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買書 加入會員
  心靈工坊 > 書本
所有圖書 買書 大宗訂購  
搜尋
 
 
  書序:
  【推薦序】有故事的人
  【推薦序二】找回自己那個愛說故事的小女孩
   
  書摘:
  【前言】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第二章
   
  延伸閱讀: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

《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

《狂野寫作:進入書寫的心靈荒原》

 

《故事的療癒力量》
The healing power of story

作者: 周志建
書系:Holistic 077
定價:340元
頁數:320 頁
出版日期:2012 年 09 月 10 日
ISBN:9789866112522

特別推薦:金樹人、吳熙琄、黃士鈞、黃錦敦、翁開誠、曹中瑋、楊田林、楊明磊、謝文宜
-----------------------------------------------------------------------------------------------
【前言】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我是一位心理諮商師,我常常在聽別人說故事。

  我也是一個很「另類」的諮商師,我聆聽故事,但不分析故事。

  十三年前,我找到了一個十分適合我風格的諮商學派: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有學者根本就直接叫它:「故事治療」。這個後現代心理治療學派,一改傳統心理治療的世界觀與治療方式,既不分析也不診斷,就是讓個案敘說自己的故事罷了。個案從敘說故事中理解自己,並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進而重寫生命故事,生命的改變就在其中,十分神奇。

  單純地說故事、聽故事,案主的生命故事就會被「重寫」(re- author)了,真有這麼簡單嗎?

  不,這件事不簡單。要「單純地」去說故事、聽故事,是件很難的事。我們的腦袋越來越複雜了,要「簡單」,還真不簡單哩。

  在傳統理性科學的教育下,人的腦袋越來越複雜,我們一天到晚在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偏偏,聆聽故事的腦袋,不是問題解決的腦袋,它需要一種單純、一種簡單。我們必需把自己「變回五歲的孩子」。

  「把自己變成五歲的孩子」,是一位督導跟我說的話。她不是做敘事的,但她很會聽故事。有一次聆聽完我做個案的故事,她有感而發,對敘事做出如此深刻的回應。

  是的。做敘事、聆聽故事,需要一顆有如孩子般單純的「赤子心」。進入生命的腦袋,是情感的、靈性的、直覺的,感通的,小孩子都是這樣聽故事的。如果用理性的左腦聽故事,人會急於算計、分析、問題解決,這也沒什麼不好,只是,你喜歡別人用這種方式,來聆聽你的故事嗎?恐怕沒人喜歡。

  我們找人訴說心事,只期待對方能聽我、懂我,這就夠了。有時,甚至連建議都不需要。我們要的,真的很簡單。

心理治療是一種生命底層交流的工作,有如藝術,它是一種心靈的運作,它需要有美感。然而,美感的前提是「你要有感動」。

  聆聽故事也需要一種感動,一種熱淚盈眶的感動。「熱淚盈眶」是做敘事、聆聽故事的最高境界,我這麼認為。這些年教敘事,我最想傳達的就是這件事。

  學敘事,我們得「換腦袋」。

  從左腦到右腦,從認知的理性到生命的感通與感動。「只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聆聽故事,不是靠腦袋,它需要一種生命的投入,它是一種靈魂的運作。這本書最想表達的,就是這件事。

  這當然是一本心理專業的書。透過說故事,我在說我的敘事實踐,期待讀者也可以體會後現代獨特的「故事療癒」的美好。
後現代強調「解構」,這本書也在解構我們對心理專業的認識與學習方式。誰說學習心理專業,非得要從深奧的理論、專有名詞開始。敘事,就是說故事嘛!這本書,我想回到敘事「說故事」的本質,並展現敘事的原始風貌。

  這是一本易讀易懂的書,我也將它定位成「大眾心理」叢書。裡面不講太多理論,我只說故事,只要你是愛聽故事的人,都會喜歡。真理,就藏在故事中。

  本書的第一章先從我的生命故事說起,說我生命的主題:「另謀出路」。為什麼要從我的故事說起呢?

