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成長與陪伴
   
  書摘:
  第一篇叛逆的小小孩--3歲幼兒
  第二篇感受力強的小大人--4-5 歲幼兒
   
  延伸閱讀:
  *《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

*《給媽媽的貼心書》

 

《3-5歲幼兒為什麼問不停?》
Understanding your three-year-old, and 4-5-year-olds

作者: 露薏絲•艾曼紐(Louise Emanuel)等
譯者:
楊維玉
書系:Grow up 009
定價:300元
頁數:256 頁
出版日期:2012 年 05 月 11 日
ISBN:9789866112423

特別推薦:王浩威、林玉華、周仁宇、莊裕安、陳質采、鄧惠文、樊雪梅
-----------------------------------------------------------------------------------------------
第二篇感受力強的小大人--4-5 歲幼兒

為什麼學校家中兩個樣?

「看!這個我會!」

貼心小叮嚀:父母只要回憶一下自己當年的樣子,對於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是很有幫助的。

四到五歲的孩子,很容易出奇不意地游移在兩種狀態裡,一會兒想要展現自己新學會的技巧和迅速發展出的獨立感;但一會兒又將拇指塞入口中,所有的能力都瞬間消失地退縮回一個較為幼稚的狀態中。四歲九個月的艾里斯帖在每天下午從學校回到家中時便是如此,他會打開家裡的電腦,試著要完成對他而言其實是太過困難的數學練習程式。當他答對的時候,會高興地大叫:「看!這個我會!」,然而,當他無法順利計算出較複雜的加法時,就會說:「我現在好無聊唷!」藉以掩飾自己能力尚嫌不足的事實。之後,便會用力地吸著手指,爬上媽媽的大腿蜷曲著,假裝自己回到一個不需要是「聰明的」,或是「一個大男生」的狀態裡,他可以只是媽咪的小男孩,直到再一次準備好離開去發現新的事物為止。
  
孩童在這個年紀,過完一整天的學校生活後,通常都已經是精疲力竭,即使只是去幼稚園。當回到家中,他們會變得易怒且難以溝通,家長們發現孩子在外受到稱讚的模範行為,往往和家中的表現大不相同,而感到疑惑。一個試著與愛哭及發大脾氣孩子奮戰的惱火母親,不禁好奇為什麼小孩和自己在一起的時候不能偶爾表現的乖一點呢?但是,只有在家裡,他們才有足夠的安全感,感覺足夠的愛包圍著,才能夠展現出比較負面的情緒。他也許一整天在外都在壓抑住那些難以忍受、覺得自己是渺小和愚笨的感受。這其中還包含母親能夠容忍多少孩子較不令人喜愛的那一面,以及要如何在不報復的情形下堅定地維持界線。孩童很容易激發起父母親自己同樣是在四、五歲時候的感受。這是因為無論我們年紀多大,原始的情緒都會引起我們原始的反應。

舉例而言,當克莉絲汀四歲的兒子大衛,在不停挑釁自己之後,她很驚訝地發現自己會異於平常地對著孩子用力跺腳和吼叫著:「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完全就像大衛先前時候的行為。
  
父母只要回憶一下自己當年的樣子,對於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是很有幫助的。克莉絲汀仍然記得自己小時候很喜歡和媽媽窩在沙發裡一起讀故事書。於是,她現在也和大衛做同樣的事情,而大衛就像自己當初一樣地喜歡。

父母與孩子之間微妙的關係
「爸爸會很生氣唷!」

貼心小叮嚀:讓孩子知道,無論自己如何幻想,或是如何想盡辦法杵於父母之間,他都無法取代父親,成為母親的伴侶。

貼心小叮嚀:孩子需要一個父親,或是一個母代父職的角色(單親家庭中),來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的極限。

這個時候是孩子開始把焦點從和父母親密不可分的關係當中,轉移到有時候相當親密的其他關係中,如朋友,或甚至是老師。四歲的班,有天從學校回到家時跟媽媽說:「我希望可以有兩個媽咪,一個是妳,一個是瑞特老師。」問班為什麼這麼喜歡老師,他害羞小聲地說:「她有時候讀故事書給大家聽時,會讓我坐在她的腿上。」班在剛開始的時候,對於上學這件事情相當焦慮,甚至不願意讓媽媽走出學校的大門。瑞特老師,一個微胖媽媽型的女士,很敏銳地感受到他的困難,提供給班最想念的——像媽媽雙手環繞著自己一樣的感覺。
  
很容易地,父親會扮演著訂定規則的那一個角色,而讓媽媽來當溫和撫慰的照護者。有的時候,母親覺得要對孩子表現出嚴厲和嚴格的態度是困難的,寧願讓爸爸來展現這些特質。四歲半的保羅,正拿著兩台玩具車對撞,媽媽很和氣有理地請他停下來,且告訴他:「如果你弄壞了玩具,爸爸會很生氣!」坐在一旁的妹妹聽到這些,突然動也不動地攤在地板上。媽媽馬上將注意力轉移到女兒身上,用雙臂將妹妹抱起來,溫柔地關心並說道:「喔!可憐的孩子。」並在她臉上親了一下。此時,保羅又開始玩小汽車,而且用更大的力氣將它們對撞。只有在這個時候,媽媽才能夠在不需要父親的介入之下,一方面感受到自己的內在生氣,另一方面用堅定的語氣告訴保羅停止這樣的遊戲。保羅的確停了下來。保羅的母親顯然比較喜歡扮演傳統的安撫者角色,就像她對待女兒般,但是她想辦法在內心裡找到一個堅定的聲音,一種具有說服力且不需要帶有懲罰威脅的方式。最後,保羅停止了這個遊戲,表示他的確被媽媽說服了。
  
