。配偶雙方的行為原型需要獲得保留,以保有自我認同感,但同時兩種原型也必須加以協調融合,才可能共同生活。
在協調兩種原型的過程中,夫妻之間會發展出新的互動模式。這些模式可能包含了妥協,也可能包含未解決的歧見,但無論如何雙方都會對新的互動模式變得熟悉,也就偏好使用新模式。因而,夫妻系統就此形成。
我們可以看看這個例子。一位厭食症患者的父母在討論不如人意的性關係時,提到從他們有記憶以來,在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一直存在的一種互動模式:妻子會在他們性交前關上房門,而丈夫表示妻子想要性愛時就會把門關上,這麼做會讓他不高興,因為他覺得性愛應該由他主動。妻子說她極少主動,而她只有在看到丈夫想做愛時,才去把門關上。丈夫則堅稱妻子會主動,因為每次她都會用那種眼神看著他,表示她在想他要不要做愛,於是他就說他想,然後她才去關門。
治療師問他們生活中還有哪些領域會發生同樣的互動模式。很自然的,這對夫妻開始描述他們有關食物的互動。每次他們出去吃飯時,丈夫會「主動」要太太選餐廳,但是她會叫他選,於是他就把車停下來,說如果她不決定,他就不發動車子。她於是說出一家餐廳,他們就去了,坐下來之後,太太就會問︰「我猜對了嗎?」
出生在這種家庭的孩子會學到以某種方式看待自己的經驗,也學會隨時以千變萬化的方式適應環境2。她是父親的女兒,哥哥的妹妹,通常她跟她祖父會在晚餐後負責清理餐桌。她就屬於這些人。同時她在不同的家庭次系統,不同互動模式中扮演不同角色的經驗,也讓她發展出早期的自主感。在這個給予她歸屬感的架構裡,她也必須經常選擇互動模式。她可選擇的模式愈多,自由感就會愈強。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開始實驗自己的各種身心潛力。個性中某些部分會因家庭互動而增強,有些部分則會遭到阻止或受限制。經過這些回饋歷程後,某些應對方式就變得很少利用,而被孩子遺忘。相對的,受到家庭鼓勵的回應或意見就變得熟悉而容易利用。這些熟悉的應對方式經常就成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她會接觸到其他的社會團體。她會在家庭以外的世界,實驗她在家庭裡學到的模式,利用她在父母和手足次系統中學到的模式,來處理她跟力量各異的其他人的關係。她會利用她在成人次系統中看到的模式,來處理她跟同儕的關係。
她也會實驗採取家庭以外的意見和價值觀。一開始這些外來的回饋會透過家庭傳遞,之後則會由個人親身直接的體驗。但是這個孩子在世界上的自我定位此時還是透過家庭來調整,她對外界的回應也還是會被家人的反應肯定或否決。家庭依舊是保障她生存所需的團體,滿足她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保護她不受疾病和危險侵害。
自我認同會逐漸成長,由她在家庭和家庭外世界的互動,幫助她確認她是誰,她是否能適應。她對人際互動的意識也會隨著她的成長逐漸改變,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有機體,她的需求、能力和興趣都會不斷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她會用愈來愈複雜的方式組織自己的經驗。但是一直到青春期,家庭系統仍舊是塑造個人成長的主要工廠,家庭的運作會深刻影響甚至決定一個孩子的成長。

次系統
家庭會分化成不同的次系統來執行它的功能。次系統可能因世代、性別、興趣或功能而形成,可能只包含一個成員,或雙人組(例如夫妻次系統),或更多成員(例如手足次系統)等。次系統可以是暫時或可變化的,可能因為共同的計畫而形成,或者是就某個議題而短暫的結盟。但是西方文化的家庭裡,通常有三個持久存在的次系統是與孩子的成長有相當的關連,分別是:夫妻、父母和手足次系統。
夫妻構成的次系統有其特定的界限,而且從定義上來看當然不包括孩子,但是這個次系統是否運作良好,對孩子的成長有關鍵影響。夫妻次系統中若有任何重大的功能失調,就會影響到全家人。當夫妻在彼此關係中遭遇衝突或需求無法滿足時,孩子就可能變成代罪羔羊,或被父母一方強制成為盟友。
就孩子而言,夫妻次系統示範了親密關係的特質,至少是親密關係呈現在可見日常生活中的特質。孩子會認同父母之一,模仿他的行為,即使這項行為不適用於當下,或不會得到立即的回饋。夫妻次系統也提供了男女互動的示範,孩子會從他們身上看到各種互動模式,包括如何表達情感,在其中一方或雙方都顯得受到壓力時如何互相對待,以及如何因應衝突等。這些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為孩子的基本綱領,供他們在之後進入親密次系統時加以運用發展。
父母次系統可能包括祖父母和執行父母職責的子女,會負責執行家庭中教養孩子的功能(包括照顧、指引和控制),但孩子成長中還有許多其他層面會受到這個次系統內的關係影響。孩子會學到在權力不對等情境中的互動模式,他會學到如何溝通他想要什麼,學會預期掌握較多資源和力量的人會有什麼反應,也從中知道他的需求會不會得到支持,以及衝突如何解決。他還會知道哪些行為必須受到控制,並在父母執行控制時,了解這些權威的行使是理性的,還是獨裁的。他的意見是否被長輩聆聽,父母次系統能否以適合他年齡的方式回應他的要求,都會影響到他認為自己是否有能力面對權威。隨著孩子成長,需求改變,父母次系統運作的模式也必須隨之改變。當孩子顯示自己更有能力做決定和自我控制時,父母也必須轉變到比較寬鬆的指引方式,放掉較多權威。
當然有些家庭是單親家庭,而沒有夫妻次系統;同樣的,也有些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而沒有手足次系統。但是,在不只一個孩子的家庭裡,手足次系統就有其重要性,然而,這一點在過去一直未受到心理學理論的肯定。手足是孩子的第一個同儕團體。孩子會在這個人際關係裡互相支持、彼此孤立、嫁禍和教導,也會發展出協商、合作和競爭等互動模式,並在當中學會如何交朋友、結盟、如何屈服但不失顏面,如何獲得技巧,以及如何獲得肯定。
孩子會在互動中採取各種立場,而這個過程會增進他們對一個團體的歸屬感,並了解到一個體系內有多樣性和個別性。在手足次系統中練習的人際技巧,在孩子將來進入家庭以外的同儕團體(如班級、社群和工作環境)時,將會非常重要。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