  敘事裡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透明化」(transparent)。敘事治療師不像傳統的治療師那樣,把自己當成「空白螢幕」,我們會適當地自我表露,我們是以一個「人」的姿態去靠近人的。我深信:「只有生命可以教導生命。」

  敘事也是很重視「實踐」的學派。我自己做敘事,卻不說自己的故事,那很不一致,根本是騙人的專家。如洛爾(Jim Loehr)所言:「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Life as story, story as life)。」透過故事敘說,於是我深深理解自己、也療癒自己。「一個人不可能給別人他身上沒有的東西。」如果我不說故事,不親自體會故事的美好,我如何運用故事去療癒他人?一切療癒,由我開始。

  當然,一定有人還是不解,為什麼說故事就能產生療癒?故事除了用在心理治療,還可以用在做研究嗎?故事算是一種知識嗎?
  
  關於故事的知識論,第二章「為什麼要說故事?」裡我有詳細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說故事是一種「語言」的運作。語言不光是語言,語言背後是一種價值、是一個文化。語言是有力量的。第三章透過許多故事,我期待讀者明白「語言的力量」。就像本章有些故事被我放在部落格裡,卻意外得到許多讀者的熱烈迴響。有人告訴我,看了文章以後,她開始反思自己並立刻改變對孩子的說話方式,於是親子關係大大改善。你看,語言(故事)是有力量的,果真不假。

  以故事的隱喻來理解人的生命,是後現代心理學很重要的視框。第四章裡我進一步說明「故事的生命療癒」。故事為什麼能產生療癒?要如何聆聽故事?如何說故事及回應故事?這是做敘事的重點。第四章,透過一篇篇生動的故事,我把我做敘事的故事,以及故事如何產生療癒的力量,說個明白。

  第五章談「神奇的隱喻魔法」。正如心理學家克洛斯(Henry Close)所言:「透過故事與隱喻(metaphor),將使諮商的型態變得更加豐富又有趣,過程也充滿了驚喜。」確實,隱喻故事,常常是引領個案通往「領悟」的通路,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

  隱喻故事,不只可運用在敘事諮商專業上,更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親子教育、學校輔導等等,效果卓著,書中會舉例說明。
命名也是一種「隱喻」。一個人怎麼命名自己,其實也是在「定位」自己。其中一篇講我「敘事王子」這個雅號由來的故事,竟引發許多網友的回應,很多人開始在想:那我要如何幫自己「重新命名」呢?(哈)

  最後一章「自由書寫的心靈療癒」,寫我這幾年如何運用自由書寫做敘事個案及工作坊的故事。什麼是自由書寫?自由書寫如何操作?為什麼它可以帶出療癒?為什麼它是我這幾年做敘事很重要的方式?我統統寫在第六章裡。期待讀者也可以心領神會,進而享受自由書寫的樂趣與「自」療。

  我把這本書寫得很淺顯易讀,因為敘事本身就是一個很靠近人、很「平易近人」的學派。這本書,是我這幾年的「敘事實踐」,它記錄了一個台灣敘事工作者的「在地實踐知識」,期待這個經驗也可以傳承下去。不管你是不是心理工作者,期待讀者能夠以輕鬆的心情閱讀本書,好好體會故事的美好,就夠了。至於「療癒」之道,就在故事中。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很多人,尤其是我的個案、私塾伙伴、工作坊成員。透過教學實作,讓我的敘事經驗得以持續累積。本書有些故事,如果是出自他們身上的,都是經過「化名」與大量修飾處理過,目的在尊重其個人隱私。如果還有其他不完善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指教,當然更歡迎讀者與我分享您的閱讀心得與疑惑。

  故事是活的,透過「對話」,故事才可以「生生不息」。故事的力量,就是這樣來的。



相關活動訊息: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service@psygarden.com.tw