生男生的媽媽常常會說:「兒子總是比較聽爸爸的話。」「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過每次我跟兒子說的時候,他總是不理我,但只要他爸爸開口,他馬上就會跳起來去做。」父親可以幫助孩子,藉由包含了第三個人,將和媽媽之間那種「母親—嬰兒」的連結,延伸到另一種不同的關係模式。當一切都很順利時,爸爸也會傳達出清楚的訊息給兒子,讓他知道,無論自己如何幻想,或是如何想盡辦法杵於父母之間,他都無法取代父親,成為母親的伴侶。孩子需要一個父親,或是一個母代父職的角色,來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的極限。以下這段描述,是四歲的山米在描述他和爸爸幾天前利用一個紙箱做成的小汽車:

山米跑向小汽車,拖著它去找媽媽。媽媽問道:「山米,車子的輪子是誰著色的啊?」山米回答:「是妳畫的!」媽媽說:「不是我呀!」山米用猜疑的口氣說著:「難道是爸比嗎?」之後,山米笑著說:「不是!是我啦!」媽媽說:「原來是你唷!那方向盤又是誰做的啊?」山米滿心盼望著說:「是我嗎?」媽媽回答:「不是,是……?」「是爸比做的!」山米大聲地回答。然後,用輕輕的聲音說著:「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爸比,」他看著媽媽,又很快地補上一句:「還要有一個媽咪!」之後媽媽給了山米一個擁抱。

當山米滿心盼望地猜想那小汽車的方向盤是自己做的,他同時展現出想要長大,或可以管控事情的冀望,事實上,如果可以掌控汽車的方向盤,就可以像他曾經想像過的那樣,像爸爸開車帶著媽媽出門。然而,從語調中的猶豫不決,顯示出山米對自己是否能夠做到這件事情,也還沒有足夠的信心。當山米記起來這是爸爸做的,所感受到的那種愉悅中帶著一種感激之情,而且能夠理解到他仍然需要一個父親來幫助自己成長。因為這是山米的方式,用以了解自我極限的範圍,他不會因為自己的渺小而覺得羞愧。這也說明了兩個人物,在這個案例中指的是山米和爸爸,聯合一起創造出一些新事物,而這些在四到五歲孩子的世界中是很重要的主題。後續章節會有更多探討。
  
相較於山米,在對父母的掌控度上,對阿曼達而言,要認知到自我的渺小和因其形成的無力感,是不太容易的。她會在爸媽相擁親吻或是有任何親密動作時,想辦法擠進兩人中間,有時候甚至直接地說出「噁心!」有時候則利用比較間接的方式,如讓自己處在危險當中,例如爬到窗臺上,或是攀在沙發背上,假裝快要掉下去,好引起父母的注意,讓他們跳起來「解救」自己。阿曼達對父母的嫉妒,部分來自幾個月前弟弟出生所引起的情緒,讓她成為特殊的案例。

對她而言,爸媽親吻的動作表示會產生新生兒,這是必須極力避免的,無論任何代價。阿曼達很痛苦地承受著父母這一對伴侶個別所帶給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引起了想與母親競爭父親的敵意感受,另一方面是媽媽和剛出生的小寶寶的關係,這個關係讓自己失去了母親的注意力。她似乎在訴說著:「那我現在要怎麼辦?」
  
有很多小孩像阿曼達一樣,總是覺得自己的兄弟跟自己比起來,會和媽媽形成更好的伴侶關係,當然,這只是他們的想像。男孩和女孩都需要清楚地界限,以便適度提醒自己是個小孩的身分。小女孩在父親在的時候會變得嫵媚,就像四歲的愛蜜莉一樣。在某個媽媽不在家、由父親來照顧她的日子裡,她跟爸爸說:「爸比,爸比!你看!你看!你看我會做什麼!你看我會倒立用手走路。你看,我會劈腿!」父親稱讚地回應愛蜜莉,並且建議當母親回來時,再表演一次給媽媽看。這個提醒了愛蜜莉,父親和母親兩者同時存在,他們可以一同分享孩子在發展上的成就所得到的喜悅,也確認了,自己在潛意識裡(有時候愛蜜莉並不是有意識地思考著,但的確存在於她的內心深處)想像可以擺脫媽媽而獨自擁有父親的那個幻想是永遠不會成真的。
  
有些孩童一直相信自己有掌控父母行為的能力,雖然可能只是心中暗自期望,而非確實的信念。五歲的奧莉薇雅,是家中的獨生女,在玩著洋娃娃時宣布:「我爸爸希望媽咪有另外一個小寶寶,但這是不可能的!」很難得知是否奧莉薇雅真的以為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防止父母背叛自己,或者她僅是無法忍受會發生這件事情的可能。已經有五年的時間,家中只有自己一個小孩,愛蜜莉似乎有著一種秘密的感受,覺得自己才是那個比較適合爸爸的伴侶,如果真的有個新生兒要加入,父親會把小寶寶交給她,而不是給媽媽——看她可以把洋娃娃照顧得很好就知道了!



相關活動訊息:
【了解你的孩子】新書發表座談 *林怡青醫師主講,5/24周四晚上19:30-21:00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